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18921条记录
尼罗罗非鱼traf6基因表达谱及信号转导(英文)

水生生物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6(TRAF6)是一种重要的接头蛋白,在Toll样受体/白细胞介素-1受体(TLR/IL-1R)超家族所触发的信号通路中起重要作用,与先天性免疫密切相关。文章研究了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 traf6的表达模式和初步的功能。在健康鱼中, traf6转录本广泛表达于所有受检组织中,在血液中表达水平最高,在肝脏中最低。在不同的胚胎发育阶段也检测到traf6的表达。在无乳链球菌体内感染后,大多数受检组织中traf6 mRNA的表达量上调。此外, LPS、Poly I:C和S. agalactiae可显著诱导尼罗罗非鱼巨噬细胞traf6的表达。此外,在HEK293T细胞中过表达表明, TRAF6分布于细胞质中,可显著提高NF-κB的活性。免疫共沉淀(Co-IP)实验表明, TRAF6可与IRAK1(白细胞介素-1受体相关激酶1)相互作用, IRAK1在TLR/IL-1R信号通路中也起重要作用。在体内, TLR2、TLR21和TLR13b的过表达可上调traf6 mRNA的表达水平,表明TRAF6参与了TLR2、TLR21和TLR13b介导的信号转导,提示TRAF6在病原体入侵的免疫应答中起重要作用。

关键词: 尼罗罗非鱼 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6 表达谱 免疫反应 NF-κB活性 信号转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北极茴鱼形态性状对体重影响效果分析

中国水产科学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北极茴鱼(Thymallus arcticus)形态性状与体重的关系,以1+~3+龄北极茴鱼为研究对象,测定了体重(Y)和体厚(X1)、眼间距(X2)、体长(X3)、体高(X4)、头长(X5)、眼径(X6)、吻长(X7)、尾柄长(X8)、尾柄高(X9)等9个形态性状,利用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等方法,筛选出影响北极茴鱼体重的主要形态性状,并建立回归方程。结果显示:(1)不同年龄阶段,与北极茴鱼体重显著相关(P<0.05)的形态性状种类不同,且数量也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降低。(2)通径分析在1+~3+龄北极茴鱼中分别保留了4、4和2个形态性状,1+龄北极茴鱼中体长(X3)的直接作用最大(0.345),尾柄高(X9)的间接作用最大(0.745);2+龄北极茴鱼中体高(X4)的直接作用最大(0.473),体厚(X1)的间接作用最大(0.378);3+龄北极茴鱼中体厚(X1)的直接作用最大(0.635),尾柄高(X9)的间接作用最大(0.344)。(3)通径分析保留的形态性状对1+~3+龄北极茴鱼体重的总决定系数较高,分别为0.943、0.778和0.997。(4)多元回归分析拟合出1+龄北极茴鱼形态性状(Xi)与体重(Y)回归方程为Y=-90.510+15.345X1+3.638X3+10.473X4+16.884X9,2+龄北极茴鱼形态性状(Xi)与体重(Y)回归方程为Y=-142.449+29.023X1+81.082X2+27.126X4-47.376X7,3+龄北极茴鱼形态性状(Xi)与体重(Y)回归方程为Y=-228.922+75.063X1+107.864X9。本研究丰富了北极茴鱼基础生物学数据,同时为将来人工养殖利用过程中北极茴鱼的选择育种提供待选形态性状。

关键词: 北极茴鱼 形态性状 体重 相关分析 通径分析 回归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桑沟湾沉积物有机质的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及其来源解析

渔业科学进展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分析了桑沟湾表层沉积物的粒度、总有机碳(TOC)、总氮(TN)、碳和氮稳定同位素(δ13C和δ15N)的时空分布特征,估算了贝藻生物沉积对近海沉积物有机质的贡献.结果显示,桑沟湾沉积物成分组成以粉砂为主,且粒径分布与海水养殖和水动力学条件密切相关;TOC、TN的季节变化和平面分布均呈相似性,数值上总体表现为春季最高,秋季最低,季节差异不大,在贝藻、鱼贝和贝类养殖区域出现较高值;而613C和δ15N的季节变化和平面分布有较大差异.从相关性分析可以看出,TOC和TN呈极显著正相关(r=0.955,P<0.001),表明桑沟湾表层沉积物的TOC和TN具有同源性.根据对δ13C和C/N的综合分析表明,贝类生物沉积、海带(Saccharina japonica)和土壤有机质是桑沟湾沉积物有机质的主要来源.采用三元混合模型估算得到贝类生物沉积贡献率为67.52%,土壤有机质贡献率为26.47%,海带贡献率为5.97%.研究表明,海洋贝藻生物沉积对近海碳埋藏具有显著影响.

关键词: 海水养殖 桑沟湾 有机质 稳定同位素 来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三沙湾养殖衍生有机物沉降对多毛类优势种营养生态特征的影响

海洋渔业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三沙湾网箱养殖活动的底栖生态环境效应,利用碳、氮稳定同位素(δ13C和δ15N)示踪结合数学模型方法分析区域内养殖衍生有机物(aquaculture-derived organic matter, AOM)沉降对5种底栖数量优势物种(多毛类的欧努菲虫Onuphis eremita、角海蛹Ophelina acuminata、索沙蚕属一种Lumbrineris sp.、丝异须虫Heteromastus filiformis和不倒翁虫Sternaspis scutata)营养生态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AOM (包括残饵和粪便)、颗粒有机物和底栖微藻是三沙湾底栖优势物种的潜在食源,各类食源δ13C和δ15N均有显著差异(Kruskal-Wallis检验,P<0.001)。底栖优势物种的营养级存在显著差异(Kruskal-Wallis检验,P<0.001),杂食性索沙蚕属一种和欧努菲虫营养级最高,两者分别为2.79和2.78;底泥食性丝异须虫、角海蛹和不倒翁虫分别为2.62、2.41和1.81。AOM是底栖优势物种的重要食源,对欧努菲虫、角海蛹、索沙蚕属一种、丝异须虫和不倒翁虫的食物贡献率分别为(68.4±17.2)%、(61.7±22.0)%、(54.9±13.4)%、(36.4±8.3)%和(18.3±13.2)%;底栖微藻也为底栖优势物种的重要食源。综上,AOM已是三沙湾底栖生物的重要食源,养殖活动存在较为显著的底栖生态环境效应;自然水域内底栖生物营养生态特征受多种因素影响,食源结构和摄食习性影响三沙湾底栖物种营养级。

关键词: 三沙湾 网箱养殖 底栖生态效应 大型底栖动物 多毛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MSC.404(96)决议的船舶直升机平台消防设施配置变化分析

船舶工程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结合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水产渔业机械研究所100000吨级游弋式养殖工船的直升机平台设计,详细分析了国际海事组织MSC.404(96)决议对船舶直升机平台泡沫灭火设施配置要求的变化,为后续船舶直升机平台的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 直升机甲板 直升机降落区域 泡沫灭火装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煮制条件对罗非鱼片品质的影响

食品科学 2022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以罗非鱼片为原料,研究其在不同煮制条件下的蒸煮损失率、色泽、质构特性、感官评价及微观结构的变化,并对肌原纤维蛋白含量、总疏基含量、Ca2+-ATP酶活力及其二级结构变化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在不同煮制温度下,罗非鱼片蒸煮损失率随加热时间延长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在90℃下蒸煮损失整体较低;L*和b*值增大,a*值减小,高温短时热煮处理后的鱼片色泽较好;鱼片硬度、胶着性和咀嚼性在50℃时随时间延长逐渐升高,在60℃及以上温度时呈下降趋势,80、90℃处理的鱼肉质构特性保持得相对较好;扫描电子显微镜结果表明鱼肉在煮制过程中组织结构变得松散,肌纤维束间隙明显,相同时间下随着温度的升高,肌纤维束间隙逐渐增大,破损也越来越严重,但高温短时热煮对鱼肉组织结构的破坏更小;感官评价结果与各项品质指标趋势基本一致;肌原纤维蛋白含量、总疏基含量以及Ca2+-ATP酶活力都显著下降(P<0.05),但在低温长时热煮条件下蛋白质的变性程度更小;肌原纤维蛋白α-螺旋和β-转角占比呈下降趋势,β-折叠和无规卷曲占比呈上升趋势,其中低温长时热煮条件下α-螺旋和β-转角相对含量整体高于高温短时热煮.综上,从食用品质并结合实际生产效率方面考虑,高温短时是罗非鱼片较适宜的煮制条件,且在80~90℃煮制6~9 min时鱼片的品质更好.

关键词: 罗非鱼 煮制 品质 肌原纤维蛋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织锦巴非蛤幼虫对不同种类单胞藻的摄食和消化效果

南方农业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织锦巴非蛤幼虫在不同发育时期饲喂单胞藻饵料的合适种类,为织锦巴非蛤的苗种规模化人工繁育提供饵料投喂策略及参考依据.[方法]以从广西北海市铁山港区自然海域捕捞的织锦巴非蛤2龄贝为亲本,人工培育D形幼虫,在幼虫培育期间分别投喂小球藻、微绿球藻、杜氏盐藻、亚心形扁藻、湛江等鞭金藻、球等鞭金藻、绿色巴夫藻、牟氏角毛藻和三角褐指藻,显微镜下观察幼虫在不同时期对不同种类单胞藻的摄食情况和消化效果.[结果]织锦巴非蛤初孵幼虫(D形幼虫)大小(壳长×壳高)为(82.49±3.02)μm×(63.98±2.16)μm,于4 dph(孵化后第4 d)发育至壳顶前期(115.89±3.86)μm×(101.62±3.80)μm,13 dph进入变态期(205.61±15.84)μm×(182.61±13.53)μm,于15 dph变态至稚贝(225.63±8.99)μm×(198.65±8.25)μm.织锦巴非蛤幼虫在运动过程中也伴随着摄食,通过纤毛的摆动形成水流,单胞藻则随着水流方向进入幼虫口沟,在口沟纤毛摆动下进入胃内,胃内的单胞藻在微绒毛摆动下快速旋转并消化.织锦巴非蛤幼虫在1 dph时能摄食小球藻、微绿球藻、绿色巴夫藻、湛江等鞭金藻和球等鞭金藻,在4 dph时有少量幼虫开始摄食杜氏盐藻,至10 dph时幼虫开始摄食亚心形扁藻和牟氏角毛藻,整个浮游幼虫期均不摄食三角褐指藻.在9种单胞藻饵料中,小球藻和微绿球藻较其他种类更难消化.[结论]在织锦巴非蛤幼虫培育过程中,幼虫开口饵料宜选择湛江等鞭金藻、球等鞭金藻和绿色巴夫藻,在10 dph时适宜投喂杜氏盐藻,至13 dph时可投喂牟氏角毛藻和亚心形扁藻;在其他易被摄食和消化单胞藻种类充足的情况下,一般不选取小球藻和微绿球藻作为幼虫培育的首选饵料.

关键词: 织锦巴非蛤 幼虫 单胞藻 摄食 消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一株鳢源鰤诺卡氏菌致病性与全基因组分析

微生物学通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背景】鰤诺卡氏菌是一种典型的条件致病菌,感染鳢、鲈等多种名优鱼类,易造成存在机体损伤或免疫机能下降的鱼持续性感染,给水产养殖业造成了巨大损失。【目的】了解临床分离鳢源鰤诺卡氏菌对乌斑杂交鳢(斑鳢♀×乌鳢♂)的致病性,并从全基因组层面了解该病原菌的基因组和致病因子信息,为鰤诺卡氏菌后续病原学及鰤诺卡氏菌病防治技术和疫苗的开发研究提供有利的数据支撑。【方法】鰤诺卡氏菌NK201610020通过回归感染试验和发病鱼靶器官组织病理分析,了解鰤诺卡氏菌的毒力和病理特征。通过对试验菌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和比较基因组学分析,挖掘该菌的基因组与毒力特征。【结果】回归感染试验结果显示,除1.5×10~3组外,其余5个感染组致死率高达90%,LD50为1.079×10~3 CFU/mL,说明试验菌毒力较强。组织病理学观察到肝、脾、肾呈现严重的病理损伤,而且有肉芽肿结构形成。试验菌全基因组测序发现,全基因组大小为8294329bp,GC含量为68.10%,共预测到编码基因7812个。比较基因组学分析发现,不同地区不同宿主来源鰤诺卡氏菌在基因组基础特征层面无明显差异,而且一致性在99.9%以上。通过毒力基因数据库比对,预测试验菌全基因组中有171个编码序列可能为毒力基因,其功能主要与细胞壁合成、营养代谢、细菌持续感染相关。【结论】鰤诺卡氏菌毒力强,基因组序列保守,携带多种毒力因子,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鰤诺卡氏菌的致病机制提供了有利的数据支撑。

关键词: 鰤诺卡氏菌 致病性 全基因组分析 毒力基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油佐剂口蹄疫疫苗稀释猪瘟和猪伪狂犬病活疫苗混合免疫的效果评价

中国兽医杂志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明确猪场常用的油佐剂灭活疫苗与活疫苗混合后的免疫效果,本研究采用油佐剂猪口蹄疫0型、A型二价灭活疫苗与猪瘟活疫苗、猪伪狂犬病活疫苗混合后免疫60日龄商品猪,比较上述疫苗混合免疫与单独免疫之间的差异;通过检测各组免疫前后的抗体水平变化、细胞因子水平变化,评估混合免疫效果.结果显示,无论是混合免疫组还是单独免疫组,在二次免疫后4周,口蹄疫病毒抗体水平100%达到>1 ∶ 128,混合免疫不影响口蹄疫疫苗的免疫效果;与单独免疫组相比,混合免疫组猪瘟病毒抗体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而猪伪狂犬病病毒gB抗体水平极显著提升(P<0.01),表明油佐剂猪口蹄疫0型、A型二价灭活疫苗混合猪伪狂犬病活疫苗免疫能有效提升猪伪狂犬病活疫苗的免疫效果.结果表明,采用油佐剂口蹄疫疫苗稀释猪瘟、猪伪狂犬病活疫苗进行混合免疫不影响口蹄疫疫苗、猪瘟活疫苗的免疫效果,但可以极显著(P<0.01)的提升猪伪狂犬病活疫苗的免疫效果.

关键词: 灭活疫苗 活疫苗 油佐剂 混合免疫 免疫效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江如皋江段仔稚鱼资源现状调查分析

南方农业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调查长江如皋江段仔稚鱼资源现状,探索仔稚鱼物种组成、生态类型、群落特征及仔稚鱼丰度时空特征,为长江近河口段仔稚鱼资源监测提供基础数据.[方法]采用鱼类早期资源调查方法对仔稚鱼进行采样调查,将仔稚鱼样品在Olympus SZX 16体视解剖镜下进行种类鉴定,对部分形态特征残缺难以辨认及不确定种类的仔稚鱼进行细胞色素C氧化酶1号基因(COI)序列分子鉴定,然后计算每种仔稚鱼的丰度、相对重要性指数(IRI)及仔稚鱼群落特征值[Margalef丰富度指数(D)、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Pielou均匀度指数(J)、Simpson优势度指数(λ)、Jaccard相似性系数(Cj)、Cody差异性指数(βc)].[结果]于2021年5—8月对长江如皋江段仔稚鱼资源展开调查,共采集到仔稚鱼69355尾,隶属于6目8科40种,优势种(IRI≥100)和常见种(100>IRI≥10)各9种,数量分别占总量的85.01%和12.97%.仔稚鱼丰度为1.50~9668.17 ind/100 m3,平均丰度为502.74 ind/100 m3.按照4种方式对仔稚鱼的生态类型进行划分,结果发现仔稚鱼以淡水定居性为主,多数为底层鱼,食性以杂食性为主,其次为肉食性,产卵类型以产粘性卵和产漂流性卵的鱼类较多.时间上,仔稚鱼丰度在5月底达高峰(1490.48 ind/100 m3),6月较低,与水流量变动表现出正相关关系;空间上,仔稚鱼分布受生境、河道形态及流速影响,总体上,南北两岸丰度高于江心(北岸、南岸、江心的平均丰度分别为714.55、615.58和290.31 ind/100 m3).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D、H、J和λ分别为3.50、2.33、0.63和0.16.[结论]2021年长江如皋江段仔稚鱼在种类数目、丰度及群落多样性特征等方面比2018—2020年有明显提升,长江如皋江段鱼类早期补充群体呈现良好恢复趋势.

关键词: 长江如皋江段 仔稚鱼 渔业资源现状 渔业资源监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