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9株鱼源鰤诺卡氏菌生物学特征和致病性比较
《微生物学通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背景】鰤诺卡氏菌(Nocardia seriolae)是一种革兰氏阳性好氧菌,易引起鲈形目鱼类结节病发生,近几年对大口黑鲈、杂交鳢等名优鱼类的危害越来越大。【目的】比较分析9株不同年份、不同地区患结节病的不同淡水鱼品种分离的鰤诺卡氏菌的种间同源关系、生长特性、致病性以及药物敏感性差异,为进一步研究制定相应的防控与治疗措施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方法】在9株试验菌生理生化实验鉴定结果基础上,采用16SrRNA基因序列比对、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样性比较菌株间的同源性;扩增看家基因secA1基因序列进行不同来源菌株种内相似度比对;通过体外培养比较不同菌株的生长情况;人工注射感染分析9株试验菌对大口黑鲈的致病性差异;采用微量肉汤二倍稀释法测试9株试验菌对13种抗菌药物的最小抑菌浓度;运用PCR技术检测菌株携带毒力基因和耐药基因的情况。【结果】生理生化结果显示9株试验菌与鰤诺卡氏菌的基本理化特征相符;9株试验菌聚类分析聚为一类,种内相似度高,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样性酶切图谱相同,生长特性无明显差异;9株试验菌对大口黑鲈致病性无显著差异,但毒力基因携带情况略有不同,其均携带mce1A、mig和pup基因,而dop和whiB3只在部分菌株检出;9株试验菌均对氟甲喹和氨苄西林耐药,除NS1外,都对磺胺间甲氧嘧啶耐药,对大部分抗菌药物敏感,主要携带blaTEM和sul1耐药基因。【结论】不同时间、不同地区及不同宿主分离的9株鰤诺卡氏菌在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和药物敏感性等方面无明显差异;同源性相近,提示华南地区感染淡水鱼的鰤诺卡氏菌可能为同一流行株型。研究结果为鰤诺卡氏菌的发病机制及防控技术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SSR标记的刺参不同地理群体的遗传结构分析及指纹图谱构建
《渔业科学进展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分析中、韩、俄沿海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种质遗传结构,本研究采用SSR指纹图谱技术对中国青岛、烟台,韩国浦项、群山、木浦,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的不同刺参群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和指纹图谱构建.结果 显示,13个微卫星座位的平均观测杂合度(Ho)和平均期望杂合度(He)分别为0.47和0.80.13个位点的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465 (AJ06)~0.909(AJ09),除AJ06为中度多态性(0.25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西江广东鲂(Megalobrama terminalis)繁殖生物学及繁殖策略
《湖泊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探究鱼类繁殖策略是了解鱼类种群动态的关键.通过对珠江西江流域重要的经济鱼类广东鲂(Megalobrama ter-minalis)生殖周期、产卵时间、成熟期长度、生殖力类型和生殖力等方面进行研究,阐明在人类活动日益加强下,西江广东鲂的繁殖策略适应性变化情况.研究表明,广东鲂个体平均体长245 mm,优势体长集中在260~280 mm,平均体重347 g,优势体重集中在320~480 g.用L50逻辑斯谛回归方法推算广东鲂雌鱼和雄鱼初次性成熟体长分别为244.5和232.2 mm.雌雄性比例为1.105:1,且随着体长增加,雌雄性比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趋势.广东鲂繁殖群体在产卵季节为48月,产卵高峰为6月初持续到7月上旬,产卵季节内广东鲂鱼苗的密度与径流量显著相关.广东鲂绝对繁殖力平均为73069粒,相对繁殖力平均为118.7粒/g,绝对繁殖力与体长和体重均呈正相关.广东鲂繁殖群体性腺成熟系数与性腺重、肥满度以及体重密切相关.广东鲂种群繁殖策略在人类活动加剧影响下呈现出适应性变化:初次性成熟体长变小,绝对繁殖力下降.
关键词: 广东鲂 繁殖策略 初次性成熟体长 繁殖力 西江 珠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利用HPLC-ICP-MS方法测定中华绒螯蟹不同形态砷的残留量
《中国农学通报 》 2021 CSCD
摘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HPLC-ICP-MS)测定中华绒螯蟹可食部位6种砷形态的残留量。经过前处理、提取和脱脂后,通过色谱柱、流动相、pH和流速等参数调节,筛选得到最优化的分离和检测条件。结果表明,6种砷形态的混合标准溶液在质量浓度0~50μg/L范围时,均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其R2达到0.999,检测限为0.0060~0.0912μg/kg,定量限为0.020~0.304μg/kg。在样品中添加0.5、5、50μg/L浓度水平,回收率良好,范围是70%~120%,相对标准偏差(RSD)均<5%,方法精密度与重复性均良好。本方法为中华绒螯蟹可食部位砷形态残留量建立了有效检测方法,为水产品砷残留快速检测提供技术支撑。
关键词: HPLC-ICP-MS 砷 砷形态 中华绒螯蟹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背角无齿蚌幼蚌心率对镉暴露胁迫的响应及预警评估
《渔业科学进展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淡水贝类观察”研究体系专用指示生物“标准化”背角无齿蚌(Anodonta woodiana)幼蚌的心率对镉(Cd)暴露胁迫的响应及预警评估,在“非致死/非损伤”条件下,研究从心跳清晰可见至贝壳不再透明的典型生长阶段的早期幼蚌:EJ1 [25日龄,壳长为(1.5±0.1)mm]、EJ2 [55日龄,壳长为(10.5±0.6) mm]、EJ3 [70日龄,壳长为(20.4±0.9) mm]和EJ4 [85日龄,壳长为(30.0±2.0) mm]的心率规律,进而探索EJ4心率对不同浓度Cd2+ (0.0025、0.005、0.025、0.1和0.5 mg/L)的毒性响应特征.结果 显示,早期幼蚌心率总体无显著日变化(P>0.05);心率与日龄和壳长之间均呈显著的线性负相关(P<0.05);心率和暴露时间仅在0.0025和0.5 mg/L的Cd2+暴露组之间呈显著线性负相关(P<0.05);所有暴露组的心率和暴露浓度之间均呈显著线性负相关(P<0.05).本研究表明,利用“标准化”背角无齿蚌幼蚌的心率对Cd2+浓度的响应特征,有潜力开发出基于心率为指示的新型水质Cd2+污染预警监测系统.
关键词: “标准化”背角无齿蚌 早期幼蚌 镉 心率 毒性响应 污染预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网目底拖网主要结构参数对拖网性能的影响
《南方水产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文章以国内较典型的单船底拖网(72◇×18 m)为研究对象,基于L9(34)正交试验表,设计了网具总长度与网口周长之比(L/C)、浮沉子纲长度之比(S1/S2)、网身长度与网具总长度之比(Lb/L)"三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试验,并利用平均值和极差分析方法检测3种主要结构参数对网具阻力、网口垂直扩张和能耗系数的影响趋势,旨在对大网目底拖网结构进行优化设计。结果表明,不同水平扩张下,3种因素对网具阻力的影响由主到次均为L/C> S1/S2>Lb/L,对网口垂直扩张的影响由主到次均为S1/S2>L/C>Lb/L,对能耗系数的影响由主到次均为L/C>S1/S2>Lb/L。拖网L/C相对于小网目拖网应偏小,且比值越小阻力越小,但L/C=0.2是网口垂直扩张和能耗系数作为指标时的最佳水平;S1/S2相对于小网目应更大,且比值越大网口垂直扩张越好;S1/S2在试验范围(0.83~0.99)内对阻力影响不显著,而S1/S2=0.99是能耗系数作为指标时的最佳水平;Lb/L随着网目尺寸增大而减小,但减小幅度随之逐渐降低,Lb/L=0.65应更适应于中低速拖网,Lb/L=0.75更适应于高速快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低氧胁迫下虾夷扇贝的行为特征及生理生化响应
《中国水产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低氧胁迫对虾夷扇贝(Patinopectenyessoensis)行为、生理生化(免疫防疫功能及关键呼吸酶)的影响,设置了1 mg/L、2 mg/L、4 mg/L、7 mg/L (对照组) 4个溶解氧梯度,测定分析了虾夷扇贝行为特征(外壳的开闭合程度大小)、耗氧率、排氨率、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呼吸相关酶[乳酸脱氢酶(LDH)和丙酮酸激酶(PK)]活性的响应情况。结果发现:(1)虾夷扇贝的存活率随着DO浓度的降低而降低, DO=1 mg/L时的存活率仅为55%;在DO=1 mg/L, 2 mg/L和4 mg/L时,虾夷扇贝的半致死时间分别为95.97 h、147.37 h和209.58 h。(2)将扇贝行为特征划分为5个等级,按照0~4赋分,评分越高,代表扇贝状态越好。从扇贝行为特性的量化指标来看, DO浓度越低,评分分数越低,虾夷扇贝状态越差。(3)低氧胁迫对虾夷扇贝耗氧率、排氨率有显著影响(P<0.05),在DO≤2 mg/L下,氧氮摩尔比<7,虾夷扇贝主要由蛋白质供能; DO≥4 mg/L,虾夷扇贝由蛋白质和脂肪氧化供能为主。(4)低氧胁迫对虾夷扇贝SOD、CAT和呼吸酶有显著性影响(P<0.05)。24 h的低氧胁迫使得肝胰腺及闭壳肌的自由基ROS浓度升高; 48~96 h的低氧胁迫下, SOD、CAT酶活开始降低。不同的溶解氧浓度下代谢途径不同, DO=2 mg/L时,有氧呼吸代谢转变为葡萄糖-丙酮酸-乳酸的呼吸途径; DO=1 mg/L时,呼吸代谢途径可能优先选择葡萄糖-琥珀酸途径。从生理生化层次上来看,免疫功能下降和呼吸代谢途径改变可能会引起虾夷扇贝行为特征改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华鲟硬组织微结构及微化学的特征探索
《水产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在中华鲟洄游生态学研究上有新突破,实验首次比较研究了中华鲟3种硬组织(耳石、背骨板和胸鳍条)的微结构和微化学特征。结果发现,耳石结构松散,存在多个耳砂(微晶球霰石球晶)颗粒,且每个颗粒均具有独立的核心;背骨板存在分层现象;胸鳍条结构较为致密,且均一。胸鳍条、耳石中生境元素Co/Ca、Sr/Ca和Ba/Ca比特征变化较为一致,而背板由于分层的原因与前二者有所差异。综合考虑非致死性采样、前处理难度、微结构组成以及生境元素生物积累等优势,笔者建议首选胸鳍条作为基于微化学分析来反演中华鲟洄游及生活史履历研究的最佳硬组织材料。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华蛸对双壳类捕食行为及摄食选择性的初步研究
《渔业现代化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中华蛸(Octopus sinensis)俗称章鱼,是中国沿海重要的经济性头足类,具有饵料转化率高、生长迅速、养殖周期短等诸多优良养殖性状,是极具开发潜力的养殖新品种。双壳类是中华蛸养殖的常用饵料,了解中华蛸对双壳类的捕食行为及摄食选择性,对于筛选适宜的双壳类饵料、提高投喂技术水平、完善养殖工艺流程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取了栉孔扇贝、长牡蛎、魁蚶和菲律宾蛤仔4种双壳类饵料,通过水下摄像机拍摄记录了中华蛸的捕食行为,统计分析了中华蛸对各种双壳类的摄食率、摄食量和摄食比例。结果显示:对于4种双壳类,中华蛸具有相似的捕食行为,包括攻击、捕获、开壳、进食和弃壳;中华蛸对栉孔扇贝的摄食率和摄食量最高,显著高于其他3种双壳类(P<0.05),对长牡蛎摄食率和摄食量最低,中华蛸的摄食选择性可能与打开双壳类贝壳的难易程度有关。本研究表明,栉孔扇贝是适宜的中华蛸饵料,在培育过程中可适当提高栉孔扇贝的饵料占比,有助于个体的生长发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投喂发酵饲料对刺参能量收支、生长、酶活性及其养殖水质的影响
《渔业科学进展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发酵饲料在刺参(Apostichopusjaponicus)苗种培育中的效果,本研究测定了投喂发酵饲料对刺参苗种能量收支、生长、非特异性免疫酶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同时,对比分析了1个倒池周期内投喂发酵和未发酵饲料养殖单元池水的重要水质指标差异。结果表明,在50d的养殖实验周期内,投喂发酵饲料组刺参苗种的存活率(SR)为(91.51±0.74)%,显著高于未发酵饲料组[(82.35±2.22)%](P<0.05),苗种的特定生长率(SGR)为(1.83±0.01)%/d,与未发酵饲料组无显著差异。投喂发酵饲料刺参的生长能和代谢能占比分别为(13.25±1.01)%和(32.32±2.00)%,表明投喂发酵饲料可显著提高刺参生长能;对重要非特异性免疫酶指标和消化酶指标活性的测定结果表明,投喂发酵饲料组刺参的碱性磷酸酶、溶菌酶和胰蛋白酶活性分别为(0.74±0.04)kingU/100ml、(95.52±14.80)U/ml和(335.89±13.01)U/mgprot,显著高于投喂未发酵饲料组(P<0.05);对实验期间一个倒池周期(720d)内各实验组重要水质指标变化的测定结果表明,第7天投喂发酵饲料组水体氨氮和亚硝酸盐浓度分别为(263.27±32.57)和(315.15±61.41)μg/L,显著低于未发酵饲料组。综合各项指标可以看出,投喂发酵饲料可显著提升刺参苗种的生理代谢水平,并有利于维持养殖池水水质,表明发酵饲料在刺参育苗与养殖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