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福州3个鲜食橄榄品种(系)的果实品质特征与香气组分分析
《食品科学 》 2020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鲜食橄榄的果实品质特征和香气组分,为橄榄鲜食品质性状育种提供理论基础。以福建福州主栽的鲜食橄榄品种(系)‘灵峰’、‘闽清2号’和‘清榄1号’为材料,对其果实品质指标和香气组分进行研究和综合评价。结果发现,鲜食橄榄品种(系)间的果实总酸、总糖、总多酚、粗多糖、可溶性固形物等12项品质指标存在显著差异,基于固酸比和糖酸比评价其品质优劣排序依次为‘灵峰’>‘闽清2号’>‘清榄1号’;基于品质指标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共提取2个主成分,建立的鲜食橄榄果实品质特征评价模型为f_(品质)=0.686f_1+0.314f_2,品质特征综合排名由高到低依次为‘灵峰’>‘清榄1号’>‘闽清2号’。基于香气组分分析从鲜食橄榄果实中检测出35种香气物质,以烯烃类为主,还有少量醇类、酚类、酯类和其他化合物,且所有品种(系)均包含较高含量的石竹烯;其香气物质可归为2类主成分,综合评价模型为F_(香气)=0.597F_1+0.403F_2,香气风味优劣综合排序为‘清榄1号’>‘闽清2号’>‘灵峰’。根据系统聚类结果,‘灵峰’与‘清榄1号’的品质特征较为一致,而‘闽清2号’与‘清榄1号’的香气物质组分相似度更高。研究结果表明,鲜食橄榄品种(系)间的果实品质特征和香气组分差异较大,其鲜食品质的准确评价需充分结合模型评估和感官评定;此外,烯烃类化合物是构成橄榄香气组分骨架的主要物质,其中石竹烯可能是鲜食橄榄特征香气的重要成分之一。研究结果为鲜食橄榄产业的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干旱胁迫下内生真菌对铁皮石斛抗旱性的影响
《北方园艺 》 2020 北大核心
摘要:以连城冠豸山的铁皮石斛(Dendrobium officinale)为试材,把内生真菌(瘤菌根菌属)菌液浇灌到铁皮石斛盆栽苗中,并共同培养6个月后进行干旱胁迫,研究了干旱胁迫后铁皮石斛的表型、存活率以及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以期为揭示干旱胁迫下内生真菌(瘤菌根菌属)与铁皮石斛抗旱的关系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接菌共培养后的石斛苗长势较好,干旱胁迫后存活力高,与未接菌的对照呈显著差异;接菌后的石斛叶片相对含水量(RWC)、游离脯氨酸(Pro)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都显著高于对照,而质膜相对透性(PMP)和丙二醛(MDA)含量显著下降,这表明了接菌能够降低膜脂过氧化的伤害,提高了铁皮石斛的存活率和抗旱能力。


水稻温敏雄性不育突变体mh86s的鉴定及基因克隆
《福建农业科技 》 2020
摘要:光/温敏核雄性不育基因在水稻杂种优势利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发掘光/温敏核雄性不育突变体及其基因有助于更好地了解水稻中光/温敏核雄性不育的机制并丰富遗传资源。本研究在籼稻材料明恢86的转基因后代中鉴定了1个雄性不育突变体,该突变体在正常生长季表现为雄性不育,花药较野生型小,淡白色,镜检无花粉,孕穗期低温处理后育性恢复,为1个温敏雄性不育突变体,命名为mh86s。利用突变体mh86s分别和其野生亲本明恢86及籼稻材料93-11杂交,构建F2遗传群体,遗传分析表明雄性不育性状由1对隐性核基因控制。采用图位克隆技术将该温敏雄性不育基因定位在第2染色体分子标记Indel7.38和SNP3之间49.8kb的物理区间内。在该定位区间内包含已克隆的温敏雄性不育基因tms5。测序结果表明,突变体mh86s中tms5基因和野生型相比,第2外显子1个碱基发生了替换(G-T),导致推测的161位氨基酸由甘氨酸变为缬氨酸。利用突变体mh86s和携带tms5基因的温敏不育系HD9802S杂交,F1表现为温敏雄性不育。据此推断突变体mh86s中的温敏雄性不育基因为tms5的新等位基因,命名为tms5-mh86。研究结果丰富了tms5基因资源,有助于解析tms5基因结构与功能,相应的分子标记亦可用于tms5-mh86的标记辅助选择。


林地转变为茶园的土壤pH及养分变化特征
《茶叶科学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铁观音主产区安溪县10个乡镇38个茶园表土及相邻的林地进行调查,研究林地转变为茶园后土壤pH及养分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林地转变为茶园后土壤pH每年平均下降0.031个单位,由林地土壤的4.81下降到茶园的4.17,达到极显著差异水平。与林地相比,茶园土壤pH在4.0~4.5区间的样本比例增加27.0%,pH<4.0样本比例增加36.8%,并显著提高交换性酸、交换性氢、交换性铝含量。林地转为茶园后土壤全氮、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分别提高0.29 g·kg~(-1)、33.39 mg·kg~(-1)、59.06 mg·kg~(-1)、29.75 mg·kg~(-1),土壤C∶N下降5.67,均达显著差异水平。随着茶园植茶年限增加,土壤全氮、碱解氮、有效磷含量显著上升,土壤pH变化量与土壤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变化量呈显著负相关,茶园土壤pH若下降1个单位,土壤中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养分含量平均可累积63.92、52.45、55.84 mg·kg~(-1),其中茶园土壤有效磷平均含量已达到环境临界值,存在对环境造成磷素污染的风险。调查结果表明,安溪县茶园增加有机肥的投入,并进行针对性配方施肥,可减缓茶园土壤酸化趋势。


梨晚期花发生规律、特征特性及影响因素调查与分析
《福建农业学报 》 2020 CSCD
摘要:[目的]为加深对梨晚期花利用价值认识和为开展梨晚期花形成机理及促生技术研究提供借鉴,[方法]采取定点跟踪调查方法,对梨晚期花发生时间、发生部位、花果特征特性及影响发生因素,展开较为系统观察调查分析,[结果]梨晚期花发生于春季开花后至9月之间,其中果实迅速膨大期、果实缓慢增大期、果实迅速增大期、贮藏营养积累期分别占70.72%、16.89%、7.93%、4.46%;发生部位包括当年抽生果台副梢、中长梢和多年生枝不定芽梢顶端,占比分别为94.64%、4.29%、1.07%.与梨正常花相比,晚期花序轴较长,似呈基部多带3~4片叶伞房花序;花着生间距大、花柄长、花托小;开花顺序为中花先开,边花后开.梨晚期花具有一定结果能力,'黄花'梨发生于果实迅速膨大期、果实缓慢增大期、果实迅速增大期、贮藏营养积累期的坐果率分别为43.23%、 16.61、29.44%、29.48%,尤其是早期发生于果台副梢上的果实可正常成熟为可食用的商品果.不同品种间比较,以花芽易形成且开花期长的品种发生晚期花比率高、数量多;不同年际间比较,以在开花幼果期气候或病虫等灾害较重的年份其发生率高、数量多;不同树势比较,以树势强且树体贮藏营养丰富的植株发生率高、数量多.[结论]梨晚期花发生时间与发生部位分别以果实迅速膨大期和当年抽生的果台副梢占比大;花序轴较长、花朵着生间距大、花柄长、花托小,开花顺序与正常花相反;具有一定的结果能力,早期发生于果台副梢上的所结的果能正常成熟,对开展灾害性产量损失补救及果实熟期调节具有较大的潜在研发利用前景;大量促生的措施应以丰富树体营养为基础,应用环境胁迫刺激为诱导.


福建特色茶叶中细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研究
《福建农业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明福建特色茶叶中的细菌群落结构特征,以及细菌群落结构在不同种类茶叶间的分布情况。【方法】采集福建特色茶叶大红袍、铁观音、花茶共15组样品,通过16S rRNA高通量测序,对不同种类茶叶中细菌的群落结构进行解析。【结果】经过高通量测序以及统计分析,最终共获得11 472个OTU,包括37个门,95个纲,150个目,207个科,277个属。比较3种茶叶,发现大红袍在物种丰度上要高于铁观音与花茶,花茶的物种多样性要高于大红袍与铁观音,且同为乌龙茶的大红袍与铁观音在细菌群落结构上更为相似。在属水平上,10组大红袍样本中共有的优势属为乳球菌属、双歧杆菌属及拟杆菌属,2组花茶样本中共有的优势属为拟杆菌属,3组铁观音中共有的优势菌属为乳球菌属与双歧杆菌属。其中,丰度前10的优势属中有5个为乳酸菌。通过共现网络分析,表明乳酸菌与其显著相关的大部分物种呈互利生长的关系。【结论】大红袍与铁观音的优势菌纲为芽孢杆菌纲和放线菌纲,花茶的优势菌纲为梭状芽胞杆菌纲与拟杆菌纲。比较3种茶叶的细菌群落结构,发现茶叶种类可能是影响细菌群落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且乳酸菌在3种茶叶中均为主要优势细菌。


单细胞测序技术发展及其在作物研究中的应用
《分子植物育种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作物同一组织中的细胞往往被认为是具有相同状态的功能单位,传统的检测手段分析的是细胞群体的总体平均反应.而单细胞测序是在单个细胞水平对基因组或转录组进行测序分析的技术,通过对单个细胞的DNA或RNA进行测序,表明组织系统层面的功能是由异质性细胞构成的,在解决生物异质性和生物材料的低获取量等问题上具有独特优势,极大改变了人们对许多生物现象的理解.本综述概括了当前单细胞测序技术发展、测序原理、测序流程以及在作物研究中的应用,并对当前已经取得成果的应用领域进行了阐述,以期为作物单细胞测序的研究与应用提供参考.


大米草不同精粗比饲粮对福清山羊日增重、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中国草食动物科学 》 2020
摘要:为研究大米草与配合精料不同混合比例对福清山羊日增重和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选取7月龄、健康、体重相近(15 kg±3 kg)的生长期福清山羊32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8只(公母各半),分为对照组CK(只饲喂大米草)和全混合日粮组[精料和大米草(干物质基础)的重量比为30∶70(D30组)、40∶60(D40组)、50∶50(D50组)],试验期30 d。结果显示:D40组和D50组的总增重和平均日增重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不同处理试验羊血液碱性磷酸酶、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含量差异均不显著(P>0.05),3个处理组血液总蛋白和总胆固醇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综合考虑日增重和血液指标结果可以得出,大米草全混合日粮的适宜精粗比以40∶60更为适宜。
关键词: 大米草 福清山羊 精粗比 平均日增重 血液生化指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