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27853条记录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渔业水环境中七种氟喹诺酮类药物含量

水产学杂志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本研究建立了磁性固相萃取-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分析渔业水环境中七种氟喹诺酮类药物残留的检测方法。采用具有磁性的碳纳米管(MCNTs)作为吸附材料,首先在渔业水环境样品中添加MCNTs,经振荡萃取,磁性分离等步骤后,选用甲醇洗脱待测物,再分离洗脱液,置于氮吹仪吹至近干,使用色谱初始流动相定容至1 mL,过有机相滤膜,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采集数据,并针对MCNTs质量、洗脱剂种类、萃取时间、回收次数等条件进行优化。结果显示:100 mL水样中加入30 mg吸附材料并萃取20 min,以甲醇作为洗脱剂(1 mL×3次)洗脱,可以达到良好的回收率。诺氟沙星(NFX)、环丙沙星(CFX)、培氟沙星(PEF)、洛美沙星(LOM)、恩诺沙星(EFX)、氧氟沙星(OFX)及氟罗沙星(FLX)七种氟喹诺酮类药物在20~1 000ng/L范围内线性较好,其相关系数均在0.995~1之间,加标回收率范围为76.70%~98.16%,日内、日间相对标准偏差均在2.21%~6.21%之间。在选取的几个渔业水环境样品中发现其中一个样品中检出恩诺沙星和环丙沙星。综上所述,磁性固相萃取具有处理方法简单、重现性好、可批量处理样品、实验成本低等优点,可用于实际检测渔业水域样品中氟喹诺酮类药物的含量。

关键词: 渔业水环境 磁性固相萃取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氟喹诺酮类药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水产种业对外依存度分析及应对策略研究

中国渔业经济 2022

摘要:水产种业是引领水产养殖绿色发展、确保水产品有效供给的关键物质基础和核心产业,研究如何提高水产种业竞争力、尽快解决重点品种“卡脖子”问题对于推进渔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背景下,文章从中国水产养殖业绿色高质量发展趋势的实际出发,通过分析近年来水产苗种进口的变化特征,梳理出对外依存度较高的水产品种类,在此基础上,对这些存在“卡脖子”风险品种的国内有效供给能力及其种业发展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重点水产品品种“破卡”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 水产种业 对外依存度 南美白对虾 水产品贸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海洋牧场渔业碳汇研究进展

渔业科学进展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海洋通过"溶解度泵"和"生物泵"完成碳汇过程,且具有碳固存容量大、储存时间长的显著优势,可有效缓解CO2排放产生的温室效应,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渔业是人类利用海洋的基础生产活动,对近海碳循环过程具有重要的影响,渔业碳汇是海洋碳汇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海洋牧场作为一种以水域栖息地修复、水生生物资源养护为主旨的新型渔业模式,通过增殖水生生物资源量,提升生物固碳量,实现渔业对海洋碳汇的扩增.本文针对我国对海洋牧场的界定,梳理了国内外对海洋牧场关键碳汇因子固碳机理及其过程和潜能等方面的研究现状,浅析了海草床、牡蛎礁等典型海洋牧场生态系统在近海碳汇扩增中的重要作用.建议在海洋牧场固碳机理与碳循环过程、海洋牧场碳汇扩增技术和海洋牧场碳汇计量方法等方面开展重点研究,以期为渔业绿色发展,扩增海洋碳汇和服务"双碳"战略提供科学参考.

关键词: 海洋牧场 渔业碳汇 固碳 双碳战略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桑沟湾鳗草分布区表层沉积有机碳来源分析与草床碳储量评估

渔业科学进展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海草床是浅海典型的生态系统之一,其积聚和储存碳的能力备受关注.沉积有机碳是海草床碳汇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沉积有机碳的来源与海草的种类及其所处的生态场景密切相关.本研究聚焦我国北方规模化养殖海湾桑沟湾2处主要鳗草(Zostera marina)分布区,基于稳定碳氮同位素(δ13C和δ15N)技术研究了潮间带鳗草床表层沉积有机碳的来源及其碳储量.结果显示,2处草床沉积有机碳均主要来自浮游植物,约占34.0%~41.4%,鳗草自身贡献约占8.3%和17.1%,贝类生物沉积物的贡献约为23.9%~25.3%,大型藻类约贡献25.0%.在楮岛草床周围,鳗草输出碳对周围2 km内站位表层沉积有机碳的贡献约为5.2%~10.7%.碳储量估算结果显示,2处草床沉积物为0~30cm的有机碳储量为2.01 MgC/hm2和3.75MgC/hm2,平均为2.88 Mg C/hm2,来自生物沉积的有机碳储量约为0.71 Mg C/hm2.研究结果为深入解析桑沟湾鳗草床分布区沉积碳汇的来源及与规模化海水养殖活动的贡献提供了数据支撑.

关键词: 鳗草 有机碳储量 稳定同位素 海水养殖 桑沟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草鱼TBK1基因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 2022

摘要:TANK结合激酶1(TANK-binding kinase 1,TBK1)基因在天然抗菌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为研究该基因在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抗病天然免疫中的表达水平,本研究根据已报道的草鱼TBK1基因(ciTBK1)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2对,基于ciTBK1和18S rRNA双标准曲线建立了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RT-PCR)检测方法。结果表明,建立的标准曲线Ct(Cycle thrshold)值与模板浓度的对数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R~2均大于0.99),建立的qRT-PCR检测方法能特异地定量检测ciTBK1基因,检测灵敏度可达50拷贝/μL,且组内及组间变异系数均小于5%。所建立的qRT-PCR检测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灵敏性和重复性。[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2022,12(6):09-14]

关键词: 草鱼 TBK1基因 18S rRNA基因 荧光定量PCR 双标准曲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溯河洄游型刀鲚MHCⅡβ基因克隆的初步研究

海洋渔业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是脊椎动物中高度多态的基因家族,其编码的蛋白质是适应性免疫的重要组件,其中MHCⅡβ基因表达的蛋白主要参与外源性抗体的呈递,与生物抗性及生态适应性具有重要关系。使用RACE技术首次克隆了溯河洄游型刀鲚(Coilia nasus)MHCⅡβ基因,全长为917 bp,开放阅读框的长度为765 bp,共编码254个氨基酸。通过同源性分析和分子系统进化分析发现,刀鲚MHCⅡβ氨基酸序列与其他硬骨鱼类和哺乳类的相似性在32.09%~71.79%,和鲱形目的鱼类同源性最高(71.79%)。研究结果可为溯河洄游型刀鲚MHCⅡ基因相关的多态性及生态适应等机制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 洄游型刀鲚 MHCⅡβ基因 cDNA全序列 生态抗性 生态适应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江退捕渔民养老保障政策逻辑与完善建议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摘要:抓好退捕渔民转产就业和安置保障,不仅关系长江禁渔的稳定推进,而且还关系长江退捕渔民的生存发展、民生福祉.在维护长江退捕渔民社会保障权益中,通过提高退捕渔民养老保障水平来补偿其长江捕捞权,是长江禁捕后对退捕渔民实施的一项重要生计安置保障政策.长江沿江沿湖地区高度重视退捕渔民养老保险政策的实施,采取了许多好的做法并取得显著成效,但仍有少部分地区存在退捕事实生计渔民参保覆盖面不够、参保补贴标准较低以及不同区域间补贴标准、补贴方式不同带来保障水平差异较大等问题.建议应以确保禁捕后退捕渔民长远生计有保障为目标,聚焦退捕渔民基本关切,加大养老保险宣传力度,扩大禁捕退捕事实生计渔民养老保障覆盖面;参照本地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政策适度提高养老保障水平,在财政允许条件下加大对退捕渔民的养老保障力度;按照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统筹平衡区域内退捕渔民养老保障政策受益程度,更好地发挥养老保障政策在持续推进长江重点水域禁捕退捕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长江 退捕渔民 捕捞权 生态补偿 被征地补偿 养老保障政策 民生福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鲤幼鱼耳石荧光化合物和锶复合标记研究

湖南农业科学 2022

摘要:为了探究鱼类增殖放流标记过程中进行荧光物质和锶复合标记的有效性和可行性,以鲤幼鱼作为供试鱼,采用200 mg/L茜素络合物(alizarin complexone,ALC)和80 mg/L SrCl2·6H2O混合溶液浸泡2 d进行标记,以未标记鲤幼鱼作对照,采集鲤幼鱼的矢耳石、微耳石和星耳石进行荧光显微镜和电子探针微区分析仪检测。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标记组鲤幼鱼的3类耳石上均产生了可明显识别的ALC标记环和Sr标记区,标记率为100%;不同耳石类型的ALC和Sr标记强度不同,在蓝色激发光下,耳石ALC标记总体观察效果较好,以星耳石上ALC标记环最为清晰,而微耳石上Sr标记的效果最好,证实了荧光-Sr复合标记模式是有效和可行的。基于标记效果的显著性和标本前处理的便利性综合考虑,建议首选星耳石作为鲤幼鱼荧光-Sr复合标记相关检测的靶样本。

关键词: 耳石 增殖放流 复合标记 荧光物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亚造山带东段古生代山弯构造

地质学报 2022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中亚造山带东段位于西伯利亚和华北克拉通之间,经历了多构造体系叠加和多旋回洋陆转换的复杂演化过程,目前大量研究均以构造带为核心来限定区域构造格局,但一直争议较大。本文以构造单元的构造属性及其形成过程为主线,结合区域构造带演化,重新厘定了中国东北地区基本构造格局,建立了中国东北山弯构造演化模型。研究表明,古生代时期中国东北地区的主要构造单元由两个具前寒武纪基底的古老地块——额尔古纳地块和佳木斯地块及其张广才岭陆缘弧与两个古生代增生地体——兴安增生地体和松辽增生地体组成,其间由古亚洲洋分支新林-喜桂图洋、贺根山-嫩江洋、龙凤山洋和索伦洋分割。早古生代,西部额尔古纳地块东南部为西太平洋型活动陆缘,发育有嘎仙-吉峰-环宇洋内弧和头道桥等洋岛,~500 Ma随着新林-喜桂图洋的关闭,这些洋内弧和洋岛拼贴增生至额尔古纳地块东南缘。随后贺根山-嫩江洋的俯冲和后撤形成了一系列沟-弧-盆体系,持续的俯冲导致弧陆碰撞和陆缘增生,形成兴安增生地体的主体。同时,东部佳木斯地块西侧发育有龙凤山洋的安第斯型俯冲活动陆缘,形成了张广才岭陆缘弧。伴随着各大洋的俯冲和陆缘增生,额尔古纳地块和佳木斯地块以及它们的陆缘增生带构成了一个早古生代近东西向展布的地块链。南部以锡林浩特-龙江微地块为核心发生陆缘俯冲,形成松辽增生地体雏形。索伦洋发生双向俯冲,并通过弧陆碰撞产生陆缘增生。晚古生代,伴随着古亚洲洋的北向俯冲和后撤,早期形成的地块链逐渐发生向南弯曲。二叠纪末期—中三叠世古亚洲洋俯冲消减闭合以及西北部蒙古-鄂霍茨克洋和东部泛大洋的俯冲挤压,导致地块链进一步弯曲,同时,早期的古老地块、增生地体、弧岩浆岩、沉积建造等发生汇聚,最终形成一个以额尔古纳地块和兴安增生地体为西翼,佳木斯地块和张广才岭陆缘弧为东翼,松辽增生地体为核心的大规模山弯构造——中国东北山弯构造。

关键词: 中亚造山带东段 古亚洲洋 俯冲增生 岩浆弧 中国东北山弯构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广东近岸海域贝类寄生派琴虫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南方水产科学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贝类一般在开放式海域养殖,这使得贝类病害防控工作很难开展,因此调查病原流行感染规律对贝类病原的发生、发展和防治尤为重要.文章采用常规PCR技术,调查了广东近岸6个养殖海域5种重要养殖贝类寄生派琴虫的感染情况,分析了贝类寄生派琴虫感染的时空变化情况.结果显示,共检测到2种派琴虫,其中北海派琴虫(Perkinus beihaiensis)总感染率显著高于奥尔森派琴虫(P.olseni).5种检测的贝类中,除福建牡蛎(Crassostrea angulata)以外,均检测到派琴虫感染,其中香港牡蛎(C.hongkongensis)、杂色鲍(Haliotis diversicolor)感染2种派琴虫,马氏珠母贝(Pinctada martensii)、华贵栉孔扇贝(Chlamys nobilis)仅感染奥尔森派琴虫.湛江、阳江、江门等粤西地区派琴虫感染率为17.17%,显著高于汕尾、揭阳、汕头等粤东地区.夏秋季派琴虫的感染率为15.67%,显著高于冬春季.不同海域中,贝类派琴虫的感染受寄主的养殖环境、养殖方式、摄食方式、栖居方式等综合因素影响而使其季节动态呈现不同变化趋势.

关键词: 贝类;北海派琴虫;奥尔森派琴虫;季节动态;广东近岸海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