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甘肃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8423条记录
兰州地区大规格大叶黄杨球的移植与管护技术

甘肃农业科技 2019

摘要:大叶黄杨是园林绿化的重要树种之一,由于枝叶茂密,四季常青,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在园林造景中被大量应用.从移植技术、管护技术和病虫害防治等方面总结了兰州地区大规格大叶黄杨球移植与管护技术.

关键词: 大叶黄杨 移植 兰州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河西走廊非耕地日光温室无花果栽培技术

甘肃农业科技 2019

摘要:从品种选择、苗木繁育、定植、整形修剪、土肥水管理、花果管理、日光温室环境调控、病虫害防治、果实采收与贮藏等方面对河西走廊非耕地日光温室无花果栽培技术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 无花果 生物学特性 栽培技术 河西走廊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机械损伤及二氧化氯对菠菜硝酸盐和贮藏品质的影响

包装与食品机械 2019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研究机械损伤及其二氧化氯(ClO_2)处理对菠菜贮藏过程中硝酸盐含量及贮藏品质的影响,用50 mg/L二氧化氯分别对机械损伤和未损伤的菠菜进行处理,测定了菠菜贮藏过程中硝酸盐、亚硝酸盐、硝酸还原酶、可溶性固形物、叶绿素和维生素C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机械损伤对菠菜中硝酸盐含量和贮藏品质影响明显,尤其对硝酸盐、可溶性固形物和维生素C含量影响显著。ClO_2处理可以有效减缓硝酸盐的生成,提高菠菜的贮藏品质。

关键词: 菠菜 机械损伤 二氧化氯 硝酸盐 贮藏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玉米行距对大豆/玉米间作作物生长及种间竞争力的影响

大豆科学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大豆玉米间作系统中玉米种植行距对间作作物生长及种间资源竞争的影响。在固定带宽的大豆/玉米间作系统中,设置10,20,45,60和70 cm 5个间作玉米种植行距,分析间作系统的间作优势、作物生长情况以及大豆相对于玉米的资源竞争力变化。结果表明:随间作玉米行距增加,间作优势增加,70 cm行距间作优势最大,达4 271.4 kg·hm~(-2)。Logistic生长拟合曲线表明:随玉米行距增加,大豆生物累积量减小,达到最大日生长速率峰值的天数缩短,玉米生物累积量最大值出现在D45处理下,达43 471.1 kg·hm~(-2),D45处理达到最大日生长速率峰值的天数最长,达130 d,且生长后期日生长速率持续高于其它处理;共生期内,伴随作物生长,大豆相对于玉米的资源竞争力A_(sm)逐渐降低,共生后期,表现为随间作玉米种植行距增加,大豆相对于玉米的竞争力A_(sm)逐渐减小。综合分析表明:河西灌区大豆/玉米间作系统中,玉米是强竞争力作物,玉米种植行距为45 cm,有利于大豆和玉米的生长及产量形成,大豆和玉米种间竞争力较弱,可作为河西灌区大豆/玉米间作系统中间作玉米的最佳行距配置。

关键词: 玉米行距 大豆/玉米间作 间作优势 种间相对竞争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生物质炭中盐基离子存在形态及其与改良酸性土壤的关系

土壤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生物质炭中盐基离子存在形态及其与改良酸性土壤的关系,通过厌氧热解的方法于300、500和700℃下制备了玉米秸秆炭。考察了热解温度对玉米秸秆炭水溶性、交换性和盐基总量的影响。采用室内培养的方法考察了添加玉米秸秆炭对酸性土壤的改良效果。结果表明:热解温度影响玉米秸秆炭各形态盐基离子含量,玉米秸秆炭总K、总Na、总Ca、总Mg、水溶性K、水溶性Na、水溶性Ca、交换性Ca和交换性Mg含量随热解温度升高显著增加;水溶性Mg和交换性K含量随热解温度升高先增加后下降。玉米秸秆炭中的K和Na主要以水溶态存在,约40%的Ca和30%的Mg以交换态存在,约50%的Ca和70%的Mg以其他形态(主要为难溶态)存在。添加玉米秸秆炭能极显著提高酸性土壤pH和降低土壤交换性Al3+含量,提高和降低幅度随热解温度升高极显著增加。总K+总Na+总Ca+总Mg含量可以作为衡量玉米秸秆炭提高酸性土壤pH能力的间接指标。添加玉米秸秆炭能极显著提高土壤交换性K、Na和Mg含量,能显著提高交换性Ca和总盐基离子含量。玉米秸秆炭总K和总Na含量是提高土壤交换性K和Na含量的决定因素,交换性Ca含量在提高土壤交换性Mg和交换性盐基总量中起决定作用。

关键词: 玉米秸秆炭 热解温度 盐基离子形态 土壤改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291份燕麦种质资源对红叶病抗性的鉴定

草原与草坪 2019

摘要:为明确不同燕麦种质抗大麦黄矮病毒差异,于2011~2016年采用人工接种对291份燕麦种质进行了由大麦黄矮病毒(Barley yellow dwarf virus,BYDV)引起的燕麦红叶病的田间抗性鉴定.结果表明:在供试的204份皮燕麦(Hulled oats)材料中,未检测出免疫材料;其中DA92-2F4,DA92-3F4和Rigdon等3份材料表现高抗(HR),占供试材料的1.5%;Wallaroo、青永久96、青23、青永久709等11份材料表现为抗(R),占5.4%;青3115、131-10燕麦、S20-36-6、DA92-1F4、青永久304等42份材料表现中抗(MR),占20.6%;45份和103份材料分别表现感(S)和高感(HS),占22.1%和50.5%.在供试的87份裸燕麦(Naked oats)材料中,未检测到免疫材料,其中VAO-1,定莜2032和花早2号等3份材料表现高抗(HR),占3.4%;2002x2-2-5-1-5-16、200215-13-2-2、9641-6、9418和08行-171-22等5份材料表现抗(R),占5.7%;白燕2号、白燕11号、内燕4号、07-21-7、定西R-30-21燕麦等28份材料表现为中抗(MR),占32.2%;36份和15份材料分别表现感(S)和高感(HS),占41.4%和17.2%.6份燕麦品种(系)首次被鉴定为高抗BYDV材料,可为燕麦种质的合理布局和抗病育种提供核心抗源.

关键词: 燕麦种质 大麦黄矮病毒 抗性 鉴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河西地区玉米田一代棉铃虫防治措施比较

甘肃农业科技 2019

摘要:在河西地区调查了玉米田不同防治措施对棉铃虫蛹、成虫、着卵量和为害率等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综合防治措施对棉铃虫的控制效果优于单一使用药剂的效果。对棉铃虫卵量控制效果较优的防治措施为辛硫磷+Bt+性诱剂、辛硫磷+Bt+杀虫灯;对幼虫量控制效果较优的防治措施为辛硫磷+Bt+杀虫灯、辛硫磷+Bt+食诱剂;对被害株率控制效果较优的防治措施为辛硫磷+Bt+性诱剂和辛硫磷+Bt+杀虫灯。4种综合防治措施对百株虫量和被害株率的防治效果不同,但并无显著性差异。且防治玉米田一代棉铃虫时应针对棉铃虫蛹、成虫、卵和幼虫综合采取多种防治措施,并进行持续性防治。

关键词: 河西地区 棉铃虫 玉米 害虫综合治理 性诱剂 食诱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玉米新品种五谷3861选育报告

甘肃农业科技 2019

摘要:玉米新品种五谷3861是甘肃五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以自选系WG6320为母本、自选系WG646为父本组配选育的玉米杂交种。在2009—2010年云南省玉米区域试验中,五谷3861 2 a平均折合产量为10 404.0 kg/hm~2,较对照品种海禾2号增产9.45%。在2010年云南省玉米生产试验中,五谷3861平均折合产量9 717.0 kg/hm~2,较对照品种海禾2号增产10.30%。抗倒性强,中抗灰斑病,抗茎腐病,抗丝黑穗病。植株为半紧凑型。平均生育期112 d,该品种株高267.4 cm,百粒重34 g,出籽率84.4%,容重816 g/L。籽粒含粗蛋白(干基)10.46%、粗脂肪(干基)4.08%、粗淀粉(干基)72.76%、赖氨酸(干基)0.33%。适宜在云南省等西南地区海拔1 000~2 000 m的区域种植。

关键词: 玉米 新品种 五谷3861 选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株行距配置连作对黄土旱塬覆膜春玉米土壤水分和产量的影响

水土保持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探讨株行距配置调整后密度对旱地覆膜春玉米连作稳产和水分利用的影响,为旱地雨养区春玉米高产稳产栽培提供依据。试验于2014—2017年在黄土旱塬区甘肃省镇原县(35°30′N,107°39′E)进行,以紧凑型耐密高产春玉米品种"先玉335"为试验材料,设55,75 cm 2种等行距垄沟覆盖种植方式,6.0,7.5,9.0,10.5万株/hm~2 4个种植密度水平,采用裂区设计,连作定位观测。使用烘干法测定不同处理春玉米生育期0—200 cm土层土壤水分,研究黄土旱塬连作春玉米籽粒产量和土壤剖面水分变化。结果表明,在试验设计行距下,在干旱年份55,75 cm行距0—200 cm土层土壤剖面水分均有低湿区形成,2种行距40—200 cm土层最低含水率均出现在160 cm土层剖面,55 cm行距土壤含水量为8.9%,75 cm行距土壤含水量为8.7%,受降水及植株生育耗水的影响,20—120 cm土层土壤水分变化较为剧烈。不论降水年型如何,2种行距下0—200 cm土壤深层水分均未产生土壤干层,75 cm行距低湿区较55 cm行距随年份变化有不同程度扩大,但2种行距下7.5~10.5万株/hm~2相同密度耗水量没有显著差异。4年平均产量75 cm行距相同密度均高于55 cm行距,9.0万株/hm~2及以下种植密度处理稳产性较好,密度由低到高产量分别增加2.2%,5.8%,4.1%和3.0%,平均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升1.1%,5.9%,0.3%和-1.5%,不同行距相同密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没有显著差异。研究表明,在黄土旱塬区55,75 cm行距配置7.5万株/hm~2种植密度连作具有稳定产量,并且不会导致土壤深层水分亏缺至产生土壤干层,是较为理想的连作稳产株行距配置种植模式。

关键词: 旱地 春玉米 株行距配置 土壤水分 水分利用效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刈割次数对甘肃庆阳地区光敏型高丹草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中国草地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甘肃庆阳黄土高原雨养农业区,以光敏型高丹草品种"大卡BMR"和"海牛"为对象,采用全生育期刈割一茬和两茬处理,测定各茬次产草量、粗蛋白质(CP)、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和糖锤度(BX),计算总可消化养分(TDN)含量,分析刈割茬次和品种对产草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品种对鲜草产量影响极显著(P<0.01);刈割茬次对鲜草和干物质产量影响极显著(P<0.01);总鲜草产量以刈割两茬最高,平均为128.87t/hm~2;总干物质产量以刈割一茬最高,平均为27.65t/hm~2;品种间鲜草和干物质产量对刈割茬次的响应程度不一致。品种对CP、ADF和TDN含量影响极显著(P<0.01),对NDF和BX影响显著(P<0.05);刈割茬次对各营养成分含量均影响极显著(P<0.01);不同品种的CP、NDF和TDN含量对刈割茬次响应不一致。品种对CP和TDN产量影响不显著,刈割茬次对二者影响极显著(P<0.01);CP产量以刈割两茬之和最高,平均为2.52t/hm~2;TDN产量以刈割一茬最高,平均为14.07t/hm~2。综合分析表明,从生产优质饲草料和单位面积营养物质产出的角度考虑,以粗蛋白质和总可消化养分产量为目标时,选择品种大卡BMR并采用刈割两茬的生产方式最佳;以干物质和总可消化养分产量为目标时,选择品种大卡BMR并采用刈割一茬的生产方式最佳。

关键词: 光敏型高丹草 品种 刈割次数 草产量 营养成分含量 营养物质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