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冲绳海槽中南部不同环境表层沉积物质来源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冲绳海槽中南部3种不同沉积环境(东海外陆架、东海陆坡和冲绳海槽)表层沉积物进行了稀土等元素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冲绳海槽和陆坡表层沉积物具有与台湾物质来源类似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La/Sm-Gd/Yb散点图也显示海槽和陆坡沉积物主要分布在台湾物源端元区,表明冲绳海槽中南部海槽和陆坡表层沉积物主要来源于台湾,而外陆架沉积物明显的重稀土亏损与大陆河流(特别是长江、黄河)沉积物来源较为一致。为进一步判断外陆架表层沉积物来源,对外陆架沉积物重矿物进行分析鉴定,结果显示,外陆架沉积物重矿物以普通角闪石-绿帘石-石榴石-赤褐铁矿为组合特征,与长江沉积物重矿物组成特征类似,其明显缺乏台湾河流来源的典型重矿物锆石、黄河来源典型重矿物云母、浙闽沿岸来源典型重矿物磁铁矿,说明台湾、黄河和浙闽沿岸并非研究区外陆架表层沉积物主要物源。根据以往测年等研究成果,研究区外陆架沉积物年代较老,应为古长江物质经东海现代环流体系不断改造而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全球海底峡谷成因及演化研究
《海洋地质前沿 》 2021 CSCD
摘要:海底峡谷广泛发育于全球大陆边缘,在地形上表现为深切于大陆边缘的凹槽,是海陆边界处最为显著的地貌之一。海底峡谷是陆缘碎屑物质由陆至深海运移的重要通道,是研究区域源-汇体系、海平面升降、构造演化的重要场所,也是海底油气资源形成与储集的重要区域,是国内外在海洋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针对海底峡谷的成因及演化过程,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与划分,首先介绍了国内外海底峡谷研究的关键成果,其次概述了两大世界典型峡谷区南海北部海底峡谷区和蒙特利海底峡谷区的区域构造及成因,最后依据海底峡谷形成演化的主控因素,将其成因分为3种类型:强侵蚀性、河流侵蚀型、构造作用及溯源侵蚀型。通过对峡谷成因演化的研究,有助于为海底峡谷的分类提供新的思路,为海底峡谷区域的资源勘探、古气候与构造演化模式方面提供新的突破点。
关键词: 海底峡谷 峡谷类型 峡谷演化 南海北部峡谷区 蒙特利海底峡谷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即食海蜇中铝检测、脱除与杀菌新技术研究进展
《食品与发酵工业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海蜇加工是我国传统的加工产业,新鲜海蜇需经多次盐矾处理脱水去毒制成盐渍海蜇,从而引起了产品中高浓度的铝残留。铝残留问题长期困扰着海蜇加工产业,而脱铝技术成为了产业亟需升级改造的关键技术。该文针对即食海蜇加工技术、铝残留的危害、铝含量检测方法、脱铝技术、杀菌技术及明矾替代技术等最新研究进行了全面的分析,重点对比评价了几种海蜇中铝含量的检测方法,详细阐述了脱铝技术的工艺及其机理,旨在为保障海蜇加工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及研发明矾替代新技术提供理论支撑。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江苏南部溪流司氏(鰑)生长特性的初步研究
《水生生物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7年1月至2019年4月于江苏南部溪流水域采集司氏(鰑)(Liobagrus styani)样本221尾,利用脊椎骨分析法对司氏(鰑)的年龄与生长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司氏(鰑)渔获物年龄组成为1—5龄,以2—3龄个体为主,占总样本量的71.85%.体长分布范围为32.09—104.02 mm,优势组60—90 mm.体长与脊椎骨外径关系为L=22.134R+34.551,体长与体重关系为W=3×10–5L2.836,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为:Lt=108.45[1–e–0.1330(t+3.8058)],Wt=17.74[1–e–0.1330(t+3.8058)]2.836.生长拐点年龄为4.04龄,拐点年龄时对应体长、体重分别为Li=70.22 mm和Wi=5.17 g.研究首次在江苏南部水域采集到司氏(鰑),并首次报道了年龄结构和生长特征,为其资源保护提供了基础资料.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解脂耶氏酵母中羽扇豆醇合成途径的构建与调控
《工业微生物 》 2021 CSCD
摘要:羽扇豆醇因其具有抗癌抗炎等生理活性而广泛应用于医药领域。本研究分别利用源自木榄和蓖麻的羽扇豆醇合酶(LUS)在解脂耶氏酵母(Yarrowia lipolytica)中构建生物合成羽扇豆醇途径(GLU-1、GLU-2),并由对该途径中关键限速酶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tHMGR)和异戊烯基二磷酸异构酶(IDI)过表达的工程菌(GLU-1M、GLU-2M)调控MVA途径,实现了羽扇豆醇在解脂耶氏酵母中从无到有的生成,其产量为11.74 mg/L。为提高其产量而构建了过表达角鲨烯合成酶(SQS)及角鲨烯氧化酶(SQE)的工程菌(GLU-1MSS),羽扇豆醇的产量达到了24.62 mg/L,较前构建的工程菌(GLU-1M)产量提高了1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多种培养基和不同培养温度的马里亚纳海沟异养细菌多样性分析
《海洋湖沼通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马里亚纳海沟具有低温、高压、永久黑暗以及营养匮乏等深海环境特征,其中的细菌多样性对深海环境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为研究马里亚纳海沟海水中异养细菌的物种多样性,采用多种培养基、不同培养温度同步筛选,单菌落16S rRNA基因序列鉴定,邻近法系统发育树构建分析等方法,对25个海水样品进行异养细菌多样性分析。共获得细菌531株,对其中371株进行16S rRNA基因鉴定,共分布41属,97种。经系统进化分析,异养菌株分布于4门:厚壁菌门(Firmicutes)、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优势菌群为Proteobacteria,占鉴定菌株数量的58%,其中γ-Proteobacteria占总菌数的52%。此外,还发现4株潜在新物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解淀粉芽孢杆菌素Amylocyclicin W5的纯化及其抑菌机理
《食品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解淀粉芽孢杆菌素Amylocyclicin W5的抑菌机理,本实验通过硫酸铵沉淀、离子交换以及?KTA蛋白纯化系统对Amylocyclicin W5进行分离纯化,并对Amylocyclicin W5进行三羟甲基甘氨酸-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此外,以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 LMGT2805)为指示菌对Amylocyclicin W5进行抑菌实验,同时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变化以及细胞内部结构变化。结果表明,最适宜沉淀细菌素的硫酸铵饱和度为70%,0.5 mol/L NaCl可以明显洗脱吸附在HiPrep SP XL 16/10柱上的Amylocyclicin W5,将洗脱液通过?KTA蛋白纯化系统得到2个对应的收集峰(F1和F2);对不同收集峰对应的洗脱液进行抑菌实验,结果发现只有F2对应的组分液对B. cereus LMGT2805有抑菌效果。三羟甲基甘氨酸-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结果显示Amylocyclicin W5组分F2的分子质量约为12.3 kDa。高浓度(4倍最低半抑菌浓度)条件下的Amylocyclicin W5可以完全抑制B. cereus LMGT2805,其主要抑菌机制是破坏其细胞壁,使其形成孔洞,导致其内容物外泄,细菌(营养或芽孢细菌)无法正常进行代谢,从而造成细菌的死亡。实验结论为新型广谱细菌素的开发利用及其在食品安全领域的应用研究提供了数据支持。
关键词: 解淀粉芽孢杆菌 Amylocyclicin W5 分离纯化 抑菌机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环境DNA技术在象山港水域鱼类多样性调查中的应用与评估
《中国水产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对象山港水域环境DNA (eDNA)样品的采集和高通量测序分析,并结合渔业资源调查数据,阐述象山港主要鱼类群落的种类组成和多样性特征,探讨了环境DNA技术在典型海域鱼类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前景。结果显示,共从象山港水域环境DNA样品中检测到26个常见鱼类物种,隶属于辐鳍鱼纲(Actinopterygii)的7个目中的21个属。其中,丰度最高的两个目为鲱形目(Clupeiformes)、鲈形目(Perciformes),其相对丰度合计占到总鱼类物种丰度的92.5%。在所有鱼类中,象山港海域渔获物中资源量较高的斑鰶(Konosirus punctatus)和黑棘鲷(Acanthopagrus schlegelii)在环境DNA调查中序列丰度最大,分别占到鱼类总丰度的45.85%和17.69%,其次是髭缟虾虎鱼(Tridentiger barbatus)和花鲈(Lateolabrax japonicus),几个门类序列丰度与渔获物种资源量组成变化趋势相似。与传统调查方法相比,环境DNA测定灵敏性高、数据准确性高且成本低,适用于相关海域的鱼类多样性研究。本研究不仅可以丰富象山港水域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信息,还可以为系统开展该水域海洋生态系统管理与修复工作提供基础信息支持。
关键词: 环境DNA (eDNA) 象山港 渔业资源 高通量测序 鱼类多样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珠江口淇澳岛红树林湿地沉积物碳、氮分布研究
《南方水产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对珠江口红树林湿地沉积物有机质有更为全面、深入的认识,以珠江口淇澳岛红树林湿地为对象,对其沉积物有机碳(TOC)和总氮(TN)的含量分布、储量及来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淇澳岛7种主要红树[秋茄(Kandelia candel)、无瓣海桑(Sonneratia opetala)、桐花(Aegiceras corniculatum)、木榄(Bruguiera gymnorhiza)、卤蕨(Acrostichum aureum)、老鼠簕(Acanthus ilicifolius)、海漆(Excoecaria agallocha)]群落表层沉积物TOC质量分数介于1.125%~1.969%,TN质量分数介于0.058%~0.136%.其中秋茄林内TOC含量最高,无瓣海桑林缘TOC含量最高,而木榄林内、林缘TOC含量均最低,且各红树群落TOC含量均呈林内大于林缘的特征.表层沉积物碳氮比(C/N)为12.032~26.690,显示出高等植物对其有机质组成具有较高的贡献率,其中植被内源有机碳的平均贡献率约为70.21%.受土地利用变化等因素的影响,0~30 cm层沉积物的TOC和TN含量均呈现出波动变化的趋势.0~30 cm层沉积物有机碳储量(SOC)介于56.83~69.54 t·hm?2,显示出淇澳岛红树林湿地较强的有机碳埋藏能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