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残膜对棉田耗水特性及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大田微区控制性模拟试验,测定并比较了新疆覆膜滴灌棉田3种不同残膜含量(0、225、450 kg·hm~(-2))对棉花的耗水量、耗水模数、棵间蒸发量、水分利用效率、干物质积累分配及其与耗水相关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条件下,与无残留处理相比,随着残膜量的增加,生育期总耗水量有降低趋势,C_(225)和C_(450)处理分别降低了25.60、33.74 mm,但差异未达显著性水平,其中苗期、蕾期耗水模数降低较为显著,说明残膜降低了作物的耗水量,明显抑制了生育前期的耗水需求。与此同时,残膜污染的加剧,增大了生育期平均棵间蒸发强度,两个生长季C_(225)和C_(450)处理的棵间蒸发强度显著比C_0处理高0.07、0.16 mm·d~(-1),降低了有效耗水所占比例;此外,残膜不利于干物质的快速积累和在生殖器官中的高效分配,C_(450)处理籽棉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较无残膜处理分别降低了8.7%和5.6%。
七种杀虫剂对松毛虫赤眼蜂的田间残留毒性
《应用昆虫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常用杀虫剂不同残留期对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i的影响。[方法]采用模拟实验,测定了7种药剂田间推荐使用剂量对松毛虫赤眼蜂蛹和成虫的残留毒性。[结果]阿维菌素和毒死蜱对松毛虫赤眼蜂成蜂的毒性最高,在田间推荐使用浓度下,施药后1~3d赤眼蜂死亡率达到100%,施药后5~10d死亡率在70%以上,而甲维盐的毒性较低,施药后7 d赤眼蜂死亡率为22.2%,施药后10 d为13.3%,与对照无显著性差异。氯虫苯甲酰胺·高效氯氟氰菊酯在1~7 d的死亡率为38%~86.8%,至第10天与清水对照无显著差异。苦参碱也具有较高的毒性,施药后1~7 d赤眼蜂死亡率为28.5%~82.3%。氟啶虫胺腈的毒性和氯虫苯甲酰胺·高效氯氟氰菊酯相当,施药后10 d赤眼蜂死亡率与对照差异不明显。在7种待测的药剂中甲氧虫酰肼对赤眼蜂的影响最小,除施药后1~3d高于对照外,其后赤眼蜂的死亡率与对照无显著差异。在推荐使用剂量下,7种药剂对赤眼蜂蛹羽化出蜂率毒死蜱的影响最大,平均出蜂率为68%,与清水对照差异显著,其它几种药剂对出蜂率无影响。表明在实施释放赤眼蜂的害虫综合治理方案中,尽量避免使用阿维菌素、毒死蜱等农药,而甲氧虫酰肼对赤眼蜂残留毒性较低,可以推广使用;同时根据药剂的残留毒性掌握好最后一次施药与放蜂的间隔期,以免造成对赤眼蜂的伤害。[结论]为开展害虫综合治理中如何协调化学防治和天敌的控害作用提供了基础数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伊犁河谷不同管理模式稻田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
《新疆农业科学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伊犁河谷稻区节肢动物群落及各亚群落结构、时序格局和变化规律,为水稻生境昆虫综合治理提供依据。【方法】应用灰色关联度和主分量方法,分析该稻区不同模式节肢动物群落。【结果】共获节肢动物21 258头,隶属于2纲,10目,28科,31属,35种,生态调控型(记"A模式")、常规管理型(记"B模式")和粗放管理型(记"C模式")三种模式下节肢动物物种数之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但A、C模式物种数明显高于B模式。在发生量方面,A、B、C模式差异显著(P<0.05)。灰色关联度分析表明,水稻生境中,主要天敌为蜘蛛类且对稻水象甲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其控害能力较弱;在群落特征指数和时序格局方面,A、C模式节肢动物群落较B模式,物种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丰富度指数均偏高,表明人工干预越少,节肢动物多样性、物种丰富度越大,生态系统越稳定;B模式下,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均最低,而优势集中性指数最高,表明该生境部分节肢动物种群分布较集中、数量大,生态系统趋于简单化,优势种害虫易爆发成灾。【结论】外界干涉越频繁,对节肢动物的分布、物种类群多样性均不利,节肢动物结构较单一,生态系统越不稳定;影响伊犁河谷稻区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变化主要因子为植食类、捕食类亚群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亚硒酸钠浸种对春小麦种子萌发特性的研究
《种子 》 2017 北大核心
摘要:为研究硒浸种对春小麦种子活力和幼苗生长特性的影响,分别设置0,0.5,1.0,2.5,3.5,5.0,10.0,50.0mg/L共8个亚硒酸钠溶液浓度,通过发芽试验,比较研究了不同浓度的亚硒酸钠浸种对春小麦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亚硒酸钠溶液浓度升高,春小麦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幼苗和根长以及干鲜重等指标均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1.0mg/L的亚硒酸钠溶液对小麦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有促进作用;随着亚硒酸钠浓度的升高(≥2.5mg/L),其各项指标显著下降,并对根和苗的生长表现出抑制作用;因此在实际生产中,掌握合适的硒浸种浓度非常关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氮素水平下的草莓生长状况研究
《新疆农业科学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温室不同氮素水平下无土栽培的草莓最佳品质和产量,确定最佳氮素施用浓度。【方法】以具有代表性的草莓品种丰香作为研究对象,在相同的栽培管理技术条件下,研究草莓在6种不同氮肥施用量下的生长、结果及品质。【结果】在施用6个氮素水平的处理中,当氮素施用量在2.0~7.5 mmol/L,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植株的株高、茎粗、叶面积以及草莓的产量等均相应的增加,但是当氮素施用超过7.5 mmol/L时氮素利用率会降低,且植株的株高、茎粗、叶面积以及草莓的产量等呈现降低趋势。【结论】氮素施用水平在7.5 mmol/L为温室无土栽培草莓最佳的氮素施用浓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地膜厚度对作物产量与土壤环境的影响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农用地膜(以下简称地膜)已成为我国干旱、冷凉地区土壤增温、保墒和作物增产的重要措施。为摸清我国地膜厚度应用现状,研究地膜厚度对作物产量和土壤环境的影响,2011年,在全国范围内针对棉花、玉米、马铃薯、花生等主要覆膜作物分别布置172、99、30、58个调查点,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我国地膜厚度应用现状进行系统调查。根据调查结果,2011—2013年,在新疆、甘肃、内蒙古、山东4省分别针对以上4种作物,设置不同地膜厚度处理,系统分析了地膜厚度对土壤温度和含水量、作物产量、经济效益以及地膜残留强度等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主要覆膜作物现用地膜厚度较薄,96.7%的地膜厚度集中在0.004~0.008 mm之间。增加地膜厚度能够提高土壤温度和含水量,但对不同作物的产量影响不同;随着地膜厚度增加(0.004~0.012 mm),棉花和玉米产量不断增加,而马铃薯和花生产量先增加后减少;地膜厚度对作物经济效益有一定影响,但处理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地膜厚度显著影响地膜残留强度(P<0.05),除了马铃薯外,其余作物地膜残留强度和地膜厚度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综上所述,增加地膜厚度对于我国主要覆膜作物有一定的增产作用,但增产幅度有限,而在残膜回收的基础上增加地膜厚度能够显著降低地膜残留强度。为应对我国农田地膜残留问题,建议我国地膜厚度标准提高至0.010~0.012 mm较为适宜。
大枣多糖抗氧化及抗炎活性的研究
《现代食品科技 》 2017 北大核心
摘要:本研究通过建立1,1-二苯基-2-苦基肼基(DPPH)自由基、2,2-联氮-二(3-乙基-苯并噻唑-6-磺酸)二铵盐(ABTS)自由基、羟基自由基、还原力等4种体外模型研究大枣多糖的抗氧化活性;建立脂多糖(LPS)诱导的巨噬细胞RAW264.7模型研究大枣多糖的抗炎活性。实验结果表明,大枣多糖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对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羟基自由基的半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0.9、2.8、1.1 mg/m L;总还原力为1.0时,对应的Vc和大枣多糖浓度分别为0.08 mg/m L和2.95 mg/m L,大枣多糖的抗氧化活性呈浓度依赖性。高剂量的大枣多糖能够显著降低RAW264.7细胞中炎症因子如环氧合酶-2(COX-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白细胞介素-6(IL-6)的含量,表明大枣多糖具有较强的抗炎活性。大枣多糖可望作为抗氧化剂和抗炎制剂应用于功能性食品和医药工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成熟度对伽师瓜采后呼吸及酶活性的影响
《保鲜与加工 》 2017 北大核心
摘要:以3个不同成熟度伽师瓜果实为试材,采用液相氧电极法、紫外分光光度计法分别测定总呼吸速率、5种途径呼吸速率及7种呼吸代谢关键酶的活性,通过分析不同成熟度伽师瓜果实采后各途径呼吸速率及其相关酶活性大小的关系,了解成熟度对伽师瓜采后呼吸的影响,确定适宜的采收成熟度。结果表明,成熟度2伽师瓜采后呼吸高峰出现比成熟度1和成熟度3伽师瓜晚20 d。成熟度2伽师瓜采后呼吸跃变过程以三羧酸循环途径的呼吸速率对总呼吸速率的贡献相对最高,三羧酸循环、细胞色素、交替途径的呼吸速率分别与琥珀酸脱氢酶、细胞色素氧化酶、交替氧化酶活性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成熟度1伽师瓜采后的呼吸跃变过程以交替途径的呼吸速率对总呼吸速率的贡献相对最高,糖酵解和交替途径的呼吸速率分别与丙酮酸激酶、交替氧化酶活性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成熟度3伽师瓜采后的呼吸跃变过程以细胞色素途径的呼吸速率对总呼吸速率的贡献相对最高。综合比较,选取成熟度2(10%<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2%)为伽师瓜果实适宜贮运的采收成熟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金钻蔓绿绒的组培苗繁殖生产技术研究
《新疆农业科学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金钻蔓绿绒种苗扦插、播种、分株慢的生产技术,利用组织培养技术为金钻蔓绿绒规模化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金钻蔓绿绒一年生茎段为试材,筛选其诱导、增殖的最佳培养基,简化生根、移栽方法,快速组培生产优质种苗为研究对象。【结果】金钻蔓绿绒的诱导培养基为MS+BA1.5 mg/L+NAA0.1 mg/L,增殖培养基为MS+BA0.2 mg/L+NAA0.1 mg/L,气生根苗在炼苗成活率达98%,草炭和珍珠岩混合基质最适于移栽。【结论】建立金钻蔓绿绒的组培快繁体系,为金钻蔓绿绒优质种苗工厂化生产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