科研产出
不同铁水平饲养对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生长及耐低氧能力影响的研究
《海洋与湖沼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铁元素作为细胞色素的重要成分参与鱼类细胞内的氧化还原供能过程,在鱼类应对低氧胁迫时发挥重要作用.以硫酸亚铁为铁源,研究不同铁水平饲养对大菱鲆(Scophthalmusmaximus)生长及耐低氧能力的影响.在含铁量为463mg/kg的基础饲料中添加0(A组)、75(B组)、150(C组)、225(D组)和300(E组)mg/kg铁离子,探究不同铁水平饲喂对大菱鲆常氧下的生长、血清生理生化指标以及抗低氧胁迫的影响.结果显示,常氧情况下,随着饲料中铁含量的增加,上述指标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P<0.05),且C、D组均为峰值显著高于A、B、E三组(P<0.05).低氧胁迫及耐受实验结果显示,随着低氧胁迫的加剧,C、D两组抗氧化酶活性(SOD,GSH-PX)、低氧[DO=(2.0±0.5)mg/L]死亡率均显著高于或低于其他三组(P<0.05).铁作为重要的氧载体和电子传递体影响着生物体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研究表明饲料铁水平613~688 mg/kg的饲养对大菱鲆生长性能、抗氧化系统的增强和提高低氧耐受能力具有促进作用,研究结果可为鱼类健康养殖和功能性饵料研制提供新数据支撑.
关键词: 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 铁含量 低氧胁迫 生长 生理生化指标 抗氧化能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底质和饵料对不同生长阶段橄榄蛏蚌稚蚌成活和生长的影响
《淡水渔业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提高橄榄蛏蚌(Solenaia oleivira)稚蚌成活率,在稚蚌生长3个阶段设置不同的饵料和底质组合,探究饵料和底质对稚蚌成活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前期稚蚌投喂破壁微拟球藻组的成活率、壳长和壳高生长均显著高于投喂未破壁微拟球藻组;3.4×105个/mL和6.8×105个/mL饵料浓度对前期稚蚌成活率、壳长和壳高生长无显著性差异.中期稚蚌成活率5组间差异不显著;投喂混合饵料组(50%卵囊藻+50%未破壁微拟球藻)的壳长、壳高与投喂破壁微拟球藻组差异不显著,但显著高于投喂卵囊藻组与未破壁微拟球藻组;相同饵料条件下,添加硬黄泥底质组成活率与添加黄泥底质组差异不显著,但壳长和壳高硬黄泥组显著低于黄泥组.后期稚蚌硬黄泥组、铁锈泥组、黄泥组和花园泥组间成活率和壳长差异不显著.综上所述,前期稚蚌消化吸收能力差,投喂机械破壁微拟球藻有利于稚蚌存活和生长,3.4×105个/mL的饵料浓度即可满足稚蚌生长所需;中期稚蚌投喂混合饵料或破壁微拟球藻更有利于稚蚌的存活和生长,黄泥为其适宜底质;后期稚蚌对底质要求降低,硬黄泥、花园泥、铁锈泥和黄泥均是其适宜底质.
关键词: 橄榄蛏蚌(Solenaia oleivira);稚蚌;底质;饵料;成活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规格大鳍鳠对隐蔽所的选择及其行为特征
《中国水产科学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大规格大鳍鳠(Mystus macropterus)对不同隐蔽所的选择及其相关的行为特征,本研究在同一养殖池中以不同材料构建了3种类型的洞穴(瓦片、卵石和水草),并在实验池中按照放鱼的数量分别设置自由选择组(1尾鱼)、无竞争组(3尾鱼)、竞争组(6尾鱼) 3个实验组,分析了3种养殖密度条件下大鳍鳠对隐蔽所的选择及其行为特征。结果显示,大鳍鳠更偏好瓦片洞穴和卵石洞穴,这两种洞穴未见多尾鱼同栖,水草洞穴可见两尾鱼同栖。面对不同种类洞穴,大鳍鳠均表现为白天躲避在洞穴中,夜间出来活动的特征。在无竞争和竞争组中,大鳍鳠均表现出探索、巡查、捕食等日常行为,追逐、碰撞、撕咬等攻击行为以及入侵、驱赶、守卫等领地行为。竞争组中实验鱼的攻击频率显著高于无竞争组,夜间的攻击频率显著高于白天。大鳍鳠能够根据攻击行为建立社群等级分出“优势个体”和“弱势个体”。因此,建议大鳍鳠在池塘养殖过程中采取夜间投喂模式,并在池塘中设置足够的开放式隐蔽所供其躲避,以避免其相互间攻击行为的发生,提高养殖成效。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浒苔碳汇功能评估及其扩增途径
《渔业科学进展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浒苔(Ulva prolifera)不仅是绿潮暴发的主要生物种类,也是海洋中重要的碳汇生物.浒苔生长速度快、繁殖方式多样、抗逆能力强,能够在短时间内形成大规模生物量,本文在此基础上评述了中国近海浒苔生物在生长和漂移过程中的固碳特点:浒苔具有独特的高pH诱导HCO3-利用机制,可提高HCO3-的吸收效率,并促进漂浮浒苔对空气中CO2的吸收,同时,C4固碳途径增强了漂浮浒苔在高光辐射时的碳固定效率,这种多样化的碳吸收和碳固定模式,使漂浮浒苔光合固碳能力增强,漂浮状态下可以快速积累生物量.以上特点使得浒苔的固碳效率显著高于主要养殖藻类,如海带、裙带菜和紫菜等.2007年以来,黄海海域连续15年暴发世界上最大规模浒苔绿潮,最大分布面积年均在3万km2以上,最大覆盖面积年均超过500 km2,浒苔生物量年均在150万t以上,据此估算,2008-2020年净碳汇量为2.5~27.5万t,年均超过7.8万t,高于主要养殖藻类,如江蓠、紫菜和裙带菜的年均固碳量,仅次于海带的年均固碳量.浒苔巨大的生物量和强大的碳固定能力使其成为一个潜在的、不可忽视的海洋碳汇和碳储途径,建议浒苔绿潮暴发时,进一步加强浒苔打捞力度和资源化利用程度,实现碳利用和去富营养化的双赢,推动浒苔碳汇产业早日加入碳市场,使其成为一个新的低碳经济增长点.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北方地区凡纳滨对虾苗种淡化培育技术
《科学养鱼 》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凡纳滨对虾是辽宁省最主要的对虾养殖经济品种之一,平均年产量1.2万余吨,养殖规模、产值比重均列全省之首。由于海水养殖的成功率相对低,养殖效益差,目前主要进行淡水养殖。而淡水养殖必须将海水培育的0.5厘米左右虾苗淡化培育至0.9~1.2厘米才能进行养殖。因此,凡纳滨对虾淡化培育是介于育苗和养成之中且与二者有重要区别而独立的环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QseB在嗜水气单胞菌响应去甲肾上腺素中的作用
《水产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嗜水气单胞菌QseB在病原菌对鱼体应激激素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NE)的识别和响应过程中的作用,实验采用同源重组方法构建了嗜水气单胞菌NJ-35的qseB缺失突变株(AqseB),比较分析了 NE诱导后,野生株和突变株之间其生物膜形成能力、溶血活性和运动能力等与细菌毒力有关的生物学功能的变化,以及对鱼体致病力的变化.结果显示,qseB的缺失显著降低了 NE对嗜水气单胞菌的生长、生物膜形成、溶血活性的促进作用,减弱了嗜水气单胞菌对奥利亚罗非鱼的致死率,而对细菌运动能力和脂肪酶活性无显著影响.研究表明,NE对嗜水气单胞菌NJ-35生物膜形成和溶血活性的增强作用可能依赖于QseB,表明QseB在病原菌与宿主相互作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进一步揭示了嗜水气单胞菌的致病机理,并为细菌与宿主相互作用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鳢性别控制育种及应用研究进展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鳢(Channa)是我国重要的淡水鱼类,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鳢普遍存在显著的性别二态性,雄性个体生长速度快、个体大、饲料系数低,因此,全雄单性养殖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阐述了全雄乌斑杂交鳢性别控制育种过程:利用性别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和生殖内分泌调控技术创制超雄斑鳢新种质,开展母本乌鳢2代群体选育,然后超雄斑鳢与选育的母本乌鳢杂交获得集性控、选育和杂交技术一体的全雄乌斑杂交鳢——"雄鳢1号".生产性能对比试验表明,"雄鳢1号"雄性率高、生长速度快、规格整齐、饲料系数低、养殖适应范围广.鳢性别控制育种研究不仅促进了鳢养殖品种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也为其他鱼类性控育种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持,加速鱼类单性育种进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微板块与大板块:基本原理与范式转换
《地质学报 》 2022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传统板块构造理论50多年来一直是占统治地位的地学理论,是理解固体地球运行的基本范式,但遇到三大难题:板块起源、板内变形和板块驱动力。针对这三大难题,微板块构造理论试图开拓一个全球构造研究的新范式。本文通过与传统板块构造理论中基本原理的逐条对比,阐明了微板块构造理论的基本原理和优势及其对传统板块构造理论的拓展。微板块构造范式既不同于传统板块构造范式,又不同于地幔柱范式,是两者的重要补充与拓展。文中着重从几何学、运动学、动力学、适用范围、理论出发点、理论假设与预测的角度,阐明了大板块与微板块的异同,并探讨了两者的转换关系及其转换机制的多样性,介绍了微板块生长成为大板块的4种途径、大板块破碎为微板块的3种转换模式,探索了前板块构造体制下微地块在非线性地球系统中通过自组织、自生长等方式,进化为板块体制下微板块的自然选择过程。本文还提出陆壳型微地块是密度选择的结果,其密度决定了其保存机制,这是陆壳起源的根本;微地块向微板块的转变是刚性选择的结果,其刚性是初始板块构造体制起始的必要条件;微板块不对称俯冲或对流型式的转变是热选择的结果,其热不对称性是现代板块构造体制起始的必要条件。
关键词: 微板块 大板块 板块构造 前板块构造 造山带 地幔柱 范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牡蛎壳颗粒对C40混凝土渗透性的影响和作用机理
《混凝土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粉煤灰和矿粉比例为2:1替代20%的水泥,牡蛎壳替代5%~10%的砂子掺入到C40混凝土中能形成良好级配的混凝土材料,标准养护28 d后其抗压强度提高了约8%,快速氯离子迁移系数(RCM法)下降了48%,P8级渗水平均高度降低了44%.为了研究牡蛎壳颗粒在水泥浆的作用机理,采用牡蛎壳制备了水泥沙浆体,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X射线衍谢仪(XRD)分析不同水化龄期微观形貌的物相成分,采用电化学工作站分析了电化学阻抗谱(EIS),结果表明:牡蛎壳的表面粗糙、吸水性强,用之代替5%~10%河砂可以降低水胶比,能抑制养护初期(7 d)的钙矾石产生,从而提高混凝土的抗压强度,与此同时,牡蛎壳颗粒能大幅提高中频极化电阻和降低低频扩散系数,因此能提高混凝土抗渗透性能.
关键词: 牡蛎壳颗粒;C40混凝土;抗压强度;渗透性;作用机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