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6365条记录
酵母水解物对日本沼虾幼虾生长、抗氧化、免疫和肠道菌群的影响

动物营养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酵母水解物添加水平对日本沼虾幼虾生长、抗氧化、免疫和肠道菌群的影响。在蛋白质水平为37%、脂肪水平为8%的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YH1)、0.5%(YH2)、1.0%(YH3)、2.0%(YH4)和4.0%(YH5)的酵母水解物,获得5种试验饲料。将平均体重为(0.104±0.003) g的1 000尾日本沼虾幼虾随机分为5组,每组4个平行(50尾/平行),进行为期8周的饲养试验。结果表明:1)日本沼虾成活率不受饲料中酵母水解物添加水平的影响(P>0.05),但当饲料中酵母水解物添加水平达到1.0%时,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最高,且显著高于YH1组(P<0.05)。2)相比YH1和YH5组,YH3和YH4组肝胰腺丙二醛(MDA)含量显著降低(P<0.05);YH2、YH3和YH4组肝胰腺总抗氧化力(T-AOC)显著高于YH1和YH5组(P<0.05);YH4组肝胰腺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著高于YH1、YH2和YH5组(P<0.05);YH5组肝胰腺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显著低于其余各组(P<0.05);同时,YH5组肝胰腺免疫性能指标一氧化氮(NO)含量和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显著高于其余各组(P<0.05)。3)日本沼虾肠道菌群从门水平上分析,主要以8种优势菌门为主,分别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软壁菌门(Tenericutes)、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蓝藻门(Cyan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衣原体门(Chlamydiae)和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从属水平上分析,主要以11种优势菌属为主,分别为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希瓦氏菌属(Shewanella)、气单胞菌属(Aeromonas)、雷诺氏菌属(Reyranella)、几丁质杆菌属(Chitinibacter)、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黄杆菌属(Flavobacterium)、分枝杆菌属(Mycobacterium)、红杆菌属(Rhodobacter)、寡养单胞菌属(Stenotrophomonas)和军团菌属(Legionella);属水平上的有益菌未因酵母水解物的添加而显著增多(P<0.05),但添加一定量的酵母水解物可抑制希瓦氏菌属、气单胞菌属、不动杆菌属和军团菌属等致病菌和潜在致病菌的生长。由此可见,在饲料中添加1.0%的酵母水解物可促进日本沼虾的生长;当添加水平达到1.0%~2.0%时,可提高虾的抗氧化能力;当添加水平达到4.0%时,不仅可以显著改善虾的肠道菌群,还可以提高虾的非特异性免疫力。根据生长性能和抗氧化能力,建议日本沼虾幼虾饲料中酵母水解物添加水平为1.0%;根据免疫性能分析,建议日本沼虾幼虾饲料中酵母水解物添加水平为4.0%。

关键词: 酵母水解物 日本沼虾 生长性能 抗氧化 免疫 肠道菌群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江近口段近岸段鱼类群落多样性现状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掌握长江近口段近岸段鱼类群落多样性现状,2017年在南通和常熟江段近岸水域开展了鱼类周年调查,统计分析了鱼类群落主要参数及时空特征。结果显示,本次调查共采集到鱼类62种,隶属于8目17科。就鱼类食性、洄游习性及栖息水层等3个生态类型归类,该鱼类群落的优势类群依次为杂食性鱼类、淡水定居性鱼类及底层鱼类。渔获规格上以小于50 g的小型鱼类占优势,物种数及渔获尾数占比分别为37种、67.77%。Margalef丰富度指数(D)、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Simpson单纯度指数(C)和Pielou均匀度指数(E)的变化幅度分别为3.73~6.26、2.44~2.98、0.07~0.15和0.64~0.76,均值为5.03、2.62、0.12、0.73,群落多样性水平时间特征表现为春夏季高于秋冬季,空间特征则表现为常熟采样点高于南通采样点。长江近口段近岸段渔获尾数同样呈现出季节性差异,夏季的渔获尾数最多,冬季最少。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鱼类群落在相似度为44.34%时被划分为2个类群,该江段鱼类群落差异更多地来自季节变化。研究结果补充了长江近口段近岸段鱼类的基础数据,为该江段乃至长江流域渔业资源评估和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 长江近口段 群落结构 鱼类生物多样性 生态类群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胭脂鱼寄生单殖吸虫形态特征及其系统发育分析

中国水产科学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准确鉴定严重危害保育胭脂鱼(Myxocyprinus asiaticus)的单殖吸虫(Monogenea)种类,本研究采用形态特征和LSU rDNA序列分析相结合的手段对所发现样品进行准确鉴定和描述。在养殖基地胭脂鱼鳃部所检查到的单殖吸虫形态特征如下:虫体呈长带状,前端具有口吸盘;阴道细长,交配管呈钩状,具有中央刺,卵茄形;具2对中央大钩,固着器与虫体分界明显,覆盖有指向前方的几丁质棘。LSU rDNA序列分析表明该单殖吸虫与美国亚口鱼(Catostomus ardens)寄生的一种伪缪丽虫(Pseudomurraytrema sp.)相似率最高(91.7%,AF382059);系统发育分析表明其与鳞盘虫科类群亲缘关系较近并位于分支基部。综合形态和分子数据,本研究所发现寄生于胭脂鱼鳃部的单殖吸虫被鉴定为亚洲伪缪丽虫。本文补充了亚洲伪缪丽虫的形态学特征和LSU rDNA序列数据,为进一步研究胭脂鱼寄生亚洲伪缪丽虫的疾病防控提供基础资料。

关键词: 胭脂鱼 单殖吸虫 伪缪丽虫 形态特征 系统发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半滑舌鳎早期不同性别的形态差异及判别分析

海洋渔业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检验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鱼苗70日龄时不同性别间的形态差异,对采集的349尾半滑舌鳎幼苗准确鉴定性别,并测量形态性状,进行数据分布检验、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判别分析等。结果显示,所测各性别群组的形态指标数据均符合正态分布、方差齐性(P>0.05)。对半滑舌鳎形态学性状的方差分析和主成分分析表明,雌、雄性别间差异主要集中在全长和体高等方面,且雌鱼全长、体高平均值都大于雄鱼和伪雄鱼。利用各项标准化指标进行判别分析,雌性个体判别准确率为37%,雄性个体判别准确率为85%,伪雄鱼极不易判别且更接近雄性。研究表明,对雄鱼的判别方法可满足生产中半滑舌鳎早期苗种性别观测鉴定的要求,从而达到提高苗种雌性率的目的。

关键词: 半滑舌鳎 性别 形态差异 主成分分析 判别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氮营养盐对极北海带幼苗生长和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水产科学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不同质量浓度硝态氮对极北海带生长、生理特性的影响,在实验室条件下将极北海带培养在硝态氮质量浓度梯度为0、0.5、2、4、6、8、10mg/L的灭菌海水中,10d后分别测定各培养条件下藻体的生长和生化参数。试验结果表明:(1)硝态氮质量浓度为2~8mg/L时极北海带的相对生长速率和可溶性蛋白含量较高,表明极北海带幼苗适于在此营养盐水平下生长。低氮环境时藻体的丙二醛含量较高,且与相对生长速率呈显著负相关,表明低氮胁迫可引起细胞膜脂过氧化,导致极北海带的相对生长速率降低;(2)在低氮营养盐水平(0~0.5mg/L)时,藻体超氧阴离子水平明显升高,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均升高,表明这3种抗氧化酶尤其是过氧化物酶在清除藻体内自由基时起关键作用,同时丙二醛有较明显的积累,表明在低氮营养盐水平下抗氧化酶的作用可能受到限制。在高氮营养盐水平(10mg/L)时,藻体超氧阴离子含量较低,且丙二醛无明显积累,3种抗氧化酶活性在高氮环境时均明显升高,表明高氮环境时藻体的抗氧化酶系统发挥作用,清除积累的活性氧。高氮和低氮营养盐胁迫对极北海带幼苗的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不同。(3)在高氮和低氮环境时,类胡萝卜素和叶绿素a含量均低于适宜的氮含量条件时的含量,表明类胡萝卜素和叶绿素a对氮胁迫无明显响应。本试验结果可为极北海带苗种生产及人工养殖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 极北海带 营养盐质量浓度 相对生长速率 生理生化 抗氧化系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斑节对虾3个种质群体体质量性状配合力及杂种优势分析

南方水产科学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该研究利用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南海1号"群体(S)、非洲品系选育群体(A)和泰国群体(T),采用完全双列杂交交配设计,建立9个自繁和杂交组合F1代.利用混合线性模型估计不同组合体质量性状的一般配合力(GCA)和特殊配合力(SCA).结果显示,"南海1号"群体的一般配合力最高,其次是非洲品系选育群体,泰国群体的最低,其效应值分别为0.4373、?0.0624和?0.3749.9个交配组合的体质量性状的特殊配合力效应值介于?0.7798~0.613,其中非洲品系选育群体(♂)×"南海1号"群体(♀)组合(AS)体质量性状的特殊配合力最高,效应值为0.613.杂种优势分析表明,6个杂交交配组合的体质量性状中亲和超亲优势范围分别是8.41%~13.80%和2.66%~7.97%,其中非洲品系选育群体(♂)×"南海1号"群体(♀)组合(AS)的中亲杂种优势(HM)和超亲杂种优势(HB)最大,分别为13.80%和7.97%.研究表明,"南海1号"群体为母本,非洲品系选育群体为父本的杂交组合特殊配合力和杂种优势最好,可以考虑加强该组合在体质量性状方面的选育.

关键词: 斑节对虾 体质量 配合力 杂种优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鲤病毒性疾病发生与防控的研究进展

南方农业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鲤(Cyprinus20carpio20L.)是我国重要的水产养殖品种之一,但随着养殖密度和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其养殖生态系统受到不同程度破坏,各类疾病频繁暴发,其中又以病毒性疾病的影响范围最广、死亡率最高,已成为制约鲤养殖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瓶颈问题。文章通过综述鲤春病毒血症(Spring20viraemia20of20carp,SVC)、锦鲤疱疹病毒病(Koi20herpesvirus20disease,KHVD)、鲤病毒性浮肿病(Viral20edema20of20carp20disease,VEC)和鲤痘疮病毒病(Carp20pox20disease,CPD)等病毒性疾病的病原生物学、发生机理、流行特点及其防控策略,发现鲤病毒性疾病仍存在诸多问题亟待深入研究,包括KHV可感染多种鲤科近缘鱼类,但为何只发展成为病毒携带者而不发病;养殖水温是否是决定病毒感染的关键因素;病毒可通过哪些途径逃避免疫监视而进入鱼体;在不同感染阶段病毒的传播方式是否存在差异等。此外,由于目前尚缺乏高效的防控方法,加强检疫和免疫防控仍是防控鲤病毒性疾病的主要手段。因此,今后要继续加强对病毒致病机理和传染途径的研究,研发新型口服疫苗载体及传送系统,并基于RNAi技术研制能有效防治病毒性疾病的药物,以确保我国鲤养殖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病毒性疾病 流行特点 防控策略 SVC KHVD VEC CPD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绿鳍马面鲀早期生长发育与摄食特性的研究

海洋科学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人工培育条件下,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对绿鳍马面鲀(Thamnaconusmodestus)仔、稚、幼鱼生长、发育与摄食特性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绿鳍马面鲀仔、稚、幼鱼的各生长指标可拟合为具有1~2个生长转折点的2~3段直线,其中全长、体长、体质量、肛前长、头长、吻长和体高可拟合为3段直线,眼径可拟合为2段直线。头长在第一转折点后的生长速率显著高于其他指标,除头长和体高在第二个生长转折点后生长速率减慢外,其余各项生长指标生长速度均逐渐加快。3~4日龄"开口期"前后的仔鱼,摄食发生率和饱食率均较低,随后逐渐升高。摄食发生率在12日龄后达到100%,饱食率在25日龄后达到100%(消化道充塞度为3~4级)。绿鳍马面鲀仔、稚、幼鱼均为白天摄食类型,白天摄食量占全天摄食量的71.6%以上。随日龄增长,鱼苗饱食时间呈下降趋势,消化时间则呈上升趋势。了解绿鳍马面鲀早期的生长发育与摄食特性,可为人工育苗管理提供参考,以促进鱼苗生长,提高成活率。

关键词: 绿鳍马面鲀 早期阶段 生长 发育 摄食特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美济礁附近海域3种金枪鱼肌肉成分检测与营养评价

南方水产科学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分析中国南海美济礁附近海域大目金枪鱼(Thunnus obesus)、蓝鳍金枪鱼(T. thynnus)、黄鳍金枪鱼(T. albacares)的营养成分与营养价值,该研究采用国标法检测了3种金枪鱼的水分、蛋白质、灰分、脂肪酸和氨基酸成分及其结构,并进行营养评价。结果显示,3种金枪鱼中黄鳍金枪鱼蛋白质含量最高,蓝鳍金枪鱼脂肪和灰分含量最高;以氨基酸评分(AAS)和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为评分标准,3种金枪鱼氨基酸评分均大于等于1;3种金枪鱼各种必需氨基酸构成均优于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世界卫生组织(WHO)模式;蓝鳍金枪鱼的油酸含量远高于其他2种金枪鱼,且差异显著(P<0.05);蓝鳍金枪鱼的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和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种类最多且含量最高。结果表明,3种金枪鱼均具有较丰富的营养成分、较完美的营养比例和较高的营养价值;3种金枪鱼相比,黄鳍金枪鱼可提供更多的蛋白质,蓝鳍金枪鱼提供更多的不饱和脂肪酸。美济礁附近海域3种金枪鱼具有很高的开发价值,成分检测对研究设计这3种金枪鱼专用驯化养殖饲料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金枪鱼 肌肉 营养成分 营养评价 美济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陆相湖盆深水重力流混合事件层沉积及沉积学意义

地质学报 2021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重力流混合事件层在陆相湖盆广泛发育,其形成和分布对理解重力流沉积演化过程及重力流沉积常规与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意义重大。以涠西南凹陷流沙港组一段和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7段重力流沉积为研究对象,分析湖盆重力流混合事件层的沉积特征、类型、成因及沉积模式,并进一步探讨其地质意义。湖盆主要发育滑动、滑塌重力驱动块体搬运沉积和砂质碎屑流、泥质碎屑流、高密度浊流和低密度浊流等重力流流体沉积,同时广泛发育重力流混合事件层沉积。湖盆重力流混合事件层包含多层结构、双层结构和频繁互层三种大的类型;其中,双层结构的重力流混合事件层进一步根据上下两个沉积单元厚度的差异可细分为两个亚类。多层结构的混合事件层主要为流体侵蚀或砂体液化成因,多发育于混合事件层沉积近端;双层结构与频繁互层结构的混合事件层主要为流体减速膨胀、泥质碎屑流中碎屑颗粒的差异沉降成因,多发育于混合事件层沉积远端。相同沉积单元组成的沉积层在垂向上的规律叠置是岩芯中识别重力流混合事件层沉积的可靠依据;在未明确其沉积过程的情况下可能会导致沉积信息的错误解读。同时,重力流混合事件层的发育会导致重力流沉积非均质性增强,不利于常规油气的储集;但是,重力流混合事件层形成的细粒沉积物是非常规油气"甜点"区发育的优势沉积岩相组合类型。

关键词: 浊流 碎屑流 混合事件层 地质意义 陆相湖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