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甘肃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3412条记录
西北戈壁滩日光温室基质栽培辣椒氮磷钾优化施肥组合研究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合理的养分供应对基质栽培蔬菜的优质高效生产尤为重要.通过研究氮、磷、钾不同施肥量及配施比例对戈壁滩日光温室基质栽培辣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明确获得基质栽培高产优质辣椒的适宜氮、磷、钾用量及养分配比.采用三因素五水平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以产量和品质综合得分为目标函数,以氮、磷、钾施用量3个因素为因变量,构建数学模型进行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氮、磷、钾肥对基质栽培辣椒产量及品质均有显著影响,对辣椒产量的影响排序为钾肥>氮肥>磷肥;对辣椒品质综合得分的影响排序为氮肥>磷肥>钾肥;当氮、磷、钾肥用量分别达376.22、164.41、595.31 kg/hm2 时,边际产量效应值降至0,当氮、磷、钾肥用量分别达245.13、115.65、367.13 kg/hm2 时,边际品质综合得分效应值降至0.氮磷、氮钾、磷钾互作对产量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对氮而言,钾的交互效应大于磷;对磷而言,钾的交互效应大于氮;对钾而言,氮的交互效应大于磷.利用模型进行计算机模拟,本试验条件下辣椒产量超过53000 kg/hm2 时的氮肥施用量为233.36~307.76 kg/hm2,磷肥施用量为112.71~149.74 kg/hm2,钾肥施用量为360.01~475.88 kg/hm2.辣椒品质综合评分在84分以上的氮肥施用量为193.12~267.17 kg/hm2,磷肥施用量为90.74~153.19 kg/hm2,钾肥施用量为289.67~437.25 kg/hm2.综合来看,获得高产优质的戈壁日光温室秋冬茬基质栽培辣椒的氮肥施用量为233.36~267.17 kg/hm2,磷肥施用量为112.71~149.74 kg/hm2,钾肥施用量为360.01~437.25 kg/hm2,适宜的N、P2O5、K2O施用比例约为1∶0.48∶1.54.

关键词: 辣椒 基质栽培 优化施肥 产量 品质综合得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清水’紫花苜蓿根际细菌群落结构对铜镍胁迫的响应

草地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铜镍胁迫对‘清水’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Qingshui’)根际的影响,本文以甘肃金昌市金川区农田铜镍污染的土壤(Cu 324.1 mg·kg~(-1)、Ni 271.1 mg·kg~(-1))为研究对象,以耐铜镍植物‘清水’紫花苜蓿为供试材料,采用温室盆栽试验法,研究了不同浓度的铜镍复合溶液(0,100,200,400,800,1 600 mg·kg~(-1))处理对根际土壤理化、生物学性质及细菌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铜镍胁迫浓度增大,紫花苜蓿根际土壤水分含量、Cu~(2+)、Ni~(2+)含量均升高;根际土壤速效氮、磷、钾、微生物量碳、氮、磷及有机质含量均先升后降;根际土壤pH值和土壤酶活性下降;细菌群落丰富度与多样性指数先增后降,当铜镍胁迫浓度为800 mg·kg~(-1)时增至最大;变形菌门、放线菌门、酸杆菌门、拟杆菌门和芽单胞菌门为优势菌门,且变形菌门和拟杆菌门的相对丰度显著增加,放线菌门和酸杆菌门的相对丰度显著降低。通过冗余分析和Monte Carlo置换检验表明,土壤水分含量、速效钾和过氧化氢酶是铜镍胁迫环境下‘清水’紫花苜蓿根际细菌群落结构变化的主导因子。

关键词: 铜镍胁迫 根际土壤 细菌群落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授粉方式对黄冠梨着果及果实品质的影响

中国南方果树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以黄冠梨为试材,分别采用人工点授、蜜蜂授粉2种授粉方式,以自然授粉为对照,研究了不同授粉方式对黄冠梨着果率及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人工点授、蜜蜂授粉花朵着果率分别达到81.13%、52.48%,花序着果率分别为87.43%、75.16%,较自然授粉均显著提高;人工点授单果质量较自然授粉显著增加34.7 g,可溶性固形物显著提高0.73百分点,蜜蜂授粉单果质量较自然授粉略有增加,可溶性固形物有所降低,但差异不显著;人工授粉、蜜蜂授粉均能显著提高黄冠梨果实糖酸比,使口感更甜。3种授粉方式梨园收益从高到低依次为人工授粉>蜜蜂授粉>自然授粉。

关键词: 着果率 授粉方式 果实品质 黄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马铃薯块茎蒸制和烘焙后质地品质分析

核农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选育不同加工用途的马铃薯品种,对马铃薯块茎进行品种烹饪加工适宜性研究,以12份马铃薯品种(系)为材料,大西洋和布尔班克分别作为蒸制和烘焙加工的对照品种,通过改变蒸制和烘焙的温度及时间,测定蒸制和烘焙后块茎的干物质、淀粉含量;分析加工后块茎的硬度、粘性、内聚性质地参数;评价加工后块茎色泽,分析块茎质地参数与成分之间的相关性,并对蒸制和烘焙的不同加工条件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12份品种(系)在蒸制加工后淀粉含量为50.76%~83.69%,干物质为15.77%~31.64%,硬度为936.65~12 231.82 N,黏性为13.07~163.66,内聚性为0.07~0.14。110℃蒸制30 min后,以大西洋的质地参数(硬度7 240.81 N,黏性53.23,内聚性0.07)为对照,甘农薯7号(硬度6 978.40 N,黏性52.27,内聚性0.09)和H0916(硬度7 629.74 N,黏性63.16,内聚性0.07)的质地参数与之相近。烘焙加工后12份品种(系)淀粉含量为46.12%~70.57%,干物质为18.49%~38.66%,硬度为1 048.07~6 997.73 N,黏性为11.25~91.88,内聚性为0.05~0.27。200℃烘焙50 min时,以布尔班克的质地参数(硬度3055.38N,黏性60.37,内聚性0.09)为对照,甘农薯7号质地参数(硬度2 619.31 N,黏性63.11,内聚性0.09)与之相近,块茎表层褐变面积小。110℃蒸制30 min后,淀粉和干物质含量呈显著正相关。200℃烘焙50 min后,硬度与干物质含量、黏性呈负相关,与内聚性呈显著正相关。通过主成分分析得到1个主成分—硬度,其方差贡献率为50.597%。在110℃蒸制30 min、200℃烘焙50 min时各品种(系)质构参数最接近理想品种布尔班克,块茎表层褐变程度低,是最佳的蒸制和烘焙加工条件。本研究筛选出甘农薯7号是理想的蒸制和烘焙品种,研究结果为选育质地品质优良的马铃薯品种(系)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 马铃薯 加工条件 质地 色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航天诱变抗病优质中强筋小麦新品种-兰航选L622

麦类作物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肃省黄芩白粉病病原鉴定及对黄芩叶片生理特性的影响

西北农业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黄芩白粉病的发病症状、病原种类及对黄芩叶片生理特性的影响,从甘肃省定西市陇西县黄芩主产区采集黄芩白粉病病叶,通过病原菌无性和有性形态特征观察并结合rDNA-ITS序列分析对其进行种类鉴定.结果表明:引起甘肃省黄芩白粉病的病原菌为琉璃草高氏白粉菌(Golovinomyces cynoglossi),该病菌能引起室内黄芩白粉病,发病黄芩叶片电解质渗漏电导率升高,叶绿素含量降低;发病黄芩植株叶片总灰分、Zn、Mn、Cu、Fe、Ca、Mg、全P和全B的含量升高,而蛋白质、总糖、可溶性糖、全N、全K的含量降低.在国内首次报道了琉璃草高氏白粉菌(G.cynoglossi)引起黄芩白粉病,明确了白粉病对黄芩叶片生理特性的影响.

关键词: 黄芩 白粉病 琉璃草高氏白粉菌 病原鉴定 生理特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燕麦品种产量和品质及饲喂性能综合评价

草地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以13个饲草燕麦(Avena sativa)品种为材料,连续3年进行产量、品质及饲喂性能综合评价,为甘肃中部地区饲草燕麦育种提供依据。结果表明:供试燕麦产量及其构成性状受年际、品种及其互作效应影响极显著(P<0.01),穗粒重变异系数最大,为31.21%,叶片数和茎节数平均变异小于5%;不同品种间粗蛋白、酸性洗涤纤维、中性洗涤纤维、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以及相对饲用价值、相对饲草品质、产乳净能与饲草分级指数存在显著差异,‘张燕四号’相对饲用价值和相对饲草品质最大,分别为126.18,178.99,‘白燕7号’饲草分级指数最大,为35.01 MJ·d-1,13个燕麦品种产乳净能值平均为7.08 MJ·kg-1,达到特级饲草标准。结合产量与品质的相关性分析,在主成分分析基础上构建线性评价函数模型,得出‘陇燕3号’‘坝燕6号’‘定燕2号’‘张燕四号’与‘白燕7号’产量稳定,饲喂性能突出,适宜推广并具有应用潜力。

关键词: 饲草燕麦 生产性能 营养品质 综合评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加工过程中当归化学成分变化的研究进展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当归经过不同的加工会对其化学成分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就近 20年来不同加工方式对当归化学成分的含量变化进行文献综述,并对当归加工过程中化学成分变化规律进行探讨,最后对当归的功能性食品及产品的开发进行展望.该文对当归药食价值的深入挖掘、品质提升、工艺创新、新产品开发等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当归 化学成分 干燥方法 辅料加工 含量变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亚麻DMP基因家族的全基因组鉴定与分析

草业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DMP家族成员是植物特有的膜蛋白,在植物生殖发育及衰老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亚麻是我国重要的油料及经济作物,目前关于DMP基因家族在亚麻中的分布及功能研究尚未有报道。本研究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亚麻DMP基因家族进行鉴定,对其序列特征、系统进化、复制事件进行了分析,并利用转录组数据和qRT-PCR分析其在不同组织器官及胁迫处理下的表达模式。本研究以陇亚10号基因组为参照,利用同源性分析共鉴定到17个LuDMP成员,命名为LuDMP-1~LuDMP-17,不均匀分布在9条染色体上。序列特征分析结果表明,除LuDMP-9、LuDMP-16和LuDMP-17外,其余成员均不含内含子;基因启动子区含有大量激素与逆境胁迫相关响应元件;编码的蛋白氨基酸长度为195~240 aa,分子量为20946~25830 Da,等电点为4.76~9.71;所有蛋白均为疏水性蛋白,含有2~5个跨膜结构域及4~8个motif,其中有4个motif存在于所有LuDMP蛋白;绝大多数蛋白定位于细胞膜。LuDMP家族共有3对串联复制事件和8对片段复制事件,进化过程中经历了强烈的纯化选择。转录组分析结果表明,大多数LuDMP成员在果实和茎中呈现特异性表达模式。系统进化分析将DMP蛋白分为5个亚族,第Ⅲ亚族DMP数量最多,含有11个LuDMP成员,各亚族中DMP蛋白具有单子叶或双子叶特异性聚类模式。第Ⅳ亚族中的LuDMP-1和LuDMP-7与拟南芥及玉米单倍体诱导基因具有很近的亲缘关系,位于同一进化分支,序列同源性达到67%以上,而且该基因在成熟花药中的表达量明显高于其他组织,推测其为亚麻单倍体诱导的候选基因。本研究在陇亚10号中克隆到了LuDMP-1,全长为699 bp。LuDMP-1/7启动子区域含有激素响应及逆境胁迫相关作用元件,吲哚乙酸、赤霉素、萘乙酸、聚乙二醇、高温及低温处理下,LuDMP-1/7基因表达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对低温和高温的响应最明显,分别较对照提高了约260和600倍。本研究为阐明亚麻DMP蛋白的功能奠定了基础,并为亚麻单倍体育种提供了基因资源。

关键词: 亚麻 DMP基因家族 单倍体诱导 表达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气候变化对荞麦生产的影响

中国农业气象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基于2009-2019 年甘肃中部半干旱区的定位观测试验,根据气象观测资料,采用线性回归分析、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研究气候变化对黄土高原荞麦生育期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黄土高原半干旱区苦荞全生育期内气温极显著降低,气候变化倾向率为-0.81℃·10a-1(P<0.01),降水量极显著增多,气候变化倾向率为48.55mm·10a-1(P<0.01),日照时数极显著增加,气候变化倾向率为 4.76h·10a-1(P<0.01);甜荞全生育期内气温极显著降低,气候变化倾向率为-0.82℃·10a-1(P<0.01),降水量极显著增多,气候变化倾向率为33.33mm·10a-1(P<0.01),日照时数极显著减少,气候变化倾向率为-28.98h·10a-1(P<0.01);甜荞、苦荞全生育期分别以 0.53d·a-1和 0.84d·a-1的速率显著缩短;甜荞、苦荞营养生长期随气温及日照时数增加而缩短,随降水量增多而延长,生殖生长期随气温及日照时数增加而延长,随降水量增多而缩短;研究期内苦荞产量增加,产量与全生育期内气温和日照时数分别呈极显著和显著负相关,与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气温是影响苦荞产量形成的关键因子;研究期内甜荞产量下降,产量与全生育期内气温、降水量及日照时数均呈显著正相关,全生育期气温和日照时数是影响甜荞产量形成的关键因子.

关键词: 气候变化 荞麦 生育期 产量 黄土高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