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贵州区试玉米组合主要性状分析及育种对策探讨
《种子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回归分析法分析影响2007~2009年贵州省玉米区域试验109个优良组合产量的因子,结果表明,影响产量的主成分因子分别是单穗粒重、生育期、百粒重、株高、穗行数和海拔;利用各因子作为自变量,玉米产量作为因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建立一个产量回归方程。方程的相关系数(R)为0.756,各因子对生产量影响的大小为单穗粒重>生育期>海拔>株高>百粒重>穗行数。玉米高产育种应加强种质的创新与改良,注重粒重、穗行数、生育期和株高的选择,并把遗传改良的重点放在单穗粒重上。


基于RBT与SAT控制奶牛布氏杆菌病的效果分析
《西北农业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T)初筛、试管凝集试验(SAT)确诊并捕杀阳性者对奶牛布氏杆菌病(Brucellosis)的控制效果,2009-2010年,持续监测12个感染程度各异的新建奶牛群。结果表明,当牛群初始感染率较低时,借助RBT与SAT能在较短时期内有效控制并净化布氏杆菌病;但在牛群感染率较高的情况下,上述手段不能有效控制感染扩散。减毒活疫苗模拟感染试验进一步证实,RBT和SAT阳性结果的出现严重滞后于牛群真实感染,这可能是其不能有效防控布氏杆菌病扩散的重要原因。


同源四倍体灯盏花离体再生及其倍性鉴定
《西北植物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四倍体灯盏花的无菌苗叶柄为外植体进行离体培养,研究其再生体系,并对再生植株进行染色体倍性鉴定。结果表明:叶柄外植体在MS+0.05 mg·L-1NAA+0.5 mg·L-16-BA+0.65%琼脂+3%蔗糖的培养基上不定芽的再生频率可达87.3%;继代培养(MS+0.1 mg·L-1NAA+0.3 mg·L-16-BA+0.65%琼脂+3%蔗糖)增殖系数为7.8,诱导(1/2MS+1.0 mg·L-1NAA+1.0 mg·L-1IBA+0.65%琼脂+3%蔗糖)生根率100%,移栽成活率为90%。细胞学鉴定结果表明,再生植株的染色体数为2n=4x=36,而原二倍体的染色体数目为2n=2x=18,基数x=9,因此,再生植株为四倍体。


小菜蛾成虫蛋白质组双向电泳图谱的建立及条件优化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选择合适的pH范围及长度的胶条,并对蛋白样品上样量、等电聚焦伏小时数、银染时间及样品前处理等进行优化,建立了以双向电泳技术为基础的小菜蛾成虫蛋白质组学研究方法.优化结果表明使用17 cm、pH3~pH10的非线性胶条可以得到分辨率较高的胶图.该方法的建立为小菜蛾抗药性差异蛋白质组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根结线虫拮抗放线菌的筛选及菌株HA10002的鉴定与活性物质分析
《植物保护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筛选获得对根结线虫具有拮抗能力的强活性放线菌菌株,并从菌株中发现新的杀线虫活性化合物,从海南东寨港红树林采集海泥样品9份,从五指山原始森林等地采集土壤样品51份,用平板稀释法对海泥和土壤样品进行分离;以南方根结线虫2龄幼虫为靶标线虫,采用24孔细胞培养板液体线虫法进行初筛和复筛;根据形态特征、培养特征、生理生化特征和16SrDNA序列对复筛出的活性菌株进行鉴定;菌株发酵液经溶媒萃取、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凝胶过滤和制备薄层板层析,采用活性跟踪法从中分离纯化杀线虫活性化合物;化合物经光谱及波谱分析和文献对照,进行结构鉴定。从60份样品中分离得到356株菌落形态有差异的放线菌。初筛得到16株对根结线虫校正死亡率在80%以上的菌株,复筛获得3株线虫校正死亡率在95%以上的菌株,其中分离自海泥样品中的菌株HA10002抗线虫活性最强,发酵原液的校正死亡率达100%。HA10002经鉴定为白浅灰链霉菌,从其发酵液中分离获得2个活性化合物,其中A26-3为Nocardamine,A22-1的结构正在进一步鉴定中。上述结果表明,筛选出的放线菌HA10002能合成2种以上杀根结线虫的活性代谢产物,是一株遗传稳定且具有开发潜力的活性菌株。
关键词: 根结线虫 拮抗放线菌 筛选 菌株鉴定 活性物质分析


青枯菌诱导的花生基因表达谱SSH分析
《西北植物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抗青枯病花生种质‘J4’和‘中花6号’、感青枯病花生品种‘中花12号’为材料,用强产青枯菌毒菌株(Ralstonia solanacearum)对其根系分别接种,采用抑制差减杂交(SSH)技术检测花生根系应答侵染的基因表达谱变化,并对文库中差异基因进行Real-time PCR分析。结果表明:经菌液PCR检测对挑选出的1 036阳性克隆片段进行测序及片段整合分析,获得162条花生基因,有功能注释的基因58条,其中44条基因参与了细胞结构(6%)、信号转导(12%)、抗病防御(5%)、转录调控(12%)等生理过程。用Real-time PCR技术对7个基因在‘中花6号’和‘中花12号’中的表达模式分析结果表明,6个基因在青枯菌侵染早期在抗病材料‘中花6号’中呈上调表达,可能与青枯病抗性直接相关。
基于生物量的水稻根系生长动态模型
《江苏农业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建立水稻根系生长动态模型,实现根系可视化,该研究以两优108(Va1,杂交籼稻)、86优8(Va2,杂交粳稻)和南粳43(Va3,常规粳稻)为材料,采用塑料桶土培,设施肥(每盆N 3.6 g、P2O5 0.8 g、K2O 3.6 g),与不施肥(基土同施肥处理)两个水平,分析并建立水稻根系根长、根体积以及根表面积与根干重的最适关系模型。结果显示:根长、根体积及根表面积与根干重间的动态关系符合幂函数Y=axb;2008年根长、根体积及根表面积的模拟值与观测值的根均方差(RMSE)每株分别为358.138 1 cm、2.089 1 cm3和136.325 2 cm2,2009年的每株分别为42.993 7 cm、0.314 9 cm3和14.072 8 cm2,检验结果为该模型可靠性较好。表明所建水稻根系生长动态模型具有一定的解释性和通用性,为功能-结构水稻模型研究及水稻可视化奠定了基础,对水稻理想株型设计、结构与功能关系研究及水稻生长系统的可视化和数字化均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云南不同土壤铅背景值下大叶茶种群对铅的吸收积累特征及其遗传分化
《生态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具有不同土壤铅(Pb)背景值的云南大叶茶主产区,分析了11个大叶茶种群所在地的土壤Pb含量,相应各种群的老、嫩叶Pb含量和富集系数,并利用ISSR分子标记研究了这些种群的遗传特征,以期认识不同大叶茶种群在不同Pb背景值下对Pb的吸收积累特征及其遗传分化状况。结果表明:(1)在本研究区域内,大叶茶种群间土壤Pb含量、老叶和嫩叶Pb含量、富集系数差异显著,土壤有效Pb、嫩叶Pb含量分别在0.78—15.20mg/kg和2.03—7.02 mg/kg之间,嫩叶Pb富集系数变化范围为0.001—0.24;种群内差异小,例如P6种群内嫩叶Pb含量在2.82—2.84 mg/kg之间,嫩叶Pb富集系数变幅为0.09—0.10。(2)筛选的10个ISSR引物扩增出81条带,平均多态位点百分率(PPB)为75.25%;Shannon's指数(I)估算出种群间的变异为34.28%,利用POPGENE软件计算出种群间遗传分化系数GST为0.3116,分子方差分析(AMOVA)也显示种群间变异占35.37%(P<0.001),表明不同种群的大叶茶出现了遗传分化。(3)UPGMA聚类分析发现,11个种群可分为5个类群,对Pb吸收累积能力高的与能力低的种群在聚类分析中存在明显分异;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有效Pb含量与PPB、Ⅰ、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的Pearson相关系数r分别为-0.633,-0.786,-0.581(P<0.05),土壤有效Pb含量与大叶茶种群遗传多样性水平程度不同呈负相关。讨论分析认为,在土壤Pb高背景值条件下,部分大叶茶种群遗传多样性水平降低,不同种群对Pb的吸收累积能力存在明显差异,种群间出现了显著的遗传分化。对低铅富集的遗传分化现象的深入研究将可能为遴选拒吸收污染物的洁净种质、在污染条件下进行无公害生产提供新途径。
关键词: 云南大叶茶 铅 吸收累积 ISSR 遗传多样性 遗传分化


植物生长延缓剂B9对马铃薯试管苗生长的影响
《西南农业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提高马铃薯种质试管苗保存质量,研究了植物生长延缓剂B9在不同浓度范围(10~60 mg/L)对费乌瑞它试管苗株高、叶数、可用节数和成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B9对马铃薯试管苗的生长有抑制作用;B9浓度40 mg/L可明显延长试管苗的保存时间,使培养234 d的试管苗成活率仍能达到90%,且不影响试管苗继代。结论:用40 mg/L的B9保存马铃薯种质试管苗,可减少试管苗转接次数,降低污染比例,节约人力、物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