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葡萄单芽硬枝扦插育苗技术
《林业科技通讯 》 2019
摘要:从品种选择、插条收集与保存、扦插时间、苗床准备、插条剪截与处理、苗木扦插、插后管理、大田移栽及苗木出圃等方面总结了葡萄单芽硬枝扦插育苗技术。采用该技术育苗,插条愈伤组织形成率达到95%以上,萌芽率达到85%以上。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L-苯丙氨酸对苹果醋发酵乙酸-2-苯乙酯合成途径的影响
《中国酿造 》 2019
摘要:为了初步研究食品添加剂L-苯丙氨酸对苹果醋发酵过程中特征性香气成分乙酸-2-苯乙酯合成途径的影响,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HS-SPME-GC-MS)联用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各合成相关基质浓度和关键酶活性的变化.结果 表明,当L-苯丙氨酸添加量为8g/L时,β-苯乙醇、乙酸、乙酸-2-苯乙酯、乙酰辅酶A质量浓度分别提高了19.2%、35.9%、51.6%、10.86%;L-苯丙氨酸对乙醇脱氢酶(ADH)、醇酰基转移酶(AAT)酶活性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却对酯酶酶活性有抑制作用.因此,本试验初步将8g/L作为L-苯丙氨酸的最佳添加量,初步推测L-苯丙氨酸通过醇酰基转移酶途径促进乙酸-2-苯乙酯的合成及其相关基质生成量和关键酶的活性关键酶活的生成量,为高品质苹果醋的技术研究和指导生产实践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 L-苯丙氨酸 苹果醋 乙酸-2-苯乙酯 合成途径 酶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旱作不同品种(系)马铃薯对马铃薯面条品质特性的影响
《食品工业科技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不同马铃薯品种(系)加工面条的适宜性,以13个旱作品种(系)的新鲜马铃薯为原料制备马铃薯面条,在对13个不同品种(系)基本成分分析和比较的基础上,以纯小麦为对照,研究不同品种(系)马铃薯对面条感官、蒸煮和质构特性的影响.结果 表明,不同品种(系)马铃薯面条的感官、蒸煮和质构特性存在显著差异性(P<0.05).感官综合评分较高的品种(系)是陇薯9号、中薯18号、LY08104-12、L1036-34、天薯11号;断条率较低的品种是陇薯7号、陇薯9号、陇薯11号、陇薯14号、天薯11号;蒸煮损失率较小的品种(系)是天薯11号、L1027-10、中薯18号、L1036-34、L1149-2;硬度、弹性和咀嚼性较好的品种(系)是L1149-2、陇薯7号、陇薯14号、青薯9号、中薯18号.综合评价面条的感官、蒸煮和质构特性,供试的13个品种(系)中,陇薯9号、天薯11号、中薯18号和新品系L1036-34、L1149-2表现较好,制得的面条感官品质较好,硬度适中,口感劲道,质构品质也较优.与CK相比,所筛选品种制得的面条感官评分范围为82.98~88.66分,较CK降低5.31~ 11.34个百分点;断条率与CK相当;损失率范围为2.44%~4.76%,较CK高出1.86~4.18个百分点;面条的质构特性与CK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香芹酮处理对马铃薯微型薯发芽调控及田间种植的影响
《中国马铃薯 》 2019
摘要:为了解决种薯、特别是微型薯长期贮藏发芽的问题,试验以马铃薯脱毒微型薯'青薯9号'为材料,分别考察香芹酮处理时间、剂量、处理次数及停药时间对微型薯贮藏效果和田间种植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香芹酮对微型薯具有发芽调控和抑制腐烂的保鲜作用,其中香芹酮一次性处理、使用剂量低的处理对微型薯发芽调控效果最佳;田间种植结果表明,香芹酮处理对马铃薯微型薯的出苗率、田间性状、产量及种植出马铃薯的品质无不良影响,且选择香芹酮处理0.3 mL/kg FW、处理1次、停药4~6周,对'青薯9号'微型薯贮藏期间的发芽调控、抑制腐烂及田间种植效果最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播期对旱作区大豆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甘肃农业科技 》 2019
摘要:在甘肃东部旱作区选择不同熟期3个大豆品种进行播期试验,对大豆生长发育时期、田间农艺性状、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进行综合分析表明,随播期的推迟,大豆生育期逐渐缩短,从早熟品种到晚熟品种生育期缩短表现出明显增加趋势,播期推迟10 d,生育期缩短5~8 d;播期推迟,大豆植株高度逐渐增加,主茎节数依次减少,百粒重逐渐下降;早熟品种中黄30适宜播期为5月20日,中熟品种晋豆23为5月10日,晚熟品种冀豆12为4月30日,适期播种能够显著提高大豆单株荚数、荚粒数、单株粒数等经济性状,有利于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提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深松和秸秆还田对甘肃引黄灌区土壤物理性状和玉米生产的影响
《应用生态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在甘肃引黄灌区灰钙土2015—2017年的田间试验,研究深松35 cm秸秆还田、深松35 cm秸秆不还田与传统旋耕秸秆不还田对土壤紧实度、容重、入渗率和0~100 cm土层土壤水分、玉米产量、养分吸收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深松35 cm秸秆不还田及旋耕秸秆不还田相比,深松35 cm秸秆还田使0~40 cm土层土壤紧实度和容重降低最明显,2017年收获后紧实度与容重较2015年试验前分别下降42.6%、7.0%,且2016和2017年播种前与收获后0~40 cm土层紧实度和容重的变幅最小,紧实度变异系数平均为6.1%,容重为3.2%,土壤入渗率较旋耕秸秆不还田提高33.6%;深松35 cm秸秆还田可显著提高春秋两季0~100 cm土层剖面含水量,降低剖面水分变异,0~100 cm土层土壤贮水量较旋耕秸秆不还田春季增加15.5%,秋季增加5.6%,水分利用效率提高32.4%;此外,深松35 cm秸秆还田能促进玉米生产,较旋耕秸秆不还田的经济产量两年平均分别增产25.6%,生物产量提升33.3%,玉米氮、磷、钾养分吸收量分别提高49.6%、51.5%和37.6%.综上,深松35 cm秸秆还田能改善物理土壤特性,稳定耕层物理性状,提高0~100 cm土层剖面水分含量及春秋两季土壤平均贮水量,降低水分变异,是促进玉米水肥高效利用,实现高产的最优措施,为甘肃引黄灌区耕层构建技术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深松 秸秆还田 土壤物理特性 土壤含水量 玉米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1-MCP浓度对'清香'青皮核桃冷藏期间 品质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经济林研究 》 2019 北大核心
摘要:为给青皮核桃的贮藏保鲜提供参考依据和技术支持,以'清香'核桃为试材,分别以1、3和5μL/L的1-MCP对其采后鲜果进行熏蒸处理,就不同浓度的1-MCP处理对'清香'青皮核桃在冷藏期间的品质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情况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低温贮藏60 d,浓度分别为3和5μL/L的1-MCP处理对青皮核桃的保鲜效果显著优于浓度为1μL/L的1-MCP处理和未以1-MCP熏蒸的对照处理;与对照处理相比,浓度分别为3和5μL/L的1-MCP处理的果皮转色指数分别降低了55.14% 与75.06%,其腐烂率分别下降了92.11% 和93.83%,其核桃仁中的总酚含量分别提高了65.3% 和52.8%,其总黄酮含量分别提高了31.5% 和24.25%,VE含量分别提高了59.97% 和79.21%.浓度分别为3和5μL/L的1-MCP处理均可有效抑制青皮核桃的腐烂,均能促使核桃仁保持较好的品质,且此2个浓度处理间的差异不显著.综合考虑成本等因素认为,生产上可采用浓度为3μL/L的1-MCP对'清香'青皮核桃进行贮藏保鲜处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土高原黑垆土施肥的作物累积产量及土壤肥力贡献
《土壤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施肥的作物产量和土壤肥力贡献是评价施肥是否科学的关键参数,为了给黄土高原黑垆土区施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通过设置在黄土高原黑垆上的长期定位试验系统研究了不同施肥的作物产量和土壤肥力贡献。试验设不施肥(CK)、单施氮肥(N)、氮磷配施(NP)、秸秆与氮磷配施(SNP)、单施有机肥(M)和有机肥与氮磷配施(MNP)6个处理。结果表明,所有处理玉米和小麦累积产量与种植年限显著正相关。MNP、SNP、NP、M4处理玉米年均产量分别为8 856、7 089、7 226、7 043 kg·hm~(-2),小麦年均产量分别为4 916、3 747、4 132、3868kg·hm~(-2),均显著高于对照(CK)。SNP、M和MNP处理玉米和小麦产量与NP处理相近或高于NP处理。氮肥、磷肥的作物累积产量贡献量与种植年限分别呈二次凹函数和凸函数关系。氮磷配施(NP)、秸秆还田的作物累积产量贡献量则与种植年限显著正相关,其年均玉米产量贡献量分别为3408、2191kg·hm~(-2),小麦产量贡献量分别为429、206kg·hm~(-2)。长期施用有机肥及秸秆还田可显著增加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长期施磷肥土壤有效磷含量显著增加,而长期施用有机肥土壤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均显著增加。总体而言,黄土高原黑垆土区长期平衡施用化肥、施用有机肥、秸秆与化肥配合施用及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施用均可增加作物产量,提升土壤肥力质量,适宜化肥施用量为N 90kg·hm~(-2)、P_2O_5 75 kg·hm~(-2),秸秆还田可隔年施磷。
关键词: 黑垆土 作物累积产量 土壤肥力 作物产量贡献量 秸秆还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利用RNA干扰介导抗病性获得兼抗四种病毒的转基因马铃薯
《植物保护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获得兼抗马铃薯X病毒(Potato virus X,PVX)、马铃薯Y病毒(Potato virus Y,PVY)、马铃薯卷叶病毒(Potato leaf roll virus,PLRV)和马铃薯潜隐花叶病毒(Potato virus S,PVS)4种病毒的转基因马铃薯新材料,分别以这4种病毒全长CP基因为模板,通过设计PCR引物和亚克隆获得4种病毒CP基因相对保守区段的基因片段,并将其拼接成融合基因,以载体pHANNIBAL和pBI121为基础,构建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i)载体,利用农杆菌介导的转基因体系进行马铃薯遗传转化,并对获得的转基因马铃薯进行病毒抗性检测.结果 表明,所获得的融合基因片段RH1和RH2,酶切鉴定分别得到长度为1 200 bp的条带,与预期片段相符;构建了含pdk内含子和RH1、RH2融合基因的RNAi植物表达载体,经BamH I/SacI双酶切,获得长度约3 200 bp的片段,表明RNAi植物表达载体pBI121-pRH构建成功;转化易感病毒马铃薯品种陇薯11号,PCR检测和PCR-Southern杂交分析表明融合基因已整合到陇薯11号马铃薯基因组中;抗病性检测显示4株转基因马铃薯植株对4种病毒均免疫.表明利用RNAi可筛选出抗多种病毒的转基因马铃薯新种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