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奶牛乳房炎乳样产色葡萄球菌的分离鉴定及酸性电解水体外杀菌试验
《黑龙江畜牧兽医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解某奶牛养殖场奶牛临床乳房炎的致病菌及酸性电解水对奶牛乳房炎致病菌的体外杀菌效果,本试验采集该奶牛养殖场临床乳房炎患病奶牛乳样,对乳样中的病原菌进行分离后通过革兰氏染色和镜检、生化试验、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鉴定病原菌种类,并对分离菌株进行药敏试验和动物致病性试验,通过体外杀菌试验分析酸性电解水对分离菌株的杀菌效果。结果表明:分离菌株在Baird-Parker(BP)培养基上生长良好,培养24 h后可见菌落表面光滑,呈灰黑色,无透明圈。革兰氏染色、镜检可见分离菌株呈蓝紫色并排列成葡萄串状,将该分离菌株命名为QSPT2023。分离菌株QSPT2023与葡萄球菌属的生化特性基本一致;16S rDNA基因序列与GenBank收录的产色葡萄球菌OP068076.1的基因序列相似性最高,为99.93%;与产色葡萄球菌OP068076.1位于系统发育树的同一分支,亲缘关系最近;与产色葡萄球菌KJ783397.1、LC317309.1、ON715882.1的亲缘关系较近,与金黄色葡萄球菌、腐生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等的亲缘关系较远;对氯霉素、头孢噻肟、头孢呋辛、头孢氨苄、头孢他啶、头孢唑啉、卡那霉素、米诺环素、氧氟沙星、多西环素、氟苯尼考、复方新诺明敏感,对大观霉素、恩诺沙星、罗红霉素、氨苄西林、阿莫西林、两性霉素B、磺胺嘧啶耐药。小鼠腹腔注射0.2 mL分离菌株菌液5 h后出现紧闭双眼、眼周有渗出物、畏寒抱团等症状,3 d内有死亡小鼠,死亡小鼠剖检后有明显的病理特征。用酸性电解水作用产色葡萄球菌分离菌株菌液5 s后杀菌率为99.21%,作用10 s后杀菌率为99.99%,作用15 s后杀菌率为100%,杀菌效果优于传统消毒剂5%聚维酮碘。说明从奶牛乳房炎患病奶牛乳样中成功分离到一株产色葡萄球菌,酸性电解水对该分离菌株具有较好的杀菌效果。
关键词: 产色葡萄球菌 奶牛乳房炎 酸性电解水 体外杀菌试验 杀菌率


不同牧草品种治理沙化草原效果比较
《畜牧产业 》 2024
摘要:黑龙江省沙化草原土壤条件较好,其改良治理的潜力大。本文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结合牧草生长发育规律特性,采用人工建植草地对沙化草原进行改造,选用豆科和禾本科进行播种的方式治理沙化草原,以达到增加产量、增加植被盖度的效果。从试验结果看,与对照CK相比,采用人工建植草地治沙效果显著,综合草地高度、密度、盖度及产草量等情况,其中以单播披碱草治理沙化效果最佳,其草场株高为109.1 cm,盖度为92.8%,株条数为1 496.3个/m~2,产草量为6 580.4 kg/hm~2,其次为无芒雀麦+披碱草混播草地、无芒雀麦草地。说明披碱草和无芒雀麦不论单播或混播均能显著有效地治理沙化草原,适宜在沙化的天然草原推广应用。


密度和施氮量互作对黑龙江省半干旱区谷子产量的影响
《天津农林科技 》 2024
摘要:为明确密度和施氮量互作对黑龙江省半干旱区谷子产量的影响,文章以黑龙江省主栽的优质谷子品种嫩选18为试验材料,采用裂区设计,其中设密度为主处理:分别为40、50、60、70万株·hm-2;氮肥(纯氮)施用量为副处理:分别为 0、80、120、160 kg·hm-2.结果表明,种植密度、氮肥施用量及种植密度×氮肥施用量 3 个因素对谷子产量的影响极显著(P<0.01).留苗密度为 60 万株·hm-2,同时氮肥施用量为 120 kg·hm-2 时,谷子产量最高,可达 5 760.3 kg·hm-2,极显著高于其他密度与氮肥互作处理(P<0.01).


现代育种技术在选育优质草食家畜中的研究及应用
《现代畜牧科技 》 2024
摘要:选育与优质化是畜牧业发展的首要工作,草食家畜作为重要的生产资源,在促进畜牧业健康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现代育种技术已成为推动现代畜牧业领域进步的关键力量,精准育种、高效育种、智能化育种为草食家畜产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在可持续发展大背景下,现代育种技术为实现草食家畜产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和产品的质量安全提升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从现代育种技术在选育优质草食家畜中的研究及应用等方面展开综述,为保护生态环境和畜牧业健康发展以及提高经济效益提供了有力支撑。


不同比例复合添加剂对鲜食玉米秸青贮品质的影响
《现代畜牧科技 》 2024
摘要:该试验旨在研究添加不同比例复合添加剂对鲜食玉米秸青贮品质的影响。试验采用完全随机分组设计,共3个处理组,每组3个重复,即对照组、试验1组(2%糖蜜+复合菌酶制剂)、试验2组(4%糖蜜+复合菌酶制剂)。分别在第0、30、60、90天对鲜食玉米秸秆青贮发酵品质进行测定,分别在发酵的第0、60、90天取样,对青贮饲料营养成分进行测定。结果显示,青贮30 d后与对照组相比,2个试验组pH值均显著降低(P<0.05),乳酸、乙酸含量均显著升高(P<0.05)。2个试验组均改善了鲜食玉米秸青贮的发酵品质。


玉米穗腐病的抗性鉴定与抗性基因定位研究进展
《黑龙江农业科学 》 2024
摘要:玉米是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其生长过程中易受多种病害影响,其中穗腐病是常见病害之一,会造成玉米产量损失和品质下降.该病害致病菌种类繁多、致病机理复杂.从经济、安全、有效的角度,抗病育种无疑是最佳选择.因此,围绕玉米种质资源对穗腐病的鉴定评价和抗病位点发掘进行总结,对加快抗病育种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本文从玉米穗腐病的危害和防治、国内外穗腐病优势致病菌、我国各区域优势致病菌、国内外已鉴定的抗穗腐病资源,以及通过连锁分析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方法定位出的抗病位点进行了综述,并对玉米穗腐病的抗性育种进行展望,为今后开展玉米穗腐病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