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甘肃陇西黄芩灰霉病病原菌分离鉴定及田间药剂防治
《草地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茎基部和根部灰霉病的病原菌,本文于2019—2021年春季对甘肃陇西县采集的黄芩病样进行病原菌的分离培养,运用形态学和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ITS)、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Glyceraldehyde-3-phosphate dehydrogenase,G3PDH)、热激蛋白60(Heat shock protein 60,HSP60)和RNA聚合酶亚基II(The second largest subunit of the nuclear RNA polymerase enzyme II,RPB2)多基因方法鉴定,采用菌丝生长抑制法进行药剂室内毒力测定和田间药剂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引起黄芩灰霉病的病原菌为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春季发病时表现为地上部分枯死不发芽,靠近地表的根表面呈暗绿色水渍状,随后地下根木质部变软呈黄褐色腐烂,病健交界明显;室内毒力测定表明,97%咯菌腈对灰葡萄孢菌的抑菌作用最强,EC50为0.019 2 mg·L-1,其次为98%啶酰菌胺和97%腐霉利,EC50分别为1.248 0和1.758 5 mg·L-1;田间药剂防治试验表明,20%咯菌腈SC对黄芩灰霉病的防效最高,达76.07%。上述研究为黄芩灰霉病病害诊断和田间药剂防治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气调复合1-MCP对萨米脱甜樱桃果实贮藏期品质的影响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明1-MCP处理能否加强甜樱桃气调贮藏保鲜效果。【方法】以天水地区主栽甜樱桃品种萨米脱为试验材料,研究O2 5%+CO2 15%气调贮藏、气调复合1-MCP保鲜剂处理对甜樱桃低温贮藏期间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O2 5%+CO2 15%气调和气调复合1-MCP处理对萨米脱甜樱桃保鲜效果均显著优于对照。其中,在降低果实腐烂率和果柄干枯指数,缓解果实内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含量及果柄拉力下降等方面,气调处理和气调复合1-MCP处理均显著优于对照;气调复合1-MCP处理能显著抑制果实呼吸速率,推迟呼吸高峰的出现,保持较好的果实硬度,抑制VC含量的下降和MDA的积累,显著优于对照和气调处理(P<0.05)。较对照处理,气调处理果实腐烂率降低68.6%,气调处理呼吸峰值下降37%;气调复合1-MCP处理较对照果实VC含量提高77.2%,腐烂率降低72.8%,MDA含量降低33.6%。【结论】1-MCP处理可以加强甜樱桃气调贮藏保鲜效果,有效延缓樱桃果实采后品质的下降,保鲜效果更好。


低醇溶蛋白转基因大麦氮素转移特征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氮肥施用量对低醇溶蛋白转基因大麦花后各营养器官氮素积累、分布及转运的影响,明确大麦花后至籽粒形成过程中氮素的变化规律,采用土培盆栽试验,利用前期筛选出已稳定遗传的低醇溶蛋白转基因大麦为试验材料,以其受体为对照,分析二者分别在不施氮、低氮(160 mg N·kg-1土)、正常氮(230 mg N·kg-1土)和高氮(300 mg N·kg-1土)4 个氮素处理下的籽粒产量、生物量及花后营养器官氮素积累及转运特性.结果表明,相同施氮量下,转基因大麦的籽粒产量和地上部生物量高于对照,而株高和千粒重较对照显著降低,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较对照显著增加;即与受体相比,转基因大麦通过增加分蘖数和有效穗数补偿产量配给,实现增产.转基因大麦籽粒的蛋白含量显著低于对照,较对照降低0.58%~2.40%;且随着施氮量增加,籽粒蛋白含量逐渐增加.转基因大麦各营养器官的氮素含量表现为穗>叶>茎秆,且在穗中氮素含量在扬花期最高.不同时期植株地上部的氮素积累量表现为扬花期>灌浆期>成熟期,说明扬花期是影响大麦氮素再利用的关键时期,且转基因大麦的籽粒产量与扬花期穗氮素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以上结果为大麦氮素转运的生理机制及生产施肥实践奠定了理论基础.


40份青稞种质资源农艺和品质性状的综合评价及评价指标筛选
《江苏农业科学 》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利用变异系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对40份青稞种质资源的11个农艺和4个品质性状进行分析.利用相关性、主成分分析和逐步回归等方法对青稞种质资源进行综合评价和评价指标筛选,以期为青稞种质创新和品种选育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5个性状变异系数的变化范围为2.45% ~121.39%,瘦小粒比例、饱满粒比例、分蘖数、总穗粒质量、总穗粒数、穗长等6个性状的变异系数比较大,表明变异丰富;淀粉和水分含量的变异系数比较小,分别为3.00%和2.45%;15个性状遗传多样性指数变化范围为1.269~1.975,均值1.749;通过系统聚类,将参试的40份材料分为4个类群,其中第Ⅰ类品质性状比较好,第Ⅳ类产量性状比较优异;利用主成分分析把15个表型性状划分为8个主要因素,累积贡献率为87.34%;青稞的性状综合评价得分F值平均为0.3964,排在前3位的分别是QB13(0.6755)、甘垦6号(0.5794)、000-6(0.5726),排在最后2位的是2013J/193(0.2311)和Hiprdy(0.2279).通过逐步回归分析得到株高、穗长、第二茎节长、总穗粒数、千粒质量、饱满粒比例、淀粉等7个表型性状,可以作为青稞种质表型综合评价的主要指标.


几丁质酶在农作物病虫害生物防治中的研究进展
《生物技术通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病虫害严重影响农作物的品质、产量和安全.生物防治作为一种绿色、安全、有效防控病虫害的技术方法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几丁质酶(EC 3.2.1.14)是一类广泛存在于微生物和植物中的糖苷水解酶,可有效降解病原真菌细胞壁、昆虫及线虫体壁中的几丁质,抑制病原真菌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以及昆虫和线虫的发育,在农作物病虫害生物防治中具有重要作用和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综述了几丁质酶的种类和来源、生防机理,以及基于几丁质酶的转基因技术在作物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等方面的进展,以期为几丁质酶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提供信息参考.


食用豆抗豆象种质创新与遗传改良研究进展
《作物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食用豆在耕地质量提升、优化农业生态体系及人类膳食结构改善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豆象是世界性仓储性害虫,严重影响着食用豆产业的健康发展。国内外在食用豆抗豆象种质鉴定评价和利用方面,从各种野生资源中鉴定出抗不同豆象的种质材料,并在豆象抗性遗传学分析、QTL定位和基因挖掘等方面取得显著进展。本文通过对豆象发生和危害规律、抗性鉴定方法、抗性机理研究、抗性种质鉴定与评价、抗性遗传和分子标记以及抗豆象育种方法和品种改良等方面的梳理和总结,对抗豆象研究存在问题进行讨论和展望,以期为我国抗豆象种质创新和品种改良提供参考价值。


引发处理对不同温度下菘蓝种子萌发与幼苗生长的生态响应
《北方园艺 》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以菘蓝种子为试材,采用培养皿发芽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温度下不同质量分数PEG 6000对菘蓝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以期为促进菘蓝在非适宜条件下的生长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引发剂处理对菘蓝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幼苗高度、相对电导率均有所影响。PEG 6000引发可提高菘蓝种子萌发率,并在同一温度下,随着PEG 6000浓度增大,发芽率降低,但均高于未用引发剂引发的对照组(CK);随着温度升高,种子萌发期缩短。在低温(10℃)下使用引发剂后,种子发芽势、相对电导率与对照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通过试验可以推测,使用PEG 6000引发剂可以预防菘蓝苗期的冻害,且最佳质量分数为10%,有利于菘蓝出苗整齐、长势健壮,提高幼苗的抗逆能力。


嫁接'无刺大红袍'花椒基本品质与挥发性香气组分比较分析
《经济林研究 》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为探明‘无刺大红袍’花椒与‘大红袍’花椒基本品质的差异,明确‘无刺大红袍’花椒的挥发性香气组成,为该地区花椒品种改良、新品种选育和产业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甘肃省农业科学院自主选育的嫁接‘无刺大红袍’花椒与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当地‘大红袍’花椒为试材,对两者成熟期基本品质指标与挥发性香气组分进行测定。【结果】对花椒干果皮的品质测定发现,‘无刺大红袍’花椒干果皮中钾元素、磷元素和钙元素含量显著高于‘大红袍’花椒,水分、镁元素、锌元素、铜元素和锰元素含量显著低于‘大红袍’花椒;对花椒籽的品质测定发现,‘无刺大红袍’花椒花椒籽中硬脂酸和亚麻酸含量显著高于‘大红袍’花椒。对花椒干果皮挥发性香气物质的测定发现,‘无刺大红袍’花椒中检测出31种挥发性物质,‘大红袍’花椒中检测出32种挥发性物质,别罗勒烯和β-倍半水芹烯是‘无刺大红袍花椒’所特有的两种挥发性物质,苯乙酮为‘大红袍’花椒所特有的挥发性物质。对花椒籽挥发性香气物质的测定发现,‘无刺大红袍’花椒和‘大红袍’花椒籽中均检测出39种挥发性物质,两者所共有的挥发性物质28种,不同的挥发性物质22种,S-(-)-柠檬烯在两者花椒籽中含量最高,花椒干果皮和花椒籽中挥发性物质含量均表现为烃类>脂类>醇类。【结论】乙酸芳樟酯、S-(-)-柠檬烯、β-月桂烯、桧烯、芳樟醇、桉叶油醇在‘无刺大红袍’花椒干果皮中相对含量较高,S-(-)-柠檬烯和月桂烯在‘无刺大红袍’花椒籽中相对含量最高。烃类物质是花椒香气物质的主要组成成分。


玉米乙烯信号转导相关基因ZmEIL2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EIN3/EILs(Ethylene-insensitive proteins/ethylene-insensitive 3-like)家族蛋白是乙烯信号转导途径中的主要成员,在植物生长发育及胁迫响应中发挥着重要调控作用。本研究以玉米(Zea Mays L.)自交系B73为材料,从中分离了乙烯信号转导相关的ZmEIL2基因,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亚细胞定位及表达模式分析。结果表明,ZmEIL2基因的开放阅读框(ORF,open reading frame)全长1,788 bp,编码595个氨基酸残基,蛋白分子量为63.81 kD,理论等电点为6.34,保守结构域分析表明ZmEIL2基因具有EIN3/EILs家族所特有的EIN3结构域。系统进化分析表明ZmEIL2蛋白与高粱(Sorghum bicolor L.) SbEIL1蛋白亲缘关系最近,与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 L.)和大豆(Glycine max (L.) Merr.)的EIL蛋白亲缘关系较远,且不同物种间存在明显的种属特性。亚细胞定位发现该基因同时定位于细胞膜和细胞核。组织特异性表达分析表明ZmEIL2基因在玉米苞叶中的表达量最高,其次为雌穗、雄穗和花丝,在穗位叶中的表达量最低。同时,ZmEIL2基因的表达受到脱水、PEG、ABA、高盐、高温和低温等非生物胁迫的显著诱导,其中对PEG、ABA、高盐的响应较为强烈,同时叶片中ZmEIL2基因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茎和根系。研究结果将为深入研究ZmEIL2基因响应逆境胁迫的分子机理奠定理论基础。


Collagen1和Collagen3在牦牛肺纤维化组织中的表达研究
《核农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Collagen1和Collagen3在牦牛肺纤维化组织中的表达,阐明Collagen1和Collagen3在牦牛肺纤维化进程中发挥的作用,采集牦牛正常肺组织和发生纤维化的肺组织,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通过HE染色、Masson染色及透射电镜观察肺超微结构的病理变化及纤维化状态;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蛋白免疫印迹(WB)、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和定位Collagen1、Collagen3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试照组牦牛肺组织结构完整,肺泡隔无增厚,支气管管腔和肺泡腔内均无炎性渗出物;试验组肺组织可见片状坏死,胞核碎裂溶解,重度出血,大范围肺水肿。Collagen1在试验组中的表达量高于对照组,而Collagen3在对照组中的表达量高于试验组。在试验组中,Collagen1和Collagen3蛋白大量增生,在肺泡隔中有大量分布,其余分布位置与肺对照组基本一致,但表达都高于对照组。综上所述,Collagen1和Collagen3在牦牛发生肺纤维化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Collagen1和Collagen3的相对表达量在诊断牦牛纤维化肺炎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