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河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3757条记录
拜赖青霉菌株47M-1的培养条件优化及其对芝麻枯萎病的防治效果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拜赖青霉Penicillium bilaiae 47M-1是具备广谱抑菌活性和促生能力的高效生防菌株,但其生物学特性、最佳培养条件及对芝麻病害的防治效果尚未见系统研究。本研究旨在明确拜赖青霉47M-1的生物学特性、最佳培养条件及病害防治效果。在明确菌株47M-1生物学特性的基础上,以芝麻枯萎病病原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为靶标菌,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菌株47M-1的最佳培养条件,通过盆栽试验测定菌株的防病效果。试验结果表明,菌株47M-1在25℃~28℃,p H 5.0~7.0,光周期中0~16 h光照的条件下菌丝生长最快;在25℃~28℃,p H 3.0~10.0,光周期中8 h光照的条件下产孢量最大,该菌分生孢子的致死温度为60℃。菌株47M-1最佳产抑菌活性物质的培养液配方为:蔗糖30 g,酵母粉/牛肉膏/蛋白胨5 g,KCl 0.5 g,Mg SO4·7H2O 0.5 g,Fe SO4·7H2O 0.01 g,蒸馏水1000 m L。将菌株47M-1的孢子悬浮液按2%或3%接种至p H 7.0的75~125 m L优化后的培养液中,在25℃~27℃的恒温摇床上培养5 d时,其发酵液抑菌活性最强。盆栽试验结果表明,菌株47M-1的孢子悬浮液及其发酵滤液10倍稀释液对芝麻枯萎病的防治效果均在70%以上。拜赖青霉47M-1是具备良好防治效果的潜力生防菌,明确其生物学特性、最佳培养条件及病害防治效果,为该菌株抑菌活性物质的研究、菌剂生产和田间应用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拜赖青霉 芝麻枯萎病 生物学特性 培养条件优化 防治效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茶树腐皮镰刀菌拮抗菌株的筛选鉴定及促生防病特性分析

茶叶科学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腐皮镰刀菌(Fusarium solani)是可以引起茶树茎腐和枯萎的致病真菌.为获得对茶树腐皮镰刀菌有拮抗效果的生防菌株,从河南省信阳市新县茶园收集的茶树(Camellia sinensis)健康叶片中采用梯度稀释法分离纯化得到内生细菌56株,通过平板对峙法筛选对腐皮镰刀菌抑制效果较好的菌株,并根据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其进行鉴定,测定其防病促生指标并进行抑菌谱试验,通过发酵液试验和平板对扣法评估挥发性物质对腐皮镰刀菌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筛选得到的菌株YB-1476对腐皮镰刀菌菌丝生长抑制率达到63.31%,拮抗效果最佳,鉴定其为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该菌株有产铁载体和吲哚乙酸、分泌 β-1,3-葡聚糖酶和纤维素酶及溶磷的能力.抑菌谱试验表明,菌株YB-1476对平脐蠕孢菌(Bipolaris sorokinana)、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 PH-1)、念珠状镰刀菌(Fusarium moniliforme)、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niveum)和茄链格孢菌(Alternaria solani)5种病原真菌的菌丝生长抑制率分别达到65.03%、42.32%、51.67%、52.33%和63.22%.发酵液原液、稀释10倍和稀释100倍发酵液对腐皮镰刀菌的菌丝生长抑制率分别为66.67%、51.85%和18.52%.菌株YB-1476产生的挥发性物质对腐皮镰刀菌的菌丝生长抑制率达到53.37%.以上结果表明,菌株YB-1476在防控茶树茎腐和枯萎病方面具有巨大应用潜力.

关键词: 腐皮镰刀菌 茶树 茎腐和枯萎病 生物防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灌浆期郑麦1860旗叶的光合速率及叶绿体超微结构分析

麦类作物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郑麦1860在灌浆前中期(花后15~21 d)旗叶叶绿体超微结构以及光合速率,选取百农207和周麦18为对照,通过光合仪测定三个小麦品种花后15~21 d叶片的光合参数,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对灌浆期蔗糖和淀粉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量进行分析,进一步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叶绿体的超微结构。结果表明,花后15~21 d郑麦1860的净光合速率(Pn)、细胞间隙CO2浓度(Ci)和气孔导度(Gs)总体上显著高于百农207和周麦18,且保持较高的ATP酶活性、NADPH酶含量和叶绿素含量。与百农207和周麦18相比,郑麦1860花后15 d的淀粉含量也相对较高,但花后21 d的淀粉含量较花后15 d显著降低,而蔗糖含量却显著提高。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表明,花后15~21 d郑麦1860旗叶蔗糖合成相关基因TaFBA、TaSS和淀粉合成相关基因TaSSⅡ均能保持较高的表达水平。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花后21 d郑麦1860叶绿体的类囊体片层排列清晰有序,堆砌紧密,嗜锇颗粒较少,也未观察到淀粉粒,表明该品种在灌浆前中期一直保持着较稳定的光合结构。这些结果表明,与百农207和周麦18相比,郑麦1860在灌浆前中期能够维持较完整的叶绿体结构,对光能的吸收和转化利用能力更强,可以捕获更多的光能进行光合作用;同时,可将旗叶中的光合产物更快地转运到籽粒中,降低旗叶中的光合产物浓度,从而维持较高的光合速率。

关键词: 小麦 灌浆期 光合性能 叶绿体超微结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淮南部麦区小麦品种赤霉病抗性的快速改良

麦类作物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小麦赤霉病已发展成为危害黄淮南部麦区小麦生产的主要病害,快速提高黄淮南部麦区小麦品种的赤霉病抗性是解决赤霉病问题的重要途径.本研究采用回交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将抗赤霉病主效基因Fhb1和Fhb7导入黄淮南部麦区3个优异小麦品种中.结果发现,在基本保持原有丰产性和品质特性的基础上,3个小麦品种回交后代群体的赤霉病抗性提高了 38.38%~52.87%.通过对主要农艺性状和抗病性选择,从以郑麦1860为受体亲本的回交后代群体中,选育出6个与受体亲本产量水平相当、主要品质特性相似、赤霉病抗性显著提高的小麦新品系.在回交过程中采用人工气候室加代技术加快育种进程.每世代平均需要112 d.本研究的育种方法可用于今后黄淮南部麦区小麦品种的赤霉病抗性快速改良.

关键词: 小麦 赤霉病 黄淮南部麦区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快速育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分层施肥对花生光合特性、产量及籽仁品质的影响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索适宜分层施肥方案,推进花生绿色生产,在田间条件下,以青花7号花生品种为供试材料,以农民常规施肥(750 kg·hm-2)和深松施肥为对照,系统研究二层和三层施肥下,常量施量、减肥10%和20%对花生光合特性、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分层施肥可提高花生功能叶片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降低胞间CO2浓度,促进植株光合作用的进行;分层不减肥和分层减肥10%均显著提高了花生荚果产量、百果重、百仁重、双仁果率和出仁率,即使减肥20%,花生荚果产量在数值上仍略高于常规施肥;分层施肥改善了花生籽仁品质,提高了蛋白质、脂肪含量和油亚比。综上,分层施肥对花生光合特性、产量及籽仁品质有明显促进作用,相同施肥层次下,改善效果随施肥量降低而下降;相同施肥量条件下,二层与三层施肥效果相当。综合考量田间操作和实施效果,本试验条件下,推荐较优分层施肥方式为二层不减肥或减肥10%。

关键词: 花生 分层施肥 光合 产量 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河南原阳东方粘虫和劳氏粘虫发生动态与虫源性质分析

应用昆虫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了解粘虫在河南原阳的发生规律和虫源性质,为预测预报和综合防控提供参考。【方法】利用虫情测报灯对河南原阳2020-2021年东方粘虫Mythimnaseparata和劳氏粘虫Mythimnaloreyi进行持续监测及种群动态分析,并对2018-2021年2种粘虫各代的虫源性质进行分析。【结果】2020年东方粘虫以第2代为主(占全年总诱虫量的52.95%),2021年以第1代为主(占全年总诱虫量的81.42%);监测期间劳氏粘虫均以第3代为主,分别占全年总诱虫量的46.27%和43.10%。雌蛾卵巢解剖的结果表明,东方粘虫第1代(2019年除外)和第3代(2020年除外)成虫中卵巢发育低级别(Ⅰ-Ⅱ级)所占比例较高,说明该代成虫以向外迁出为主,第2代成虫卵巢发育高级别(Ⅲ-Ⅴ级)所占比例较高,以留在当地为主(2020年除外)。劳氏粘虫各代成虫卵巢发育低级别的比例均较低(低于25.00%),各代成虫均以留在本地为主。【结论】河南原阳东方粘虫和劳氏粘虫的种群发生动态和虫源性质存在明显差异。

关键词: 粘虫 劳氏粘虫 灯光监测 种群动态 虫源性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半地下通风库结合冷库贮藏对酥梨品质的影响

河南农业科学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提高酥梨果实商品性,以金顶谢花酥梨为材料,研究不同半地下通风库贮藏时间处理后再结合冷库组合贮藏方式对其贮藏期间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通风库贮藏酥梨果实可快速退绿转黄,低温可有效抑制叶绿素降解,半地下通风库结合冷库贮藏可有效改善贮藏酥梨果实的色泽,促进果皮退绿转黄.20 d半地下通风库处理,可维持果实硬度,保持较高可溶性固形物(TSS)含量、过氧化氢酶(CA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抑制多酚氧化酶(PPO)活性上升.酥梨半地下通风库贮藏20d后转入冷库贮藏200 d,果实品质和各项生理指标均表现较好,酥梨果皮转黄,腐烂率(3.3%)最低,果实光洁度L*值(78.5)最高,TSS含量(11.8%)、硬度(3.88 kg/cm2)、可滴定酸(TA)含量(0.098%)、类胡萝卜素含量(29.01 μg/g)、SOD 活性[354.48 U/(min·g)]和 CAT 活性[12.97 U/(min·g)]较直接冷库贮藏(CK)低但差异不显著,PPO活性[1 621.06U/(min·g)]较CK高且差异显著,果皮叶绿素含量显著低于CK.综上,酥梨半地下通风库贮藏20 d后转入冷库中长期贮藏,既可满足消费需求又可保持与冷库贮藏相当的果实品质,且操作简单、方便应用,可在酥梨产地推广.

关键词: 酥梨 半地下通风库 贮藏 冷库 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丛枝菌根真菌和根瘤菌对连作花生养分吸收及土壤微生物特性的影响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探讨接种丛枝菌根(AM)真菌和根瘤菌对连作花生作用效果及可能机制,有益于缓解花生连作障碍,促进花生养分高效和持续高产。在花生典型种植区,选择有代表性的酸性砂姜黑土,设置不接种(CK)、接种AM真菌(AM)、接种根瘤菌(Rb)、双接种(AM+Rb)4个处理,采用微区试验,研究AM真菌与根瘤菌对花生生长、根系形态、养分吸收及土壤微生物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处理增加了花生第一侧枝长和分枝数,显著提高了花生根和地上部生物量、荚果重和根瘤数,其中AM+Rb处理提高效果最显著。同时AM+Rb处理的花生根系总根长、总表面积、总体积分别显著提高30.1%、20.2%和59.7%,土壤微生物总量、细菌/真菌、放线菌/真菌明显提高,不同部位氮、磷、钾、钙、镁积累量显著增加,效果优于单接种。比较AM真菌和根瘤菌2种接种方式,Rb处理的花生不同部位氮积累量较高,而AM处理的根系形态状况较好,且花生不同部位磷、钾、钙、镁吸收量较高。可见,在酸性砂姜黑土区,接种AM真菌和根瘤菌尤其是双接种有益于改善根系形态状况和根际微生物环境,增强花生养分吸收能力,从而促进花生的生长及产量的提高。

关键词: 丛枝菌根真菌 根瘤菌 花生 根系形态 养分吸收 土壤微生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耐直播粳稻种质资源筛选及其适宜种植密度研究

河南农业科学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筛选适合河南省稻区种植的耐直播粳稻种质,对2000份粳稻种质资源进行大田直播,分析出苗能力、始穗期、株高和产量等性状,初筛耐直播种质,然后通过考种进一步筛选耐直播高产种质,再通过始穗期、产量及其相关性状比较进一步筛选耐直播高产种质,并研究种植密度[80 kg/hm2(T1)、100 kg/hm2(T2)、120 kg/hm2(T3)和140 kg/hm2(T4)]对其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确定适宜种植密度及最终的耐直播高产种质.结果表明,2000份粳稻种质中,出苗能力分级为1级的种质8份(0.40%)、3级85份(4.25%)、5级1762份(88.10%)、7级102份(5.10%)、9级43份(2.15%),平均出苗能力分级为5.09,不同地理来源种质平均出苗能力分级在4.82~5.46.随种质地理来源纬度降低,始穗期延迟.黑龙江省、吉林省、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等地来源种质始穗期一般在8月15日之前,平均播始历期分别为47.5 d、54.9 d、54.8 d、57.8 d和59.7 d;辽宁省、日本和韩国、北京市和河北省来源种质始穗期一般在8月20-25日,平均播始历期分别为65.8 d、66.4 d、68.9 d和68.1 d;来自山东省、河南省、江苏省和云南省的种质大多数不能正常抽穗,占比48.33%~79.04%,能抽穗的种质始穗期大多在8月25日之后,平均播始历期分别为72.0 d、78.2 d、77.8 d和75.2 d.田间初步筛选出苗能力分级不低于7级,始穗期8月15日—9月4日,株高115 cm以下,无倒伏现象,无稻瘟病、纹枯病等,丰产性较好的种质194份.测产考种筛选出结实率高于80%、产量较高的耐直播种质150份.150份种质的出苗能力分级以5级为主,其中3级3份(2.0%),5级135份(90.0%),7级12份(8.0%);始穗期介于8月21日—9月4日;来源于辽宁省、河北省、山东省、河南省和江苏省5省,种质份数分别为116份(77.3%)、11份(7.3%)、7份(4.7%)、7份(4.7%)和9份(6.0%);辽宁省来源种质平均产量最高,达9286.5 kg/hm2,河北省、山东省、河南省和江苏省来源种质平均产量分别为6390.0 kg/hm2、7053.0 kg/hm2、6432.0 kg/hm2和7054.5 kg/hm2.鉴于150份耐直播种质中,辽宁省来源种质产量性状表现突出,从辽宁省来源耐直播种质中筛选株高不超过110 cm、始穗期8月20-30日、产量较高的种质76份,并对其进行适宜种植密度研究,发现随种植密度增加,基本苗数、穗数显著增加;T3、T4处理总颖花数显著高于T1、T2处理;T1、T2、T3、T4处理产量分别为7621.20、7735.35、8003.25、7961.10 kg/hm2,T3和T4处理产量显著高于T1和T2处理,T3处理产量最高.在T3处理下从76份种质中筛选出耐直播高产种质14份,其中较对照郑旱10号增产的种质9份,分别是辽星13、辽粳9号、营9207、丹粳12、锦稻105、辽星15、美锋1号、辽盐糯10号、祥丰00-93,分别较对照增产17.72%、7.75%、6.61%、6.15%、3.46%、3.16%、1.87%、1.27%、0.93%,这些种质可用于河南省及邻近地区粳稻耐直播育种,其中辽星13产量达11018.0 kg/hm2,表现高产,可直接应用.

关键词: 粳稻 种质资源 耐直播 种植密度 筛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有机肥替代化肥对砂姜黑土区小麦-玉米轮作系统N2O排放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学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究有机肥替代化肥条件下砂姜黑土区小麦-玉米轮作系统N_2O排放特征及与土壤环境因子的关系,为实现农田温室气体减排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砂姜黑土区小麦-玉米轮作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与常规土壤参数分析相结合,研究不施肥(CK)、常规施肥(CF)、有机肥氮替代20%化肥氮及有机肥氮替代40%化肥氮(R2FM及R4FM,有机肥于小麦季施用)对小麦-玉米轮作系统N_2O排放的影响及与关键驱动因子的关系。【结果】R2FM及R4FM处理小麦产量显著高于CF处理,增幅分别为12.2%和10.2%,而不同施肥处理之间玉米产量无显著差异。CK、CF、R2FM及R4FM处理周年N_2O平均排放通量分别为5.9、50.3、43.9及39.6μg·m~(-2)·h~(-1),其中小麦季为3.1、23.6、25.0及26.4μg·m~(-2)·h~(-1),玉米季为8.8、77.0、62.8及52.9μg·m~(-2)·h~(-1);不同施肥处理下N_2O排放通量与土壤NO_3~--N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同时还与小麦季土壤温度、玉米季土壤含水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CF、R2FM及R4FM处理周年N_2O累积排放量分别为2.38、2.44及2.53 kg·hm~(-2),较CK处理(0.56 kg·hm~(-2))显著增加325%—354%,N_2O-N排放系数为0.40%—0.44%,但CF、R2FM及R4FM处理之间周年N_2O累积排放量、N_2O-N排放系数均无显著差异。不同施肥处理下季节性N_2O累积排放量存在差异,与CF处理相比,R2FM及R4FM处理在小麦季N_2O累积排放量分别显著提高28.3%和62.6%,且二者N_2O-N排放系数(0.35%和0.41%)显著增加,而在玉米季N_2O累积排放量分别显著降低15.8%和33.8%;N_2O累积排放量与小麦季土壤全氮、碱解氮、微生物量碳含量及玉米季土壤全氮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而与玉米季土壤有机碳含量呈显著负相关。【结论】在有机肥氮替代化肥氮条件下,优化小麦季施肥管理是减少砂姜黑土区小麦-玉米轮作系统N_2O排放的关键。

关键词: 小麦-玉米轮作 化肥减施 畜禽粪便 氧化亚氮 温室气体 砂姜黑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