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6365条记录
牡蛎礁修复的底物筛选:新、旧牡蛎壳附苗效果比较

海洋渔业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2019年室内和野外附着实验,检验了牡蛎壳(新壳和旧壳)和生物膜(有生物膜和无生物膜)对牡蛎附着量的影响。室内附着实验表明,在生物膜处理下新壳上牡蛎附着量显著高于旧壳(P<0.05);而在无生物膜对照组中,新、旧壳上牡蛎附着量无显著差异(P>0.05)。野外附着实验发现,生物膜显著提升了旧壳上牡蛎附着量,但对新壳上牡蛎附着量无显著影响。通过2020年野外附着实验,检验了牡蛎壳(新壳和旧壳)和潮区(滩面以上0.6 m和1.1 m)对牡蛎和藤壶附着量的影响。牡蛎附着量在每个潮区中,15 d、45 d和70 d时新壳均显著高于旧壳(P<0.05)。藤壶附着量仅在0.6 m潮区中、15 d时新壳显著高于旧壳,而45 d和70 d时,各潮区中新、旧壳上藤壶附着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发现,总体来看新壳的附苗效果好于旧壳,这种差异涵盖了整个牡蛎繁殖、附着及补充的高峰期。因此,牡蛎礁修复中应优先选取新壳作为底物。

关键词: 牡蛎礁 底物筛选 牡蛎苗 藤壶苗 附着 生物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牡蛎中产广谱细菌素芽孢杆菌的筛选及鉴定

中国食品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不同革兰氏阳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蜡样芽孢杆菌、植物乳杆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弗氏柠檬酸杆菌、副溶血性弧菌、大肠杆菌、肠道沙门氏菌、福氏志贺氏菌)为指示菌,利用从福建霞浦海域牡蛎中分离的细菌为指标菌,筛选具有产广谱细菌素的细菌。其中,14株具有广谱抑制作用的细菌经形态特征和16s rDNA分析,初步鉴定均为芽孢杆菌属。这些芽孢杆菌产的细菌素具有热稳定性强,易被蛋白酶分解等细菌素基本特征。通过抑菌谱的范围和重复片段基因指纹分析(repPCR),结果显示:这14株芽孢杆菌可进一步分为4株基因型的芽孢杆菌,做后续试验。通过质粒提取结果判断这4株芽孢杆菌细菌素是由染色体编码合成。经硫酸铵盐析法及凝胶过滤层析得到的细菌素粗提物质仍具有较强的抑菌作用。将细菌素的粗提物通过Tricine-SDS-PAGE电泳试验,结果显示:这4株具有广谱细菌素的芽孢杆菌分子质量均小于20 ku,应归属于Class II类细菌素。结合LC-MS/MS比对鉴定,新发现的细菌素未列入现有蛋白质数据库中,这说明新发现的4株芽孢杆菌可能产生新型广谱细菌素。

关键词: 芽孢杆菌 细菌素 抑菌活性 蛋白质鉴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极北海带幼苗对氮、磷和铁营养元素需求的研究

水产科学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将体长3~5 cm的极北海带幼苗充气饲养在过滤灭菌海水中,以NaNO3和KH2PO4为氮源和磷源,氮、磷质量浓度[ρ(N):ρ(P)=10:1]:NO3--N为0、0.5、2、4、6、8、10 mg/L,温度9℃,光周期为12L:12D,12、24、36、48、60 h后,测定其叶绿素荧光参数(光系统Ⅱ最大荧光产量,Fv/Fm)及培养12、24、48 h后幼苗的表观光合速率,以研究极北海带幼苗生长的适宜营养盐质量浓度范围.另一试验中,以NaNO3和NH4 Cl为氮源,KH2 PO4为磷源,FeCl3为铁源.NH4+-N(3 mg/L)组中Fe3+质量浓度为0、1 mg/L.NO3--N(3 mg/L)组Fe3+质量浓度为0、0.2、1、5 mg/L,0、4、10、24、48 h后测定幼苗培养液中的PO43--P、NO3--N、NH4+-N和Fe3+质量浓度以及处理3 d后的极北海带幼苗的相对生长速率以探讨极北海带幼苗生长对铁与氮、磷的需求.试验结果显示,NO3--N:2~8 mg/L,PO43--P:0.2~0.8 mg/L[ρ(N):ρ(P)=10:1,下同]内,极北海带幼苗的相对生长速率较高,表明该NO3--N、PO43--P质量浓度范围对其生长有利;NO3--N:2~4 mg/L,PO43--P:0.2~0.4 mg/L时,极北海带幼苗的Fv/Fm值和表观光合速率均较大,表明该NO3--N、PO43--P质量浓度范围对其光合作用较有利;铁(Fe3+,下同)质量浓度为0.2~1.0 mg/L时较有利于极北海带幼苗的生长,在铁质量浓度为1 mg/L时幼苗的相对生长速率最大;添加适宜质量浓度的铁营养盐后,10 h内显著促进极北海带幼苗对NO3--N和PO43--P的吸收,24 h后促进效果不明显,同时幼苗对铁的吸收也在10 h内基本达到饱和;5 mg/L的高铁质量浓度对幼苗吸收NO3--N和PO43--P有抑制作用,添加铁与否对幼苗吸收NH4+-N无显著影响(P>0.05).

关键词: 极北海带 氮元素 磷元素 铁元素 生长 生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海洋涡旋遥感:进展与挑战

遥感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海洋涡旋数量大、分布广、含能高、裹挟强,是研究物质循环、能量级联和圈层耦合的理想载体.对涡旋的全生命周期追踪观测成为21世纪以来海洋遥感领域最重要的进展之一,并引发了新一轮涡旋研究的热潮.本文从涡旋的温度异常、物质示踪、旋转流场和闭合拓扑等特征出发,简述了红外辐射计、可见光扫描仪、微波高度计、合成孔径雷达等遥感技术在涡旋观测中的机理和方法,重点阐述了卫星高度计涡旋识别与追踪算法及其在涡旋形态学、运动学和动力学中的应用.基于虚拟星座下的多参数遥感,介绍了涡旋在海洋、大气、生态等交叉学科领域的前沿应用和最新进展.指出当前涡旋遥感发展面临的亚中尺度、垂直结构、跨学科研究等3大挑战,展望了新一代遥感技术在未来海洋科学特别是涡旋海洋学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涡旋谣感.高庠计.辐射计.7k色仪.合成孔径雷达.涡旋海洋学.跨学科研究.新一代海洋卫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盐度胁迫对大鳞鲤抗氧化酶和血清皮质醇的影响

渔业科学进展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阐明盐度胁迫对大鳞鲃(Luciobarbus capito)肝、肾和鳃组织抗氧化系统及血清皮质醇的影响,本研究设置4个NaC1盐度组(3、6、9和12 g/L)和1个淡水对照组,检测分析了不同盐度胁迫下曝露3、6、12、24、48、96 h和7d大鳞鲃肝、肾和鳃组织中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以及血清中皮质醇浓度的变化.结果 显示,在相同盐度胁迫下,大鳞鲃的肝、肾和鳃组织中ACP、AKP、GSH-Px抗氧化酶的活力、MDA含量以及血清皮质醇含量随胁迫时间的延长均呈先上升后下降、随后趋于稳定的变化趋势,在胁迫开始24 h内各指标达到峰值,并在48 h开始逐渐趋于平稳;胁迫初期,相同曝露时间,大鳞鲃的肝、肾和鳃组织中3种抗氧化酶活力、MDA含量及血清皮质醇含量均与盐度呈显著正相关性.大鳞鲃在盐度胁迫过程中,ACP、AKP活力和MDA含量在肾组织的范围分别为1.42~2.15 U/g prot、1.01~1.87金氏单位/g prot和13.05~57.27 nmol/mg prot;肝组织中分别为1.27~1.96 U/g prot、0.31~0.86金氏单位/gprot和17.02~55.98 nmol/mg prot;鳃组织则为0.98~1.96 U/g prot、0.13~0.84金氏单位/g prot和8.33~53.93 nmol/mg prot,肾组织中ACP、AKP活力和MDA含量均高于肝、鳃组织;而GSH-Px的活力在肝、肾和鳃组织的范围分别为44.41~114.77、16.52~67.59和9.07~48.00活力单位,肝组织中GSH-Px活力显著高于肾和鳃组织.此外,血清皮质醇在盐度胁迫过程中的含量变化范围为197.00~355.50 ng/L.综上所述,在12g/L的高盐胁迫下大鳞鲃通过自身调节,各项指标仍可恢复正常,表明其对盐度环境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关键词: 大鳞鲃 抗氧化酶 皮质醇 盐度胁迫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线性调频(LFM)信号的单体鱼类目标回波识别与性能分析

渔业现代化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估计鱼类目标强度时,需要选择单体的回波信号进行计算。窄带信号下回波的相位标准差是单体检测的关键指标,但对于宽带信号相邻两点的相位差是时变的,无法将回波相位标准差作为单体信号的判定依据。本研究对线性调频宽带信号下的单体识别方法和性能进行了分析和仿真,并对该方法在消声水池内进行了测试和验证。结果显示:相比窄带信号,宽带信号的距离分辨能力与其带宽成正比,随着带宽提高,宽带信号探测的距离分辨率也相应提高,具有更好的单体目标识别性能;和单体信号回波相比,距离接近的多目标干涉回波,其回波内的短时角度变化显著增大,使用回波内角度标准差作为单体识别指标代替相位标准差能获得较好的识别性能。

关键词: 鱼类识别 回波识别 目标强度估计 宽带信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青干金枪鱼骨骼系统研究

南方水产科学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揭示青干金枪鱼(Thunnus tonggol)骨骼形态特征,文章采用X-ray透视成像系统及骨骼标本制作法开展相关研究。结果显示,青干金枪鱼骨骼包括附肢骨骼和中轴骨骼两部分,其中附肢骨骼包括带骨和支鳍骨,中轴骨骼包括头骨、脊柱和尾骨。青干金枪鱼头部骨骼分为脑颅和咽颅两部分,脑颅主要包括嗅区、额眼区、蝶骨区和枕骨区,咽颅即包围在消化管前端的骨骼,包括颌弓、舌弓、鳃弓和鳃盖骨系。青干金枪鱼脊柱则由39枚脊椎骨前后衔接构成,其中第35至第38节椎体的髓棘和脉棘向后延伸变形成尾上骨和尾下骨,第39节椎体演变成尾杆骨。开展青干金枪鱼骨骼系统的研究不仅丰富了金枪鱼属鱼类的生物学基础,也为其分类及演化提供相关参考。

关键词: 青干金枪鱼 X-ray透视系统 骨骼系统 骨骼标本制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镜鲤抗疱疹病毒(CyHV-3)F4抗病品系病毒表达量评估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镜鲤抗疱疹病毒新品种F4为实验材料,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以TK(thymidine kinase)和ORF72基因为病毒标志基因,分析镜鲤抗疱疹病毒(CyHV-3)选育抗病品系F4在病毒感染不同阶段中的表达量。结果显示:2个基因不同感染阶段脾、肾组织表达量趋势一致,24~144 h呈上升趋势,144~288 h呈下降趋势,且在144 h时脾、肾组织的病毒表达量均达到最高。脾组织2个基因表达量均低于肾组织。选育组2个基因在120 h均达到差异极显著,未选育组2个基因均在96~144 h差异极显著。选育组2个基因表达量低于未选育组。脾、肾组织TK基因均在96~168 h差异极显著;脾、肾组织ORF72基因均在96~192 h差异极显著,其中脾组织216 h也差异极显著。以上结果说明选育组抗病性能强于未选育组,其中肾组织抗病性能强于脾组织,且经选育肾组织抗病免疫性能得到提高。目前,未见其他鱼类的选育种在抗病性状上达到一个稳定阶段,对于病毒表达量的研究可为其他鱼类的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作用。

关键词: 镜鲤 鲤科疱疹病毒3型 免疫基因 病毒表达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肌肉注射感染嗜冷黄杆菌虹鳟的组织嗜性与动态分布

中国水产科学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嗜冷黄杆菌(Flavobacterium psychrophilum)是鲑鳟类细菌性冷水病(bacterial cold water disease,BCWD)的病原菌,该病的发生和流行严重制约了鲑鳟产业的健康发展。本研究分析嗜冷黄杆菌肌肉注射感染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后病原菌的动态组织分布情况,以期为BCWD的防控提供理论支撑。以1.0×108 CFU/mL浓度的嗜冷黄杆菌CH06株菌液肌肉注射感染实验虹鳟,感染后12 h、24 h、96 h观察虹鳟临床症状及组织病变,并利用qPCR Taqman探针法检测各组织病原载量。患病鱼的临床病征表现为体色发黑、游动缓慢或不动、食欲不振,尾柄部注射处肌肉溃烂,鳃苍白,脾脏肿大,伴有腹水。组织病理观察显示,嗜冷黄杆菌感染后实验鱼注射处肌纤维断裂、溶解;脾窦扩张,其内充满红细胞;肾脏组织含铁血黄素增加,出现大量空泡变性,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坏死,肾间质炎性细胞浸润。qPCR检测结果表明,肌肉注射感染12 h后即可在脾脏、肝脏、肾脏、肠道、鳃、注射处肌肉、脑和尾鳍中检出嗜冷黄杆菌,注射处肌肉病原载量最高为(5.85±2.11)×105 copy/μL。感染后24 h,脾脏、脑中病原载量较12 h时上升最多,其他组织病原载量与感染12 h时水平一致,注射处肌肉病原载量为(6.48±2.07)×105 copy/μL,显著高于其他组织(P<0.05)。感染96 h后脾脏中的病原载量显著高于其他组织(P<0.05),达到(1.15±0.58)×107 copy/μL;肝脏、肾脏、脾脏中的病原载量较24 h时上升最多。所有被检组织中病原菌载量随时间延长均呈上升趋势。另外,3个时间点注射处肌肉的病原平均载量最高,其次为脾脏,然后是肾脏和鳃。嗜冷黄杆菌人工感染虹鳟后,注射处肌肉、脾脏是细菌的重要增殖场所。综上,嗜冷黄杆菌可随着血液循环进入虹鳟各组织,并表现出对注射处肌肉、脾脏、肾脏和鳃较强的组织嗜性,而对肝脏、尾鳍、肠道和脑组织的嗜性相对较弱;感染时间和病变程度与组织中的病原载量呈正相关。

关键词: 嗜冷黄杆菌 虹鳟 致病性 组织嗜性 动态分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松花江干流鲢种群数量变化和鲢资源合理利用

湿地科学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16~2019年获取的松花江干流的肇源段、新甸段、汤原段、桦川段、富锦段和同江段鲢的生物学资料,采用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Von Bertalanffy growth function,VBGF)、体长股分析法(electronic length frequency analysis-I,ELEFAN-I)、Beverton-Holt(B-H)动态综合模型和生物量估算方法 (length-based Bayesian biomass estimator,LBB),估算了松花江干流鲢种群的特征参数和资源量,旨在掌握松花江干流鲢种群数量变化规律和资源现状,为松花江干流鲢资源的科学管理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松花江干流鲢种群的体质量生长拐点年龄为4.224 a,临界年龄为3.538 a,总瞬时死亡率为1.12,开发率为60.27%,存活率为32.63%;种群的资源生物量约为2.36×104t,数量约977×104尾。松花江干流鲢种群资源量大幅度减少,鲢种群资源被过度开发;未来应该控制松花江干流鲢的捕捞强度,鲢个体的捕捞规格应该限定在542.98 mm以上。

关键词: 种群变化 资源量 合理利用 松花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