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不同克氏原螯虾养殖模式下幼虾生长、体成分和血淋巴生化指标的比较
《淡水渔业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几种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养殖模式的优劣提供数据参考,对池塘单养克氏原螯虾、虾鱼混养、虾蟹混养、稻虾养殖四种模式进行比较,研究了其水体理化指标、幼虾生长、体成分、血淋巴生化等指标,试验周期60 d。结果表明:体长和体重均呈现虾单养组>虾鱼组>虾蟹组>稻虾组;克氏原螯虾的体长增长率随时间大体呈逐渐下降的趋势;体重增长率和特定增长率则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虾单养组、虾鱼组及虾蟹组的体重增长率均在30 d达到最高,而稻虾组在40 d达到最高。四种养殖模式克氏原螯虾的体成分组成差异较大,全虾的粗蛋白含量虾蟹组显著高于另外三个组,粗脂肪含量虾单养组显著低于另外三个组,水分含量稻虾组显著高于虾单养组、虾蟹组,灰分稻虾组显著低于另外三个组。血淋巴生化指标分析表明虾蟹组和虾鱼组在总蛋白、白蛋白和血糖高于虾单养组和稻虾组,甘油三酯和转氨酶低于虾单养组和稻虾组。研究表明,从生长角度看虾单养组生长最快,从虾体成分看稻虾组最接近野生群体,从血清生化指标看虾蟹组最健康。
关键词: 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 养殖模式 水环境 生长性能 体成分 生化指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海中国对虾环境DNA(eDNA)的垂直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初探
《渔业科学进展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准确掌握物种分布和种群动态是渔业资源评估的基础。然而,对某些种群规模小或生活史复杂的物种进行监测的难度很大。近年来,环境DNA技术快速兴起,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类物种监测、生物多样性评估和生物量评价等领域。为了解冬季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越冬洄游过程中的分布情况,2019年12月在黄海中南部采集表、中、底3个水层水样,检测其中中国对虾的eDNA,并对表层沉积物进行室内实验。结果显示,中国对虾eDNA在自然水体中呈现特殊的垂直分布规律:底层浓度高,表层浓度低,这一规律与中国对虾生活习性相关;表层沉积物会在外力作用下再悬浮,并向周围释放eDNA,对水体造成较大程度影响,本研究将采集到的表层沉积物分为3个实验组,3个实验组最大释放量分别为1624.06、3453.34和1143.24 copies/L,沉积物对水体的影响持续1周左右。
关键词: 环境DNA 中国对虾 分布规律 表层沉积物 生物量评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饲料中不同脂肪源对杂交鲟幼鱼生长性能、体成分、养分表观消化率、肝脏脂肪代谢酶活性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动物营养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中不同脂肪源对杂交鲟幼鱼生长性能、体成分、养分表观消化率、肝脏脂肪代谢酶活性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分别以鱼油、大豆油、亚麻油、菜籽油和棕榈油为脂肪源,配制5种等氮等能的试验饲料.挑选300尾初重(76.59±1.16)g的西伯利亚鲟×施氏鲟(Acipenser baerii♀×Acipenser schrenckii♂)杂交鲟幼鱼,随机分为5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0尾鱼.各组分别投喂5种不同脂肪源的试验饲料,养殖周期为8周.结果表明:1)大豆油组的增重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大豆油组的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棕榈油组(P<0.05),大豆油组的摄食量和饲料系数显著低于棕榈油组(P<0.05).2)鱼油组和大豆油组的干物质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菜籽油组和棕榈油组(P<0.05),大豆油组的粗脂肪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亚麻油组和菜籽油组(P<0.05).3)亚麻油组的全鱼和肝脏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鱼油组的肌肉粗脂肪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亚麻油组的肝脏粗蛋白质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4)大豆油组的全鱼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鱼油组的全鱼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5)鱼油组和大豆油组的肝脏脂肪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亚麻油组的肝脏脂蛋白脂酶活性显著高于棕榈油组(P<0.05).6)大豆油组的血清总胆固醇含量显著低于亚麻油组、菜籽油组和棕榈油组(P<0.05),大豆油组的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显著低于菜籽油组(P<0.05).综上所述,饲料中添加大豆油作为脂肪源更有利于杂交鲟幼鱼的生长和健康.
关键词: 杂交鲟;脂肪源;生长性能;脂肪酸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海水鱼源美人鱼发光杆菌美人鱼亚种对小鼠的致病性研究
《动物医学进展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美人鱼发光杆菌美人鱼亚种(Photobacterium damselae subsp.damselae)能感染多种海洋动物,并且对人也具有致病性。为验证我国近海环境中的美人鱼发光杆菌美人鱼亚种对哺乳动物的致病能力,以从患病许氏平鲉(Sebastes schlegeli)分离的1株美人鱼发光杆菌美人鱼亚种菌株为对象,用昆明系小鼠为实验动物,研究该菌对小鼠的致病力。结果发现,灌胃和注射该菌均能造成实验小鼠发病和死亡。感染小鼠出现了精神萎靡、被毛杂乱、呼吸急促和对外界刺激迟钝等临床症状,个别小鼠体表还出现了溃疡性伤口。该菌对昆明系小鼠的半数致死剂量(LD50)为5.52×105CFU/g。组织病理学研究发现,死亡小鼠的多个器官均出现了病理变化,如心脏心肌组织肌纤维束相互解离、断裂;肝脏细胞出现了炎性病变,细胞核轮廓变得模糊;肺实质组织崩解,组织结构变得稀松、零落;肾脏和脾脏都出现局灶性的溃疡;胃和肠道的黏膜层和黏膜下层发生了大面积的溃疡性坏死;心脏、肝脏和肾脏均有大量的血细胞浸润。病理学的研究结果证实该菌对小鼠具有较强的致病力。
关键词: 美人鱼发光杆菌美人鱼亚种 小鼠 组织病理 人工感染 半致死剂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丙烯酰胺对斑马鱼应激反应相关基因的研究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丙烯酰胺(acrylamide,ACR)广泛用于土壤稳定化、水处理、工业产品和某些食品中,是重要的环境胁迫因子之一,其毒性正在引起全球关注.本研究以3日龄斑马鱼(Danio rerio)仔鱼和实验室自主培养的斑马鱼肠细胞(zebrafish intestine cells,ZFI)为研究对象,利用凝集素荧光标记技术和qRT-PCR对氧化应激反应代表基因谷胱甘肽硫还原酶(glutathione-disulfide reductase,GSR)、内质网应激反应代表基因X盒结合蛋白1(X-box binding protein 1,xbp1u)、渗透压应激反应代表基因水通道蛋白4重组蛋白(recombinant aquaporin 4,aqp4)和应激信号通路结合蛋白钙/钙调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Ⅱ(calcium/calmodulin-dependent protein kinaseⅡγ2,CaMK2g2)进行表达检测.结果表明,凝集素点印迹显示,与0 mmol/L ACR耐受情况相比,12.5、25.0 mmol/L ACR耐受浓度下怀槐凝集素Ⅱ(maackia amurensis lectinⅡ,MAL-Ⅱ)、小麦胚芽凝集素(wheat germ agglutini,WGA)和花生凝集素(peanut agglutinin,PNA)的条带均在斑马鱼仔鱼及ZFI的45~60 kD中出现不同程度的变浅,其中ZFI在25.0 mmol/L耐受浓度下的凝集素条带改变更为明显.此外,在25.0 mmol/L ACR浓度下,ACR毒性对机体(18 h)和细胞(5 h)的损伤最大,qRT-PCR结果表明与上述应激反应相关的4个基因有所关联:对ZFI而言,aqp4、xbp1u表达量极显著上调(P<0.01),CaMK2g2、GSR表达量显著上调(P<0.05);对斑马鱼仔鱼而言,aqp4的表达量显著性升高(P<0.05),xbp1u、GSR表达量极显著性上调(P<0.01),CaMK2g2表达量无显著性改变(P>0.05).上述结果表明:ACR毒性对细胞造成损伤的同时兼具全身性,并且其毒性作用机制与非生物性胁迫应激响应机制高度相关.本研究揭示了鱼体对ACR胁迫应激响应机制,有利于保护鱼类等水生生物免受ACR毒性侵扰.
关键词: 丙烯酰胺;凝集素点印迹;谷胱甘肽硫还原酶(GSR);X盒结合蛋白1(xbp1u);水通道蛋白4重组蛋白(aqp4);钙离子/钙调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Ⅱγ2(CaMK2g2)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应用生物完整性指数评价钱塘江流域-浙江段水生态系统健康
《水产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生物完整性指数是一种评估水生态系统健康的指数。为查明钱塘江流域—浙江段水生态系统健康状况,于2018年5月、7月、9月和12月,共4次对16个断面(3个参照断面、13个受损断面)进行浮游植物及水质数据的采集及分析。采用分布范围分析、Mann-Whitney非参数检验及Spearman相关性分析从37个候选参数中筛选得到5个核心参数:甲藻和隐藻丰度、硅藻相对丰度、硅藻商、硅藻和绿藻相对丰度、桥弯藻属相对丰度。通过比值法计算各参数的得分,构建适于钱塘江流域—浙江段的浮游植物生物完整性指数。结果显示,16个采样断面中有1个断面处于"健康"状态,3个断面处于"中等健康"状态,9个断面健康等级为"一般",3个断面健康等级为"差"。由此可见,钱塘江流域—浙江段水生态系统受损程度轻,但受损面较大,应进一步提高工业、农业和生活污水的处理能力,并利用水生植物进行水体修复,避免其水体进一步恶化。该评价体系能够较好地反映钱塘江流域—浙江段水体的健康状况,但由于浮游植物生物完整性指数受气候及地理区域影响较大,导致其适用水域类型范围较小。因此,针对生境差异较大的研究水域,应建立不同的浮游植物生物完整性指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物元分析法在池塘循环流水养殖模式监测点优化中的应用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 2021 CSCD
摘要:基于2018年—2019年松江池塘循环流水养殖模式水质监测数据,采用物元分析和聚类分析相融合的评价方法对水环境质量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改进后的物元分析适用于池塘循环流水养殖模式监测网络,监测点从19个减少到8个,可节省50%的成本。F检验和T检验验证结果表明,优化后的监测网络能较好地代表原始监测网络。
关键词: 优化布点 物元分析 聚类分析 池塘循环流水养殖系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酸化、低氧对大黄鱼非特异性免疫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海洋渔业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酸化、低氧对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非特异性免疫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设置4个处理组:对照组(pH 8.1,溶解氧DO 7.0 mg·L-1)、低氧组(pH 8.1,DO 3.5 mg·L-1)、酸化组(pH 7.35,DO 7.0 mg·L-1)及酸化-低氧组(pH 7.35,DO 3.5 mg·L-1)。于急性胁迫时间点(0、3、6、12、24、48、96 h)与慢性胁迫时间点(7、15、30 d)进行样品采集(n=6),检测其血清溶菌酶(LZM)、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丙二醛(MDA)活力的变化。结果显示,急性胁迫下,酸化组、酸化-低氧组及低氧组的肝脏SOD含量、MDA含量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酸化组、酸化-低氧组的血清LZM活力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低氧组肝脏CAT活力、血清LZM活力则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慢性胁迫下,酸化组中仅肝脏SOD含量与MDA含量、低氧组中仅肝脏SOD含量与CAT活力在胁迫后期呈现恢复至起始水平的趋势;酸化-低氧组中仅血清LZM活力、肝脏CAT活力与MDA含量在胁迫后期呈现恢复至起始水平的趋势。研究表明,在酸化与低氧环境中,尽管大黄鱼存在一定的自我调节机制,然而不管是单一因子的酸化、低氧还是酸化-低氧交互作用,均对大黄鱼的非特异性免疫及抗氧化能力存在一定程度的胁迫影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利用RNA-Seq技术分析草鱼生长性状相关基因和SNP标记
《水产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开发与草鱼生长性状相关基因及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标记,实验采用转录组测序技术(RNA sequencing,RNA-Seq)对草鱼快长组和慢长组的肝脏、肌肉和脑组织分别进行分析,共获得31 465万条高质量短读序(clean reads),经组装得到34 147条拼接基因(unigene),平均长度为1 060 bp,其中有30 751条unigene获得注释。在肝脏、肌肉和脑组织中分别筛选到1 013、552和372个差异表达基因,并从中检测到4 580个SNP标记。采用SNaPshot技术对其中34个SNP标记在300尾草鱼生长性状极端群体中进行多态性检测和验证,30个SNP标记分型成功,准确率为88.24%。进一步采用一般线性模型分析30个SNP标记与生长性状的相关性,结果显示,unigene00810126-8014标记CC基因型的体质量、体长、体高、头长和尾柄长性状均值显著高于TT基因型。unigene00810126-2903标记AA基因型的体质量显著高于GG基因型。unigene00870394-525标记AA基因型的体质量和体长性状均值显著高于GG基因型。unigene02938762-011628标记的TT基因型与CC基因型在体质量、体长和头长性状上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这4个标记位于生长催乳素α基因(slα)、早期生长反应蛋白-1基因(egr-1)和肌球蛋白重链基因(myh)上。其他标记不同基因型个体间的生长性状均不存在显著差异。其中8个SNP标记在草鱼群体中的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平均期望杂合度(He)和平均观测杂合度(Ho)分别为0.300、0.377和0.363,表明草鱼选育群体遗传多样性较高。本研究获得与生长性状相关的1 937个差异表达基因和4个SNP标记,为草鱼分子辅助育种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关键词: 草鱼 转录组测序 差异表达基因 单核苷酸多态性 生长性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叶轮式增氧机对鱼池溶氧日变化影响的模拟模型初步研究
《淡水渔业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鲜有鱼池溶氧模型考虑增氧机对鱼池溶氧日变化影响的现实,在传统的描述鱼池水温和溶氧日变化多层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叶轮式增氧机水跃和液面更新对鱼池多层水体中各能量要素和溶氧变化因子的影响,构建了能反映叶轮式增氧机增氧效果的鱼池水温和溶氧日变化模拟模型。通过实验数据对模型的校参和验证,发现溶氧逐小时模拟值与观测数据的均方根误差为0.267(晴天)和0.420(阴天),Nash-Stucliffe效率系数为0.957(晴天)和0.967(阴天),证明该模型能准确反映溶氧质量浓度的变化规律。同时运用模型模拟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叶轮式增氧机增氧1 h后,其影响会持续12 h左右,而且效果主要集中在鱼池中下层,表层水层因高溶氧值和复氧原因,其增氧效果不明显;晴天一天之中最佳开机时间为0:00~10:00;阴天增氧效果不是很理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