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甘肃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3527条记录
甘肃省辣椒炭疽病病原菌鉴定

北方园艺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以从甘肃省兰州市安宁区采集疑似辣椒炭疽病的发病辣椒果实为试材,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病原菌,通过构建多基因联合系统发育树,结合形态学和柯赫氏法则鉴定兰州市辣椒炭疽病病原真菌种类,以期为该病的诊断和防控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从具有典型症状的病果上分离得到13株具有相同培养性状的菌株,柯赫氏法则明确代表菌株CA1902为辣椒炭疽病的致病菌;通过ITS、TUB2、ACT、CHS-1、HIS3和GAPDH构建多基因联合系统发育树,该菌株与松针炭疽菌Colletotrichum fioriniae聚在同一分支,且支持率为100%。综合可知,甘肃省兰州市安宁区辣椒炭疽病病原菌种类为松针炭疽菌C.fioriniae,是该种引起甘肃地区辣椒炭疽病的首次报道。考虑到辣椒的经济价值,可依据该鉴定结果制定有效的病害防控措施。

关键词: 辣椒炭疽病 分离鉴定 多基因联合系统发育分析 松针炭疽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南生态农业现状与高质量发展对策

农业经济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甘南藏族自治州是我国重要的生态主体功能区和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发展高质量生态农业为甘南加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促进农业结构转型升级,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持续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新思路。但也面临自然资源约束强、生产管理粗放、经营主体能力弱、专业技术人才缺乏等诸多限制因素,未来需坚持绿色化、集约化发展方向,推进农业设施化、机械化进程,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完善创新与推广体系,深化三次产业融合,提升风险防范保障能力,加强生态农产品监管,助推甘南生态农业迈入高质量发展之路。

关键词: 生态农业 高质量发展 农牧交错带 甘南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肃高寒区11个小黑麦品种(系)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的通径分析

饲料研究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试验为探讨甘肃高寒区小黑麦品种(系)产量的影响因素,选取11个小黑麦品种(系),每个品种(系)重复3次,对主要农艺性状、籽粒产量和干草产量进行相关性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小黑麦主要农艺性状与籽粒产量和干草产量通径分析具有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从10个指标中筛选出9个对籽粒产量具有直接效应的因子,依次为:穗长>有效分蘖数>千粒重>结实小穗数>穗下节>穗粒数>不孕小穗数>株高>分蘖数。各性状与干草产量同样具有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各因子对干草产量的直接效应依次为:穗下节>不孕小穗数>结实小穗数>有效分蘖数>倒2节>分蘖数>穗粒数>株高>千粒重。株高与籽粒产量呈负效应,而与干草产量呈正效应。在实际生产中选择高产品种时,根据利用途径不同(籽粒或饲草),应考虑影响二者产量的正负效应。研究表明,T-133可同时获得较高的籽粒产量和干草产量,适宜在甘肃高寒区推广种植。

关键词: 小黑麦 产量 农艺性状 相关性分析 通径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灰葡萄孢菌引起的向日葵叶斑和盘腐及热胁迫对病菌菌核形成的影响

微生物学通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背景】2022年8-9月,从甘肃省兰州市种植的食用向日葵田中采集到零星发病的叶斑和盘腐病害标样。【目的】明确叶斑病和盘腐病的病原及其生物学特性。【方法】采用单孢分离法进行病原菌分离;通过Koch’s法则明确分出病菌的致病性;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病原菌进行种类鉴定;通过平板法测定试验菌株的适宜生长温度;观察经30℃(生长抑制温度)培养后试验菌株产菌核特性的变化。【结果】分离得到12株菌落形态不同的葡萄孢属菌株。试验菌株SKY-A-SKY-D接种食用向日葵离体叶片和花盘可引起与自然发病相似的症状,接种发病的叶片和花盘病组织上原接种菌的分出率达100%。试验菌株在PDA平板上15℃和20℃培养10-40 d,大型分生孢子无色至淡褐色,单胞,卵圆形、长椭圆形、球形、近球形、棒状或不规则形,[6.0-14.2 (-20.1)]μm×[6.0-10.4 (-14.9)]μm;菌核表生,黑色,球形、近球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0.5-11.1) mm×(0.5-5.0) mm;Ⅰ型微菌核红褐色至黑褐色,表生或埋生,(26.9-492.5)μm×(14.9-149.3)μm,微菌核的组成细胞大小为(12.7-35.0)μm×(11.9-25.3)μm;Ⅱ型微菌核近黑色,埋生,(35.8-373.1)μm×(23.9-229.9)μm,微菌核的组成细胞大小为(8.2-16.4)μm×(8.2-14.9)μm;假微菌核由特化的附着胞构成,暗褐色至近黑色,埋生,(32.0-447.8)μm×(19.4-358.2)μm。试验菌株的菌丝适宜生长温度为20-25℃;菌核产生温度为5-25℃。30℃培养7 d后转至20℃培养14 d,可诱导2个不产菌核的菌株SKY-B和SKY-C产生菌核,突变株在继代培养时保持其产菌核能力。BLASTn分析结果显示,试验菌株SKY-A–SKY-D的rDNA-ITS序列(国家微生物科学数据中心登录号为NMDCN00038NP–NMDCN00038NS)与已知灰葡萄孢菌(Botrytiscinerea)序列的相似性达99.8%–100.0%。g3pdh、hsp60和rpb2多基因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4个试验菌株被聚在B.cinerea的不同亚群里。【结论】引起向日葵叶斑和盘腐的病原菌被鉴定为B. cinerea,这是灰葡萄孢菌引起向日葵叶斑病和盘腐病在我国西北地区的首次报道。首次发现灰葡萄孢菌可以产生2种类型的微菌核。30℃热胁迫处理可诱导不产菌核的灰葡萄孢菌产生菌核,突变株的产菌核能力可遗传。

关键词: 向日葵 叶斑 盘腐 灰葡萄孢菌 菌核 微菌核 假微菌核 热胁迫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期施用有机肥对半干旱区春小麦产量及其水分利用效率和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国家土壤质量安定观测试验站黄绵土区的农田长期定位试验为研究对象,研究长期施用有机肥对半干旱区春小麦产量及其水分利用效率和有机碳的影响.结果表明,连续种植 7 年春小麦,施肥显著影响小麦产量及其水分利用效率,以化肥与有机肥配施(NPKM)处理效果最好,较单施化肥(NPK)、单施有机肥(OM)处理春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分别增加了 7.18%和 7.82%、5.91%和 3.83%;在定位施肥初期(前 3 年),NPKM和NPK处理的效果优于OM,在第 4 年三者无差异,而第 5 年及之后,NPKM和OM处理的效果明显好于NPK处理.长期NPKM和OM处理较NPK处理 0~2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别显著增加了 36.88%和 31.98%,有机碳储量分别显著增加了 31.17%~41.94%和 27.80%~35.81%,表层 0~10 cm的增加效果显著好于 10~20 cm土层.不同施肥处理对 0~20 cm土层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的影响表现为NPKM>OM>NPK>CK,且差异显著,长期NPKM和OM处理较NPK处理土壤MBC分别显著增加了 46.4%和 28.7%,长期单施NPK处理可显著增加土壤MBC含量,但对有机碳影响不明显.综上所述,长期NPKM或OM处理可显著增加黄绵土小麦地土壤有机碳和MBC含量,增加有机碳储量,有利于农田土壤固碳增汇,提高小麦产量及其水分利用效率.

关键词: 半干旱区 有机肥 春小麦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有机碳 微生物生物量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陇东旱塬区复种马铃薯栽培模式筛选

中国瓜菜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为研究陇东旱塬区冬油菜收获后复种马铃薯不同栽培模式对其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采用单因素试验区组设计,以陇薯 7 号原种马铃薯品种为试验材料,共设计 8 种栽培模式.通过对不同模式下马铃薯农艺性状、商品率、产量及经济效益的比较,筛选出最佳的冬油菜茬复种马铃薯栽培模式.结果表明,秸秆带状覆盖、平作起垄、垄沟种植 3 个栽培模式表现较好,667 m2 产量分别为 2 292.81、1 917.63、1 655.46 kg,比对照露地平作分别增产41.27%、18.15%和 2.00%.

关键词: 马铃薯 陇东旱塬区 复种 栽培模式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线粒体COⅠ基因的番茄潜叶蛾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应用昆虫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番茄潜叶蛾Tuta absoluta(Meyrick)是番茄作物上的重大害虫,自入侵我国以来,已经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为了追踪我国番茄潜叶蛾的遗传分化进程,分析其与世界其它地理种群的遗传关系,本研究对番茄潜叶蛾种群的遗传结构进行了分析。【方法】研究采用线粒体COⅠ基因作为分子标记,分别对COⅠ基因同源性、遗传变异、遗传多样性、生物分子变异组成进行了分析,最后构建了世界范围内的系统发育树。【结果】结果显示,我国甘肃和宁夏地区的地理种群已经发生了可遗传变异,其中甘肃出现了两种突变单倍型(China:GSLZ;China:GSLZ),宁夏为一种突变单倍型(China:NXWZ);全球番茄潜叶蛾地理种群共检测到28个多态位点,存在18种单倍型,以塞内加尔地理种群单倍型最丰富,达10种,其次为肯尼亚;我国地理种群存在2个转换突变的简约信息位点,共3种单倍型,推测我国番茄潜叶蛾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群体结构,但仍然处于入侵“瓶颈期”;总体而言,非洲番茄潜叶蛾遗传多样性最高,其次分别为南美洲和亚洲;分子生物学方差分析显示,引起种群变异的主要因素存在于种群内部,变异率占97.99%。系统发育分析表明,全球番茄潜叶蛾总体可以分为4个类群,以肯尼亚地理种群的变异种遗传距离较远,但我国甘肃兰州和宁夏两个地理种群突变种与肯尼亚KU565664.1突变种为同一单倍型,其它地理种群变异种均聚类在相同遗传发育节点之下。【结论】世界范围内番茄潜叶蛾单倍型多样性与核苷酸多样性等遗传多样性指标均较低,种群遗传具有高度同质性,但非洲番茄潜叶蛾的遗传多样性较高。在我国,番茄潜叶蛾种群在线粒体DNA分子水平上已经发生了明显分化,主要为C/T(China:GSLZ)和A/G(China:GSZY)转换突变。

关键词: 番茄潜叶蛾 遗传多样性 遗传结构 系统发育 地理种群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熵权法TOPSIS的不同品种苜蓿综合生产性能评价

饲料研究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研究旨在选出具有抗病性强、产量高及营养价值较好的紫花苜蓿品种,以丰富和优化陇东旱区种植品种.以陇东苜蓿(M11)为对照,调查分析引进的各品种紫花苜蓿的抗病性、草产量及饲草品质等,利用熵权法TOPSIS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锈病和褐斑病是陇东地区紫花苜蓿的主要病害;综合评价得分最高的4个品种分别为皇后(M9)、甘农5号(M10)、55V48(M8)和M11,其在陇东旱区表现出较强的适应性,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关键词: 陇东旱区 紫花苜蓿 综合评价 熵权法 TOPSIS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后熟温度对"兰州软儿梨"后熟品质的影响

北方园艺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以“兰州软儿梨”为试材,采用单因素试验方法,研究了不同后熟温度条件对“兰州软儿梨”后熟过程中果实呼吸强度、乙烯释放量、质构及色差的影响,以期探明“兰州软儿梨”的后熟规律,并为其后熟过程的调控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低温处理能延缓“兰州软儿梨”的后熟进程,而随着后熟温度增加,“兰州软儿梨”后熟进程加快。16℃处理下,“兰州软儿梨”果实的呼吸高峰出现在后熟第20天,而19、22、25℃处理下果实的呼吸高峰均出现在第12天;不同温度处理果实乙烯释放高峰期均为第12天,且随着后熟温度提高,果实乙烯释放量依次增加;不同后熟温度处理对“兰州软儿梨”果实质构有显著影响,果实硬度呈现“先迅速下降,后缓慢下降”的变化,且后熟温度越高,硬度下降越快;果实肉质的胶着性、咀嚼性变化呈现为16、19℃处理下缓慢下降,22、25℃处理下先迅速下降后缓慢下降;后熟处理温度对“兰州软儿梨”果皮色差影响明显。

关键词: “兰州软儿梨” 后熟温度 呼吸强度 后熟品质 质构 色差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北方根结线虫在党参上的群体动态及世代循环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甘肃省党参上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 hapla)的群体动态和世代循环,以期为根结线虫病的综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21年,通过田间定点连续取样对土壤中的北方根结线虫2龄幼虫和根组织中各虫态进行分离和镜检计数。【结果】在甘肃省,从4月上旬开始,北方根结线虫在党参上1年发生4代,平均每代历期为36 d,完成1代最短需要28 d,最长为53 d。田间气温和降水量对北方根结线虫发育影响较大,当田间气温为18℃、降水量为141~176 mm时,北方根结线虫发育较快,完成1代平均为30 d。【结论】本研究明确了北方根结线虫在甘肃省党参上的群体动态及世代循环,对该线虫病的及时防控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 党参 北方根结线虫 群体动态 世代循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