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基于线粒体D-loop区和Cyt b基因分析广西禾花鲤三个群体遗传结构
《水生生物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基于线粒体D-loop区和Cyt b基因部分序列,分析了广西全州、融水、环江三地禾花鲤(Cyprinus carpio)的遗传结构.在3个群体中共鉴定到19种D-loop与Cyt b序列的组合单倍型,总的单倍型多样性(Hd)和核苷酸多样性(π)分别为0.916±0.010和0.008±0.004,禾花鲤线粒体DNA具有单倍型多样性高和核苷酸多样性低的特点.环江群体单倍型多样性最低,但是核苷酸多样性却最高,反映了环江群体存在最明显的谱系混杂.分子方差分析(AMOVA)显示遗传变异主要来源于群体内部(71.54%),禾花鲤三个群体间有显著的遗传分化(Fst=0.285;P<0.01).系统发育分析表明,多数样本的线粒体单倍型属于华南鲤(C.carpio rubrefusus)类型,同时三地禾花鲤中均检测到一定频率的西鲤(C.carpio carpio)或远东鲤(C.carpio haematopterus)类型的线粒体单倍型,提示禾花鲤可能受到鲤养殖品种的杂交渐渗.研究初步揭示了广西禾花鲤的种质资源现状,为禾花鲤这一地方特色"稻鱼共作"品种的选育和苗种管理提供了必要的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裸腹鲟人工繁殖技术研究初报
《中国水产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裸腹鲟(Acipenser nudiventris)曾广泛分布于欧洲的黑海、亚速海和中亚的里海、咸海,以及上述区域的一些河流中,在中国仅自然分布于新疆伊犁河流域,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列为极危物种,是《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二保护物种,也是我国的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受多种因素影响,伊犁河流域野生裸腹鲟已濒于绝迹。本研究对人工驯养条件下的伊犁河裸腹鲟成年个体开展了人工繁殖、胚胎发育和苗种培育等方面的研究。在共计13尾野生裸腹鲟中,有2尾雌鱼和3尾雄鱼性腺发育达到了IV期,采用LHRH-A2对性腺发育至IV期的2尾雌鱼和3尾雄鱼实施了人工催产和授精,获卵12万粒,受精率为55%。在15~17℃的孵化条件下,裸腹鲟仔鱼经5~7 d孵出,获得裸腹鲟鱼苗约25200尾,孵化率42.5%。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珠江口盆地番禺4洼珠江组层序地层及其约束下砂体发育模式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21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钻测井资料及地震资料,对番禺4洼珠江组层序地层进行研究,明确砂体发育特征与层序地层的关系,进一步分析二级层序不同演化阶段海平面变化、物源供给、构造沉降要素对砂体发育的影响,并建立二级层序控制要素作用下砂体发育模式。结果表明:研究区珠江组可划分为1个二级层序,5个三级层序,各三级层序均只发育海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不同三级层序的结构特征存在差异,其中三级层序SQ1和SQ2海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均较为发育,而三级层序SQ3~SQ5以高位体系域为主;砂体发育特征与二级层序基准面演化及三级层序结构密切相关,二级层序基准面上升半旋回,砂岩含量整体有降低趋势,单层砂岩厚度减小;二级层序基准面下降半旋回,砂岩含量整体有增大趋势,晚期单层砂岩厚度明显增大;三级层序SQ3~SQ5砂体主要发育在高位域;全球三级海平面升降旋回控制研究区三级层序的发育及结构类型,进一步控制不同结构三级层序的砂体发育规律;物源与二级相对海平面共同控制二级层序内砂体的垂向叠置样式和平面演化。
关键词: 层序界面 层序结构 海平面 物源 砂体发育模式 珠江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山东半岛南部海域渔业资源结构及关键种的年际变化
《水产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掌握大规模增殖放流背景下山东半岛海域渔业资源结构特征及其变动趋势,基于2016—2018年山东半岛南部海域渔业资源调查与渔业种类食性文献数据,以渔业资源群落关键种作为切入点,通过食物网拓扑结构与社会网络分析法,解析了山东半岛南部海域渔业资源结构及关键种的年际变化。结果显示,2016—2018年山东半岛南部海域食物网包含物种20~22个,摄食关系数量59~65个,年际差异不大;基于优势度分析发现,伏季休渔延长后,2018年小黄鱼、带鱼、蓝点马鲛优势度明显增加;食物网拓扑结构密度范围为0.304 8~0.368 4,种间关联度为0.145 1~0.163 4;群落关键种均为鳀和黄鮟。鳀作为关键被捕食者,黄鮟作为关键捕食者,两者在2016—2018年均为优势种,但鳀优势度逐年下降,细纹狮子鱼从2017年开始成为优势种。山东半岛南部海域食物网结构较稳定,关键种稳定,但群落中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逐渐由高营养级种类演替到低营养级种类。
关键词: 群落结构 关键种 食物网拓扑结构 网络分析法 山东半岛南部海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3种海蜇制品铝含量检测方法比较
《南方水产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文章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分光光度法和乙二胺四乙酸(EDTA)滴定法测定海蜇(Rhopilema esculentum)产品中的铝(Al)含量,对比检测结果、精密度和准确度差异,分析这3种方法在产业上应用的优缺点,并采用ICP-MS对中国10个沿海城市的即食海蜇产品进行了Al残留风险摸底调查。结果表明,ICPMS和分光光度法的测定结果差异不显著,EDTA滴定法与其他2种方法存在差异,但总体相差不大。3种测定方法对盐渍海蜇和即食海蜇样品的相对标准偏差(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 RSD)介于1.79%~4.34%。ICP-MS对于盐渍海蜇和即食海蜇的加标回收率分别介于92%~104%和97%~100%,而分光光度法的加标回收率分别介于97%~102%和98%~101%,EDTA滴定法的加标回收率介于94%~99%,相对偏低。3种方法均符合检测要求,可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此外还发现部分地区的即食海蜇Al残留量接近国家规定的限量标准。
关键词: 海蜇 铝 ICP-MS 分光光度法 EDTA滴定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鳍棘鲷精子冷冻保存方法探究
《南方水产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黄鳍棘鲷(Acanthopagrus latus)是中国具有重要商业价值的海水鱼类之一,对其精子开展冷冻保存可为黄鳍棘鲷育种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可有效预防其种质资源衰退,保持其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该研究以黄鳍棘鲷精子为实验材料,对其精子冷冻保存的稀释液、葡萄糖浓度、抗冻剂种类及浓度、精子与保护液稀释比例和降温程序等进行了筛选优化。结果表明,以含10 g·L-1葡萄糖、5%乙二醇的MPRS溶液与精子按1∶2的比例稀释,4℃平衡30 min,液氮面上5 cm熏蒸5 min,最后投入液氮保存2 h,将黄鳍棘鲷冷冻精子于37℃水浴解冻后活性最好,精子活力、运动时间和寿命可分别达到(85.17±3.66)%、(9.16±7.70) s和(94.29±9.55) s。
关键词: 黄鳍棘鲷 精子冷冻保存 精子活力 稀释液 葡萄糖 抗冻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近10a黄海浒苔绿潮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海洋预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收集和整理了2010—2019年黄海绿潮卫星遥感影像资料,对黄海浒苔暴发期间生长消亡过程的年际变化、季节变化、暴发源地、历年漂移路径特征、发展规模及影响区域等进行了长时间尺度和多角度的分析和对比。结果表明:历年卫星首次发现浒苔的区域均位于江苏盐城以东海域,浒苔暴发时间集中在5月中旬—下旬,经过10~20 d的聚集发展进入盛期,6月中旬—7月上旬覆盖面积达到顶峰,7月中下旬盛期结束,之后进入半个月—一个月的消衰期,整个灾害过程平均持续期约84 d。黄海浒苔成灾期间,其覆盖面积的增减变动速率并不均匀,具有跳变现象,日均最大增长率出现在5月中旬—下旬,其值可达22.6%;日均最大衰减率出现在7月中旬—下旬,约为12.3%。统计显示,近10 a黄海浒苔的生长消亡过程、最大分布规模及其分布形态以及漂移路径均存在明显差异,可能与历年环流形势和环境条件有关,浒苔漂移路径和发展规模对未来影响岸段以及致灾程度起到决定性作用。此外,近5 a黄海浒苔覆盖面积整体呈减小趋势,但浒苔影响范围(分布面积)呈波动增大趋势,分布范围由近海向外海扩展,影响岸段由山东半岛以南的中西部沿海区域向东部岸线延伸。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同振式矢量水听器耐压球壳优化设计
《兵工学报 》 2021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深水矢量水听器的结构耐压问题,推导外压球壳最大应力公式,分析同振式球形矢量水听器的材料和尺寸对其声学性能和耐压性能的影响。基于此,给出一种最小平均密度薄壁耐压球壳的设计方法。从典型深海工程材料中优选7075T6铝合金材料,设计、制作一型设计耐压深度3 000 m的同振式球形矢量水听器。对该水听器耐压结构进行了有限元仿真,并对其灵敏度、指向性和耐压能力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该矢量水听器具有良好的余弦指向性,500 Hz处灵敏度为-188 dB,能够耐受37.5 MPa外压;最小平均密度薄壁耐压球壳的设计方法及工程样机设计方案是合理和可行的。
关键词: 同振式矢量水听器 薄壁耐压球壳 最小平均密度 有限元仿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下扬子巢湖鼓地1井五峰-高家边组生物地层及部分笔石带缺失原因
《海洋地质前沿 》 2021 CSCD
摘要:鼓地1井位于安徽巢湖鼓山,该井开口层位即为高家边组地层,在770.5~1 234.5 m处钻遇高家边组(下段)和五峰组黑色笔石页岩,笔者据此开展了该井笔石生物地层研究及其部分笔石带缺失的原因分析。鼓地1井由下而上能鉴定出Dicellograptus complexusParaorthograptus pacificus带(WF2-WF3)、疑似Akidograptus ascensus带(LM2)、Coronograptus cyphus带(LM5)、Demirastrites triangulatus带(LM6,未见顶)4个生物地层单元。与下扬子区连续沉积的五峰-高家边组笔石生物带相比,鼓地1井缺少Metabolograptus extraordinarius-Metabolograptus persculptus带(WF4-LM1)和Parakidograptus acuminatusCystograptus vesiculosus带(LM3-LM4)。分析认为,受"江南古陆"扩展的影响,鼓地1井可能在WF4-LM1时期存在沉积间断,并未接受沉积;而LM3-LM4在邻区可见,推测是由于鼓地1井位于逆冲推覆构造带上,受构造滑脱的影响致使该段地层缺失;这些原因也导致了该井五峰-高家边组有利黑色页岩厚度小。Coronograptus cyphus带和Demirastrites triangulatus带(LM5和LM6)厚度大,应是受逆冲推覆构造的影响,地层出现了重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双向长短期记忆网络的流体高精度识别新方法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21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碳酸盐岩储层的储集空间类型多样、储层性质复杂,导致流体的测井响应受到强非均质性的影响,给流体识别工作带来极大困难。针对该问题,提出基于测井序列信息的双向长短期记忆网络(Bi-LSTM)流体识别模型,从测井响应特征差异性分析及相似性分析两方面出发,确定敏感曲线,结合Bi-LSTM网络的输入要求,建立流体识别样本库,并获得基于Bi-LSTM的流体识别模型。应用该方法对鄂尔多斯盆地马家沟组进行流体识别,与单向LSTM模型及其他3类机器学习算法预测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基于Bi-LSTM的流体识别模型流体识别的符合率从82.7%提高到91.5%,取得较好的应用效果;该模型既能充分利用井下对应深度测井曲线的响应值,又能兼顾测井曲线随深度的变化趋势和前后关联,最大程度避免储层纵向非均质性带来的影响,提高流体识别能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