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品牌形成的系统哲学逻辑阐释
《系统科学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SCI
摘要:本文主要回答了“品牌是什么”这一根本性问题,揭示了品牌的哲学本质,并用系统哲学原理分析了品牌的形成过程。本文认为:品牌是消费者与产品互动的关系性存在。一个产品标记符号经系统自组织的方式涌现成为凝结着消费者忠诚的品牌。而产品标志符号在这一交互过程中不是简单的消费者对产品认识的螺旋式上升而是经系统整体优化后形成更高层次结构成为品牌。品牌的建立、延伸、迁移和衰退会随消费者认识的深化而变化。本文对品牌本质的揭示为品牌概念体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采后不同光照预处理对雾培马铃薯原原种中SGAs含量、绿变程度及发芽率的影响
《西北农业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提高雾培马铃薯原原种的贮藏品质,为优质种子的采后预处理提供科学指导,研究采后不同光照预贮处理对雾培马铃薯原原种中SGAs含量、叶绿素含量及发芽率的影响.探讨了通过种薯薯皮绿变程度判断SGAs含量并快速评价预处理效果的可行性.在温度20 ℃,相对湿度75%±5%条件下,设定3个光照度:L1(1 000 lx)、L6(6 000 lx)、L12(12 000 lx),同时设置D(黑暗预贮)、S(室温散射光预贮)2个对照,分析采后不同光照度预处理对雾培马铃薯原原种失重率、叶绿素含量、薯皮色度、SGAs含量及发芽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预贮时间的延长,5个处理组的失重率、SGAs含量均呈现出增加趋势,且光照度越大,失重率和SGAs含量越大,预处理结束时,L12组的失重率达4.99%,SGAs含量达0.449 mg·g-1,分别比D组增长43.8%和95.2%.在预贮处理期间,黑暗处理组(D)中叶绿素含量无明显变化,而光照处理组中,直射光(L1、L6、L12)的影响大于散射光(S),且光照时间越长、光照度越大,叶绿素含量增长越快;a*值作为薯皮色度评价标准,其下降趋势跟叶绿素的增长趋势一致,即叶绿素含量越高,a*值越小,薯皮绿变程度越重;经不同光照度处理的种薯在休眠期结束后,所有处理组种薯的发芽率和芽长均随时间的增加呈上升趋势,L6组(6 000 lx)光照处理最利于雾培马铃薯原原种的发芽,贮藏第9天,L6组的发芽率已达90.67%,贮藏第18天时,发芽率已接近100%,明显高于其他处理组.通过对各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SGAs含量与发芽率呈现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845(P<0.05).由此可知,采后雾培马铃薯原原种在6 000 lx(L6组)光照条件下,进行贮藏前预处理,可促进SGAs含量的增加,能有效提高休眠期后种薯的发芽率;同时,SGAs含量与叶绿素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a*值呈显著负相关,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薯皮绿变情况判断种薯的预处理效果,以达到通过薯皮绿变程度快速判断种薯预处理完成情况的目的.


基于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综合评价不同品种藜麦在黄土高原地区种植的适宜性
《江苏农业科学 》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深入了解和利用不同藜麦品种在黄土高原地带种植的适宜性,以6个藜麦品种(系)为材料,在观察其物候期的基础上对13项农艺性状指标、产量性状指标和品质指标进行比较分析,并采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对不同藜麦品种进行适宜性种植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不同藜麦品种(系)在黄土高原地带种植的生育期均有所差别,基本从开花期就初显端倪。不同品种藜麦在黄土高原地带种植后其性状表现中除了水分含量指标之外,其他指标的变异系数均大于15%,并且各指标间均存在相关性,其中产量除与倒伏率间呈负相关外,与其他生长指标间均呈正相关,且与分枝数和有效分枝数间均呈显著性正相关,与有效分枝数间的关联程度更高。主成分分析综合得分排名结果显示,在黄土高原地带种植藜麦较佳的品种(系)名称依次分别为陇藜5号、LXM、台湾红藜、陇藜3号、陇藜7号、C07。聚类分析后可将6个品种(系)分为3类,分别为以矮秆为特征的陇藜5号、LXM和C07等品种(系),以株型为特征的陇藜7号和陇藜3号等品种,及以产量为代表的台湾红藜。各藜麦品种(系)在黄土高原地带种植后表现出的性状具有丰富的多样性,在以收获产量为目标的情况下可根据藜麦的主穗长度、主穗直径等株型性状进行选择。台湾红藜的优异表现可作为黄土高原藜麦规模化种植及地方品种种质创新的优良品种。
关键词: 藜麦 黄土高原 适宜性评价 农艺性状 产量性状 品质指标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北京7号桃在甘肃兰州的引种试验及栽培技术
《中国果树 》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甘肃省兰州市和平镇于2017年引进北京7号桃进行试栽,经过6年的栽培及观察,该品种表现出较强的适应性和抗逆性,树体生长健壮,早果丰产,病虫害较少。北京7号桃果形端正,大而整齐,色泽鲜艳,风味浓甜,商品性好,果实成熟期比秦安县晚15 d左右,可有效延长市场供应期,经济效益显著,适宜兰州地区推广发展。


赤芍根腐病病原菌鉴定及生物学特性
《西北农业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甘肃省定西市一种新的赤芍根腐病病原菌及其生物学特性,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和孢子悬浮液离体接种法进行病原菌分离和致病性测定,基于形态学特征及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核糖体大亚基(Ribosomal Large Subunit,LSU)和转录延伸因子 1-α(Transcription elongation factor-1,TEF1-α)多基因序列分析进行病原菌鉴定,明确该病原菌为草莓垫壳孢(Coniella fragariae).该病原菌生长最适温度为25 ℃,最适pH为6~7,全光照不利于菌丝生长和产孢,在PDA培养基上菌丝生长最快,在OA和黑麦培养基上产孢量最高,菌丝对乳糖和酵母膏的利用率最高.
关键词: 赤芍 根腐病 病原菌分离鉴定,草莓垫壳孢 生物学特性


亚麻生氰糖苷合成关键酶CYP79基因家族的鉴定及表达分析
《作物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CYP79蛋白是生氰糖苷合成关键酶,但关于亚麻 CYP79基因的研究鲜有报道.本研究对包括亚麻在内的 9种作物的CYP79基因家族进行了鉴定,并分析了亚麻CYP79基因的序列特征、复制事件、共线性关系、系统进化、顺式作用元件及表达模式.结果表明,在亚麻、白亚麻、毛果杨、木薯、芝麻、高粱、大豆、葡萄及水稻中分别鉴定到9、9、3、2、5、7、6、16和4个CYP79家族成员;系统进化分析显示,CYP79基因的进化具有物种特异性;LuCYP79不均匀分布在 4 条染色体上,具有 1~3 个外显子,其启动子区含大量激素与逆境响应相关元件;共克隆到 8 个亚麻CYP79 基因的全长 DNA 序列及 5 个成员的全长 cDNA 序列;LuCYP79 蛋白序列长度为 282~565 aa,等电点为5.84~9.14,分子量为31.56~62.86 kD,均为亲水性蛋白,定位于内质网;共有5对基因发生复制事件,占全部基因的77.8%,全部经历了强烈的纯化选择,其中LuCYP79-1和LuCYP79-9在拟南芥和木薯中均具有同源基因.表达分析表明,LuCYP79家族成员具有组织特异性,且各成员在不同遗传背景下表达模式不同,其中LuCYP79-1、LuCYP79-7、LuCYP79-8和LuCYP79-9在4个品种中的表达差异显著.相关分析表明,50 d时的LuCYP79-1/LuCYP79-7与成熟亚麻籽中生氰糖苷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20 d时的LuCYP79-7/LuCYP79-8及(LuCYP79-7+LuCYP79-9)/LuCYP79-8分别与成熟亚麻籽中生氰糖苷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初步推测其可能是亚麻籽生氰糖苷合成的关键基因.研究结果对进一步阐明亚麻CYP79蛋白的功能具有积极意义,并为培育低生氰糖苷亚麻品种提供了理论参考.
关键词: 亚麻 CYP79基因家族 生氰糖苷 生物信息学 表达分析


种植密度和有机肥施用量对小黑麦C6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饲料研究 》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试验旨在探究播种密度(225.0、262.5、300.0 kg/hm~2)和有机肥施用量(12 000、15 000、18 000 kg/hm~2)对小黑麦C6株高、产量和营养品质的影响,确定其最佳播种密度和有机肥施用量。采用大田裂区设计试验,选取不同处理下小黑麦C6品种为试验材料,测定小黑麦C6的生育期、产量和营养成分含量。结果显示,播种密度为300.0 kg/hm~2、有机肥施用量为12 000 kg/hm~2时,小黑麦干草产量(279.70 kg/666.7 m~2)、粗蛋白(4.9%)和粗脂肪(2.5%)含量最高,无氮浸出物含量较高,粗纤维含量最低(4.6%),营养价值较高。研究表明,在甘南地区小黑麦C6生产中建议种植密度为300.0 kg/hm~2、有机肥施用量为12 000 kg/hm~2。


莴苣叶疫病和茎腐病的病原
《菌物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21年3-6月,从甘肃省的生菜(叶用莴苣)叶片和青海省的莴笋(茎用莴苣)茎秆罹病样本上分离得到腐霉属卵菌.通过Koch's法则明确了分出菌株的致病性.依据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特征,将3个菌株鉴定为嗜导管腐霉Pythium tracheiphilum.在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rDNA-ITS)、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1(cox 1)和核糖体DNA 28S大亚基(rDNA-LSU)基因联合系统发育树中,甘肃菌株(LPy-B)和青海菌株(LPy-C和LPy-D)被聚在P.tracheiphilum的不同亚群里,不同菌株的适宜生长温度和产孢特性存在差异.孢子囊顶生、间生或侧生,球形,17.13-53.73 μm,或近球形至葫芦状,24.58-56.72×18.62-53.73μm;休止孢球形,6.70-9.68 μm;藏卵器光滑,顶生或间生,球形,15.64-23.09μ.m;每个藏卵器有雄器1-2个,雄器与藏卵器同丝或异丝生;卵孢子满器或近满器,球形,直径13.41-20.11 μm,卵孢子壁厚0.74-2.23μ.m.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除莴苣外,嗜导管腐霉还可侵染菊科的华蒲公英和刺儿菜、十字花科的青菜、豆科的蚕豆;不侵染车前科的车前、马齿苋科的马齿苋和苋科的反枝苋;在试验条件下,菌株LPy-C和LPy-D对青菜叶片的致病性强于LPy-B.嗜导管腐霉及其引起的莴苣叶疫和茎腐病在我国和亚洲地区系首次报道.


长期翻压绿肥河西绿洲灌区小麦的化肥减施潜力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长期翻压绿肥条件下减施化肥对小麦产量稳定性以及地力贡献的影响,为甘肃省河西绿洲灌区高效施肥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09—2020年在河西绿洲灌区开展了12年的定位试验,供试作物为春小麦。试验处理包括不施肥对照(CK)、100%化肥(CF)以及翻压绿肥后化肥分别减量0%、10%、20%、30%、40%、100%。根据历年小麦产量,计算累积增产率、产量可持续性指数和变异系数;构建一元灰色线性模型,计算不同施肥长期趋势产量;计算累积土壤地力贡献率以及不同处理累积肥料贡献率。【结果】随着试验年限延长,除减施100%化肥处理外,各翻压绿肥处理肥料对小麦产量的累积贡献率均呈现增加的趋势,且处理间肥料对产量的贡献率无显著差异,2020年均达到60%左右。不施肥处理(CK)土壤地力对小麦产量的累积贡献率不断下降,从2009年的57.41%下降至2020年的34.24%。翻压绿肥基础上化肥减量40%以内,小麦12年平均产量高于100%化肥处理(CF)。一元灰色线性模型显示化肥减量40%以内,小麦产量变异系数随着化肥减施量的升高而不断升高,产量可持续指数则不断下降。化肥减量40%处理的小麦产量于第9年开始低于CF处理。化肥减施量(x)与小麦产量(y)的回归方程为:y=-0.292x~2+11.917x+6667.34,达到理论最高产量的化肥减施比例为20.41%。相关性分析发现,不同施肥处理通过影响株高、穗长、小穗数以及穗粒数影响产量。【结论】在翻压绿肥30000 kg/hm~2基础上,将农民习惯化肥施用量减少20%~30%,不仅可以提高小麦的产量,维持长期高产趋势,还可以提升土壤地力对小麦产量的贡献率,因而是甘肃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


1-MCP与ClO2复合处理对套袋胜利樱桃冷藏品质的影响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究1-MCP与ClO2复合处理对经冰水预冷后的樱桃在冷藏条件下的保鲜效果,为樱桃保鲜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方法】以套袋胜利樱桃为试材,应用3μL/L 1-MCP复合20 mg/L ClO2处理,研究樱桃在0~2℃贮藏期间呼吸速率、硬度、总酚含量及果实风味等品质指标的变化。【结果】1-MCP复合ClO2处理比1-MCP单独处理更能有效提高樱桃贮藏品质,延缓呼吸高峰的出现,较好地保持了果实硬度和果柄拉力,减缓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滴定酸含量和抗坏血酸含量的下降,具有较好的口感和风味。贮藏结束时,复合处理果实的总酚、类黄酮含量分别较对照和1-MCP单独处理分别提高44.18%、38.30%和14.29%、14.18%,果柄干枯率较对照和1-MCP分别降低30.14%和19.41%,提高果实的贮藏品质。【结论】1-MCP复合ClO2处理更能有效地保持樱桃冷藏品质,保鲜效果优于1-MCP单独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