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27853条记录
五种开壳方式对牡蛎开壳效率和品质的影响

食品工业科技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明不同开壳方式对牡蛎开壳效率和品质的影响,采用水煮、蒸煮、微波、超高压和电击5种开壳方式对牡蛎进行开壳,以开壳率、张壳大小作为开壳效率的评价指标,以生鲜度、汁液流失率、闭壳肌蛋白质变性程度作为品质评价指标,综合对比几种开壳方法的开壳效率和品质,并分析其应用于牡蛎开壳的可行性.研究结果显示:微波开壳的效率最快,30 s即可使牡蛎全部开壳,其次是超高压、蒸煮和水煮开壳,电击可以使部分牡蛎开壳,但开壳率未达到100%,少部分牡蛎自始至终未能开壳;微波开壳的牡蛎张口最大,随后依次为蒸煮和水煮,其张口5 mm以上的牡蛎占比分别为70%、50%和20%,超高压、电击开壳的牡蛎张口较小,基本都在2 mm以下;分析开壳后牡蛎肉的品质,发现电击开壳后的牡蛎肉品质最接近生鲜开壳牡蛎肉,温升最小、汁液流失最少、Ca2+-ATP酶活性最高,随后依次为超高压、蒸煮、水煮和微波.综合分析开壳效率、张壳大小、品质以及实际可操作性,研究认为超高压适用于小批量、生食牡蛎的开壳加工;微波开壳适用于小批量、牡蛎干的开壳加工;蒸汽蒸煮开壳效率较高,张口较大,品质也较好,可以兼顾效率和品质,是目前相对最适宜批量化加工的牡蛎开壳方法.

关键词: 牡蛎;开壳方式;蒸煮;水煮;微波;超高压;电击;开壳效率;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金沙江中下游圆口铜鱼遗传多样性与种群历史动态分析

水生生物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线粒体Cytb和CoⅠ基因作为分子标记,对金沙江中下游江段的圆口铜鱼进行遗传多样性和种群历史动态分析.结果显示,393尾圆口铜鱼样本共检测出91个串联基因序列单倍型,呈现较高的单倍型多样性(0.936±0.006)和较低的核苷酸多样性(0.00489±0.00009);基于单倍型构建的分子系统发育树及Median-joining网络关系图表明,金沙江中下游的圆口铜鱼单倍型不呈现明显的地理分布格局,但呈现出3个较明显的单倍型谱系分支(Clade 1、Clade 2和Clade 3),出现Clade 1谱系分支的时间大约在3.66 Ma,出现Clade 2和Clade 3谱系分支的时间大约在2.93 Ma;分子方差分析(AMOVA)显示金沙江中下游圆口铜鱼的遗传差异主要来自不同地理群体内(占96.62%)和不同谱系分支间(占81.29%),不同地理群体间和不同谱系分支内部的遗传差异分别约占3.38%和18.71%;金沙江中下游不同地理群体间的遗传分化指数(Fst)为–0.008—0.045,除屏山群体与其他群体间未达到显著水平外,其他两两群体间均达到低等显著分化水平(Fst<0.05,P<0.05),但3个谱系分支之间呈现极大遗传分化水平(Fst>0.25,P<0.001);中性检验、错配分析及BSP(Bayesian Skyline Plot)分析表明,金沙江中下游圆口铜鱼野生群体在近期发生过种群扩张现象,扩张时间大约在0.0007—0.0004 Ma.综合分析表明,青藏高原隆升和全新世小冰川时期冰川的演化在金沙江圆口铜鱼种群历史动态方面发挥了重要影响作用.因此,为了更好地保护圆口铜鱼野生资源,作者建议特别关注金沙江中下游圆口铜鱼3个线粒体DNA谱系分支,并用于有效指导养殖生产.

关键词: 圆口铜鱼;金沙江;遗传多样性;种群历史动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河三角洲滩涂贝类栖息地的时空动态遥感监测

渔业科学进展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基于遥感和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技术,以1986-2017年间潮位最低的6个时相的Landsat影像数据为数据源,以瞬时水边线为下边界,以围垦大堤、养殖池塘、平均高潮线和植被线为上边界,提取黄河三角洲滩涂贝类栖息地信息,分析30年来贝类栖息地的时空变动.结果 显示,1986-2017年贝类栖息地面积呈持续下降趋势,由1986年的1188 km2减少为2017年的396 km2;1993-2001年和2008-2013年2个时段变化最为显著,年均减少面积均约为34 km2.空间上,以刁口段变化最为剧烈,除1986-1993年下边界略向海扩张外,其他时段上边界向海推进、下边界向陆蚀退,面积大幅减少.河口段上边界基本稳定,下边界由于黄河入海水沙变化和海洋动力侵蚀的双重作用,淤积和蚀退交替进行,但总体上面积变化不大.黄河三角洲滩涂贝类栖息地时空变动影响因素差异明显,刁口段和莱州湾段主要由于滩涂盐田、水产养殖池塘和工程建设占用,河口段主要因为黄河入海水沙变动和海洋动力侵蚀,由于港口和油田建设,东营港及邻近段栖息地功能全部丧失.

关键词: 滩涂贝类;栖息地;时空动态;遥感;黄河三角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江禁渔对鄱阳湖溯河洄游型刀鲚资源恢复效果初报

渔业科学进展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实施好长江10年禁渔是国家"十四五"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有效跟踪和客观评价禁渔效果业已成为当下的重大需求.长江刀鲚(Coilia nasus)是长距离溯河洄游型鱼类,在自海入江繁殖洄游过程中所受渔捞压力非常大,资源量已岌岌可危.长江禁渔已于2019年启动实施,以刀鲚为代表聚焦禁渔前后固定生境及相近渔季,对刀鲚资源群体及渔获量开展比较研究,可有效追踪和评价长江禁渔对珍稀濒危鱼类种群数量恢复的效果.本研究基于长达7年间的禁渔前(2014-2018年)、后(2019-2020年)同期采样监测数据,开展了长江禁渔的效果追踪和评价研究.结果 显示,禁渔前(2014-2018年)溯河洄游型刀鲚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atch per unit effort,CPUE)仅为(0.81±1.73) [×10-5,ind./(h·m)][即(1.13±2.42) ind./d],数量占比仅为(1.42±2.41)%;而禁渔后(2019-2020年)刀鲚CPUE高至(66.14±69.74) [×10-5,ind./(h·m)][即(92.60+97.64) ind./d],较禁渔前增长约82倍;数量占比亦增至(60.56+40.87)%,较前者增长约43倍.本研究首次表明,受益于已实施2年的长江禁渔战略,鄱阳湖洄游刀鲚数量恢复的效果已经凸显.

关键词: 长江禁渔;刀鲚;鄱阳湖;资源恢复;效果评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祁连与伊豆-小笠原玻安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和成因模型对比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玻安岩为一类具有特殊地球化学性质的岩石,具有高SiO_2(>52%)、高MgO(>8%)和低TiO_2(<0.5%)等特征。前人认为其形成主要是在俯冲起始阶段大洋板块所释放的流体导致亏损程度较高的难熔地幔楔发生熔融,因此其成因的研究对深入理解板块俯冲起始等地球动力学问题具有重要意义。虽然普遍认为俯冲物质对玻安岩岩浆源区具有重要贡献,但玻安岩中元素的不同富集程度反映了复杂的俯冲板片流体物理化学性质和对玻安岩形成的不同影响。通过对比分析伊豆–小笠原(Izu-Bonin)和北祁连造山带大岔大坂地区玻安岩样品,发现二者具有明显的地球化学差异:与伊豆–小笠原玻安岩相比,大岔大坂玻安岩中没有呈现“U”型稀土配分模式,不富集轻稀土元素或Zr、Hf等元素;而二者流体活动性/不相容元素比值(如Ba/La)变化较大,并具有较高的(87Sr/86Sr)i。这些特征反映了俯冲板片释放的流体和熔体分别对大岔大坂和伊豆–小笠原玻安岩岩浆地幔源区的贡献,从而表明大岔大坂玻安岩形成过程与伊豆–小笠原玻安岩所代表的俯冲初始形成模型不同,更可能形成于存在弧后扩张作用的成熟岛弧阶段。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和前人研究,本文针对大岔大坂玻安岩成因提出了两种与俯冲初始阶段无关的可能形成机制:(1)玻安岩产出于弧后扩张中心,弧后岩石圈的拉张环境和较热的地幔上隆区为玻安质岩浆的形成提供了温压条件,充分交代的水化地幔楔和蛇纹岩化地幔也参与了玻安质岩浆的形成;(2)虽与弧后扩张中心相关,但玻安岩的产出位于前弧或弧。由于弧后地幔对弧下深度地幔楔进行侧向加热,导致地幔楔内部对流重新启动,弧后地区已经熔融出弧后玄武岩的残余橄榄岩进入前弧–弧下地幔楔,地幔楔底部和俯冲板片表面被重新加热而发生变质脱水,富水流体交代上部地幔楔使其部分熔融形成玻安质岩浆。

关键词: 玻安岩 俯冲板块 流体 地球化学特征 含水熔体 俯冲带岩浆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华绒螯蟹三龄群体的生物学可塑性初探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中华绒螯蟹的自然繁殖洄游群体中有零星的未成熟个体存在,高纬度和高海拔的低温环境可使未成熟个体比例显著增加并易于收集,本研究对其后续三龄阶段是否能够正常生长和繁殖开展了实验验证.于2018年春季采集青海省可鲁克湖的二龄未成熟个体作为蟹种,移回长江流域的池塘中试养,首次获得了人工培育的中华绒螯蟹三龄群体(暂定名"三龄蟹").实验结果表明:1)经过渡驯化后,中华绒螯蟹群体在池塘中能够顺利完成蜕壳生长;生长性能与常规养殖蟹相当,养成规格大于可鲁克湖区成蟹.2)获得的三龄雌雄个体均可性成熟,繁殖力指标与常规蟹相似;通过土池育苗方式可以获得其子代.3)池塘养殖的三龄蟹营养组分完整,个别指标与常规蟹差异显著,这可能与其高原湖泊生活史有关.研究结果还显示,二龄未成熟蟹规格小于同龄的常规蟹,经三龄阶段的池塘养殖蟹规格又明显大于同期的可鲁克湖区蟹,说明中华绒螯蟹的生活史中存在着低温滞育和补偿生长的现象.综上所述,三龄蟹群体生活史较为复杂,其营养沉积特征、矿质元素含量、阶段性生长和积温差异等可为探究无脊椎动物低温滞育、生活史周期延长和补偿生长机制等提供新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三龄群体;补偿生长;繁殖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钩虾对大型海藻的摄食选择及其潜在的碳汇分析

渔业科学进展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经食物链形成的"碳封存"和"碳转移"是海洋渔业碳汇的重要方面.大型海藻是海洋生态系统中最主要的初级生产力之一,也是最高效的固碳生物类群之一,端足类是大型海藻群落中非常重要的消费类群,处于食物链物质循环和能量传递的中间环节,承担着"碳转移"的职责.本文以山东半岛端足类中华原钩虾(Eogammarus possjeticus)为实验对象,开展了其对5种大型海藻[浒苔(Ulva prolifera)、肠浒苔(U.intestinalis)、扁浒苔(U.compressa)、线形硬毛藻(Chaetomorpha linum)和丝毛藻(Cloniophora sp.)]的摄食研究,比较了中华原钩虾对5种大型海藻的摄食率,分析了摄食率与海藻的总有机碳(TOC)、总氮(TN)、碳氮比(C/N)和干湿比(DW/FW)等指标的相关性,揭示了中华原钩虾对海藻的摄食选择性特征,初步探讨了钩虾潜在的碳汇影响.结果显示,中华原钩虾对肠浒苔和浒苔具有较高的摄食率,分别为0.81和0.80g鲜重/(g·d),而对线性硬毛藻摄食率最低,为0.19 g鲜重/(g·d);中华原钩虾选择栖息于大型海藻的个体数量比例以丝毛藻最高,其次为肠浒苔和浒苔;中华原钩虾的摄食率与海藻TOC含量和C/N呈显著正相关(P<0.05),而与TN含量和DW/FW呈显著负相关(P<0.05).研究表明,中华原钩虾对大型海藻的摄食选择与海藻TOC、TN、C/N和DW/FW均显著相关,且偏向于在结构复杂、细丝状分枝多而密集的海藻中栖息.钩虾优先选择固碳量较高的浒苔类绿藻,能够快速将其固定的碳向更高营养级传递转移,可加速实现碳封存或碳移出,对海洋渔业碳汇进程可能会产生影响.

关键词: 端足类 中华原钩虾 大型海藻 摄食率 碳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海北部表层海水微生物多样性及部分真菌活性物质研究

海洋渔业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南海北部表层海水微生物的多样性及部分真菌代谢产物的活性,采取平板涂布稀释的方法对南海北部8个站位表层海水样品进行分离,基于16S rRNA和ITS序列测定对纯培养的微生物进行初步鉴定,共分离到162株细菌和43株真菌.其中162株细菌分属于4个门,5个纲,15个目,21个科,35个属的61个种,变形菌门和放线菌门为优势门;43株真菌分属于子囊菌门和担子菌门的5个纲,7个目,7个科,7个属的14个种,曲霉属为优势属.从分离得到的真菌中选取16株真菌进行培养,对其粗提物进行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活性、抗肿瘤活性和抑菌活性筛选,结果表明:在100μg·mL-1浓度下具有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活性,抑制率在44% ~54%之间;在60μg·mL-1浓度下对人宫颈癌细胞的抑制率在2% ~37%之间;在200μg·mL-1浓度下对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和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 Vickers)两株指示菌未显示抑菌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南海局部地区表层海水可培养微生物多样性高;对部分真菌的活性测试结果为后续筛选天然产物来源的海洋药物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 南海表层海水 微生物多样性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活性 抗肿瘤活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草鱼中磺胺类药物的不确定度评定

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 2022

摘要:对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水产品中磺胺类药物残留量的测量不确定度进行评定,建立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中10种磺胺类残留量测定的不确定度评估数学模型.通过对测量不确定度的分量来源进行分析,计算各分量的不确定度与合成不确定度.结果表明,影响测定结果不确定度的主要因素为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准曲线拟合,其次是测量重复性.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应尽量提高实验人员的操作规范性,并选择经过检定校准的玻璃器具,提高标准曲线的线性系数,严格管理和维护仪器设备,保持稳定性,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度,降低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

关键词: 测量不确定度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草鱼 磺胺类药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转录组测序筛选大口黑鲈食性驯化相关基因和SNP标记

中国水产科学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人工驯食方法改变肉食性鱼类的食性是其养殖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但目前对鱼类食性驯化的分子遗传机制了解甚少。为了获得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食性驯化相关基因和标记,本研究以1月龄大口黑鲈“优鲈3号”为研究对象,对驯化其摄食人工配合饲料后的易驯食组和不易驯食组脑和肝脏组织进行转录组测序和分析。结果表明,共获得51255万条高质量clean reads,注释到27930个基因,易驯食组和不易驯食组脑和肝脏组织中差异表达基因分别为362和3389个,其中参与调控食性驯化的基因64个,如周期蛋白(period, PERs)、视紫红质(rhodopsin, RHO)、视黄醇脱氢酶(retinol dehydrogenase, RDHs)、角鲨烯单加氧酶(squalene monooxygenase, SQLE)、胆汁酸输出泵(bile salt export pump, BSEP)、瘦素(leptin, LEP)等主要分布在昼夜节律、光传导、视黄醇代谢、类固醇生物合成、胆汁分泌和PI3K-AKT信号通路中,这些通路在环境适应、视觉系统、消化代谢、食欲控制等生物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从不易驯食组和易驯食组的差异表达基因中筛选出21465个SNP标记,进一步采用SNaPshot技术对其中14个SNP标记在易驯食和不易驯食群体中进行验证并与驯食性状进行关联分析,结果显示仅RDH12基因中的chr15-A+8322808G位点与驯食性状存在显著关联性(P<0.05),其AA基因型为易驯食个体的优势基因型。本研究分别获得了与大口黑鲈驯食性状相关基因64个和SNP标记1个,为分子标记辅助大口黑鲈食性驯化遗传改良提供了候选基因和标记。

关键词: 大口黑鲈 驯食性状 转录组测序 差异表达基因 单核苷酸多态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