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体外产气法评价3种粗饲料的组合效应
《饲料工业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试验旨在探索藜麦秸秆分别与苜蓿干草、玉米秸秆组合对羊瘤胃体外发酵特征的影响。设置精料+藜麦秸秆+苜蓿干草或玉米秸秆比例分别为40∶20∶40、40∶30∶30、40∶40∶20的6种组合日粮进行体外发酵,采集发酵0、2、4、6、8、12、24、48 h的产气量(GP),发酵结束后收集上清液及残渣测定pH、干物质降解率(DMD)、有机物降解率(OMD)、氨态氮(NH3-N)含量,并计算出各指标的单项组合效应指数(SFAEI)和多效组合效应指数(MFAEI)。结果显示:精料+藜麦秸秆+苜蓿干草组合的快速产气部分(a)、48 h产气量(GP48 h)、OMD、NH3-N的平均值大于精料+藜麦秸秆+玉米秸秆组合,精料+藜麦秸秆+苜蓿干草组合单项组合相应指数和多效组合效应指数的平均值大于精料+藜麦秸秆+玉米秸秆组合,精料+藜麦秸秆+苜蓿干草或玉米秸秆的最优组合比例均为40∶20∶40。
关键词: 藜麦秸秆 苜蓿干草 玉米秸秆 体外产气法 发酵特性 组合效应


不同施肥处理对当归土壤养分变化的影响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明不同施肥处理对当归土壤养分变化的影响,为当归合理施肥和生态种植提供科学依据和重要参考。【方法】在化肥、生物菌肥和有机肥的基础上设置7个不同处理[T1(磷酸二铵750 kg/hm2)、T2(生物菌肥2250 kg/hm2)、T3(生物菌肥2 250 kg/hm2+有机肥6 000 kg/hm2)、T4(有机肥12 000 kg/hm2)、T5(有机肥18 000 kg/hm2)、T6(有机肥24 000 kg/hm2)和T7(有机肥30 000 kg/hm2)],以不施肥为对照(CK),收获期测定当归种植后土壤养分(全N、全P、全K、速效N、有效P、速效K、有机质和pH值)的变化。【结果】不同施肥处理对当归种植后土壤养分变化具有显著影响。不施肥CK处理下碱解N、有效P、全K和速效K分别降低66.5%、63.1%、0.85%、12.3%;T1处理有机质降低17.6%,但不利于N、P和K吸收;T2处理全N、全K、速效K和有机质分别降低17.3%、4.98%、52.1%、5.29%,但不利于全P和有效P吸收;T3处理全N、全P、有效P、速效K和有机质分别降低17.5%、11.5%、60.4%、7.16%、14.8%;随着单一有机肥施用量增加(T4~T7),整体呈现全N和碱解N降低量减少,而全P、有效P、全K、速效K和有机质显著降低。CK、T4~T7处理pH值增加,而T1~T3处理降低。【结论】T3处理(生物菌肥2 250 kg/hm2+有机肥6 000 kg/hm2)最有利于当归对土壤养分的吸收利用,可以在种植栽培中推广应用。


加工型马铃薯新品种陇薯23号选育
《中国蔬菜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陇薯23号是以延97-8为母本,以品系L0404-6为父本通过有性杂交选育而成的加工型马铃薯新品种。中晚熟,生育期95 d(天)左右,大中薯率80%左右,平均单薯质量115.5 g,单株结薯数7.25个。株型半直立,薯块圆形,薯皮黄色,薯肉浅黄色,芽眼浅,干物质含量24.83%,淀粉含量18.36%。每667 m2产量3 000 kg左右,适宜在北方一作区的甘肃、陕西、新疆、青海、宁夏种植。


取食2种寄主植物对番茄潜叶蛾生长发育及解毒酶活性的影响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为探究番茄潜叶蛾取食转移危害马铃薯的可能,为该害虫的田间防控制定科学合理的方案。【方法】选取2种寄主植物番茄Lycopersicon esculentum、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研究番茄潜叶蛾取食不同寄主植物后各阶段的发育历期、存活率等生物学参数,并测定取食后12 h、24 h和48 h时体内羧酸酯酶、细胞色素P450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的变化。【结果】番茄潜叶蛾取食番茄叶片时的幼虫发育历期、成虫寿命、幼虫存活率均显著高于取食马铃薯叶片的个体(P<0.05);但其卵期、蛹期、蛹质量、雌蛹占比、卵孵化率、羽化率、产卵量间则无差异;取食2种寄主植物后,番茄潜叶蛾体内3种解毒酶活性均表现为取食马铃薯叶片后升高,取食番茄叶片后下降,且取食马铃薯叶片后其酶活均高于取食番茄叶片后其体内酶活。【结论】取食番茄有利于番茄潜叶蛾的生长发育,番茄潜叶蛾对番茄的适合度高于马铃薯。且取食2种寄主植物后,番茄潜叶蛾体内不同解毒酶活性表现出不同差异,与取食寄主植物的偏好性表现出相关性,取食适合度高的寄主植物其体内解毒酶活性变化小且含量低,反之则表现为解毒酶活性变化快、含量高。


药食同源当归中农药残留及膳食暴露评估研究现状
《中草药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当归Angelica sinensis作为药食同源中药,被广泛应用于药品、食品和化妆品等领域,其质量安全是否可控与人民饮食用药安全紧密相关.然而,当归种植过程中农残检出率较高且种类繁杂、禁限用农药时有检出等问题日趋严重,不仅影响了其质量与药效,更对用药安全带来隐患.综述了当归病虫害发生及农药使用、农药残留特点、膳食暴露评估技术及其在当归农药残留风险评估中的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针对当归农药残留暴露评估体系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建议,旨在为建立当归膳食暴露评估模型、促进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制定和修改农药残留限量标准等提供重要参考.


ADD1基因遗传多态性与绵羊尾部脂肪沉积的关联性分析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脂肪细胞定向和分化因子1 (adipocyte determination and differentiation factor 1, ADD1)是一类重要的真核生物转录因子,在调控脂质代谢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其在绵羊(Ovis aries)尾部脂肪沉积过程中的作用机理尚不明确。本研究以ADD1为候选基因,寻找与绵羊尾部脂肪沉积相关的遗传多态性位点并用于遗传分子标记。选择98只藏羊和264只阿勒泰羊为研究对象,2个品种各30份血液样本,混合后分别构建DNA混池,对ADD1基因所有外显子区域进行扩增,对筛选到的突变位点进行基因分型,利用Haploview 4.2软件进行连锁不平衡分析。结果显示,绵羊ADD1基因第二外显子上存在3个SNP位点,分别是g.73 C>T,g.154 C>T和g.270 C>T,且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遗传多态性分析发现,g.154 C>T位点属于中度多态;在g.270 C>T位点上CC和TT基因型在阿勒泰羊和藏羊中差异显著(P<0.05),且CC型是阿勒泰羊的优势基因型,TT型是藏羊的优势基因型;连锁不平衡分析发现,g.154 C>T和g.270 C>T之间存在强连锁,构成3种单倍型,其中单倍型CC的频率最高,是阿勒泰羊的优势单倍型,藏羊的优势单倍型是TC型。因此,ADD1基因g.270 C>T位点TT基因型可作为绵羊瘦尾选育的重要候选分子标记,为绵羊选育工作提供了参考依据。
关键词: 脂肪细胞定向和分化因子1 (ADD1) 藏羊 阿勒泰羊 脂肪沉积


青稞品种资源粒型性状与品质性状的分析与评价
《中国粮油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测定了121份青稞品种资源在2个不同地点的6个籽粒表型性状和11个品质性状,通过对青稞粒型和品质性状进行综合评价与分析,为我国青稞育种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21份青稞品种资源千粒重、粗蛋白、中性洗涤纤维、戊聚糖、不溶性膳食纤维、β-葡聚糖的变异系数比较大,多样性丰富。相关分析表明,千粒重、籽粒表面积、周长、籽粒长、籽粒宽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品质性状无显著相关。主成分分析把17个性状筛选为6个主要成分,累计贡献率达96.5%。聚类分析将121份青稞品种资源划分为5类,第Ⅰ类群淀粉含量高,第Ⅱ类群品质性状比较好,第Ⅲ类群粒重、粒型和品质好,第Ⅴ类群粒重和粒型比较小。
关键词: 青稞 粒型性状 品质性状 相关分析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不同基质栽培黑木耳活性物质的靶向代谢组学分析
《菌物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黑木耳Auriculariaheimuer是一种重要的食药用菌,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和生物活性成分,在我国被广泛栽培。分别以木屑(SW)、玉米芯(CO)和棉籽壳(CH)为主料栽培黑木耳,通过靶向代谢组学分析不同基质栽培的黑木耳子实体中糖、黄酮和酚酸类化合物以及必需氨基酸的含量差异。结果表明,SW基质栽培的黑木耳中糖类物质总量最低;总黄酮类物质含量无明显差异,仅牡荆素在CO栽培黑木耳中含量最高,CH栽培的最低;多酚类化合物在SW培养条件下的含量总体较高;而氨基酸及其衍生物的总量在CH栽培的子实体中最高,9种必需氨基酸的含量都明显高于SW和CO栽培组,尤其是具有重要生物学活性的赖氨酸和组氨酸差异最大。本研究全面呈现了不同基质栽培黑木耳子实体中糖类、黄酮类、多酚类化合物,以及必需氨基酸含量差异,研究结果为后续黑木耳营养品质鉴别和开发不同功效的功能性产品提供思路和依据。


外源水杨酸对盐胁迫下莴笋幼苗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水杨酸(SA)对盐胁迫下莴笋的缓解效应,为盐碱地莴笋种植提供理论技术依据。【方法】以无NaCl胁迫且不喷施SA为对照1(CK1),以200 mmol/L NaCl胁迫不喷施SA为对照2(CK2);设置叶面喷施0.1、0.3、0.6、1.2、2.4 mmol/L 5个SA处理,动态测定莴笋的生长生理相关指标。【结果】与CK1处理相比,CK2处理抑制莴笋幼苗生长,降低生物量积累,增加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含量。与CK2处理相比,叶面喷施适宜浓度水杨酸(0.6 mmol/L)可以缓解盐胁迫对莴笋生物量积累的抑制,促进莴笋叶片的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含量的积累,增强光合作用;在胁迫第6天时,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净光合速率P_n、气孔导度Gs和蒸腾速率Tr分别提高37.5%、57.1%、74.4%、88.9%和52.3%,dV/dto(QA还原速率)降低了22.5%。【结论】叶面喷施SA可缓解盐胁迫对莴笋幼苗生长的抑制作用,提高盐胁迫下莴笋叶片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和脯氨酸的含量,降低MDA和相对电导率,增强光合能力。


CPP基因家族在糜子泛基因组中的结构变异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已公布的糜子泛基因组数据,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CPP家族基因进行鉴定,分析其结构变异、理化性质、染色体分布、系统进化及结构变异与穗长形成的关系.在33份代表性糜子种质泛基因组(含1份参考基因组)中鉴定出16-17个CPP家族基因成员,氨基酸数量为316-1 149,等电点介于5.59-9.57内,不均匀地分布在14条染色体上.系统进化分析将CPP家族分为A、B两大类,Ⅰ、Ⅱ、Ⅲ和Ⅳ共4个亚类. PmCPP家族基因均包含在不同同源组内.motif4是糜子PmCPP家族基因的保守基序,而6个基序motif2、motif3、motif6、motif8、motif9和motif15在8个基因PmCPP1、PmCPP5、PmCPP8、PmCPP10、PmCPP11、PmCPP12、PmCPP16和PmCPP17中差别较大.糜子CPP家族基因趋向纯化选择,进化压力Ka 关键词:
糜子
CPP基因家族
泛基因组
基因结构
Ka/Ks
穗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