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金边鲤群体的遗传结构及个体间遗传差异的QTL标记分析
《淡水渔业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评估金边鲤(Cyprinus carpio var.Jinbian)群体的遗传组成,制定合理的繁殖配组策略,本研究用24个QTL标记分析了金边鲤亲本群体的遗传结构及雌、雄个体间遗传距离。结果显示:在192尾样本中共检测到184个等位基因,群体平均等位基因数(No)、有效等位基因数(Ne)、观测杂合度(Ho)、期望杂合度(He)和多态信息含量(PIC)分别为7.667、3.941、0.590、0.707和0.670,表明群体处于高度多态水平(PIC≥0.5),具备进一步选育优良品种的遗传潜力。经Bonferroni校正的Hardy-Weinberg平衡检验显示,金边鲤群体有10个位点显著或极显著偏离平衡,多数位点表现为杂合子缺失。在此基础上统计了金边鲤雌、雄个体间的遗传距离在0.1231~1.8563之间,遗传距离呈正态分布,且中间值位于0.7~0.9,占38.36%,结合聚类图将192个个体划分为3个繁殖组,组间呈现出显著的遗传分化,交叉配组能够有效避免近亲繁殖。研究结果为金边鲤选育、繁殖配组及持续利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金边鲤(Cyprinus carpio var. Jinbian) QTL标记 遗传结构 遗传距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微塑料与有毒污染物相互作用及联合毒性作用研究进展
《生态毒理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随着塑料产品的广泛应用,微塑料(microplastics, MPs)污染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重大环境问题。海洋中的MPs能够与有毒污染物(如有机污染物、重金属和纳米颗粒等)发生相互作用,对海洋生物产生复合效应。因此,MPs与环境中有毒污染物的联合毒性效应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首先概括总结出MPs对海洋生物的毒性效应及致毒机制,包括遮蔽效应、氧化应激、免疫毒性、生殖毒性、遗传毒性、神经毒性和行为毒性等方面;随后分别讨论了MPs和有机污染物、重金属以及人工纳米颗粒的联合毒性效应,从微塑料对污染物的吸附、富集和载体效应着手分析微塑料与污染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凝练得出MPs增强或抑制污染物毒性的作用机制,包括微塑料改变污染物的生物可利用性、微塑料改变生物体对污染物的胁迫响应、微塑料与污染物发生交互作用等;最后对微塑料与有毒污染物联合毒作用研究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建议在未来研究中重点关注环境特征的次生微塑料与有毒污染物相互作用的环境行为和生物效应,特别是通过食物链的传递作用。以期为准确评估和深入理解微塑料的海洋环境和人类健康风险提供理论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江口崇明东滩夏秋季仔稚鱼的空间分布
《水产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8年6月(夏)和9月(秋),对长江口崇明东滩水域的14个站位点的表层,运用大型浮游生物网(口径1.3 m,网目0.5 mm)水平船拖10 min采集仔稚鱼,实时采集水柱环境参数包括温度(SST)、盐度(SSS)、浊度(TUR)、深度(DEP)和叶绿素a(SSC),探讨该水域仔稚鱼的分布和多样性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28网次共采集到仔稚鱼10 925尾。其中淡水型鱼类22种(42%),河口型(半咸水)鱼类19种(37%),沿岸型鱼类7种(13%)和近海型鱼类4种(8%)。鲤科为14种(27%);虾虎鱼科12种(23%);鳀科及银鱼科均为5种(10%)。以大于5%为优势种,凤鲚占总渔获量的21.51%、刀鲚(18.11%)、贝氏?(16.34%)、银飘鱼(10.82%)和斑尾刺虾虎鱼(9.38%)。在采集的所有仔稚鱼中,前弯曲期仔鱼数量最多,约占总数量的76.49%,弯曲期仔鱼11.94%,后弯曲期仔鱼8.01%,稚鱼3.43%,卵黄囊仔鱼仅出现在6月,占总渔获量的0.13%。前弯曲期仔鱼与弯曲期仔鱼的密度随着季节的更替呈下降趋势,后弯曲期仔鱼密度呈上升趋势。夏季仔稚鱼的物种数、个体总数及密度都比秋季多。研究表明,长江口崇明东滩鱼类可以分为两支,淡水种生态群落和半咸水生态群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可生物降解PLA刺网与传统PA刺网的物理性能和捕捞效率的比较分析(英文)
《海洋渔业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减少遗弃的不可降解渔网造成的"白色污染"及"幽灵捕捞"的危害,研究开发环保可降解渔用材料已成为我国现代渔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之一。以可生物降解树脂聚乳酸(PLA)制成的刺网为研究对象,研究了PLA单丝的物理性能,并于2019年9月至10月在琅琊岛渔场通过捕捞实验,对比分析了PLA刺网和常规聚酰胺(PA)刺网的物理性能和捕捞效率。结果显示,可生物降解的PLA刺网对于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的捕获量比PA刺网少75.0%, PLA刺网对于鲐鱼(Pneumatophorus japonicus)的捕获量比PA刺网多90.0%。PLA刺网的捕捞总量略低于PA刺网,PA刺网的捕捞效率比PLA刺网高约60.0%。PLA和PA刺网捕捞实验前后的拉伸力学性能结果表明,这两种刺网的网目断裂强力均明显降低。此外,与传统PA刺网相比,PLA网目破损程度更高,这是由于PLA单丝的韧性较差,缺少弹性以及柔性,断裂强度明显低于PA单丝,因此PLA刺网网目更容易断裂。显微镜照片显示,PA刺网一般从网目中间破损,而PLA刺网破损情况多发生在结节处。尽管PLA刺网捕捞效率不如PA刺网,但其在减少海上"幽灵捕捞"和塑料污染方面具有潜在优势。
关键词: 降解 刺网 聚乳酸 聚酰胺 单丝 物理性能 捕捞效率 渔具材料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哲罗鲑性别特异性标记筛选
《水生生物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通过比对哲罗鲑Hucho taimen (Pallas)基因组草图与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Y染色体序列,获得哲罗鲑性别相关的候选序列,并设计3对PCR扩增引物,以此筛选哲罗鲑性别特异性标记。初步筛选结果显示,在设计的3对引物中,引物ST2在雌鱼中无扩增条带,在雄鱼中有153 bp的扩增条带,可作为哲罗鲑雄性特异性候选标记。为了消除样本降解及失误等因素导致的条带缺失,研究以12S rRNA为参照,采用双重PCR法,在12S rRNA引物扩增出条带的前提下,用ST2引物条带的有无来判断性别,雌鱼为单带,无ST2引物条带;雄鱼为双带,有ST2引物条带。同时为了验证本方法的可靠性,对已知性别的哲罗鲑48尾雌、雄样本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该方法遗传性别鉴别准确率为100%。用此标记筛选哲罗鲑雌、雄鱼简单易行,为哲罗鲑遗传学研究、单性养殖和性别控制育种等研究奠定了基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条生长性状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渔业科学进展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2b-RAD技术对119尾黄条(Seriola lalandi)个体进行测序,共获得黄条SNP分子标记26665个,对黄条个体的体质量和全长这2个重要生长性状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筛选与体质量和全长性状相关的SNP位点和候选基因。结果显示,黄条体质量性状中共筛选到17个体质量显著关联的SNP位点,找到17个可能的候选基因,全长性状共筛选到12个潜在显著关联位点,找到12个可能的候选基因。利用KEGG数据库对可能的候选基因进行Pathway分析,得知候选基因主要参与了细胞或组织生长发育相关的代谢通路调控过程,可能是影响黄条生长性状密切相关的重要候选SNP位点和功能基因,结果可为今后黄条种质资源可持续利用和育种提供遗传信息资料积累。
关键词: 黄条 生长性状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2b-RAD 简化基因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渔业养殖水体中孔雀石绿、结晶紫及其代谢物残留量的检测方法研究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建立了渔业养殖水体中孔雀石绿、结晶紫及其代谢物残留量的检测方法。水样经二氯甲烷液液萃取、中性氧化铝填料吸附除杂后,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色谱条件为:Acquity UPLC BEH C18色谱柱(2.1 mm×100 mm,1.7μm),柱温40℃,流动相由5 mmol·L-1的乙酸铵缓冲溶液(含0.1%甲酸)和乙腈组成,梯度洗脱程序,流速为0.3 mL·min-1。质谱条件为:电喷雾正离子模式、多反应监测扫描模式、内标法。结果表明,在标准溶液浓度为0.2~5.0μg·L-1时,孔雀石绿、隐色孔雀石绿、结晶紫和隐色结晶紫4种组分的质谱信号强度与浓度之间均呈较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大于0.998,方法检测限和定量限分别为2 ng·L-1和5 ng·L-1。在空白水样为5~100 ng·L-1的添加浓度梯度下,4种组分的平均加标回收率为81.8%~109.5%,批内精密度和批间精密度均小于10%。说明该方法准确率高、重现性好,且定量限低,能满足对渔业养殖水体中孔雀石绿、结晶紫及其代谢物残留量的检测要求。
关键词: 养殖水体 孔雀石绿 结晶紫 代谢物残留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六斑刺鲀仔稚鱼发育过程中消化酶和非特异性免疫因子的活性变化
《海洋渔业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解决六斑刺鲀(Diodon holocanthus)初孵仔鱼高死亡率问题,研究了六斑刺鲀从初孵仔鱼到稚鱼(0~40 d)消化酶活性和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的变化。结果显示:六斑刺鲀仔稚鱼全长与日龄呈指数相关。初孵仔鱼体内就可检测到淀粉酶、胃蛋白酶、胰蛋白酶和脂肪酶活性。在整个实验周期内,淀粉酶和胰蛋白酶活性呈现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变化趋势,淀粉酶活性在20 d时达到最高,胰蛋白酶活性在10 d时达到最高,两者整体酶活随日龄都有所增加且胰蛋白酶增加更为明显;脂肪酶活性呈现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变化趋势,1~5 d时酶活性快速降低,5~10 d时又显著升高,15~20 d时又迅速降低并维持在较低水平;胃蛋白酶在1~15 d时活性逐渐上升并在15 d时达到最高,之后缓慢下降并维持低值。溶菌酶(LZM)和免疫球蛋白M(IgM)活性都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IgM活性在10 d时达到最高,LZM活性在5 d时最高,之后两者都波动地缓慢下降并最终维持在较低值。以上结果表明:尚未摄食的六斑刺鲀初孵仔鱼体内已存在各种消化酶,仔稚鱼消化酶活性变化与其发育阶段和饵料种类密切相关。非特异性免疫指标在六斑刺鲀仔稚鱼由内源性营养向外源性营养转变的混合营养期显著上升,之后缓慢下降到较低水平,说明营养转变过程对仔稚鱼的免疫功能影响较大,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的升高增强了仔稚鱼的抗病能力,提高了养殖成活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鳞拟松鲷生长、形态特征及核型分析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小鳞拟松鲷Datnioides pulcher生长、形态特性及细胞遗传背景,随机挑选10尾小鳞拟松鲷成鱼作为解剖样本,对其内外部形态特征进行观察,选取2尾雄性成鱼进行染色体核型研究,再选取50尾幼鱼进行生长特性试验,共养殖155 d。结果表明:小鳞拟松鲷体侧扁,侧面观近似橄榄形,体被细小鳞片,侧线完全;背鳍(D.)为Ⅺ~Ⅻ15~17,胸鳍(P.)为16~18,腹鳍(V.)为Ⅱ5~7,臀鳍(A.)为Ⅲ~Ⅳ9~12,尾鳍(C.)为15~17;脊椎骨数量为22~24,左右两边各具4对鳃弓,第一条鳃弓外鳃耙16~19;小鳞拟松鲷在165日龄时,瞬时生长率最大,生长最快;在幼鱼阶段体质量(y)与体长(x)呈幂函数关系,即y=0.025 3x3.025 1(R2=0.991 2),为异速生长;以小鳞拟松鲷肾细胞为试验材料,采用空气干燥法制片,对其染色体核型分析显示,小鳞拟松鲷染色体核型公式为2n=48=2m+2sm+20st+24t,臂数(NF)为52,且未发现与性别相关的染色体,核型符合高位类鱼类形态特征。本研究中对小鳞拟松鲷的形态特征、生长特性和染色体核型进行量化描述,可为其种质鉴定和系统进化等研究提供参考数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3种养殖模式罗非鱼品质比较分析与评价
《南方农业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讨池塘工程化循环流水养殖(水槽组)、稻田养殖(稻田组)和池塘养殖(池塘组)3种不同养殖模式对罗非鱼肌肉营养品质的影响,为罗非鱼养殖业的提质增效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吉富品系尼罗罗非鱼(GIFT,Oreochromis niloticus)为研究对象,选取平均体质量为595±88、625±75和644±21 g的罗非鱼分别饲养于水槽组、稻田组和池塘组养殖模式下,通过每克氮氨基酸评分模式、完全蛋白质评分模式和质构特性参数评价对肌肉营养成分进行分析比较,判断罗非鱼肌肉的营养价值。【结果】在常规营养成分方面,3组罗非鱼肌肉水分和粗灰分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水槽组罗非鱼肌肉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池塘组和稻田组(P<0.05,下同),稻田组罗非鱼肌肉粗蛋白含量显著高于水槽组和池塘组。在氨基酸组成方面,天门冬氨酸(Asp)、谷氨酸(Glu)、亮氨酸(Leu)和赖氨酸(Lys)含量最高,稻田组罗非鱼肌肉必需氨基酸总量(ΣEAA)显著高于池塘组和水槽组,3组罗非鱼肌肉ΣEAA/氨基酸总量(ΣTAA)范围为0.39~0.41,ΣEAA/非必需氨基酸总量(ΣNEAA)为0.65~0.68。在必需氨基酸评价方面,水槽组罗非鱼肌肉必需氨基酸总量(2689 mg/g N)和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87.96)最高,池塘组次之,稻田组最低。在肌肉质构特性方面,水槽组罗非鱼肌肉硬度显著低于稻田组和池塘组,胶黏性显著高于稻田组和池塘组。【结论】池塘工程化循环流水养殖模式下生产的罗非鱼肉质综合评价最佳,养殖效果好,且符合当前节能减排、提质增效的要求,可在适宜区域内大力推广应用。
关键词: 罗非鱼 池塘工程化循环流水养殖 稻田养殖 池塘养殖 营养成分 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