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凡纳滨对虾不同品系繁育性状的比较分析
《中国水产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评估不同品系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vannamei)雌虾繁殖性能和后代幼体发育情况,在相同养殖条件下,选取野生群体雌虾90尾,P品系雌虾166尾,S品系雌虾115尾,构建了103个家系。其中,野生群体家系56个, P家系28个, S家系19个。本研究共进行30 d,记录了整个生产周期内每尾雌虾的繁殖参数及后代幼体的发育数据。结果显示,与P品系和S品系相比,野生群体雌虾在交配率和孵化率方面具有显著优越性。在雌虾产卵性能方面, P品系雌虾产卵量极显著低于另外两个品系(P<0.01),产卵周期极显著高于另外两种品系(P<0.01)。关于幼体发育,无论是在幼体存活率还是变态时长方面,野生群体都表现出一定的优越性。分析凡纳滨对虾各繁殖性状间相关关系,发现在3个品系中均可以观察到体重与产卵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野生群体、P品系和S品系体重与产卵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364、0.278和0.553。凡纳滨对虾的受精卵孵化率与幼体变态(ZⅠ→P1)发育时长呈显著负相关(P<0.05),相关系数为-0.211,这表明凡纳滨对虾受精卵孵化率越高,其幼体变态发育时长越短。研究表明,凡纳滨对虾雌虾不同品系间的繁育性能具有较大选择潜力,在筛选高繁育性能亲虾品系的过程中可以根据雌虾繁殖力高低及后代幼体发育情况综合进行选择。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 品系 繁殖性状 幼体发育 连续产卵 相关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极鱼亚目鱼类DNA条形码及分子系统学
《中国水产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南极海域"南极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委员会"(The Commission for the Conservation Antarctic Marine Living Resources, CCAMLR) 48.1、48.2和48.3亚区的南极磷虾(Euphausia superba)渔业兼捕所得97份南极鱼样品为研究对象,经形态学特征分析和DNA条形码将其鉴定为南极鱼亚目4科17属17个有效种,其中依据形态学特征只鉴定出6个物种,其余11个物种则依据DNA条形码得到准确鉴定。可见,在形态学鉴定经验不足或样品形态不完整的情况下, DNA条形码可以有效地实现物种鉴定。继而,分析了南极鱼类97条DNA条形码的碱基组成特征,发现GC含量第一密码子最高且第二密码子最低可能为南极鱼亚目类群的特有现象,但其生物学意义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将本研究采集的南极鱼亚目17种鱼类与从BOLD数据库中筛选的64种鱼类的DNA条形码合并,构建了南极鱼亚目4科39属81种鱼类的系统关系树,这是迄今为止包含种类最多的南极鱼亚目鱼类分子鉴别和系统进化关系分析。遗传距离和系统关系树分析进一步证明DNA条形码对于南极鱼类物种鉴定的适用性与可行性,另外还发现南极鱼亚目鱼类的个别物种其分子系统关系与形态学分类地位不一致。本研究结果证实了DNA条形码技术对南极鱼亚目分类群的识别效率,弥补了传统形态学鉴定方法的局限和不足,丰富了南极鱼类DNA条形码数据库,为南大洋鱼类多样性与适应性进化研究奠定了基础,同时为南极渔业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 南极鱼亚目 COI基因 DNA条形码 遗传距离 分子系统关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碳、氮稳定同位素研究黄海及东海北部主要鱼类的营养级和食性
《渔业科学进展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通过对2011~2014年间在黄海及东海北部采集的36种海洋鱼类进行碳、氮稳定同位素测定,利用碳稳定同位素比值(δ13C)计算底层饵料贡献比(Bp)来确定鱼类的食性,利用氮稳定同位素比值(δ15N)计算其营养级(TL)。结果显示,这36种鱼类的营养级范围为2.75~4.34,平均值为3.47。其中,4种为完全浮游生物食性,8种为底栖生物食性,完全底栖生物食性为12种,混合食性为12种。中(TL=3.5~4)、低(TL<3.5)营养级的种类占大多数(91.67%),而高营养级(TL>4)种类较少,仅为3种,且全部为混合食性。营养级的研究结果与1986、1992和2004年的研究对比发现,个别种类发生了改变。如蓝点马鲛(Sconberonorus niphonius)营养级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而黄鲫(Setipinna t)aty却有不同程度的上升。食性的研究结果与2004、2009和2011年的研究对比发现,有些种类食性发生了较大变化,如白姑鱼(Argyrosomus argentatus);有些种类食性几乎没有变化,如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近海捕捞机动渔船航次特征数据挖掘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加强渔船进出港管理和捕捞渔获物监管,解决信息上报中主观性大,报告信息错误、虚假报告等问题,利用北斗船位数据记录渔船出海作业的时间、位置、航速、航向等信息,通过航次特征数据挖掘,分析了港口格网、岸线点与北斗船位终端记录轨迹的空间关系,提取到2.5万余艘渔船的39.98万个航次数据,并利用船位点球面距离累加计算航程,利用船位点到岸线点距离计算平均离岸距离,分析了中国近海渔船的航次特征.结果表明:渔船出港时间集中在每日8:00-17:59,进港时间集中在每日5:00-10:59和13:00-18:59;航次特征数据受大小潮、朔望日等影响较大,可划分为1~10d、11~15 d、16~21 d和22~30d等航次时长段;渔船的航次时长、航程和平均离岸距离均由江苏省向北、向南降低.研究表明,利用北斗船位数据提取航次具有速度快、实时性强的特点,是渔船管理的重要信息源之一,可为渔船进出港管理提供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杂交鲌"先锋1号"肌肉营养成分分析及品质评价
《淡水渔业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杂交鲌"先锋1号"与其母本翘嘴鲌(Erythroculter ilishaeformis)(♀)和父本黑尾近红鲌(Ancherythroculter nigrocauda)(♂)的营养品质差异,对三种鲌肌肉营养品质进行了测定和评价。结果显示:杂交鲌水分含量显著高于父本,粗脂肪含量显著低于父本,灰分含量显著低于母本。杂交鲌肌肉的胱氨酸(Cys)含量显著高于母本,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高于父本。杂交鲌肌肉中十五碳烷酸(C15∶0)、α-亚麻酸(C18∶3)的相对含量显著高于翘嘴鲌和黑尾近红鲌。杂交鲌肌肉硬度显著高于母本,肌肉弹性显著低于父本;铁含量与父本无显著差异,但显著高于母本。结果表明,杂交鲌"先锋1号"肌肉营养成分兼具双亲的优良性状,表现出一定的杂交优势,是一种优质的营养资源。
关键词: 杂交鲌“先锋1号” 翘嘴鲌(Erythroculter ilishaeformis) 黑尾近红鲌(Ancherythroculter nigrocauda) 营养成分 肌肉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枸杞岛贻贝筏式养殖海域水下噪声测量与分析
《海洋渔业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被动声呐记录系统对浙江省枸杞岛贻贝(Mytilus edulis)筏式养殖海域不同位点和渔船发动机水下噪声在水深5 m和10 m处进行测量,并进行1/3倍频程声压级(1/3-octave sound pressure level, SPL)分析。结果表明,渔船在抛锚时,渔船发动机产生的水下噪声主要频率为250 Hz,其SPL在水深5 m [(114.7±1.7) dB]大于水深10 m [(97.4±0.9) dB]。贻贝养殖区外产生的环境噪声存在频率为63、250、500 Hz 3个峰值,其中250 Hz的SPL在水深5 m大于水深10 m,表明养殖区外的环境噪声受航船影响较大;贻贝养殖区内平均SPL为(87.7±13.7) dB,也存在频率为63、250、500 Hz 3个峰值,其中500 Hz的SPL在水深10 m [(85.3±0.5) dB]大于水深5 m [(79.4±0.9) dB]。结合贻贝筏式养殖设施结构与海洋环境噪声声压级垂直分布的规律分析发现,由于贻贝筏式养殖设施对潮汐流产生阻挡效应,导致其在水下产生500 Hz的相关噪声,且底层水下噪声强度高于表层水下噪声。筏式养殖海域水下噪声的主要频率与大多数鱼类的听觉敏感频率相重合,可能对鱼类的声讯交流等行为产生影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响应面法的维氏气单胞菌灭活疫苗菌液发酵工艺优化及免疫效力比较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优化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 veronii灭活疫苗菌液发酵工艺,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温度、培养基初始pH、转速、接种量对菌液活菌数的影响,应用响应面法的Box-Behnken进行优化,对不同发酵条件下发酵菌液制备灭活疫苗的安全性及免疫效力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当最优发酵条件为温度28℃、培养基初始pH 7.5、摇床转速230 r/min、接种量5%时,维氏气单胞菌CA07株发酵获得最大的活菌数为11.13×109 CFU/mL,较单因素试验确定的最高活菌数值提高20.59%,与预测值基本相符;优化发酵条件能提升发酵菌液活菌数,从而显著提高制备的灭活疫苗的相对免疫保护率,即使制备的灭活疫苗稀释3倍,免疫鲫鱼Carassius auratus的相对保护率仍可达到70%以上,以维氏气单胞菌LY02株攻毒,相对免疫保护率达40%以上。研究表明,通过响应面法优化维氏气单胞菌灭活疫苗发酵工艺,在显著增加菌液产量的同时可提高疫苗的免疫效力。
关键词: 维氏气单胞菌 发酵工艺条件 优化 响应面分析 免疫效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极磷虾油改善虾青素生物利用度的研究
《中国食品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南极磷虾油对天然虾青素生物利用度的影响。将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虾青素组、南极磷虾油+虾青素组、鱼油+虾青素组,按照成人每日摄入南极磷虾油2 g/d或鱼油2 g/d、虾青素12 mg/d等量换算,灌胃给予大鼠脂肪乳剂,空白对照组给予等量猪胆盐溶液,检测灌胃后不同时间节点大鼠肠道内容物、小肠绒毛、血清中虾青素含量的变化,根据血清AUC0-t值评价生物利用度。结果显示,南极磷虾油+虾青素组和鱼油+虾青素组大鼠肠道内容物、小肠绒毛、血清中虾青素检出量较虾青素组显著提高(P<0.05)。南极磷虾油+虾青素组大鼠血清虾青素含量峰值为(15.8±2.09)μg/L,是鱼油+虾青素组【(3.94±0.27)μg/L】的4.02倍(P<0.05),是虾青素组【(1.89±0.26)μg/L】的8.37倍(P<0.05)。南极磷虾油+虾青素组大鼠血清AUC0-t值为(108.4±2.34)μg·h/L,是鱼油+虾青素组【(23.4±0.46)μg·h/L】的4.63倍(P<0.05),是虾青素组【(14.4±0.21)μg·h/L】的7.55倍(P<0.05)。南极磷虾油可显著改善虾青素的生物利用度,效果优于鱼油。本研究可为新型南极磷虾油衍生产品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管束干燥设备加工南极磷虾品质分析
《渔业现代化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探究南极磷虾管束干燥过程的特性及品质变化规律,为高品质虾粉加工提供工艺参数.设置110℃、120℃、130℃、140℃和150℃5组干燥温度,以南极磷虾料温、水分含量、干燥速率为干燥特性指标,检测干燥过程中南极磷虾粗蛋白、粗脂肪、虾青素和色泽变化.结果 显示:管束干燥温度越高,达到干燥终点所用时间越短,每升高10℃,时间缩短10~20 min;当物料水分≥60%且物料温度≤60℃时,各组营养含量变化差异不大;当物料水分<60%或物料温度>60℃,各组虾青素和脂肪含量变化极其显著(P<0.01).研究表明:采用管束干燥机加工南极磷虾,当物料水分≥60%且物料温度≤60℃时,可采用130℃~150℃的干燥温度以提高干燥效率;当物料水分<60%或料温>60℃时,宜采用<120℃的干燥温度,以获得较高品质的虾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琼胶寡糖及EGCG对冰藏花鲈鱼片新鲜度与蛋白质生化特性的影响
《水产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花鲈贮运期间易受微生物与内源酶的联合作用,导致新鲜度及蛋白质生化特性改变,影响其食用价值。因此,采用适当的保鲜方式对花鲈贮运流通过程中的品质变化加以调控,以保证其品质安全显得尤为重要。为探究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及琼胶寡糖(AO)对冰藏花鲈鱼片的保鲜效果,对硬度值、色差及新鲜度指标(硫代巴比妥酸值、K值、挥发性盐基氮、菌落总数、感官评分)进行测定,并对蛋白质生化特性(肌原纤维蛋白含量、二级结构、巯基、羰基含量)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对照组在第16天时感官得分低于8,且菌落总数和K值已分别高达(6.78±0.15) lg(CFU/g)与67.37%±1.75%,不可食用,而EGCG组(EG)、琼胶寡糖组(AO)及复合组的样品仍具有较好的硬度、色泽及新鲜度。贮藏至20 d时对照组的TBA值高达(0.81±0.03) mg/kg,而EG组、AO组及复合组的TBA值在贮藏期间均未出现大幅度增加,且始终低于对照组。另外,贮藏至12 d时对照组的羰基含量已显著高于其他保鲜处理组,对照组在贮藏末期的羰基含量上升至(1.63±0.04)nmol/mg,而EG组、 AO组及复合组的羰基含量仅为(1.14±0.03)、(1.28±0.08)与(0.99±0.09) nmol/mg。贮藏末期复合组的蛋白含量、α螺旋、巯基均高于对照组和单一保鲜组。研究表明,EGCG及琼胶寡糖均能较好地维持鱼片的新鲜度,能显著抑制蛋白质变性与氧化,且二者复合后的保鲜效果优于单一保鲜剂,延长鱼片保质期至20 d以上。该研究为EGCG及琼胶寡糖的保鲜机理提供了理论基础,为开发高效的新型生物保鲜剂提供参考。
关键词: 花鲈 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 琼胶寡糖 新鲜度 蛋白质 生化特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