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不同饵料投喂率对罗非鱼生长、水质和水体微生物群落代谢多样性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 2021 CSCD
摘要:为了研究不同饵料投喂率对养殖罗非鱼生长效应、水质指标和微生物群落代谢多样性的影响,以(16±0.20)g的吉富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为研究对象,探究不同饵料投喂率对罗非鱼生长以及水质指标的影响,同时,采用Biolog-ECO方法检测养殖水体中微生物对31种碳源的利用能力,研究不同饵料投喂率下的微生物代谢多样性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4%饵料投喂率下的罗非鱼饵料系数最低,饵料利用率较高,高投饵率对水质影响较大,不同饵料投喂率对养殖水体微生物代谢多样性有影响,4%饵料投喂率的Shannon指数较大,水体中的微生物种类较多;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COD、TN、TP、NH3-N对水体微生物代谢β-甲基D-葡萄糖苷、葡萄糖-1-磷酸盐、甘氨酰-L-谷氨酸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综合考虑,在罗非鱼养殖生产过程中,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应该合理的进行饵料的投喂,初始大小为16 g左右的罗非鱼饵料投喂率为4%上下为宜。
关键词: 不同饵料投喂率 罗非鱼 生长效应 水质指标 微生物群落代谢多样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鲹科鱼类DNA条形码分类系统
《中国水产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验证DNA条形码在鲹科(Carangidae)鱼类物种鉴定和系统分类中的适用性,本研究自测6属7种17条序列,同时筛选了BOLD数据库中的有效序列,共获得25属95种273条鲹科鱼类DNA条形码序列,通过BLAST比对、遗传距离和系统关系树,构建了鲹科鱼类的DNA条形码分类系统。结果表明:(1)鲹科鱼类属间、种间、属内种间和种内三级分类单元遗传距离的平均水平分别为0.186、0.169、0.090和0.008,种间平均遗传距离是种内平均遗传距离的21倍,可见DNA条形码适用于鲹科鱼类分类鉴定;(2)运用DNA条形码技术可以识别出形态鉴定有误的物种,表明DNA条形码可以弥补传统形态学鉴定的局限性,可对鲹科鱼类形态学分类结果进行精准修正;(3)鲹科鱼类DNA条形码分析表明,BOLD数据库中仍存在一定的"同种异名"和"异种同名"现象,建议使用该数据库信息时应严格评估信息的准确性;(4)鲹科鱼类系统发生关系研究对物种的分类地位提出了新的见解,即拟鲳鲹(Parona signata)和镰鳍波线鲹(Lichia amia)亲缘关系较近,支持将二者均归为鲳鲹亚科(Trachinotinae)。本研究旨在为丰富鲹科鱼类DNA条形码数据,完善鲹科DNA条形码分类系统,并为鲹科鱼类物种鉴定和系统分类提供分子证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獐子岛海域虾夷扇贝底播增殖生态容量评估
《中国水产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17年和2018年辽宁省大连市獐子岛海域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调查数据,利用Ecopath with Ecosim6.5 (EwE)软件构建了獐子岛海域Ecopath模型,分析獐子岛海域生态系统的营养级结构和能流特征,评估了虾夷扇贝底播增殖的生态容量。结果显示:(1)獐子岛海域生态系统的营养级范围为1~4.365,最低营养级为浮游植物和有机碎屑,营养级为1。处于最高营养级为(?)鳐类功能组,营养级为4.365。牧食食物链的各营养级之间的平均转换效率为6.268%,而碎屑食物链各营养级之间的平均转换效率为7.698%,系统的能量流动以碎屑食物链为主,总系统转化效率为6.923%,低于10%的林德曼转化效率。系统连接指数为0.219,系统杂食性指数为0.174,系统Finn循环指数为7.790,系统Finn平均路径长度为2.674,说明系统的能量并没有被充分利用,存在能量传递阻塞的情况。2)根据模型估算得到的虾夷扇贝的生态容量为36.805 t/km2,是现存量的17.5倍;达到生态容量前后獐子岛生态系统的总初级生产量/总呼吸量变化很小(变化值为0.26),系统杂食性指数和系统连接指数均没有明显变化,对獐子岛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营养结构未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认为虾夷扇贝增殖量尚有很大潜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改进SVDD算法的池塘水质数据流异常检测
《农业工程学报 》 2021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无线传感器网络获取的水质数据流具有高复杂性、非平稳性、非线性等特点,为了提高传感数据流的异常检测能力,保障水质监测数据流的有效性,该研究提出一种基于改进支持向量数据描述(SupportVectorDataDescription,SVDD)水质数据流异常检测方法。首先应用马氏距离改进Parzen-Window高斯窗函数,避免数据在分类过程中产生干扰。再利用改进的Parzen-Window获取训练数据的分布密度估计,并结合模糊隶属度函数,对传统SVDD算法进行密度补偿,构建改进的SVDD异常检测模型,从而降低有噪正常样本的干扰性,提高算法的分类精度。最后,选择密度补偿支持向量数据描述(Density Weighted Support Vector Data Description,D-SVDD)、传统SVDD和FastFood算法,在不同试验池塘的多个测试数据集中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改进SVDD算法具有较高的检测性能,该算法在3口池塘的最高异常检测正确率TPR(True Positive Rate)值达到99.83%,最高检测准确率Accuracy达到99.83%,明显优于D-SVDD和传统SVDD算法,且最低运行时间仅1.34 s。结果可为水质数据流异常监测提供技术支持。
关键词: 水产养殖 水质 数据流 密度补偿 支持向量数据描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传统气泡运动方程的简化及基于范氏气体子波模型的气枪震源子波模拟(英文)
《Applied Geophysics 》 2021 SCI CSCD
摘要:气枪震源是海上地震勘探中最常用的激发方式,气枪震源的激发特性影响海洋地震资料质量。远场子波的模拟是研究气枪震源激发特性的重要途径,但基于传统气泡运动方程和理想气体子波模型的远场子波模拟方法得到的模拟结果与实测子波相比存在振幅过大、脉冲衰减速度过小等问题。本文从球坐标系下的线性声波方程出发,推导了一种形式更为简单的改进自由气泡运动方程,并将该方程与范德瓦尔斯气体方程结合实现了远场子波的数值模拟,与现有方法相比,本文算法考虑了实际激发时的高压环境、震源气泡内部与外界海水的热量交换以及枪口处气流的变化等因素,模拟结果较理想气体子波模型更接近于实测远场子波,且本文方法公式简练,计算效率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河口水域鱼类生境质量评价方法研究进展
《中国水产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河口水域是鱼类重要的栖息生境,在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开展河口水域生境质量的评价研究,对了解河口水域的生境功能现状以及提供科学管理依据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河口水域鱼类生境质量评价的研究方法及应用进展进行综述,主要集中在3个方面:(1)基于鱼类数量分布特征:通过鱼类的数量分布特征与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探究鱼类物种的适宜生境分布格局;(2)基于鱼类生存表现特征:筛选鱼类生活史各阶段的生存表现特征指标,对不同功能类型的生境进行质量评价;(3)基于鱼类的群落结构特征:通过构建鱼类群落评价指数,对河口水域鱼类生境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对河口水域鱼类生境质量的评价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河口渔业生态功能的变化机制,并可为合理管控河口沿岸的人类活动、研发河口水域生境质量监测预警技术、科学开展河口生境保护和修复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河口水域 鱼类生境质量 数量分布特征 生存表现特征 群落结构特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桑沟湾标准化与传统养殖模式海带的营养成分比较
《渔业科学进展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常规分析方法,对桑沟湾同一海域标准化养殖模式和传统养殖模式下海带(Saccharina japonica)产品的主要营养成分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显示,2种养殖模式下海带的水分含量均高于88%,差异不显著;蛋白质含量差异不显著,而可溶性蛋白含量差异显著;脂肪含量均较低且二者差异不显著。标准化养殖模式下海带的必需氨基酸含量(除赖氨酸外)和呈味氨基酸含量均高于传统养殖模式,其中,谷氨酸含量最高,分别为1.75%和1.27%。2种养殖模式下的海带各种脂肪酸含量较低,均低于1%。标准化养殖模式下海带的Zn、Mg、Na和K 4种矿物质元素的平均含量都略高于传统养殖模式。标准化养殖模式下海带的可溶性糖含量显著高于传统养殖模式,褐藻胶含量分别为22.66%和21.27%,标准化养殖模式略高。研究表明,与传统养殖模式相比,标准化养殖模式海带产品的蛋白质、氨基酸、脂肪酸、矿物质元素、可溶性糖及褐藻胶等含量较高,显著提高了海带产品的营养和品质,同时,也提高了其作为食品和工业原料的价值,桑沟湾标准化海带养殖模式表现出显著优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闽东海域棘头梅童鱼肌肉营养成分分析与评价
《海洋渔业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繁殖季节测定分析了闽东海域30尾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的肌肉营养成分。结果表明,棘头梅童鱼肌肉(鲜重)中粗蛋白含量为(17.21±0.27)%,粗脂肪含量为(0.56±0.05)%,水分含量为(77.70±0.21)%,粗灰分含量为(1.49±0.59)%。肌肉中含有17种氨基酸,占肌肉总量的(17.01±0.11)%(鲜重),其中7种人体必需氨基酸(不包括色氨酸)总量占肌肉总量的(6.09±0.06)%,占氨基酸总量的35.82%。必需氨基酸构成比例符合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FAO/WHO)的标准。棘头梅童鱼第一限制性氨基酸为缬氨酸(Val);第二限制性氨基酸从氨基酸评分(AAS)来看为亮氨酸(Leu),从化学评分(CS)来看为苯丙氨酸+酪氨酸(Phe+Tyr)。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为67.04。4种鲜味氨基酸总量占肌肉总量的(26.24±0.01)%(干样百分比),占氨基酸总量的34.40%。共检测到27种主要脂肪酸,其中二十碳五烯酸(EPA)与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含量较高,分别为(8.23±0.14)%和(13.22±0.12)%。研究表明,棘头梅童鱼必需氨基酸营养组成合理,富含鲜味氨基酸,脂肪酸种类多样,矿物元素含量比值合理,微量元素中锌和硒元素含量较丰富,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型河流中鱼类组成的eDNA监测效率:以长江武汉江段为例
《中国水产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讨大型河流中的eDNA监测效率,以长江为大型河流的代表,以鱼类为水生生物的代表,分析传统捕捞监测和eDNA监测结果的差异,研究eDNA监测技术对长江武汉江段鱼类组成的监测能力、监测效率、平行样设置等问题。结果显示:(1)用1对eDNA宏条形码引物(mlCOIintF/jgHCO2198R)共监测到89种鱼类,其中30种可与历史捕捞调查记录互相确认,另外59种需要更完善的条形码数据库来解决序列比对注释问题;(2) 9月在武汉监测断面,可用单引物(mlCOIintF/jgHCO2198R) eDNA监测到的物种最优估计约99种,单样品eDNA监测的鱼类物种检出能力约为26种,检出效率约为25.8%;(3)在80%的检出度目标下,需要约10个平行样,在95%的检出度目标下,需要约17个平行样。本研究在长江武汉江段鱼类eDNA监测效率和平行样设置的相关量化结果可为长江其他断面及其他大型河流的eDNA监测提供量化参考。同时,本研究表明,更完善的DNA宏条形码数据库和合适的平行样设置是未来eDNA监测作为常规监测手段进行运用的前提。
关键词: 长江 鱼类 种类组成 eDNA宏条形码 eDNA监测 监测效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江下游鳊种群生长及繁殖特性
《生态学杂志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长江下游鳊种群生长特征和繁殖特性,于2017—2018年连续4个季度在长江下游铜陵、芜湖、当涂、镇江、靖江、南通江段共采集鳊样本1040尾。采样群体体长为84.79~305.00 mm,体质量为8.50~673.39 g,雌雄比例为1∶0.97。样本年龄为1~6龄,其中2~3龄为优势年龄组,占比为87.79%。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Lt=331.09×[1-e-0.22(t+0.27)]、Wt=589.05×[1-e-0.22(t+0.27)]2.964,生长拐点年龄ti=4.67 a,拐点体质量为174.00 g,对应体长为219.42 mm。对其中24尾样本进行了解剖,绝对繁殖力为1630~154247粒,均值为35792±39381粒;相对单位体重繁殖力(FW) 10.99~383.70粒·g-1,平均值120.06±89.68粒·g-1,相对单位体长繁殖力(FL) 7.89~598.44粒·mm-1,平均值为142.23±135.78粒·mm-1,绝对繁殖力与体长、体质量分别呈线性、指数关系。结果表明,长江下游鳊年龄结构简单,低龄个体占优势,繁殖潜力较弱,但生长参数处于较高水平,应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保护其种群资源可持续利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