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甘肃地区梨树腐烂病的病原种类鉴定
《中国果树 》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明确甘肃省梨树腐烂病病菌的分布、组成及其亲缘关系,为有效防治腐烂病及筛选抗病种质资源提供理论依据。以甘肃省8个市州主要梨产区不同品种梨树上典型腐烂病症状的枝干为材料,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分离纯化得到53株梨树腐烂病病菌,经柯赫氏法则验证,通过形态学及多基因序列(rDNA-ITS、EF-1α和tub2)构建系统发育树,明确致病菌种类及分类地位。结果表明,分离得到的53株菌株均与模式菌株Valsa pyri聚为一支,支持率为99%,确定引起甘肃省梨产区梨树腐烂病的病原只有1种,即V. pyri(无性型为Cytospora mali),且菌株在PDA培养基上表现出不同类型的培养性状。
关键词: 梨树腐烂病 多基因系统发育分析 致病性验证 培养性状


彩色花椰菜叶绿体全基因组特征分析
《种子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使用 Illumina HiSeq 2500 高通量测序平台测序组装白色、紫色、橙色、淡绿色 4 种花椰菜叶绿体全基因组,分析结果显示,花椰菜叶绿体基因组全长为 153 364 bp(淡绿色)和 153 366 bp(白色、紫色、橙色),由 4 个区域组成,包括 1 个88 136~88 138 bp的长单拷贝区(LSC)、1 个 17 834~17 835 b的短单拷贝区(SSC)以及 2 个 26 196~26 197 bp的反向重复(IRa/IRb),4 种花椰菜叶绿体基因组均注释 132 个基因,包括 87 个蛋白编码基因、37 个 tRNA和 8 个 rRNA.有 19个基因在 IR区重复;平均总 GC 含量均为 36.36%;共有 67 种密码子编码 24 种氨基酸,32 个密码子的使用频率(RSCU)大于 1.00,偏向于以 A或 U结尾的同义密码子占 90.6%,系统发育分析表明,花椰菜和甘蓝亲缘关系最近,它们与芥菜和欧洲油菜聚为一大类.
关键词: 花椰菜 叶绿体基因组 密码子偏好性 SSR 系统发育


不同青贮替代小麦秸秆对东乡贡羊生长性能、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饲料研究 》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试验旨在研究不同青贮替代小麦秸秆对东乡贡羊生长性能、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选择30只东乡贡羊随机分为3组,每组10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羊。A组(对照组)羊饲喂小麦秸秆+精料,B组羊饲喂50%小麦秸秆+50%玉米青贮+精料,C组羊饲喂50%小麦秸秆+50%甜高粱青贮+精料。试验期82 d。结果显示,A组、C组东乡贡羊的末重、平均日增重显著高于B组(P<0.05)。A组东乡贡羊的平均日精料采食量显著高于B组(P<0.05)。B组总饲喂成本、每千克增重饲喂成本显著高于C组(P<0.05)。B组羊的粗蛋白质、粗脂肪表观消化率极显著高于A组(P<0.01),C组羊的粗蛋白质、粗脂肪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A组(P<0.05);B组羊的酸性洗涤纤维、中性洗涤纤维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C组(P<0.05)。试验初期,C组羊中间细胞比率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A组羊的血红蛋白含量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B组羊的血小板总数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B组羊血清葡萄糖含量极显著高于其他组(P<0.01)。试验末期,各组羊淋巴细胞比率、红细胞总数整体上升,白细胞总数、中间细胞比率、粒细胞比率整体下降,且均在参考范围内。C组羊血清谷丙转氨酶活性极显著低于B组(P<0.01),谷草转氨酶活性极显著低于其他组(P<0.01)。研究表明,饲喂青贮甜高粱组总饲喂成本更低,羊的平均日增重最高,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活性得到降低,能够提高肉羊机体抵抗力;饲喂青贮玉米组羊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较高。
关键词: 东乡贡羊 生长性能 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 血清生化指标


品种和种植密度对燕麦饲草产量、品质和病害的影响
《草地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品种和种植密度对燕麦(Avena sativa)饲草产量、品质、倒伏及病害的影响,本研究以国外引进改良品种‘定引1号’、自育品种‘定燕2号’、国内引进品种‘白燕7号’为试验材料,在陇中黄土高原地区进行了3个种植密度的田间比对试验。结果表明:燕麦干草产量随种植密度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相同密度下‘定引1号’的干草产量最大;不同品种间株高差异显著,而密度对株高的影响较小;分蘖数和茎叶比随密度增加呈递减趋势,其中‘白燕7号’的分蘖数和茎叶比最大;燕麦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随种植密度增加整体呈下降趋势,而酸性和中性洗涤纤维呈升高趋势;随着种植密度增加,燕麦的倒伏和病害发生程度逐级增大;3个燕麦品种中,‘白燕7号’抗倒伏性好,‘定燕2号’抗病性强。基于主成分分析筛选出适宜陇中黄土高原地区种植的品种为‘定燕2号’,其最适种植密度为450株·m-2。


甘肃部分地区苹果褐腐病病原分离鉴定及拮抗细菌筛选
《生物技术通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明确甘肃省静宁县及榆中县苹果褐腐病的病原种类,并筛选优质病原拮抗菌,为苹果采后病害的生物防治提供资源.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对苹果褐腐病病果进行病原菌分离纯化、柯赫氏法则验证、分子生物学方法结合形态学鉴定;采用平板对峙法筛选拮抗细菌,利用形态学、生理生化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拮抗菌进行鉴定,用离体果实测定拮抗菌防病效果.结果表明,引起甘肃静宁县及榆中县苹果褐腐病的病原菌为云南链核盘菌(Monilia yunnanensis),筛选获得的最优拮抗细菌X2-2 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对M.yunnanensis的菌丝抑制率达(81.29±0.57)%,在离体果实上拮抗菌的防治效果达 98.8%,能够显著抑制苹果褐腐病病斑在果实上的扩展速度.云南链核盘菌为甘肃部分地区苹果褐腐病主要病原菌,该研究筛选出的拮抗细菌X2-2 抑菌效果显著,具有作为优质生防菌株的潜力.
关键词: 苹果褐腐病 云南链核盘菌 解淀粉芽孢杆菌 生物防治


盐碱胁迫下藜麦种质幼苗生理特性及耐盐碱性评价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藜麦为研究对象,使用盆栽育苗法,设置 0(CK)、150、300 mmol·L-13 个混合盐碱(NaCl ∶ NaHCO3 = 1 ∶ 1)浓度处理,通过测定幼苗鲜质量、干质量及叶片叶绿素、可溶性糖、脯氨酸、丙二醛含量、抗氧化酶活性等生长及生理指标,研究盐碱胁迫对 10 份藜麦(Q1~Q10)种质幼苗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盐碱胁迫程度加剧,幼苗的株高、根长较对照有少量增高,Q1 的 150 mmol·L-1和 300 mmol·L-1处理较CK增高 3 cm,而鲜质量相较CK有明显的下降趋势,在 300 mmol·L-1至150 mmol·L-1减少0.19 g;叶片叶绿素含量中的Q6 由CK的2.7 mg·g-1在 150 mmol·L-1时上升至4mg·g-1,在300 mmol·L-1时下降至2mg·g-1;Q1 的可溶性糖由CK的30.8 mg·g-1在150 mmol·L-1时升至37.59 mg·g-1,在300 mmol·L-1时升高至89.84 mg·g-1,Q1 的可溶性蛋白含量由CK的30.87 mg·g-1升至 150 mmol·L-1的 37.59 mg·g-1,在浓度为 300 mmol·L-1时达到最大为 89.84 mg·g-1.藜麦的幼苗叶内脯氨酸的含量在各盐碱处理下均显著高于CK,其中Q7 由CK的 95.12 μg·g-1升高至 300 mmol·L-1时的 216.17 μg·g-1,当盐碱浓度为 150 mmol·L-1时藜麦幼苗丙二醛含量与对照间差异不显著,其中Q1 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由CK的4.76 U·g-1升高至 5.94 U·g-1后下降至 4.91 U·g-1、过氧化物酶活性由CK的 0.13 U·g-1升至 3.66 U·g-1,在 300 mmol·L-1下降至 0.56 U·g-1、过氧化氢酶活性由CK的 2.13 U·g-1升高至 3.36 U·g-1,在 300 mmol·L-1下降至 2.5 U·g-1.整体因浓度的增加而表现出先增强后降低的趋势.综合评价 10 份供试材料,耐盐碱性最强的为HZLM-15-1、其次为HJL-33-1,对盐碱敏感的材料为HJL34-1 和LZLM-4.


溶菌酶和二氧化氯对兰州百合鳞茎片保鲜效果的比较
《食品研究与开发 》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采用不同浓度的溶菌酶和二氧化氯对兰州百合鳞茎片进行保鲜,研究单一保鲜剂对兰州百合鳞茎片的保鲜效果.依据前期学者的研究结果和保鲜剂使用说明,对两种保鲜剂分别取 3种不同浓度,研究不同浓度的保鲜剂在15d贮藏期内对兰州百合鳞茎片的VC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总酚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及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活性等指标的影响,筛选出保鲜效果较佳的保鲜剂及其使用浓度.结果显示:两种保鲜剂处理的兰州百合鳞茎片的VC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总酚含量、SOD及CAT活性均高于蒸馏水对照组;溶菌酶处理组中0.05%浓度处理的效果较0.01%和0.10%好;二氧化氯处理效果优于溶菌酶处理,且二氧化氯处理效果与使用浓度呈正比,60 mg/L的浓度保鲜效果最好.


水稻卷叶等位突变体e202的鉴定和基因精细定位
《作物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良好的叶片形态是保证作物产量因素之一,一定程度的卷曲能够使水稻叶片保持直立、不下垂,有利于改善群体的受光面积,使其接收更多的光能,提高光合利用率.利用EMS诱变水稻中花 11 成熟种子,从M2 后代中筛选到一个叶片内卷、挺直的突变体,命名为e202.通过表型鉴定,发现e202 表现出多种缺陷表型,与野生型中花 11 相比,不定根数目减少、根长变短,圆锥花序发育异常,小花形态、花药、花粉形态有畸形,育性极显著降低,叶绿素含量显著升高,气孔密度降低.树脂切片观察叶片结构,与对照相比,由于泡状细胞数目的增加和体积的减小,导致叶片的卷曲.同时切片观察花药,e202 中仅形成极少数花粉粒,导致育性降低.我们通过图位克隆技术将候选基因定位到第 10 染色体 440 kb的物理区域内,对区间内基因分析和测序发现Os10g0562700(LOC_Os10g41310)基因第 4 个外显子上,第 1935 位置缺失了 1 个碱基G,导致后续氨基酸错乱,蛋白翻译提前终止.综上表明,e202 是REL2 的一个新等位突变体,本研究为揭示REL2 参与水稻叶片卷曲和花的发育等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甜瓜CmVDAC基因家族的鉴定及转录分析
《植物生理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电压依赖性阴离子通道蛋白(VDAC)是线粒体的“开关”,决定线粒体的命运,对甜瓜VDAC家族成员进行鉴定,对基因结构、进化、亚细胞定位及转录模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甜瓜全基因组共鉴定出7个VDAC家族成员,命名为CmVDAC1~7,分别分布在6条染色体上,含有5~10个内含子。该家族编码的蛋白质大多为弱碱性、亲水性氨基酸,氨基酸数量为276~380 aa。系统进化分析结果表明, CmVDAC蛋白成员分为4个亚族,且亚细胞定位预测显示,除Cm VDAC7蛋白外,其他CmVDAC家族蛋白均定位到线粒体。启动子序列分析发现, CmVDAC启动子序列包含了调控植物生长发育和逆境胁迫响应两个方面的顺式作用元件,说明Cm VDAC基因可能参与植物生长发育和逆境胁迫响应。组织特异性表达分析显示, CmVDAC基因在甜瓜的根、叶、果实、雌花和雄花都有不同程度的表达,表明CmVDAC基因可能与植物生长发育有关,且在不同组织部位发挥不同的生物学功能。枯萎病菌胁迫下的基因转录模式表明, CmVDAC可以响应甜瓜枯萎病菌的侵染;对CmVDAC4基因进行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CmVDAC4可以响应白粉病菌的侵染,且在抗病甜瓜材料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其在感病甜瓜材料的表达。本研究为CmVDAC基因在甜瓜生长发育和逆境胁迫的功能提供参考,同时也为抗病育种提供理论指导。


甘肃陇西黄芩镰孢菌根腐病病原鉴定及其病株根部元素含量的变化
《草业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甘肃省陇西县黄芩根腐病镰孢菌种类,采用组织分离法对2019-2021年采集的136份病株进行分离,通过病原菌形态学特征、结合镰孢菌属通用引物、特异性引物及TEF序列分析,对病原菌进行鉴定并完成柯赫氏法则验证。结果表明,从黄芩根腐病样本上共分离到83株镰孢菌,分别为尖孢镰孢菌(39.8%)、茄病镰孢菌(36.1%)、锐顶镰孢菌(16.9%)、芬芳镰孢菌(4.8%)、木贼镰孢菌(1.2%)和柔毛镰孢菌(1.2%),其中尖孢镰孢菌和茄病镰孢菌为优势病原菌;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不同的镰孢菌致病力不同,且同一种内各菌株的致病力差异显著;尖孢镰孢菌的相对病情指数最高,为9.0,而芬芳镰孢菌的相对病情指数最低,为1.2,木贼镰孢菌和柔毛镰孢菌没有致病性;黄芩受到镰孢菌侵染后,根部主要营养元素含量变化不显著,而微量元素锌、锰和铁的含量显著升高(P<0.05)。本研究在国内首次报道了锐顶镰孢菌和芬芳镰孢菌是黄芩根腐病的新病原菌,为科学诊断该病害、研究根腐病菌对黄芩胁迫的响应提供理论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