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旱地元帅系苹果果肉质地发绵与果实品质及酶活性相关性研究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究苹果果实发绵与品质、酶活性变化的相关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元帅系品种天汪1号为试材,测定分析其果实不同发育期品质、酶活性变化以及与果肉发绵的相关性,探明影响果肉发绵的关键酶和品质指标。【结果】随着果实成熟度的增加,果肉硬度、含水量、可滴定酸含量显著降低,而可溶性糖含量显著增加;可溶性固形物、VC含量呈先升后降的变化特征。果实中丙二醛(MDA)、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淀粉酶(AM)活性随果实发育进程呈“升-降-升”变化,β-半乳糖苷酶(β-Gal)和纤维素酶(Cx)呈“升-降”趋势,而果胶甲酯酶(PME)显著上升。苹果果实冷藏(4℃)条件下,随贮藏期延长,果实可溶性糖含量显著增高;而水分、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VC含量均显著下降,果肉硬度冷藏60 d后显著下降。果实中PG、AM、PME活性随贮藏期显著上升,而Cx活性显著下降,MDA和β-Gal活性变化不大。果实硬度和水分与PME、PG和AM均表现为极显著负相关,与β-Gal为极显著或显著负相关,MDA为显著负相关,而与Cx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影响果实硬度、含水量的酶活性排序分别为:PME>AM>PG>Cx>β-Gal>MDA与AM>PME>PG>Cx>β-Gal>MDA。果肉硬度和水分均与可溶性糖呈极显著负相关,而与VC、可滴定酸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结论】综合分析认为,影响元帅系苹果果实发绵的关键酶为PME、PG和AM;影响果实发绵的品质指标除果肉硬度和水分外,VC、可溶性糖和可滴定酸也影响果实发绵的程度。


取食四种寄主植物对番茄潜叶蛾中肠肠道细菌的影响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番茄潜叶蛾Tuta absoluta是一种世界性害虫,寄主范围广泛,对多种寄主作物造成严重危害.通过 16S rRNA测序分析了取食番茄、马铃薯、茄子、和人参果的番茄潜叶蛾 2 龄幼虫中肠肠道细菌的多样性和功能.结果显示,在上述四种寄主植物为食的番茄潜叶蛾中肠肠道细菌中,共检测到 4886、6016、2781、3471 个操作分类单元(OTU),其中共有 905 个OUT.Alpha和Beta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取食马铃薯和茄子的番茄潜叶蛾中肠肠道细菌多样性最高.物种分类分析表明,取食不同寄主的番茄潜叶蛾,中肠肠道细菌在门水平的优势菌群均为厚壁菌门和变形菌门;在属水平上,取食番茄和马铃薯的番茄潜叶蛾中肠肠道细菌优势属为沃尔巴克氏体,取食人参果和茄子的为肠球菌属;对其代谢通路分析,发现取食四种寄主植物其中肠肠道细菌代谢通路相似,无显著差异,且占比最高的代谢通路都为生物合成和降解代谢.
关键词: 番茄潜叶蛾 不同寄主植物 中肠肠道细菌 菌群多样性


云南元谋地区22份藜麦种质的农艺性状及营养品质分析
《作物杂志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云南元谋地区引进试种的22份藜麦材料的农艺性状及营养品质进行相关性、主成分及聚类分析。结果表明,22份藜麦材料的变异系数为18.87%~28.91%,农艺性状变异丰富;产量与主穗长和单株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茎粗和叶长等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千粒重呈负相关;主成分分析提取到4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75.807%;通过聚类分析将22份材料分为3个类群,其中类群Ⅲ表现为高秆、大粒和高脂肪含量,具有利用潜质。筛选出7份(大粒材料LQ09、LQ17、Q24,粗茎材料LQ09、LQ10,高产量材料LQ21、LQ24、Q24和高蛋白含量材料LQ02、LQ17)具有突出特点的藜麦资源。
关键词: 藜麦 农艺性状 营养品质 相关分析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西北旱塬免耕的产量效应受降水特征和施肥显著影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在冬小麦–夏春玉米轮作体系,研究不同降水年型条件下西北雨养农业区耕作与施肥对作物产量的影响,为西北旱塬作物高产稳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2005年甘肃陇东旱塬设置的土壤耕作与培肥长期定位试验(3年冬小麦—1年春玉米),主处理为传统耕作和免耕,副处理为不施肥(CK)、单施氮肥(N)、单施磷肥(P)、单施农家肥(M)、氮磷配施(NP)和氮磷配施农家肥(NPM)。结合对冬小麦和玉米产量的分析,探究不同耕作与施肥处理下作物产量在不同降水年型的差异机制。【结果】降水年型、耕作和施肥方式显著影响冬小麦和玉米产量。无论何种降水年型或耕作方式,配施有机肥的NPM处理作物产量(冬小麦3441 kg/hm2,春玉米8991 kg/hm2)均显著高于其他施肥处理,并且NPM处理对作物的增产效果在丰水年型更为明显。在丰水年型,相对于传统耕作,免耕处理的作物产量无明显差异,但在干旱及平水年型下,免耕冬小麦平均产量分别下降了15.6%和25.7%,玉米平均产量分别下降了17.9%和4.6%;与传统耕作相比,免耕处理下的冬小麦和玉米水分利用效率在干旱年型分别下降了6.7%和17.0%,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在平水年型下降了24.0%。免耕处理下土壤有机质、全氮、全钾、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显著高于传统耕作。【结论】在西北半干旱雨养农业区,干旱及平水年型免耕虽然提高了土壤养分含量,但降低了作物水分利用效率,这是导致作物产量降低的主要原因。因此,需要根据降水情况选择耕作方式,提高西北黄土旱塬作物产量的稳定性。
关键词: 黑垆土 传统耕作 免耕 施肥 冬小麦-春玉米轮作 土壤养分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NaCl胁迫对青花菜幼苗生长生理特性的影响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NaCl胁迫对青花菜幼苗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及适应机制,为盐碱地青花菜栽培提供理论及技术依据。【方法】设置6个NaCl胁迫处理,分别为0(CK)、100、200、300、400、500 mmol/L,动态测定青花菜幼苗生长及相关生理指标。【结果】与CK相比,轻度(100 mmol/L NaCl)盐胁迫可提高青花菜幼苗生物量、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可溶性糖及可溶性蛋白含量;在胁迫6 d后,叶片丙二醛含量和相对电导率显著降低。中度(200~300 mmol/L NaCl)盐胁迫6 d后,青花菜幼苗叶片Fv/Fm、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较CK均显著下降,胞间CO2浓度显著增加;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逐渐降低;叶片丙二醛含量和相对电导率出现上升趋势;NaCl处理9 d,Z3处理MDA含量和相对电导率较CK分别增加73%、65%。重度(400~500 mmol/L NaCl)盐胁迫后,严重抑制青花菜生长,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持续下降,降低光合能力,胁迫3~12 d,青花菜幼苗光合速率降低55%~92%,达显著水平。【结论】根系轻度NaCl处理可促进青花菜生长,增强光合能力,提高叶片可溶性糖及可溶性蛋白含量,维持细胞渗透势;根系中度NaCl处理使青花菜幼苗生长受到抑制,叶片光合能力降低;根系重度NaCl处理严重抑制青花菜生长,降低光合能力、可溶性糖及可溶性蛋白含量,甚至导致植株死亡。


藜麦对芦花鸡肉质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中国饲料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为研究藜麦籽实对芦花鸡肉品质及肉质相关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试验选用49日龄体重为(1476.21±101.39)g且健康状况良好的雌性芦花鸡120只,将其随机分成4个处理组,每个处理3个重复,每个重复包含10只鸡。对照组(CK组)饲喂藜麦籽实添加量为0的基础饲粮,各试验组(Q4、Q8、Q12组)饲喂藜麦籽实添加量为4%、8%、12%的试验饲粮,整个试验期为75 d,包括3 d预试期和72 d正试期。饲喂结束后屠宰并测定肉品质及肉质相关基因的表达量。结果表明:(1)与CK组相比,Q4、Q12组胸肌组织中CAPN1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提高(P <0.05);各试验组CAST基因及Q4组LRP1基因m RNA在胸肌中的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P <0.05)。(2)与CK组相比,Q4、Q8组腿肌组织中CAPN1基因、Q4组CAST基因及Q8、Q12组LRP1基因m RNA的相对表达量显著提高(P <0.05)。(3)在胸肌组织中,LRP1基因表达水平与肌肉剪切力呈显著正相关(P <0.05),CAPN1基因的表达水平与滴水损失呈显著负相关(P <0.05)。(4)在腿肌组织中,LRP1基因的表达水平与蒸煮损失、剪切力呈显著正相关(P <0.05);CAPN1基因表达水平与熟肉率呈显著正相关(P <0.05)。由此可见,饲粮中添加藜麦籽实(原粮)对肌肉组织中CAST、LRP1、CAPN1基因的表达量有一定影响,且LRP1、CAST、CAPN1基因与嫩度相关肉品质指标存在显著相关性。
关键词: 肉质相关基因 CAST基因 CAPN1基因 LRP1基因 关联性分析 藜麦


基于SPME-GC-MS技术分析不同地理标志辣椒粉香气成分差异
《食品工业科技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不同区域的地理标志辣椒粉香气成分差异,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mass spectrometry,SPME-GC-MS)技术对不同区域的地理标志辣椒粉的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受试样品中共检测出11类65种挥发性风味物质,包含烷烃类13种、烯烃类11种、醛类10种、醇类8种、酮类7种、醚类4种、酯类5种、酸类3种、呋喃类2种、吡嗪类1种、胺类1种;不同地理标志辣椒风味物质差异决定其呈香特点,高台辣椒、宝鸡辣椒、安集海辣椒、丘北辣椒、甘谷辣椒鉴定出来挥发性风味物质的数量依次为37、33、31、30、45,含量最高的风味物质分别为2,3,5,6-四甲基吡嗪、水杨酸甲酯、酞酸二乙酯、醋酸、四聚乙二醇单月桂醚;5种地理标志辣椒粉中均含有(1R,7r)-2,6,6,9-四甲基双环[5.4.0]-2,8-十一二烯、酞酸二乙酯、乙酸芳樟酯、醋酸4种挥发性风味物质;主成分与载荷值大的风味物质呈正相关,载荷值小的呈负相关,依据载荷值大小筛选出了对香气贡献较大的挥发性化合物。本研究结果为深入研究地理标志辣椒的地理环境与呈香特点关联性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地理标志辣椒粉 香气成分 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饲粮中添加牛至精油对宰后不同成熟时间牛肉品质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动物营养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牛至精油对宰后不同成熟时间牛肉品质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选取18头健康、体重[(345.19±3.89) kg]相近的10月龄荷斯坦奶公牛,随机分为2组,即对照组(CON组)和牛至精油组(OEO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头牛。2组试验牛分别补饲0(CON组)和20 g/(头·d)(OEO组)牛至精油。预试期30 d,正试期270 d。饲养试验结束后,每组随机选取6头牛屠宰,取背最长肌6.0 kg,平均分成5份,贮藏在4℃有氧环境中,分别在熟化的0、1、3、5、7 d测定肉品质与抗氧化相关指标。结果显示:1) CON组和OEO组的亮度(L*)值分别在成熟5、7 d时达到最高值,红度(a*)值和黄度(b*)值均在成熟7 d时达到最高值。OEO组的L*值和a*值在成熟1、3、5、7 d均显著高于CON组(P<0.05),b*值在成熟3、5 d显著高于CON组(P<0.05)。2)随着成熟时间的延长,CON组和OEO组滴水损失持续减小,失水率和蒸煮损失先增加后趋于稳定。成熟1、3、5、7 d时,OEO组的滴水损失显著低于CON组(P<0.05);成熟5 d时,OEO组的失水率显著低于CON组(P<0.05)。3)成熟各阶段大理石花纹评分和剪切力2组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4) CON组和OEO组的pH均于成熟5 d时降至最低,达到极限pH(pHu)。成熟5、7 d时,OEO组pH显著低于CON组(P<0.05)。成熟各阶段OEO组肌糖原含量显著高于CON组(P<0.05)。5)与CON组相比,成熟0 d时,OEO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以及总抗氧化能力(T-AOC)和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显著提高(P<0.05);成熟1 d时,OEO组GSH-Px和CAT活性显著提高(P<0.05);成熟3 d时,OEO组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活性显著提高(P<0.05);成熟5 d时,OEO组SOD、GSH-Px活性以及T-AOC和GSH含量显著提高(P<0.05),丙二醛(MDA)含量和GST活性显著降低(P<0.05)。综上所述,饲粮中添加牛至精油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宰后不同成熟时间牛肉的肉色和嫩度,提高宰后不同成熟时间牛肉的抗氧化能力,尤其改善成熟5 d时牛肉的抗氧化能力,降低牛肉的pHu,并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宰后不同成熟时间牛肉的失水率和滴水损失,从而维持生鲜肉的保水能力。


吲哚丁酸对桃砧木GF677不定根形成过程中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激素诱导对无性系砧木不定根形成的影响。【方法】以清水为对照组(CK),分别用200、500、800和1 100 mg/L吲哚丁酸(3-indole butyric acid,IBA)处理桃无性系砧木GF677的1年生插穗基部,研究其扦插生根过程中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经200 mg/L IBA (T1)诱导的根系效果指数显著大于其他处理(P<0.05),生根率达94.63%。处理组插穗全氮(total nitrogen,TN)、全磷(total phosphorus,TP)和全钾(total potassium,TK)含量均呈下降趋势,降幅均大于CK;插穗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PPO)、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和吲哚乙酸氧化酶(indoleacetic acid oxidase,IAAO)活性先增强后减弱,吲哚乙酸(indole acetic acid,IAA)含量先升高后降低,上述4个指标均在不定根形成期(21 d)出现峰值,且变幅最大为T1处理;处理组细胞分裂素(cytokinin,CTK)含量逐渐下降,且以T1处理降幅最大;处理组乙烯(ethylene,ETH)含量缓慢升高,且以T1处理变幅最小。相关性分析显示:生根率与插穗TN、TP、TK和CTK含量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IAA含量、IAAO活性和PPO活性极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T1处理可显著提高插穗酶活性并加速IAA合成,说明200 mg/L IBA能更好地调节氧化酶和内源激素水平,促进不定根形成。


不同熏蒸剂处理对土壤理化特性及草莓生长发育的影响
《中国果树 》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为评价不同土壤熏蒸剂在草莓重茬土壤上的使用效果,以连作3年草莓土壤为处理材料,设置棉隆熏蒸、石灰熏蒸、石灰氮熏蒸、威百亩熏蒸、未熏蒸(对照)5个处理,研究不同熏蒸剂处理下土壤养分、土壤酶活性、土壤物理性状等指标变化,结合妙香7号草莓生长与产量变化情况,借助药剂成本及死苗率分析,以解析连作草莓地土壤熏蒸处理的最佳药剂.结果表明,施用土壤熏蒸剂处理与对照相比,能显著提高土壤全氮、全磷、碱解氮、有效磷含量,降低全钾含量,除威百亩处理外,其他处理均可提高土壤速效钾含量.棉隆、石灰、威百亩处理均可显著降低土壤pH值,4种熏蒸剂处理均可显著提高土壤电导率.熏蒸剂处理后对土壤酶活性均有影响,其中,棉隆处理对土壤脲酶、碱性磷酸酶和脱氢酶的活性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石灰处理对3种酶活性有促进作用;石灰氮、威百亩处理均可增加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和脱氢酶活性,但抑制脲酶活性.石灰处理能增加土壤孔隙度,降低土壤固相比例,增加气相比例,改善土壤结构,石灰氮、威百亩处理均可降低土壤孔隙度,降低气相比例,土壤结构相对恶化,棉隆处理居于中间,但各处理间差异均不显著.不同熏蒸剂对草莓植株营养生长指标影响不大.除石灰处理产量减少1.39%外,其他处理均提高产量,其中以威百亩和石灰氮处理效果较优,与对照相比分别增加7.57%和6.82%.不同熏蒸剂处理后草莓死苗率由低到高依次为威百亩、石灰、石灰氮、棉隆.可见,土壤熏蒸剂可以有效改善土壤物理性状,促进土壤养分有效化,增加产量,缓解草莓土壤连作障碍,其中威百亩效果最佳,可作为首选药剂,其次为石灰氮、石灰、棉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