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3846条记录
叶片中烯脂酰-CoA还原酶基因PsECR的筛选及其启动子的克隆表达分析

果树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讨ECR基因在调控蜡质形成过程中分子机制及其启动子的克隆和功能,为其抗病机理研究和基因表达调控模式研究奠定基础。【方法】从已构建好的5个不同生长发育时期叶片的均一化全长cDNA文库中分离得到了一个烯脂酰-CoA还原酶(ECR)基因,命名为PsECR,然后,根据其序列设计引物,采用Genome Walking方法从基因组DNA中分离获得PsECR基因上游的启动子序列,命名为PsECRp。【结果】PsECR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该基因的cDNA全长为1 717 bp,5′非翻译区长447 bp,3’非翻译区长337 bp,开放阅读框(ORF)为933 bp,编码311个氨基酸。通过蛋白质序列对比发现PsECR与蔷薇科植物苹果的ECR蛋白质同源性达到93%,荧光定量PCR分析表明,PsECR在幼叶、老叶中的表达量相对其他3个时期明显最低,而叶芽、展开叶、成熟叶中表达量处于同一水平。将得到的PsECRp序列用在线软件plantcare和plant分析表明,该序列除含有启动基本元件,如TATA-Box、CAATBox外,还含有2个防御相关元件(MYB1LEPR)、2个抗病响应元件(BIHD10S)、1个病原菌应答元件(W-Box)、1个真菌诱导反应元件(Box-w1)、2个茉莉酸甲酯响应元件(CGTCA-motif)、1个响应逆境胁迫富TC的重复序列(TCrich repeats)等响应元件。【结论】筛选得到了PsECR基因全长序列,对该基因在叶片的不同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动态表达分析显示,PsECR基因可能参与叶片蜡质合成的调控。由获得的PsECRp启动子的序列分析表明,可以推测ECR在植物应答抵抗病原菌和逆境胁迫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Prunus salicina Lindl.var.cordata J.Y.Zhang et al.) 全长cDNA 启动子 调控元件 基因表达分析 序列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玉米与旱地作物间作套种研究进展

中国农学通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玉米是重要的谷类作物之一,其丰产与否将对中国的粮食安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实践证明,作物合理的间作套种具有充分利用资源和大幅度增加产量的特点。本研究总结了旱地种植玉米与豆科作物、小麦、蔬菜以及其他一些旱地作物的间作套种的研究进展及一些实施成效。通过文献综合分析得出,玉米与旱地作物间作或套种的生产模式与单作栽培模式相比,不仅有利于提高作物产量与品质,而且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率。提出如何拓展与深化系统研究,着力构建技术体系与栽培标准,无疑是至关重要的,并且认为要将研究成果转化为能够应用于大面积实际生产的技术规范和栽培方法,服务于当今现代旱地农业生产是必要的也是亟待要探讨的。

关键词: 间作套种 玉米 豆科 小麦 蔬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福建省鸡源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

中国农学通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福建地区鸡致病性大肠杆菌分离株的耐药情况。通过采集疑似大肠杆病死鸡的肝、脾、肺等脏器病料,并结合流行病学、临床学、病理学、生物化学和实验室PCR方法进行分离与鉴定,最终确诊为鸡大肠杆菌病。挑选分离的12株鸡大肠杆菌进行药敏试验,明确大肠杆菌耐药谱,为筛选敏感药物用于治疗与预防该病提供参考。

关键词: 大肠杆菌 分离 鉴定 药敏试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生育期花生叶片蛋白质含量及氮代谢相关酶活性分析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2014 CSCD

摘要:以5个珍珠豆型花生(Arachis hypogaea Linn.)品种(系)‘汕E’(‘Shan E’)、‘汕G’(‘Shan G’)、‘TH’、‘TJ’和‘泉花7号’(‘Quanhua No.7’)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花针期、结荚期和饱果期花生叶片中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及硝酸还原酶(NR)、谷氨酰胺合成酶(GS)和谷氨酸脱氢酶(GDH)活性的变化趋势,并比较了5个品种(系)荚果和秆产量的差异。结果表明:在3个生育期内,5个花生品种(系)叶片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和GDH活性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而NR和GS活性的变化趋势则有差异。其中,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均呈"低—高—低"的变化趋势,在结荚期最高;GDH活性均逐渐升高,至饱果期达最高;‘泉花7号’叶片NR活性呈"高—低—高"的变化趋势,而其他4个品种(系)叶片NR活性均逐渐降低;‘汕E’、‘TJ’和‘泉花7号’叶片GS活性呈逐渐降低趋势,而‘汕G’和‘TH’叶片GS活性呈"低—高—低"的变化趋势。总体上看,5个品种(系)中,‘汕G’和‘泉花7号’叶片的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及NR和GDH活性、‘汕E’叶片的NR和GS活性以及‘TH’叶片的GDH活性均较高。5个品种(系)的2个产量指标(单株荚果鲜质量和单株秆鲜质量)均有明显差异,总体上看,‘汕G’、‘泉花7号’和‘TH’的2个产量指标均较高,而‘汕E’和‘TJ’的2个产量指标均较低。综合分析结果显示:‘汕G’和‘泉花7号’叶片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及NR和GDH活性均相对较高,其荚果和秆产量也均较高,表明花生荚果和秆产量与不同生育期叶片氮代谢水平有一定关系。

关键词: 花生 氮代谢 可溶性蛋白质 硝酸还原酶 谷氨酰胺合成酶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1976—2010年福建沿海地区龙眼生产发展态势的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2014 CSCD

摘要:以《福建省农业生产统计资料》、《福建省农村统计年鉴》、《福建农村经济年鉴》、《福建经济与社会统计年鉴》为统计材料,每5年为1节点,对1976—2010年福建省及其沿海地区龙眼的产量与种植面积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表明:龙眼是福建省特色水果,而福建沿海地区则是福建龙眼集中产区,1976年福建沿海地区龙眼面积、产量占全省龙眼比重分别为89.13%和95.89%,经过35年的发展,到2010年面积、产量分别为5.19万hm2和19.24万t,尽管占全省龙眼的比重有所下降,但2010年沿海地区面积、产量依然分别占全省龙眼比重的73.88%和79.82%;泉州、莆田、厦门地区的2010年较1976年龙眼面积、产量比重下降明显,而福州、漳州、宁德地区的龙眼经过35年的发展,占沿海地区龙眼、全省龙眼的比重均趋上升;沿海各地区龙眼单产年份间差异大,反映生产上还普遍存在"大小年"结果现象,与1976年相比泉州、厦门地区龙眼单产下跌显著。

关键词: 福建 沿海地区 龙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福建省农业生态系统氧化亚氮排放量估算及特征分析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N2O是重要的温室气体,了解福建省农业生态系统N2O排放情况及其年代变化规律,对于寻找减排的技术路线与对策,进而实现全国的控制目标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福建省农业活动水平数据,采用区域氮素循环模型IAP-N方法,估算1991—2010年福建省农业生态系统氧化亚氮(N2O)的排放量(以纯氮量计)并分析其排放特征。结果表明:(1)1991—2010年福建省农业生态系统N2O排放总量(包括农田直接、间接排放,田间秸秆燃烧排放,粪便管理系统排放)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从1991年的23 675.3 t·a–1增加到2006年的32 610.4t·a–1,之后降低至30 810.7 t·a–1(2010年)。1991—1995年、1996—2000年、2001—2005年、2006—2010年农业生态系统年平均N2O排放量分别为26 170.7 t·a–1、29 870.0 t·a–1、32 085.8 t·a–1、31 287.6 t·a–1。各类型排放量大小依次为:农田直接(66.2%)-粪便管理系统(20.7%)-农田间接(12.9%)-田间秸秆燃烧(0.2%)。(2)1991—2010年,农田N2O直接排放量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从1991年的15 108 t·a–1增加到2006年的21 547 t·a–1,之后下降到2010年的20 594 t·a–1。4个时期年平均N2O直接排放量分别为17 073.0 t·a–1、19 976.8 t·a–1、21 183.4 t·a–1、20 778.6 t·a–1。农田旱作(包括蔬菜地、非蔬菜旱地、水旱轮作的旱季)N2O排放占农田N2O直接排放量的83.0%~90.7%,是农田直接排放的关键源。(3)1991—2010年间,福建省粪便管理系统N2O排放量保持在5 213.2~6 988.0 t·a–1,变化较稳定。粪便管理系统N2O排放的关键源为猪,占粪便管理系统N2O排放量的57.4%~67.9%。(4)2010年,农业生态系统N2O排放高值区主要分布在漳州市、南平市、泉州市和宁德市,其N2O排放量均在4 000 t·a–1以上,占全省总排放量的61.7%,应优先考虑削减这些地区的N2O排放。研究结果为决策者合理利用肥料,制定福建省农业生态系统温室气体减排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N2O排放 IAP-N模型 氮循环 农业生态系统 福建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做青工艺对乌龙茶香气组成化学模式的影响

茶叶科学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室内控温控湿环境[(22±1)℃、RH(71±4)%]条件下,借助茶叶香气成分GC-MS指纹图谱检测和代谢组学数据分析平台,以清香型乌龙茶、闽南乌龙茶和闽北乌龙茶工艺制法在制品和毛茶为对照样,探讨了做青工艺[萎凋程度(鲜叶减重率)×做青强度(摇青次数)]对做青叶在制品香气组成特征的影响。通过"云图"绘制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晾青失水"可明显改变做青叶在制品香气组成的化学模式,伴随萎凋程度(鲜叶减重率)的加重,α-法呢烯、苯乙醛、香叶醇、3-己烯-1-醇和(Z)-己酸-3-己烯酯含量逐渐增多,而叶绿醇、吲哚、2,6-二叔丁基对甲酚和乙基苯等成分含量则呈减少趋势,但仅结合不同强度的"单次摇青"将无法促成乌龙茶特有香型品质。做青是形成乌龙茶特殊香型品质的关键工序,带有类似花果香型的吲哚、反式-橙花叔醇和苯乙醛等香气成分可作为乌龙茶做青工艺品质控制的主要化学评测指标。

关键词: 乌龙茶 做青工艺 香气成分 模式识别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薯营养成分与口感品质的相关性研究

食品工业科技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检测不同甘薯品种蒸煮前后总淀粉、直链淀粉、还原糖、总糖、蛋白质、粗纤维、VC等营养成分含量的变化,并对薯块食用口感品质进行评价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F22-158综合总分、粉香味、甜味、肉质细腻度均是品种中最好;而福薯13的各项评分为品种间最差;不同甘薯品种蒸煮后淀粉减少含量与甜味呈显著正相关,直链淀粉含量与综合口感、粉香味呈显著正相关;蒸煮前甘薯总糖含量与各项口感指标呈负相关,但总糖增加量与各项口感指标正相关;甘薯蒸煮前后粗纤维含量与4项指标均负相关,其中蒸煮前粗纤维含量与综合口感、粉香味呈极显著负相关,与甜味呈显著负相关;蒸煮后蛋白质含量和维生素C含量与4项口感指标均为正相关,但相关性不显著。

关键词: 甘薯营养成分 口感品质 相关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无花粉观赏向日葵新品种‘闽葵4号’

园艺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闽葵4号’是以观赏向日葵品种‘GS08’为母本,自交系‘M1R3-1’为父本,经杂交选育的观赏型向日葵新品种。舌状花瓣黄色,管状花黑色,无花粉。单干型,生长势强,适应性广,生长期短,可四季种植,秋植生育期84~89 d,株高106~136 cm。花盘径7.1~7.5 cm,花径14.6~15.8 cm,花瓣34~48枚,瓶插寿命10~14 d,切花产量9~12万株·hm-2,可作为切花或庭院景观种植观赏。

关键词: 观赏向日葵 无花粉 品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蔗渣栽培料组合对草菇的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热带作物学报 2014 CSCD

摘要:研究不同甘蔗渣栽培料组合对草菇子实体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甘蔗渣替代棉籽壳20%处理草菇子实体产量比其他处理高出7.73%~32.74%,且其他其它处理间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性水平;与其他处理相比,20%替代处理草菇子实体中氨基酸总量提高15.81%~19.33%;20%替代处理的草菇子实体支链氨基酸与芳香族氨基酸比值高于α-酪蛋白和卵清蛋白2种食用蛋白,显示出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

关键词: 草菇 甘蔗渣 氨基酸 回归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