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甘肃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3412条记录
甘肃窖藏马铃薯干腐病病原菌分离鉴定及致病性分析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 明确引起甘肃马铃薯主产区窖藏块茎干腐病致病菌的种类,确定强致病性的优势种群。方法 通过组织分离法从甘肃省通风贮藏库窖藏的典型马铃薯干腐病发病块茎组织中分离纯化获得病原菌,采用形态学结合真菌ITS序列进行菌种鉴定,用MEGA软件比较亲缘关系,根据柯赫氏法则测定分离菌株对‘大西洋’和‘陇薯7号’马铃薯微型薯的致病性。结果 从采集的马铃薯罹病组织中分离纯化得到15株真菌,分别鉴定为三线镰刀菌(Fusarium tricinctum)、茄病镰刀菌(F. solani)、锐顶镰刀菌(F. acuminatum)、木贼镰刀菌(F. equiseti)、尖孢镰刀菌(F. oxysporum)和环孢镰刀菌(F. annulatum),分离频率在6.67%~26.67%之间。6种镰刀菌均可导致马铃薯块茎发病,其中锐顶镰刀菌、三线镰刀菌和茄病镰刀菌引起的病斑显著大于其他3种镰刀菌引起的病斑。结论 引起甘肃窖藏马铃薯干腐病的病原菌主要有三线镰刀菌、茄病镰刀菌、锐顶镰刀菌、木贼镰刀菌、尖孢镰刀菌和环孢镰刀菌,致病力强的优势种群为锐顶镰刀菌、三线镰刀菌和茄病镰刀菌。环孢镰刀菌作为马铃薯干腐病的致病菌属首次在我国被报道。

关键词: 马铃薯 干腐病 镰刀菌 分离 致病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肃靖远旱砂西瓜挥发性香气成分分析

食品科学 2023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准确评价旱砂西瓜香气品质,采集甘肃靖远主栽的9份旱砂西瓜资源为实验材料进行果实挥发性香气成分鉴定分析。采用变异系数和灰色关联分析综合评价西瓜的15个主要品质性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西瓜挥发性香气成分进行测定,结合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对西瓜起主要贡献的挥发性香气成分进行鉴定和分析。西瓜15个主要品质性状的灰色关联分析结果表明,康乐6号、硒砂1号和陇科13号依次位列前三,综合品质优。9份旱砂西瓜资源共检测出77种挥发性香气成分,其中康乐6号含有37种香气成分,特有香气成分10种,香气种类最为丰富。挥发性香气PCA将9份旱砂西瓜资源分为4类,第1类为陇科13号、老金城、新金城、老金城5号、金花1号和陇星金城,第2类为康乐6号,第3类为硒砂1号,第4类为林丰巨星,并鉴定出4类西瓜资源中分别起主要贡献的香气成分。此外,西瓜挥发性香气成分数量与西瓜综合品质灰色关联系数存在显著正相关,表明品质性状优异的西瓜资源通常含有较为丰富的挥发性香气成分。

关键词: 旱砂西瓜 香气 气相色谱-质谱 主成分分析 靖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70份大麦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评价

作物杂志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大麦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筛选综合性状优异的种质,以70份种质资源为试验材料,通过对连续3年的10个主要农艺性状进行相关性分析、聚类分析及主成分分析,对大麦种质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与性状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参试大麦材料存在丰富的遗传变异,第一茎节长变异系数最大,为56.24%,其次是主穗粒数(44.31%)和单穗粒重(41.50%)。聚类分析将参试大麦分为6个类群,类群Ⅰ属于高秆―短穗型,可作为粮饲兼用品种选育的亲本;类群Ⅱ属于大粒―高产型,综合性状表现最好,可作为中矮秆―大粒―高产型品种选育的亲本,或生产上直接利用;类群Ⅲ可作为长穗型品种选育的亲本;类群Ⅳ可作为矮秆多穗型品种选育的亲本;类群Ⅴ综合性状表现最差,建议作为资源材料保存;类群Ⅵ材料属于小粒―多穗型。结合二维排序分析,筛选出以矮秆、强分蘖、高产为基础,分别兼具短穗、多粒、长穗的3类大麦种质,并构建了大麦种质资源的综合评价方程。本试验为大麦种质的评价、利用及优异基因资源的挖掘提供依据。

关键词: 大麦 种质资源 农艺性状 遗传多样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旱地长期覆盖下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及无机碳的变化规律

水土保持通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覆盖方式对黄土高原土壤团聚体内部有机碳、无机碳分布的影响,为研究覆盖条件下土壤团聚体碳固持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推动旱地农田土壤的高效管理.[方法]依据 2012 年起实施的长期定位试验,以种植"先玉 335"春玉米的耕作土壤为研究对象,设置秸秆覆盖(SM)、地膜覆盖(FM)、无覆盖(CK)3 个处理,通过湿筛法分析不同粒径团聚体中碳分布特征及其酶活性.[结果]①与无覆盖相比,秸秆覆盖显著增加了各个粒径团聚体有机碳含量(p<0.05),增加幅度为 4.8%~18.2%;而地膜覆盖则显著降低了各粒径有机碳含量(p<0.05),降低幅度为 1.2%~7.1%.同一处理下,团聚体有机碳含量随着粒径的减小先上升后降低.各粒径中有机碳储量在秸秆覆盖下高于地膜覆盖和无覆盖处理.②地膜覆盖相较无覆盖显著增加了团聚体中的无机碳含量(p<0.05),增加幅度为 4.3%~5.9%;秸秆覆盖降低了无机碳含量,但差异不显著.同一处理下团聚体各粒径中无机碳含量随着粒径的减小先上升后降低.地膜覆盖显著降低了>2 mm团聚体粒径的无机碳储量,但显著提高了 2~0.25 mm粒径的储量(p<0.05).③秸秆覆盖显著增加了团聚体中的总碳含量,增加幅度为 7.1%~12.4%;同时地膜覆盖和秸秆覆盖都显著提高了2~0.25 mm粒径的总碳储量(p<0.05).④秸秆覆盖提高了团聚体中与碳循环相关酶的活性,地膜覆盖则对其产生降低的影响.相关性分析表明有机碳、总碳含量与碳循环相关的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秸秆覆盖和地膜覆盖显著影响碳库在团聚体中的变化,其中秸秆覆盖在提升土壤地力,增加土壤碳的固定方面优于地膜覆盖,具有较大优势.

关键词: 春玉米 秸秆覆盖 地膜覆盖 团聚体 有机碳 无机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西北内陆早熟陆地棉品种的综合评价及育种演化

中国农业科学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综合评价近30年西北内陆棉区审定的早熟陆地棉品种,阐述该区域育成品种主要性状的育种演变规律,为西北内陆棉花新品种选育和主栽品种推荐提供参考依据.[方法]2020年和2021年分别在甘肃敦煌和新疆石河子对110个1988—2021年西北内陆棉区审定的早熟陆地棉品种与早熟、产量、纤维品质和株型相关的12个主要性状的表型进行鉴定;利用聚类分析、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对品种表型特征进行综合评分,筛选优良品种,并对其主要性状进行育种演化分析.[结果]110个早熟陆地棉参试品种的12个主要性状表型值分布范围较大,变异系数由大到小依次为:果枝长度>单株结铃数>吐絮率>单铃重>马克隆值>纤维强度>衣分>纤维长度>开花时间>果枝夹角>伸长率>整齐度.通过聚类分析将110个早熟陆地棉品种分为Ⅰ、Ⅱ、Ⅲ和Ⅳ4个类群,它们分别为优良纤维品质、早熟、松散株型和高产的品种类群.相关性分析表明,早熟性与产量和纤维品质相关性状均呈负相关,产量构成性状与纤维品质性状呈正相关,且多数性状之间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利用主成分分析将12个主要性状简化为4个主成分,其累积贡献率达66.92%;并对110份早熟陆地棉品种进行综合评分,评分排名第一的品种为中棉113(0.67),该品种具有早熟、高产、纤维品质优良和株型相对松散等特征.进一步分析发现,甘肃审定品种的早熟性显著优于西北内陆和新疆审定品种,产量和纤维品质相关性状显著低于西北内陆和新疆审定品种.西北内陆早熟陆地棉品种在30多年的演化过程中,多数产量和纤维品质相关性状呈显著上升的变化趋势,株型向更为紧凑的趋势演变;早期育成品种的单株结铃数与单铃重、衣分、纤维长度和强度呈负相关,而近期育成品种单株结铃数与单铃重、衣分、纤维长度和强度呈正相关.[结论]西北内陆早熟陆地棉品种在育种改良过程中,与产量和纤维品质相关的主要性状指标分布广泛,逐年呈显著提升的演变趋势;近期育成品种已实现了单株结铃数与纤维长度和强度的协同提高.

关键词: 陆地棉 早熟 产量 纤维品质 株型 西北内陆棉区 育种演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旱塘甜瓜套种辣椒轻简化种植技术模式

中国蔬菜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旱塘甜瓜套种辣椒是甘肃河西地区推广的轻简化栽培新模式,利用机械做旱塘可比传统栽培技术提高劳动效率18倍,节约人工成本4 500元·hm~(-2),节水300~400 m~3·hm~(-2),肥料利用率提高20百分点以上,目前已推广1 500 hm~2(2.25万亩)。甘肃省河西地区光照强、昼夜温差大,年日照时数2 800 h(小时)以上,为祁连雪水与井水的混灌区,具有生产甜瓜和辣椒的优越自然条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河西冷凉灌区膜下滴灌娃娃菜产量和品质对水肥耦合的响应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不同水肥组合对河西冷凉灌区"一膜两管四行式"膜下滴灌娃娃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耐寒金皇后"为试验材料,研究了膜下滴灌条件下 3 个灌水水平:W1[60%田间持水量(θf),低水]、W2(70%θf,中水)、W3(80%θf,高水)和 3 个施肥水平:F1(N 281-P2O5166-K2O 383 kg/hm2,低肥)、F2(N 330-P2O5195-K2O 450 kg/hm2,中肥)、F3(N 380-P2O5224-K2O 518 kg/hm2,高肥)组合对娃娃菜产量、品质、水分利用效率及肥料偏生产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当水肥配比明显提高娃娃菜的产量和品质,W2F2 处理产量最高,达 163626 kg/hm2,W2F3 和W3F3 处理与之无显著差异,而W1F3 处理较其降低了 29.07%;W3F2 处理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最高,W2F3 处理维生素C含量最高;相同施肥条件下,中水处理水分利用效率最高;肥料偏生产力在相同的施肥水平下,随灌水量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相关性分析表明,娃娃菜产量和品质指标间均呈极显著性相关关系.经隶属函数和聚类分析法结合得出,9 个水肥处理可分为 3 个等级.综合考虑娃娃菜品质、产量、灌溉水分利用效率等因素,适宜河西冷凉灌区"一膜两管四行式"膜下滴灌娃娃菜的最优水肥处理为W2F2(70%θf,N 330-P2O5195-K2O 450 kg/hm2).

关键词: 娃娃菜 一膜两管四行式 水肥耦合 产量 品质 隶属函数 聚类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肃省小麦地方品种春化、光周期基因分布频率及冬春性分析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地方品种资源是小麦新品种选育的重要亲本来源,充分应用其优异性状对于育种实践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分子标记检测甘肃省种质库地方品种春化(Vrn-A1、Vrn-B1、VrnD1和Vrn-B3)和光周期(Ppd-D1)基因的等位变异。结果表明:(1)445份地方品种共携带6种春化基因显性等位变异,分布频率差异较大,分别为Vrn-A1a (2.5%)、Vrn-B1a (11.0%)、Vrn-B1b(1.6%)、Vrn-B1c (0.5%)、Vrn-D1 (67.4%)和Vrn-B3(0.5%);在检测材料中光周期非敏感等位变异Ppd-D1a分布频率为17.8%。(2)除Vrn-B1a+Vrn-D1外,其余显性春化基因等位变异组合的材料全部分布在春麦区;从春麦区到冬麦区,春化基因显性等位变异分布频率呈降低趋势,而隐性等位变异频率呈升高趋势;Ppd-D1a在甘肃省不同麦区均有分布,且冬麦区分布频率远高于春麦区。陇东旱塬冬麦区分布频率最高(35.6%),洮岷高寒春麦区分布频率最低(5.1%)。(3)比较基于资源目录记载的冬春性和春化基因显性等位变异推断的冬春性的一致性,发现春性和弱冬性品种的一致性较高,冬性和强冬性品种的一致性较低,从甘肃省春麦区到冬麦区,一致性逐渐降低。(4)筛选出83、119和82份地方品种,可分别在春麦区(甘肃省中西部及洮岷高寒春麦区等)、冬季较为温暖的秋播冬麦区(陇南嘉陵江上游、天水南部渭河上游等)及较为寒冷的冬麦区(如平凉、庆阳的泾河流域及天水、定西的北部等)的育种中广泛应用。研究结果为现代小麦育种中发掘利用优异地方种质资源提供参考。

关键词: 小麦 甘肃地方品种 春化基因 光周期基因 等位变异 冬春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构建牛羊肉掺假鉴别模型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为应用近红外光谱技术结合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rthogonalpartialleast-squares discrimination analysis,OPLS-DA)方法对牛羊肉掺杂鸡肉和鸭肉的定性鉴别。【方法】采集新鲜的牛里脊肉、羊后腿肉、鸡胸肉、鸭脯肉各41份,用绞肉机绞碎成肉糜,按照0%、25%、50%、75%、100%的掺假比例分别将鸡肉糜和鸭肉糜掺入到牛肉糜和羊肉糜中,得到4种纯肉样品各41份,牛肉掺鸭肉、牛肉掺鸡肉、羊肉掺鸭肉、羊肉掺鸡肉样品各123份,并采集近红外光谱。利用二阶导数(second derivative,2nd Der)、savitzky-golay滤波平滑(savitzkygolay,S-G)、多元散射校正(multiplicative scatter correction,MSC)、标准正态变量校正(standard normal variate correction,SNV)、2nd Der+S-G、2nd Der+MSC、2nd Der+SNV、S-G+MSC、S-G+SNV等方法对原始光谱数据预处理,结合OPLS-DA分别构建牛羊肉掺假定性鉴别模型。根据模型训练集的最高正确判别率以及比较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的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评价模型的预测性能。【结果】原光谱建立的牛肉掺鸭肉模型和牛肉掺鸡肉模型对训练集鉴别准确率均为97.42%,对预测集的鉴别准确率分别为96%和92%;经S-G+MSC预处理的牛肉掺假模型对训练集和预测集的鉴别准确率分别为97.24%和90%;经SNV预处理的羊肉掺鸭肉模型对训练集和预测集的鉴别准确率分别为96.13%和92%;经SNV预处理的羊肉掺鸡肉模型对训练集和预测集的鉴别准确率分别为96.77%和94%;经S-G+SNV预处理的羊肉掺假模型对训练集和预测集的鉴别准确率分别为97.24%和97.14%。【结论】研究结果为近红外技术结合OPLS-DA方法对定性鉴别掺假牛羊肉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 牛羊肉掺假 近红外光谱 定性鉴别 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叶面喷施硫酸锌对马铃薯抗病性和产量的影响

西北农业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锌能保护细胞膜结构的完整性和通透性,阻止细胞内小分子有机物外泄和细胞外病原菌侵染.为此,研究叶面喷施锌对马铃薯叶片的抗病性、早疫病和晚疫病病害的影响,利用锌的保护作用来减少马铃薯病害发生,为科学防治马铃薯早疫病和晚疫病提供依据.2020-2021 年进行了两年田间试验,试验设置的马铃薯喷施浓度分别为 0.20%、0.40%、0.60%、0.80%的ZnSO4·7H2O 和对照(喷施清水)5 个处理.喷施锌肥后测定各处理马铃薯抗病性酶活性、调查早疫病和晚疫病病害,考种和测定产量.结果表明,叶面喷施锌肥后马铃薯叶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均有所提高,丙二醛(MDA)含量随着ZnSO4·7H2O 浓度增加呈现先降低后升高趋势;在喷施浓度为 0.40%时,马铃薯早疫病和晚疫病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最低.马铃薯收获后,喷施浓度为 0.40%处理的马铃薯病薯率最低,商品薯率最高,马铃薯经济产量最高.总之,喷施 0.40%的 ZnSO4·7H2O 能有效提高马铃薯植株抗病性酶活性,降低MDA含量,减轻早疫病、晚疫病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降低收获后马铃薯病薯率,提高商品薯率,从而增加马铃薯经济产量.

关键词: 抗病性 酶活性 早疫病 晚疫病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