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新疆小麦品种(系)条锈病抗性与抗病基因分析
《麦类作物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115份新疆小麦品种(系)对当前条锈菌主要流行生理小种的抗性水平及抗条锈病基因的利用情况,选择CYR32、CYR34两个条锈菌生理小种对供试材料进行苗期鉴定,结合由CYR32、CYR33、CYR34、水源致病类群(Su11-4、Su11-5)、贵农22致病类群(G22-14)构成的条锈菌混合菌种进行成株期抗性鉴定。同时,利用Yr5、Yr9、Yr10、Yr15、Yr17、Yr18、Yr48、Yr65、Yr67等9个已知抗条锈病基因的分子标记对115个小麦品种(系)进行抗病基因检测。结果表明,在苗期和成株期分别有63个(占54.78%)和60个(占52.17%)品种(系)对条锈菌生理小种具有中抗及以上水平抗性,其中拉瓦得朗、新春28号表现为全生育期抗性。从品种(系)来源来看,供试材料综合抗性表现为自育品种(系)>引进品种(系)>地方品种。经分子标记检测,供试小麦材料中携带Yr10、Yr17、Yr18、Yr65、Yr67的品种(系)分别有20个(17.39%)、104个(90.43%)、92个(80.00%)、114个(99.13%)和25个(21.74%),所有材料中均未检测到Yr5、Yr9、Yr15、Yr48基因。由此可见,115份供试小麦品种(系)具有较高的抗条锈病水平,筛选出的60份表现稳定抗性的小麦种质可作为亲本资源在培育小麦持久抗病品种研究中加以利用。


甘肃省玉米瘤黑粉病菌交配型及遗传多样性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甘肃省玉米瘤黑粉病病菌为研究对象,通过特异性引物鉴定其交配型a位点,并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分析其遗传多样性,以掌握甘肃省玉米瘤黑粉病原菌的交配型种类和遗传结构.结果表明,甘肃省玉米瘤黑粉病原菌有3种交配型,即mfa1、mfa2和mfa1+mfa2交配型,分别有5株、11株和34株,其占比依次为10.00%、22.00%和68.00%,其中mfa1+mfa2为优势交配型.经过ISSR引物扩增,共得到203条条带,平均每条引物扩增出9.23条,其中182条为多态性的条带,多态性条带比例达到89.66%.利用NTSYS-pc软件聚类分析,结果显示供试菌株遗传相似系数在0.70-0.93之间.遗传相似系数为0.75时,可分为5个类群,显示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本研究发现该病菌的遗传类群与交配型无明显相关性,且二者与该菌的地理分布也没有紧密联系.(图5表5参17)


窝圈距离影响高寒草甸植物群落结构和土壤养分空间分布
《草业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窝圈距离是对长期管理强度(牲畜移动)变化的综合描述,反映了长期管理强度(牲畜移动)的变化和草地植物群落之间的功能连接性,能反映牲畜的移动模式和放牧强度。本研究以甘南高寒草甸冬季牧场为研究对象,以窝圈为中心、3 km为半径区域定义为重度放牧(HG),6 km为半径区域定义为中度放牧(MG),9 km为半径区域定义为轻度放牧(LG),研究窝圈距离(以下叙述为放牧强度,远的窝圈距离即低的放牧强度,反之亦然)对草地植物群落结构、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微生物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地上生物量群落物种丰富度以及可食牧草生物量随着放牧强度增加而降低(P <0.05);2)全钾和可溶性有机氮含量随着放牧强度增加而显著下降(P <0.05);3)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随着放牧强度显著增加(P <0.05);4)放牧强度对土壤酶活性影响较明显,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过氧化物酶(POD)和多酚氧化酶(PPO)活性随着放牧强度增加而降低(P <0.05)。这些结果基本类似于直接放牧强度的试验结果,随着窝圈距离的增大,放牧强度降低,增加了植物群落多样性和可食牧草生物量,也增加了土壤养分的空间分布异质性。因此,窝圈距离可作为反映牲畜在当地景观中移动频次和强度的指标,用以表征放牧强度。
关键词: 窝圈距离 放牧强度 植物群落结构 土壤理化性质 土壤微生物 土壤酶活性


西瓜新品种陇科13号的选育
《中国蔬菜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陇科13号是以高代自交系14KH13为母本,以14KH02为父本配制而成的中晚熟西瓜一代杂种.生长势强,易坐瓜,全生育期约105 d(天),果实发育期约40 d(天);果实椭圆形,果皮绿色覆墨绿色中齿形条带,皮厚约1.0 cm,质地硬韧,耐贮运;果肉红色,肉质细脆,中心和边部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分别为 12.8%和 10.0%;单瓜质量 10 kg左右,每667 m2 产量4 300 kg左右,高抗枯萎病,适宜我国甘肃、宁夏、新疆等地西瓜产区栽培.


不同产地白色藜麦营养成分及氨基酸含量评价
《食品与发酵工业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该研究采用甘肃天祝(LM1)、青海格尔木(LM2)、河北沽源(LM3)和山西静乐(LM4)产的4种藜麦作为研究材料,使用了多种营养成分测定方法,包括凯氏定氮法、索氏抽提法及灼烧法.同时,结合氨基酸评分和化学评分,分析了不同产地藜麦的蛋白质、脂肪、淀粉、灰分、钙、铁、锌、硒、多酚、黄酮、花青素和皂苷含量,以及氨基酸组成.研究结果显示,不同产地的藜麦在营养组成方面相似,其中淀粉含量最高,但各个营养素的含量存在明显差异.LM4的总蛋白含量最高,淀粉含量最低,表现优于其他产地的藜麦,适用于蛋白质类产品的开发.在矿质元素方面,LM1藜麦富含钙、铁和锌元素,可用于藜麦食品、膳食补充剂和各类食品配料的开发,以满足人们对这些元素的需求.此外,LM4中的活性成分含量最高,适合作为功能性食品原料进行开发.在4种藜麦中,检测到17种氨基酸,其中LM4的总氨基酸和必需氨基酸含量最高.综合氨基酸评分和化学评分的结果,蛋氨酸被确定为4种藜麦原料的限制性氨基酸.因此,在产品开发过程中,需要通过营养强化或原料搭配来确保产品的营养品质.该研究的结果将为藜麦加工、功能成分提取以及相关产品的开发提供有力依据.


箭筈豌豆繁种田阔叶杂草藜防除技术研究
《植物保护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构建适用于箭筈豌豆繁种田阔叶杂草藜的防治技术,本研究通过田间试验测定评价了地膜覆盖对箭筈豌豆繁种田阔叶杂草防效以及筛选对箭筈豌豆安全且对藜防效高的除草剂。结果表明,覆盖黑色地膜对藜的株防效为81.52%,覆盖白色地膜的株防效为66.30%。播后苗前土壤封闭处理中330 g/L二甲戊灵EC,33%精异草·丙炔氟SC,480 g/L嗪草酮SC的防效差异不显著。80%唑嘧磺草胺WG 75 g/hm2兑水900 L/hm2播后6 d土壤封闭喷雾对阔叶杂草防效均在90%以上,对藜防效均在95%以上。50%扑草净WP苗期茎叶喷雾的推荐剂量为2 450 g/hm2,对阔叶杂草防效87.85%~95.70%,对藜防效90.00%~96.50%。使用黑色地膜覆盖防除杂草,播后苗前(播后第6天)80%唑嘧磺草胺WG兑水剂量900 L/hm2土壤封闭喷雾,苗期采用推荐选择剂量2 450 g/hm2 50%扑草净WP茎叶喷雾,安全且防效较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