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2017-2020年珠江口棘头梅童鱼的种群特征
《应用生态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掌握珠江口重要经济鱼类棘头梅童鱼的种群特征,根据2017-2020年春(3-4月)、秋(9-10月)两季在珠江口海域开展的底拖网调查及采集到的棘头梅童鱼样本,对其生物学特征和资源密度分布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珠江口棘头梅童鱼体长、体重变化范围分别为22~168 mm、0.23~103.11 g,其中雌性个体的体长、体重均大于雄性个体,未见明显的小型化现象;性成熟体长集中在90~140 mm,未见性成熟提早现象.总体长体重关系式中的异速生长因子b值为2.9057,且年际变化小,而条件因子a值(3.029×10-5)小于1988年该海域的调查结果,说明珠江口棘头梅童鱼整体生长发育良好,但栖息地环境质量(饵料供应、生长环境)下降.研究海域梅童鱼的开发率E为0.67,处于过度捕捞状态;梅童鱼资源密度平均值为77.73 kg·km-2,中西侧资源密度大于东侧,在纬度方向上总体分布均匀;根据4个资源密度高值区初步推测其产卵场在南沙港附近.2017-2020年的年平均资源密度比1980-1982年下降了 93.5%,为持续利用该资源,建议条件成熟时可于春季在产卵场设立保护区,以保护补充群体与产卵群体.


基于微卫星标记和线粒体D-loop序列的5个大口黑鲈群体遗传变异分析
《中国水产科学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当前国内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群体遗传多样性和变异情况,采用14个微卫星(简单重复序列, SSR)标记和线粒体D-loop序列,对国内3个养殖群体(“优鲈1号”YL1、“优鲈3号”YL3和中国台湾群体CTW)、1个引进群体(北方亚种US)和1个杂交群体(“优鲈3号”♀×北方亚种♂, HYB)共计5个群体175尾个体进行群体遗传变异分析。结果显示, 14个SSR位点中有5个位点(LMB24、LMB28、LMB38、LMB39和LMB42)表现出高度多态性[(多态信息含量(PIC)>0.5)]。其中,北方亚种群体多态性水平最高(PIC=0.514),其他4个群体多态性普遍较低(0.278<PIC<0.359)。在D-loop序列中共检测到23个变异位点, 27个单倍型。其中北方亚种群体单倍型数量较多(12个),而在其他4个群体中存在明显的优势单倍型,单倍型H01在群体内占比为76.7%~85.7%, 5个群体的单倍型多样性介于0.218~0.882。基于微卫星标记和D-loop部分序列的遗传变异分析显示,北方亚种群体和“优鲈3号”群体间的Nei’s遗传距离和K2P遗传距离最远(0.300和0.012),明显大于与其他群体间的遗传距离(0.016~0.297和0.000~0.012);分子方差分析显示, 5个大口黑鲈群体的遗传分化极显著(P<0.01)。群体间遗传结构和单倍型网络分析显示,北方亚种群体的遗传结构相对独立,其他4个群体存在一定程度的遗传结构混杂。研究结果表明,引进的北方亚种群体保持了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并与国内养殖群体间存在极显著遗传分化,基于北方亚种群体开展群体选育或与其他群体开展杂交育种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大口黑鲈 微卫星标记 D-loop序列 遗传多样性


饥饿对拟穴青蟹大眼幼体和 Ⅰ期仔蟹蜕皮和生长的影响
《海洋渔业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给拟穴青蟹(Scylla paramamosain)苗种培育过程中饵料的合理投喂提供基础理论数据,采用投喂-饥饿和饥饿-投喂的处理方式对拟穴青蟹大眼幼体和Ⅰ期仔蟹分别开展营养储存饱和点实验(PRS)和不可恢复点实验(PNR),研究饥饿对大眼幼体和Ⅰ期仔蟹蜕皮和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大眼幼体的PRS实验中,投喂时间≤2d时,大眼幼体的蜕皮率为0;投喂时间≥4d时,大眼幼体的蜕皮率和发育时间与连续投喂组(F组)无显著性差异;但投喂4 d-饥饿组(F4 S组)大眼幼体蜕皮后Ⅰ期仔蟹的增重率和个体大小均显著小于F组(P<0.05).大眼幼体的PNR实验中,饥饿2 d时大眼幼体的存活率仅为(30.00±13.23)%.Ⅰ期仔蟹的PRS实验中,连续饥饿组(S组)Ⅰ期仔蟹的蜕皮率为0,而投喂2 d-饥饿组(F2 S组)、投喂3 d-饥饿组(F3S组)和F组3组Ⅰ期仔蟹的蜕皮率均无显著性差异.投喂1 d-饥饿组(F1S组)和F2S组Ⅰ期仔蟹蜕皮后Ⅱ期仔蟹的增重率和个体大小均显著小于F组(P<0.05),且F1 S组Ⅰ期仔蟹的发育时间显著延长(P<0.05).Ⅰ期仔蟹的PNR实验中,除饥饿1 d-投喂组(S1F组)外,F组Ⅰ期仔蟹的蜕皮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P<0.05);各组Ⅰ期仔蟹蜕皮后Ⅱ期仔蟹的增重率与饥饿时间呈负相关,而发育时间却与饥饿时间呈正相关;饥饿时间≥2d时,Ⅰ期仔蟹蜕皮后Ⅱ期仔蟹的个体大小明显变小.拟合分析结果显示,大眼幼体的PRS50值是3.57 d,Ⅰ期仔蟹的PRS50和PNR50值分别是0.90 d和2.01 d.研究结果表明,新蜕皮的大眼幼体必须给予充足的饵料才可确保高的存活率,大眼幼体投喂6d后可以适当减少投喂量,短期饥饿对Ⅰ期仔蟹蜕壳和生长的影响相对较小,Ⅰ期仔蟹的耐饥饿能力强于大眼幼体.


罗非鱼-鱼腥草共生系统中鱼菜不同配比对池塘水质及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水产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罗非鱼-鱼腥草共生系统中鱼草不同配比对池塘水质及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实验构建了相同池塘覆盖面积不同鱼腥草种植密度(350、450、600和0 g/m2)(M1)和相同种植密度不同池塘覆盖面积占比(5%、10%、15%和0%)(M2)的两种养殖模式.通过在以上两种模式养殖条件下,研究各组对罗非鱼养殖池塘水质以及水体和鱼体肠道微生物群落的影响,探讨了罗非鱼-鱼腥草池塘共生系统中鱼草的相对最佳搭配比例.结果显示,在M1实验模式下,不同密度组鱼腥草浮床均能显著改善养殖水体氨氮(NH4+-N)、亚硝氮(NO2–-N)、硝酸氮(NO3–-N)、总氮(TN)、总磷(TP)、正磷酸盐(PO43–-P)等水质指标,且在3个月养殖周期内,初始种植密度为450 g/m2的鱼腥草浮床组与350和600 g/m2实验组相比,效果相对更加稳定.16S rRNA V4区的高通量测序分析显示,M1模式下各组鱼腥草均能显著优化鱼体肠道和水体的菌群结构,并增加菌群多样性,且养殖时间越长,优化效果越明显.相同月份中,实验组450和350 g/m2比600 g/m2优化效果相对更稳定.在不同月份下,环境变化对罗非鱼肠道及水体细菌多样性的影响大于鱼腥草浮床对养殖水体的影响.在M2实验模式中,各组鱼腥草浮床均能显著净化罗非鱼养殖池塘水质,其TN、TP、NH4+-N、NO2–-N、NO3–-N和PO43–-P等均呈曲线变化.研究表明,在该养殖周期内,鱼腥草覆盖面积为10%的实验组对养殖水体NH4+-N、NO3–-N、TN、TP以及PO43–-P等指标的净化效率较实验组5%和15%稳定.高通量测序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覆盖面积鱼腥草浮床均能增加养殖水体和鱼体肠道的微生物多样性,相对而言,10%覆盖面积组的效果更稳定.此结果为完善罗非鱼-鱼腥草共生养殖模式的鱼草配比提供了数据支撑.
关键词: 罗非鱼 鱼菜共生 鱼腥草 16S rRNA 生物浮床 微生物群多样性


湖北长湖夏、秋季浮游生物功能群特征及主要影响因子
《水生生物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长湖浮游生物功能群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子,于2017年7月(夏)及10月(秋)对长湖进行2次采样调查,并结合冗余分析法(Redundancy analysis,RDA)和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分析了浮游生物功能群的主要影响因子.结果显示,鉴定出浮游植物7门49属,共95种,划分为25个浮游植物功能群,平均密度为5.12×106 ind./L,平均生物量为1.663 mg/L;鉴定出浮游动物3门41属,共59种,划分为8个浮游动物功能群,平均密度为3.76×103 ind./L,平均生物量为2.803 mg/L.从功能群的平均密度和生物量来看,夏季显著高于秋季(P<0.01),其中夏季H1站位浮游动物功能群的密度最高,秋季Y4站位的浮游生物密度和生物量均较高,且存在功能群A、LCF向E和K的演替趋势.从优势功能群种类来看,B、D、J、L0、MP、P、TC、PF、RF及SCF是夏、秋两季的共有优势功能群,其中L0、TC、RF及PF是绝对优势功能群.综合各功能群的主要代表种构成及其适应的生境特征表明,长湖鱼类对浮游生物的摄食压力较大且水质仍处于富营养化状态.冗余分析结果显示,TN、TP及DO为影响长湖浮游生物功能群的主要环境因子,水温及pH也与多数功能群呈明显正相关性.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浮游植物功能群B、D、J、L0、Y及浮游动物PF、RF、SCF等彼此间多数具有极显著的相关性(P<0.01),竞争及捕食等生物活动对功能群特征影响较明显.
关键词: 浮游生物 长湖 功能群 环境因子 冗余分析 Pearson相关性分析


珠江口伶仃洋中华白海豚栖息地利用对海岸线等变迁的响应
《生态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沿岸鲸豚类栖息地易受人类活动的干扰,导致其分布和核心栖息地发生变化.珠江口-漠阳江口中华白海豚种群是目前所知全球范围内最大的种群,其中伶仃洋水域是其重要的栖息地.近年来,珠江口伶仃洋周边城市发展带来的人类活动增加,白海豚的生存压力日益增大,分析伶仃洋中华白海豚对栖息地环境变化的响应,研究对应的保护策略显得非常迫切.以多源陆地资源卫星Landsat为数据源,通过影像分析近43年珠江口伶仃洋围填海造成的海域流失,结合近20年来采用截线抽样法收集的海豚观测数据,运用含障碍核插值(Kernel interpolation with barriers)方法,分析白海豚的分布及核心栖息地的变化.结果显示:1986-2015年期间,研究区域内流失的海域面积为344.08km2;目击分布离人工海岸线的平均距离大于自然海岸线的平均距离,目击分布到自然海岸线和人工海岸线的平均距离均在减小,表明过去20年白海豚的栖息地使用选择发生了一些变化,被迫适应人类活动的干扰;1997-2016年白海豚的分布范围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白海豚栖息地使用的重心偏向伶仃洋东部水域,核心栖息地趋向主航道和无人海岛附近水域萎缩,可能是海豚因海域食物资源减少而迫不得已的选择.不同时期,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所覆盖的核心栖息地比例呈递减趋势,占比由79.9%下降到49.4%,当前有必要对保护区范围和功能区作出一些优化调整,以适应栖息地使用的变化格局.
关键词: 中华白海豚 核心栖息地 海岸线 核密度估计 保护 珠江口伶仃洋


基于eDNA宏条形码技术的喀斯特高原人工湖泊鱼类多样性分析
《南方农业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利用eDNA宏条形码技术探究喀斯特高原人工湖泊鱼类多样性,并综合评估环境因子对鱼类分布的影响,为喀斯特地区水域鱼类多样性评估提供新方法、新思路,也为红枫湖和阿哈湖鱼类保护管理措施的制定积累基础资料。【方法】以红枫湖和阿哈湖为代表采集水样,以Tele 02硬骨鱼类通用引物PCR扩增e DNA,在Illumina NovaSeq 6000测序平台完成高通量测序;对优质序列按照98%相似性进行OTU聚类,生成OTUs表格,通过基因注释获得鱼类物种信息,并以R语言分别进行PerMANOVA分析和冗余分析(RDA)。【结果】在红枫湖鉴定出鱼类32种,隶属于5目11科27属,其中鲤形目鱼类18种,红枫湖南、北湖鱼类群落结构差异不显著(R~2=0.08,P=0.562>0.05);在阿哈湖鉴定到鱼类33种,隶属于6目12科28属,其中鲤形目鱼类18种,各采样点检出鱼类总数差异不明显,保持在28~32种。现阶段的红枫湖和阿哈湖鱼类组成以鲤形目鱼类为主,但存在以日鲈目为主的养殖鱼类生态入侵。红枫湖环境因子与鱼类群落结构差异的决定系数(R~2)排序为溶解氧(DO)>总溶解固体(TDS)=水温(WT)>pH>离子氨(NH4+),DO(P=0.034)是引起红枫湖各采样点鱼类群落结构差异的主要环境因子;阿哈湖环境因子与鱼类群落结构差异的决定系数(R~2)排序为TDS>WT>Tra>NH4+>DO,TDS(P=0.005)是引起阿哈湖各采样点鱼类群落结构差异的主要环境因子。【结论】现阶段的红枫湖和阿哈湖鱼类组成以鲤形目鱼类为主,但存在以日鲈目为主的养殖鱼类生态入侵。eDNA宏条形码技术在喀斯特高原水域鱼类多样性评估方面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可快速监测到鱼类群落结构和空间分布,但通用引物可能对某些鱼类存在扩增偏好性;此外,不同人工湖泊水质理化因子特异性较强,研究环境因子与湖泊鱼类群落的关系时应对每个湖泊单独进行评估。
关键词: 鱼类多样性 eDNA宏条形码技术 群落结构 环境因子 喀斯特高原人工湖泊


高盐胁迫对缢蛏幼贝存活和三种酶活性的影响
《海洋科学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高盐胁迫对壳长约2 cm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幼贝存活和酶活性的影响,本研究设置盐度分别为20‰(S20)、25‰(S25)、30‰(S30)、35‰(S35)、40‰(S40)和45‰(S45)6个组别胁迫缢蛏,测定各组幼贝死亡率,并计算不同胁迫时间的半致死盐度(LC50);同时研究了S20、S30和S40组幼贝软体部Na+-K+-ATP酶(NKA)、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三种酶在不同胁迫时间的活性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实验处理120 h后,各组死亡率分别为0、(2.17±0.85)%、(9.50±0.82)%、(30.67±3.70)%、(73.50±7.08)%和(94.67±3.06)%,168 h时S45组的缢蛏幼贝全部死亡;直线内插法计算得到的72、96、120、144、168 h的高盐LC50分别为46.03‰、39.85‰、35.77‰、34.57‰、33.69‰,概率单位法得到的高盐LC50分别为44.31‰、40.74‰、36.96‰、35.67‰、34.47‰。随着盐度升高和处理时间延长,NKA、AKP与ACP活性总体上呈现先上升再下降后稳定的趋势,三种酶活性变化趋势相似,但效应时间不同,盐度高于30‰会给幼贝机体造成较大伤害,能降低机体渗透压调节和免疫防御机能,甚至导致死亡。研究结果为高盐条件下开展缢蛏科学养殖提供了参考数据。
关键词: 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幼贝 高盐胁迫 半致死盐度 酶活性


雷州半岛以东近岸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关系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研究雷州半岛以东近岸至浅海过渡区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探索浮游动物群落动态变化规律.[方法]根据2017-2018年在雷州半岛以东近岸海域四个季节的调查资料,对该海域浮游动物种类组成、丰度、生物量、优势种和群落结构进行研究.[结果与结论]四个季节共鉴定浮游动物208种,浮游幼体23类,隶属于18个类群,以桡足类最多,水螅水母类次之;浮游动物丰度平均值以春季最高(972.11 m-3),夏季(646.86 m-3)和秋季(177.27 m-3)次之,冬季最低(98.92 m-3);春季生物量(485.45 mg·m-3)明显高于其他季节,夏季生物量(72.81 mg·m-3)最低;不同类群和优势种丰度存在季节变化,春夏季枝角类丰度最高,秋冬季以桡足类为主,鸟喙尖头溞(Penilia avirostris)为春夏季第一优势种,肥胖软箭虫(Flaccisagitta enflata)和精致真刺水蚤(Euchaeta concinna)分别为秋、冬季第一优势种.聚类分析将浮游动物群落在40%相似性水平上分为5个组群,即春季组群1和组群2、夏季组群、秋季组群和冬季组群.相关性分析表明,水深、水温、盐度和叶绿素a是影响海区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 浮游动物;群落结构;聚类分析;雷州半岛


60种中草药及其复方对杀鱼爱德华氏菌的体外抑菌效果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究60种单方中草药和4种复方中草药水提液对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源杀鱼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piscicida)的体外抑菌效果。【方法】首先采用平板打孔法判断中草药有无抑菌作用,然后使用试管二倍稀释法测定具有抑菌效果的14种中药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inimum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 MBC),并选择其中部分中药组合,进行复方评价。【结果】苏木(Caesalpinia sappan)的抑菌圈直径可达到约22 mm;分心木(Semen juglandis)、石榴皮(Punica granatum)和番石榴叶(Psidium guajava)的抑菌圈直径均大于15 mm;半枝莲(Scutellaria barbata)和石榴皮的MIC为15.625 mg/mL,蒲公英(Taraxacum mongolicum)和乌梅(Fructus mume)的MBC为31.25 mg/mL。在复方试验中,苏木+半枝莲和地榆(Sanguisorba officinalis)+乌梅的抑菌效果良好,其中苏木+半枝莲效果最佳,抑菌圈直径可达20.13 mm,MIC为31.25 mg/mL,MBC为125 mg/mL;4种复方中草药的联和抑菌指数(Fraction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index, FICI)显示,联合用药的两种中草药的作用效应均为拮抗。【结论】单方中草药半枝莲、石榴皮、乌梅和蒲公英对杀鱼爱德华氏菌有较强的体外抑菌和杀菌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