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6365条记录
刺参"参优1号"苗种在不同pH条件下的代谢特征和适应性研究

渔业科学进展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刺参(Apostichopus20japonicus)"参优1号"苗种的适宜pH及耐受范围并解析其对水体的酸碱性适应机制,本研究测定了pH206.5~10.0条件下该良种苗种的生长、存活、呼吸代谢以及非特异性免疫酶活性的差异。结果显示,在pH206.5~9.5范围内,3020d实验周期内苗种的存活率均为100%,而在pH2010.0条件下苗种全部死亡。在pH207.5~8.5范围内,苗种特定生长率(SGR)为正值,且在pH为8.0时SGR最高,达到0.541%/d,而在pH低于7.0和高于9.0时,SGR为负值,苗种为负生长。对不同pH条件下的耗氧率(RO)和排氨率(RN)的测定结果显示,随pH的变化,RO和RN均呈现以pH208.0为波谷的"V"型变化,在pH208.0条件下的RO和RN分别为19.07和1.34μg/(g·h)。不同pH实验组刺参苗种的氧氮比(O/N)均在11左右,O/N随pH变化无显著差异(P>0.05)。pH的升高和降低会引起刺参体腔液中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溶菌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显著升高(P<0.05),在苗种适应pH胁迫过程中,各pH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峰值一般在第0天出现,而溶菌酶的活性峰值在第10天出现。研究表明,刺参"参优1号"可存活的pH范围为6.5~9.5,适宜生长的pH范围为7.5~8.5,pH变化会导致苗种呼吸代谢和免疫酶活性的改变。本研究结果将为刺参"参优1号"苗种的科学化推广提供依据。

关键词: 刺参“参优1号” 酸碱度适应 生长与存活 呼吸代谢 非特异性免疫酶活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三峡水库运行以来四大家鱼产卵的生态水文响应变化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水库对径流的调蓄作用,改变了天然河流的水文情势,从而破坏了鱼类原有的生长繁殖条件和对环境的正常行为响应。2011年以来,三峡水库在四大家鱼繁殖期采取了积极的生态调度运行方式以减缓这一不利生态影响。为分析三峡水库运行以来四大家鱼产卵的生态水文响应变化,本研究应用Weber-Fechner生物感知定律,新提出了鱼类感觉日流量涨幅和鱼类感觉累积流量涨幅两个生态水文指标,并借鉴前人提出的有效反映四大家鱼产卵响应的指标,利用2013—2019年多年水文、生物监测成果分析了鱼类产卵与当前水文过程的响应特性。结果表明:(1)当前刺激家鱼产卵的涨水关键生态水文指标为鱼类感觉日流量涨幅、鱼类感觉累积流量涨幅、流量日增长和流量总增长;(2)涨水过程中有效刺激家鱼产卵达全年产卵规模25%以上的生态水文指标阈值为鱼类感觉日流量涨幅8.37%~36.05%、鱼类感觉累积流量涨幅58.58%~180.23%、流量日增长1 295~2 825 m3/s、流量总增长7 500~12 670 m3/s;(3)总体上三峡水库生态调度对四大家鱼产卵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三峡水库 四大家鱼 生态调度 生态水文响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渔用防污材料的研究进展及其在渔业上的应用

海洋渔业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海洋生物污损给渔业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带来诸多问题,因此,研发应用绿色、长效、经济的渔用防污材料非常重要。主要概述了防污涂料、防污功能金属网衣和复合型防污材料3种渔用防污材料的性能、研究进展及其在渔业上的应用情况,分析了渔用防污材料的防污机理与发展前景,可为高性能渔用防污材料的研发提供参考。

关键词: 渔用防污材料 防污机理 网箱 网衣 污损生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底推流量对养殖工船分隔式舱养系统水质影响的初步研究

渔业现代化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养殖鱼舱在海上摇摆晃荡条件下鱼舱内部水体流动特性,设计了一套底推流分隔式的模拟舱养系统。该系统主要由离池底1 m处铺设的隔离网和隔离网下方放置的4台推流泵等养殖系统设施和装备组成,通过分析不同底推流量对试验系统水中氨氮质量浓度和浊度等水质指标的影响,取得适宜底推流量,并以此参数开展验证试验,与高换水量的对照池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试验池表层和底层水中氨氮质量浓度的去除效果与底推流量呈正相关关系,在底推流量达到160 m3/h时达到最佳去除效果,分别达到68.02%和58.68%;进水流量为40 m3/h并在每次投喂时开启1 h底推流量为160 m3/h推流泵的试验池,与进水流量为120 m3/h无底推流的对照池在为期1个多月的养殖期间,两者在氨氮质量浓度、浊度和水色等水质指标方面均无显著差异,表明该底推流分隔式模拟舱养系统在进水流量降低70%左右也能达到较好水质调控效果。该舱养模拟系统可为后续探索优化适合海上复杂工况的养殖鱼舱工艺设计及为海上大型工船养殖模式构建提供参考。

关键词: 养殖工船 舱养系统 深远海养殖 底推流 氨氮 浊度 水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东海及黄海南部带鱼的海底水温分布特征及分析方法的优化

水产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东海及黄海南部带鱼随海底水温变化的分布特征并优化其分析方法,本实验基于2014—2015年4个季度大面积调查获得的带鱼资源分布数据,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对水温范围分析方法进行了优化,避免了分析当中的一些主观因素,创建了一种新的生物主体温度范围分析方法,并与传统频率方法和先前生物主体方法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频率法覆盖站点比例相对较好,但生物量覆盖率相对较差;先前生物主体法,生物量累积覆盖率最高,站点覆盖率也相对不错,缺点是操作过程加入的主观因素较多,且分布范围不连续、包含个别狭小范围;新方法,因其温度范围相对集中、短小,导致站点和生物量两方面的覆盖率均不是很高,但其所确定温度范围内的生物量密度最高,找到了能容纳最多生物量的最小范围,且分布范围相对连续、集中。生物空间分布的特征会直接影响温度范围分析方法的结果,如带鱼空间分布相对均匀,导致其频率分布中的一个分支与生物主体分布保持基本一致,而小黄鱼的空间分布相对集中,导致其频率分布与生物主体分布存在较大差别。分析还发现,生物量较高的群体一般均分布在水温较高的水域,这可能与群体良好的营养状况和快速生长的需求相关;生物空间上分布的不均匀特征,可能与物种的食物需求和捕食特点相联系;根据带鱼高生物量群体的时空分布特征,分析推测该群体可能对应带鱼的春夏生殖鱼群和秋季生殖鱼群。

关键词: 带鱼 水温范围 种群主体 方法 东海 黄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七种养殖特色淡水鱼脏器系数的测定和比较

淡水渔业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养殖特色淡水鱼成鱼主要脏器系数,并探讨各品种组织器官重量与体重的关系,本研究对杂交鲟(俄罗斯鲟Acipenser gueldenstaedti♀×史氏鲟A.schrenckii♂)、斑点叉尾■(Ietalurus punetaus)、鳜(Siniperca chuatsi)、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黄鳝(Monopterus albus)和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7种特色淡水鱼主要内脏器官测定和比较,并对各脏器重量和体重进行相关性分析,拟合回归方程。结果显示,除黄鳝鳃退化无此器官系数外,7种特色淡水鱼的脏器系数中心脏系数最小,肾脏、胃和肠的脏器系数居中,肝脏系数在所测器官中最大。脏器与体重关系上,杂交鲟肝脏和肠,斑点叉尾■肾脏、脾脏、胃、心脏、鳃、胆囊和肝脏,鳜肠和心脏,大口黑鲈鳃、眼睛、肝脏、脾脏、肠、胃,黄颡鱼鳃、眼睛、肾脏、胃、肠、心脏和肝脏,黄鳝胆囊、肝脏、胃、肾脏和肠,泥鳅鳃、眼睛、脾脏和肠的重量与体重呈显著正相关,符合线性关系。不同性别上,鳜的肝脏系数和大口黑鲈的鳃系数雌、雄之间差异显著,其他脏器系数无显著差异。结果表明,不同品种鱼类之间脏器系数存在显著差异,不同鱼类主要脏器重量与体重之间普遍存在一定线性关系。

关键词: 淡水鱼 脏器重量 脏器系数 回归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深远海养殖发展方式研究

渔业现代化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渔业转型发展进程中,发展深远海养殖是突破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约束性挑战,实现新时期中国海水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向.基于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关于深远海养殖发展的定义,结合中国海水养殖业发展水平和海域条件,对中国深远海养殖概念进行了界定.提出养殖品种选择、养殖系统构建、养殖海域规划是关系深远海养殖产业稳步有序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养殖品种选择方面,应重点考虑经济潜力、适应水温和养殖技术;在养殖系统构建上,分析比较了不同养殖系统应用于深远海养殖的适宜性、安全性和经济性;在养殖海域规划方面,应重点考虑养殖排放、环境承载力和海域条件.

关键词: 深远海养殖 养殖品种 养殖系统 环境承载力 养殖工船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海灯光罩网渔业中点斑原海豚的声波驱赶

中国水产科学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灯光罩网是南海外海的一种主要捕捞方式,夜晚作业时点斑原海豚(Stenellaattenuata)常常聚集在渔船周围进行捕食活动,导致被网具兼捕死亡。本研究研发宽带声波驱豚系统,分别于2019年5月19日和28日在南海进行海上试验,确定了驱赶点斑原海豚的有效频段,定量评估了驱豚效果。研究结果表明:1~10 kHz的线性调频信号对点斑原海豚有一定的驱赶作用。2次试验系统开启前的海豚单体信号数目小于开启后,而离船平均间距大于开启后,即海豚远离了调查船; 5月28日试验时,系统开启后3个阈值均没有检测到疑似单体信号,即在离船120 m范围内,无点斑原海豚存在。系统开启前后20min,垂直声学映像中各单元格的平均NASC值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且开启前的NASC要小于开启后。通过海上试验,本研究验证了宽带声波驱豚系统的有效性,初步确定了驱赶点斑原海豚的有效声波频段与脉冲模式,然而本研究还有一些不足之处,需要进行更多的试验予以完善,以便于未来的推广应用。

关键词: 灯光罩网 点斑原海豚 声波驱赶 南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5种淡水鱼鱼糜凝胶基本特性研究

南方水产科学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文章以凝胶特性、肌原纤维蛋白化学键以及脂质、磷脂含量等为指标,研究了5种淡水鱼[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鳙(Aristichthys nobilis)、鲮(Cirrhinus molitorella)、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鱼糜第一段和第二段加热的凝胶性能变化。结果显示,第一段加热鱼糜的凝胶强度、硬度、咀嚼性、白度、持水性显著小于第二段(P<0.05),但凝胶弹性和内聚性差异不明显。表面疏水性均在第二段加热后显著增大,且增加程度差异显著(P<0.05);对于二硫键,鳙和黄颡鱼两段加热的凝胶样品差异不显著(P>0.05)。第二段加热凝胶的脂质质量分数介于38.24~76.45 g·kg-1,磷脂质量分数介于1.929~3.452 mg·g-1

关键词: 淡水鱼类 鱼糜 加热 凝胶特性 磷脂 脂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单环刺螠染色体核型分析

海洋科学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染色体是细胞遗传学的研究基础,为了补充螠虫动物的核型资料,为单环刺螠(Urechis unicintus)的遗传育种和进化分类研究提供基础,以单环刺螠胚胎、幼体及成体体腔细胞、呼吸肠等为材料,经植物血球凝集素(PHA)和秋水仙素处理后,采用低渗和滴片常规方法制备染色体标本,对单环刺螠染色体数目和核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单环刺螠成体经0.4 g/L秋水仙素浸泡12 h后,取体腔细胞,经0.075 mol/L KCl低渗45 min,采用热滴片法制片效果最佳.单环刺螠染色体数目为2N=146,核型公式为2N=58M+26SM+20ST+42T,染色体臂数NF=250,未发现异形性染色体和随体.

关键词: 单环刺螠(Urechis unicintus) 染色体 核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