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天水旱作区马铃薯氮磷钾效应模型构建及其施肥指标研究
《核农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天水旱作马铃薯主产区氮磷钾肥料效应及施肥指标,采用3年肥料试验,明确土壤基础养分状况、校正系数、养分利用率等参数,探索土壤氮、磷、钾养分丰缺指标和相对产量及推荐施肥量,构建土壤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与土壤有效养分校正系数和推荐施肥量函数方程及氮磷钾肥料效应模型,并研究肥料配施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天水旱作马铃薯主产区土壤养分总体表现为低氮、中磷、高钾、低碳,微偏碱。土壤有效养分校正系数与碱解氮、有效磷及速效钾含量之间呈显著幂指数负相关关系。试验区土壤地力贡献率均值为54.39%,氮、磷和钾肥相对产量分别为77.64%、87.57%、84.22%,氮、磷和钾养分增产率分别为30.74%、16.68%、23.08%,氮、磷和钾养分吸收利用率分别为32.58%、16.32%、45.40%,土壤有效养分校正系数分别为氮0.56、磷0.48、钾0.35,100 kg块茎所吸收N、P2O5、K2O养分的量分别为0.4、0.15、0.9 kg。本试验条件下,氮、磷和钾增施对马铃薯产量的单因素及互作效应均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以N2P2K2氮磷钾配施组合产量最高。最高产量下的氮磷钾施肥用量为N∶P2O5∶K2O=1∶0.97∶0.92(N:165 kg·hm-2),产量为24 860.32 kg·hm-2,施肥利润为34 472元·hm-2;经济最佳产量下的氮磷钾施肥用量为N∶P2O5∶K2O=1∶1.04∶0.79(N:154 kg·hm-2),产量为24 774 kg·hm-2,施肥利润为34 603元·hm-2。本研究结果可为天水旱作区马铃薯生产上平衡施肥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参考。


LC20呋虫胺长期暴露对麦长管蚜生长发育的影响
《昆虫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亚致死浓度(LC20)呋虫胺长期暴露对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生长发育的影响,为科学利用呋虫胺防治麦长管蚜及延缓对其抗性发展和延长药剂使用寿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带虫浸叶法测定呋虫胺对麦长管蚜3龄若蚜的LC20,并利用LC20浓度呋虫胺对麦长管蚜进行15代长期暴露;采用试管幼苗饲养,测定麦长管蚜对呋虫胺的抗性倍数,记录连续2代麦长管蚜的发育历期、繁殖和存活率,并测定F0代成蚜体长、体宽和体重;运用特定种群生命表及DPS软件分析各世代低抗品系与敏感品系之间体长、体宽、体重、存活率、成蚜寿命和产蚜量的差异。【结果】利用LC20浓度呋虫胺长期处理麦长管蚜15代后,其对呋虫胺达到低水平抗性(6.54倍);与敏感品系比较,F0代低抗品系2, 3和4龄若蚜发育历期显著延长,成蚜体长、体宽和体重显著增加,但每成蚜产蚜量、成蚜寿命都显著减少或缩短,其子代(F1代)成蚜存活率和每成蚜产蚜量明显降低,成蚜寿命也显著缩短,2龄若蚜历期及若蚜历期显著缩短;种群生命表参数中F0及F1代净增殖率(R0)、内禀增长率(Rm)和周限增长率(λ)显著降低,而种群加倍时间(DT)及F1代平均世代历期(T)显著延长。【结论】LC20浓度呋虫胺长期暴露能增加麦长管蚜的抗药性,刺激F0代成蚜个体体型变大,同时对F0及F1代麦长管蚜的寿命及繁殖均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壳寡糖浸种对马铃薯微型薯芽生长和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学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浸种处理是马铃薯生产中常用的促进块茎萌发的手段,然而浸种剂使用不当,会引起内源激素的失调,导致马铃薯高脚苗的发生。研究壳寡糖浸种对马铃薯微型薯芽生长及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为壳寡糖作为马铃薯微型薯拌种剂的安全使用提供理论支持。【方法】以‘费乌瑞它’马铃薯微型薯为试材,分别用10、50和200 mg·L-1(w/v)的壳寡糖溶液浸种处理,筛选促芽生长的最佳壳寡糖浓度,以50 mg·L-1(w/v)浸种15 min为处理组(COS50),蒸馏水浸种为阴性对照(Con),并选择易引起块茎芽细长且疯长的外源赤霉素3(15 mg·L-1,w/v)浸种处理为阳性对照(GA3)。测定各处理对微型薯发芽率、发芽势、芽长和芽直径的影响,并检测浸种处理前(BT)、萌发前期(BGS)、萌发期(GS)和伸长期(VG)顶芽内源激素含量的变化,用石蜡切片染色观察GS期顶芽细胞的形态,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研究芽生长与内源激素含量的内在联系。【结果】50 mg·L-1(w/v)壳寡糖浸种处理可有效促进微型薯块茎芽的萌发及生长,芽长较Con组显著提高了74.7%,芽直径较GA3组显著提高了37.2%;并在浸种后第5天,块茎发芽率即达100%,分别较Con和GA3组提高40.0%和17.0%,同时,COS50浸种处理显著提高了微型薯的发芽势,在处理后第5天,发芽势分别较Con组和GA3组提高了80.0%和28.6%,块茎表现为出芽早,出芽整齐。不同浸种处理微型薯顶芽分生组织的内源激素含量也存在显著差异,在VG期,COS50处理组块茎芽分生组织的生长素(IAA)、细胞分裂素(CTK)和赤霉素(GA)的含量分别较Con组提高了11.4%、2.7%和2.5%,而脱落酸(ABA)的含量显著降低了3.2%(P<0.05)。GA3处理组内源GA、CTK及IAA含量最高,COS50组的IAA、CTK和GA含量分别低于GA3组5.1%、8.4%和2.0%(P<0.05),ABA含量无显著降低。然而,COS50处理显著提高了VG期微型薯顶芽分生组织中内源多胺(PA)的含量,分别较Con组和GA3组提高了7.0%和2.8%。石蜡切片染色的结果显示,GA3处理的顶芽分生组织细胞沿芽轴方向纵向伸长膨大形成细长扁平状的细胞,而COS50组分生组织细胞膨大均匀,无细长扁平状,且与Con组的细胞形态相似。相关性分析显示,COS50处理诱导的马铃薯微型薯芽的增长、增粗、发芽率及发芽势的提高与内源激素CTK、GA以及PA含量的升高呈显著正相关(P<0.05),且微型薯块茎发芽过程中PA的含量与ABA的含量表现极显著负相关(r=-0.785,P<0.01)。【结论】50 mg·L-1(w/v)的壳寡糖浸种通过提高马铃薯微型薯芽组织中内源多胺、生长素、细胞分裂素以及赤霉素的含量提高了微型薯芽长、芽直径及发芽率,但壳寡糖处理引起的内源赤霉素含量显著低于易引起苗细长疯长的外源赤霉素浸种处理组,块茎芽分生组织的细胞均匀膨大,出芽整齐,芽长且粗壮,未表现芽细长、疯长现象。


基于玉米膜下滴灌系统的药液扩散与除草效果研究
《土壤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膜下滴灌系统,开展膜下滴灌土壤封闭式除草剂施用技术与田间杂草防除效果的关系研究,旨在探明滴灌系统应用除草剂的可能性,为玉米田间滴灌除草技术的合理应用及丰富滴灌施药理论提供科学依据.在三个不同滴灌带间距下,以三种方式滴施 40%乙·莠悬乳剂,滴施后对不同分布区域土壤样品进行除草剂浓度检测,在杂草发生期调查防效.结果表明,施用后除草剂在土壤中的分布与滴灌带铺设间距无关,与末次施药后清水冲洗时间相关,冲洗时间越长乙草胺在土壤中的浓度越低,垂直沉降明显,径向扩散距离缩短.通过滴施,以滴灌清水15 min-滴灌药液30 min-滴清水冲洗5 min对杂草的株防效和鲜生物量防效最佳.本研究认为,覆膜玉米田随滴灌水施用土壤封闭除草剂是可行的,省时省工省力,可为玉米田早期杂草的防除提供新方法,实际应用中需要针对不同药剂类型和药剂性质开展实用技术优化研究.
关键词: 膜下滴灌 土壤封闭除草剂 施药技术 分布规律 除草效果


磷对胡麻籽粒蛋白质和钾、钙、钠、镁含量的影响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探究不同施磷量对胡麻籽粒蛋白质和金属元素含量的影响,为构建磷肥高效管理提供依据。通过2018和2019年连续2年大田试验,设置5个施磷水平(0、40、80、120、160 kg P2O5·hm-2),3个品种(陇亚杂1号、陇亚14号和张亚2号)两因素随机区组试验,研究不同磷水平对胡麻籽粒产量,籽粒蛋白质、钾、钙、钠、镁含量的作用效果。结果表明,随施磷量增加,胡麻籽粒产量、籽粒钾、钙、镁含量不同程度增加;相比不施磷,施磷处理籽粒产量、籽粒钾、钙、镁含量,分别平均提高17.6%、11.6%、17.6%和12.5%;籽粒蛋白质和钠含量不受磷影响。综合考虑胡麻籽粒产量、籽粒钾、钙、镁含量和生态环境,该区域施磷80 kg P2O5·hm-2较佳,可协同增加胡麻籽粒产量及籽粒钙、镁含量;降低环境风险,减少碳排放。


黄瓜枯萎病拮抗菌株的防病促生性能鉴定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有效防治设施黄瓜枯萎病,促进我国黄瓜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方法]通过对筛选得到的枯萎病拮抗菌株的促生性能进行鉴定,并开展黄瓜幼苗栽培试验,验证所试拮抗菌株对黄瓜幼苗枯萎病的防效.[结果]所试8株拮抗细菌均具一定的促生性能,菌株固氮酶活性、有机磷溶磷量和分泌IAA浓度范围分别为133.97~876.83 nmol(C2H4)/(h·mL)、14.14~20.08 μg/mL、3.43~17.78 μg/mL,其中促生性能较好的有抗生素溶杆菌42-3、唐菖蒲伯克霍尔德菌L1-3、少动鞘氨醇单胞菌L5-4和蜡样芽孢杆菌L3-1.栽培试验结果显示,唐菖蒲伯克霍尔德菌L1-3和少动鞘氨醇单胞菌L5-4对黄瓜幼苗枯萎病的防治效果最好,发病率仅为24.83%,防治效果分别为36.67%和42.67%.唐菖蒲伯克霍尔德菌L1-3对幼苗的促生效果更优,有助于黄瓜抗氧化酶活性提高.[结论]相较其他菌株,唐菖蒲伯克霍尔德菌L1-3对黄瓜幼苗枯萎病的防效更优,促生效果显著,可用于在实际生产中防治黄瓜枯萎病及其他土传病害,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
关键词: 黄瓜枯萎病 微生物菌剂 土传病害 促生效果 病害防治


营养液EC值及滴灌频率对日光温室耶糠基质栽培西瓜生长及品质的影响
《果树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营养液EC值与滴灌频率对温室西瓜植株生长及果实产量、品质的影响,以期寻求营养液最优供给方式,为实现设施西瓜椰糠基质栽培过程中营养液的高效供给及标准化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试验以椰糠为栽培基质,设置了4个EC值水平(E1:0.15 mS·cm-1,E2:0.25 mS·cm-1,E3:0.35 mS·cm-1,E4:0.45 mS·cm-1)和2个灌溉频率(R1:2次·d-1,R2:4次·d-1),采用两因素完全随机设计方法,共8组处理.[结果]西瓜不同生育期植株、根系形态指标及生物量随着营养液EC值的升高先增加后降低,团棵期(15 d)和坐果期(30 d)均以E2处理为优,膨果中期(45 d)茎粗和叶面积分别以E3和E2处理为优;成熟期(65 d)果实质量随EC值的增大持续下降,而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含量及糖酸比等品质指标持续上升.低灌水频率(2次·d-1)显著提高了西瓜苗期(15 d)植株的茎粗、叶面积和根系形态参数,促进了根冠比的提高,有利于强苗的培养.高灌水频率(4次·d-1)显著提高了西瓜坐果期(30 d)茎粗、根总表面积、根体积和生物量,以及膨果中期(45 d)的茎粗;成熟期(65 d)单果质量以高灌溉频率为优,品质以低灌溉频率为优.此外,试验因素的交互作用对团棵期径粗、根系总长、根系表面积、根系鲜质量影响极显著(p<0.01),以E2R1组合最好;对坐果期株高和根系鲜质量影响显著(p<0.05),对茎叶生物量影响极显著,均以E2R2组合最好;成熟期果实品质以E4R1组合为优.[结论]团棵期EC值为0.25 mS·cm-1、灌溉频率为2次·d-1,伸蔓至坐果期EC值为0.25 mS·cm-1、灌溉频率为4次·d-1,果实膨大期EC值为0.15~0.25 mS·cm-1、灌溉频率为4次·d-1,成熟期EC值为0.45 mS·cm-1、灌溉频率为2次·d-1的营养液分段灌溉方式能兼顾西瓜植株发育和果实品质良好.


陇中黄土高原区不同种植方式对高原夏芹菜品质及产量的影响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究种植方式对定西市安定区高原夏芹菜品质和产量的影响。【方法】以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芹菜品种文图拉为试验材料。在大田条件下,以露地平作(CK)为对照,设置全膜双垄沟播(SL)、覆膜垄作(LM)、无膜垄作(L)、全覆膜平作(PM)4种种植方式,测定全生育期芹菜叶片SPAD值,茎秆中粗纤维素、可溶性糖、可溶性固形物、维生素C、生物产量、可食率及经济产量。【结果】平作处理SPAD值在全生育期内持续增长,起垄处理SPAD值在全生育期内先增大后降低。与CK相比,SL处理粗纤维素、维生素C、可溶性固形物均与CK无显著性差异,可溶性糖较CK显著提高34.2%;LM处理维生素C、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均与CK无显著性差异,粗纤维含量显著提高61%;L处理粗纤维、可溶性糖、可溶性固形物与CK无显著性差异,维生素C含量显著提高56%;PM处理粗纤维、维生素C、可溶性糖与CK无显著性差异,可溶性固形物较CK显著降低25%。LM和L处理显著抑制芹菜株高。各处理芹菜经济产量从大到小排序为PM>CK>SL>LM>L,净利润最优为PM处理。【结论】高原夏芹菜种植方式以全覆膜平作处理最佳。


糜子核心种质成株期抗旱性鉴定评价与抗旱种质筛选
《中国农业科学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干旱是影响糜子生长发育及产量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筛选优异抗旱资源及鉴定指标,为抗旱品种的选育和抗旱分子机制的研究奠定基础.[方法]以 200 份糜子核心种质资源为研究对象,于 2021-2022 年在甘肃敦煌连续开展 2年的田间成株期抗旱性鉴定,试验设置正常灌水和干旱胁迫2个处理,测定叶面积(leaf area,LA)、主茎直径(main stem diameter,MSD)、主茎节数(number of main stem nodes,NMSN)、主穗长(main panicle length,MPL)、穗下节间长度(peduncle length,PL)、株高(plant height,PH)、单株草重(straw weight per plant,SWPP)、单株穗重(panicle weight per plant,PWPP)、单株粒重(grain weight per plant,GWPP)、千粒重(thousand grain weight,TGW)和小区产量(yield per plot,YPP)11个指标,采用综合抗旱系数(CDTC值)、抗旱指数(DRI值)和抗旱性度量值(D值)对糜子成株期抗旱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在不同水分处理条件下,叶面积、主茎直径、主茎节数、主穗长、穗下节间长度、株高、单株草重、单株穗重、单株粒重、千粒重和小区产量 11 个指标在不同种质间均表现为显著差异.干旱胁迫处理下,糜子的生长受到抑制,11 个指标测定值均较正常灌水处理明显降低,且小区产量对干旱胁迫较敏感.相关性分析发现,11 个测定指标的抗旱系数间均呈现出一定的相关性,其中,单株穗重和单株粒重的相关性最强,相关系数为 0.943.主成分分析将 11 个鉴定指标转换成6个主成分,累计方差贡献率达80.667%.基于CDTC值、DRI值和D值的糜子资源抗旱性排序基本一致.根据D值利用聚类分析将200份糜子种质资源抗旱性划分为4 类,第Ⅰ类为强抗旱型有10 份,第Ⅱ类为抗旱型有70份,第Ⅲ类为干旱敏感型有81份,第Ⅳ类为干旱极敏感型有39份.株高、单株粒重、单株穗重和主穗长与D值的相关性较高,相关系数分别为 0.756、0.697、0.696 和 0.679.通过逐步回归分析构建了糜子成株期抗旱评价的回归方程:Y=-1.509+0.362X1+0.174X2+0.349X3+0.389X4+0.307X5+0.251X6+0.218X7.[结论]抗旱性度量值法适宜于糜子成株期抗旱性评价;筛选出巴林左疙塔黍(00000525)、高台乌糜子(00002677)和民乐红糜子(00002687)等10份强抗旱性材料;株高、单株穗重和主穗长可作为糜子成株期抗旱性鉴定的主要指标.


植物ABC转运蛋白功能研究进展
《西北农业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植物ABC转运蛋白家族通过转运各种底物而参与植物一系列生命活动,其拥有众多家族成员,分类众多、结构复杂、功能多样.本文详细梳理了植物ABC转运蛋白的结构、分类及功能后发现,植物类转运蛋白共有8大亚族(ABCA~ABCG和ABCI),其中ABCG属于功能最多的一类亚族,主要参与代谢产物和激素转运、器官形成和物质合成,在重金属/逆境胁迫、以及次级代谢产物分泌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ABCB主要参与生长素及重金属转运,刺激细胞生长,加强非生物胁迫的耐受能力;ABCC除参与次生代谢产物的转运外,还具有重金属解毒功能;ABCA类很可能与动植物的脂质代谢关系密切.对于目前功能未知的其他亚族建议开展蛋白互作研究,注重实践应用及多学科联合,更加准确具体解析其功能.全面深入研究植物ABC转运蛋白家族将为其他类转运蛋白的研究提供借鉴方法,同时为植物源/库的高效调控提供基础理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