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我国水产品全产业链损耗研究
《淡水渔业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通过调研水产品在流通、加工、贮藏和零售四个产业链环节的损耗情况,对不同类型水产品损耗原因和差异进行分析,提出降低我国水产品产业链损耗的建议措施。单一水产品品种的损耗率数据通过调研直接获得,水产品(整体)及各品类产业链损耗率基于2008-2019年水产品品类及品种产量结构加权计算所得。结果显示:2008-2019年,我国水产品年均损耗量426.55万吨,年均损耗率8.09%。其中海水养殖、淡水养殖、海洋捕捞水产品的损耗率分别为12.37%、6.59%、5.82%。从产业环节看,水产品流通环节损耗量117.73万吨,损耗率2.23%;加工环节损耗量169.67万吨,损耗率3.22%;贮藏环节损耗量40.83万吨,损耗率0.77%;零售环节损耗量98.32万吨,损耗率1.86%。以鲜活方式流通与消费容易导致更高的损耗率,海水养殖产品损耗率较大、接近淡水养殖和海洋捕捞的总和,加工和流通是产业链的薄弱环节。为进一步降低损耗,应扩大加工产品消费,鼓励加工技术创新;升级冷链物流体系,降低产品物理损耗;促进组织化发展,提高标准化作业水平。
关键词: 水产品 产业链 损耗率 损耗量 冷链物流 加工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钝顶螺旋藻SP1(Spirulina platensis)对集约化养殖尾水氮磷的去除效果
《生态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集约化养殖模式后期硝酸盐氮和磷酸盐浓度较高的问题,实验设置生物絮团养殖尾水(BFW)和BG11培养液(BGW)两种水体环境,并以池塘常见优势微藻——绿色颤藻OC1(Oscillatoria chlorina)作为对比,研究分析了钝顶螺旋藻SP1(Spirulina platensis)对集约化养殖尾水氮磷的去除效果及其生长状况。结果发现,在BFW组中两种微藻均对硝酸盐氮(NO3--N)、总无机氮(TIN)和磷酸盐(PO43--P)去除效果明显(P<0.05),其中,螺旋藻对NO3--N、TIN和PO43--P的最大去除率分别为79.60%、46.06%和98.55%,相应的浓度值分别从130.04 mg·L-1、130.85 mg·L-1和10.23 mg·L-1降至26.53 mg·L-1、70.58 mg·L-1和0.15 mg·L-1,其数量降低的绝对值分别为103.51 mg·L-1、60.27 mg·L-1、10.08 mg·L-1;在BGW组中两种藻对氮磷均具有一定的去除效果,但总体仍低于BFW组。实验过程中两种微藻的细胞数量均无明显变化(P>0.05)。可见,钝顶螺旋藻SP1和绿色颤藻OC1均可在BFW和BGW两种水体营养环境下存活,且对水中的氮磷均有良好的去除效果;虽然颤藻亦是集约化养殖水环境中的常见微藻优势种,但它能分泌蓝藻毒素,因此,从产业应用的可行性考虑可将螺旋藻作为集约化养殖尾水净化的备选藻株。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增产控污,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初见成效-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水产养殖业排污情况解读
《中国水产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在"以养为主"的发展方针指引下,我国水产养殖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2018年水产养殖产量近5000万吨,占水产品总产量的比重达77.3%[1],是世界上唯一养殖水产品总产量超过捕捞总量的主要渔业国家。2018年启动的全国水产养殖业污染源普查是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二污普)农业源专题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次普查有助于摸清我国水产养殖业产排污的地域分布规律,了解主要养殖模式、养殖品种的产排污特征,普查结果为优化水产养殖结构提供了科学依据,对促进渔业发展方式改革、推动渔业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珠江河口棘头梅童鱼生物学特征的年代际变化
《南方水产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文章根据1986—1987年和2018—2019年珠江河口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 lucidus)的调查数据,对其群体结构、生长、摄食等主要生物学特征的年代际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这2个调查时间段内棘头梅童鱼群体优势体长组均为90~110 mm,平均体长分别为(95±13) mm和(93±18) mm。2个年代际的平均体长无显著差异(P>0.05),但优势体长组个体数占比降低(P<0.05);50%性成熟体长明显缩短。1986—1987年棘头梅童鱼雌性群体初次性成熟体长为112 mm,2018—2019年缩短至88 mm;肥满度、摄食等级、产卵群体中雄性占比均呈上升的趋势。2018—2019年棘头梅童鱼群体、雌性、雄性平均肥满度以及平均摄食等级均高于1986—1987年(P<0.05)。1986—1987年棘头梅童鱼雌、雄个体平均摄食等级差异显著(P<0.05),春、冬季群体平均摄食等级无显著差异(P>0.05),平均肥满度无显著差异(P>0.05)。2018—2019年棘头梅童鱼雌、雄个体的平均肥满度和平均摄食等级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群体平均摄食等级在春、冬季有显著差异,且冬季的平均摄食等级高于春季(P<0.05)。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渤海莱州湾沉积物REE与重金属污染特征及物源判别
《海洋地质前沿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基于莱州湾32个典型站位的表层沉积物样品,系统分析了稀土元素(REE)组成和分布特征以及重金属污染程度和污染来源;探讨了影响重金属和稀土元素分布的环境因素,并从重金属潜在源区、化学蚀变指数(CIA)和REE特征3个角度分析了莱州湾表层沉积物来源。研究表明,稀土元素总量自莱州湾东南部向北部递增,部分稀土元素(Eu、Gd和Tb)含量主要与细粒级的黏土矿物和有机碳含量相关,受化学风化的影响很小。研究区部分站位受到了Cd和Hg的污染,且主要是人类活动富集的;Cu、Pb、Zn可能源于地壳自然风化产物,其中Cu和Zn还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Cr则受自然风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而富集;大部分重金属含量的累积还受湾内水动力的影响。沉积物源的判别结果显示,研究区CIA平均值为50.83,接近黄河沉积物的CIA值(50.9~59.7),低于中国黄土;研究区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和特征参数也与黄河十分接近,表明黄河是莱州湾表层沉积物的重要来源;广利河与潍河-弥河三角洲仅对南部和西南部海域沉积物有贡献,而黄土和山东省土壤对莱州湾沉积物的贡献量相对更少。
关键词: 稀土元素 重金属 表层沉积物 污染来源 沉积物源 莱州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尖吻鲈幼鱼运输密度和时长对运输水质及其复苏率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南方水产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该试验采用塑料袋密闭充氧运输方式,探讨3种运输密度(D1=14 kg·m-3、D2=21 kg·m-3、D3=28 kg·m-3)下模拟运输24 h和运输密度7 kg·m-3下模拟6个不同运输时长(T1=4 h、T2=8 h、T3=12 h、T4=16 h、T5=20 h、T6=24 h)对运输水质、尖吻鲈(Lates calcarifer)幼鱼复苏率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运输密度和时间的增加,运输水体中氨氮(NH4+-N)和亚硝态氮(NO2--N)升高而溶解氧(DO)、酸碱度(pH)和复苏率降低;幼鱼成活率均为100%。运输密度结果显示,D1和D2组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D3组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均显著低于D1、D2和对照组(P<0.05);D2与D3组相比丙二醛(MDA)含量差异不显著,均显著高于D1和对照组(P>0.05)。运输时长结果显示,T3与T4组相比T-SOD活性差异不显著,显著高于T1、T2、T5和T6组(P<0.05);各试验组POD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T2组MDA含量与T4组相比差异不显著,显著高于T1、T3、T5、T6和对照组(P<0.05)。研究表明,随着运输密度和时间的增加,尖吻鲈幼鱼运输水质恶化,复苏率降低,对抗氧化能力影响显著。综合分析,在水温24℃、盐度32、p H 7.92的条件下用塑料袋密封充氧运输的体长为(1.42±0.19) cm的尖吻鲈幼鱼24 h时,密度不超过21 kg·m-3为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亚湾西南海域尖笔帽螺2020年7月暴发期内的分布特征
《海洋与湖沼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尖笔帽螺是一种分布广泛的翼足类生物,在食物网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2020年7月,大亚湾出现高密度尖笔帽螺,给当地生态安全带来潜在风险。文章利用浮游生物成像仪(PlanktonScope),以定点的方式对大亚湾西南海域的环境因子与尖笔帽螺密度进行采样,并对大亚湾高密度尖笔帽螺的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在水平方向上,尖笔帽螺主要分布于西部湾口及长湾附近海域,其他海域分布相对较少;在垂向上,尖笔帽螺多分布于高温低盐的表层,低温高盐的下层水体分布较少;体长分布方面,湾口西部及其北侧海域尖笔帽螺体长较长,小辣甲西侧、北侧海域尖笔帽螺体长偏短,湾口中部海域体长远小于其他区域。通过分析结果发现,此次大亚湾湾内高密度尖笔帽螺存在随外海海流输入的可能;温盐分布结果表明,尖笔帽螺多出现在海水表层,其垂直分布可能也受海水分层及海流的影响。通过对尖笔帽螺分布特征的归纳与讨论,可以为后续该种生物的进一步溯源提供参考。
关键词: 大亚湾 尖笔帽螺 分布特征 浮游生物成像仪 水下成像系统 近海生物暴发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动态边界粒子SPH法在养殖工船横摇液舱晃荡模拟中的应用比较
《渔业现代化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养殖工船养殖舱晃荡现象对舱壁结构强度和养殖安全的影响,采用光滑粒子流体动力学方法(SPH法)对横摇激励下养殖工船养殖水舱的轻微晃荡和剧烈晃荡进行数值模拟,通过引入动态边界粒子法解决SPH法固壁边界上或边界附近的粒子截断误差影响精度问题,并对动态边界粒子两种处理方法模拟结果与相关文献进行了对比分析,验证数值方法的有效性.结果显示:该方法可靠有效,适用于模拟养殖水舱晃荡时自由液面翻卷、破碎现象;对于轻微液舱晃荡现象,相比于边界粒子运动法,边界粒子固定不动法具有更高的计算精度;对于剧烈液舱晃荡现象,边界粒子运动法和边界粒子固定不动法则均能有效的数值模拟.本研究成果对于养殖工船养殖水舱晃荡现象数值模拟提供参考.
关键词: 养殖工船;动态边界粒子;晃荡;横摇激励;自由液面破碎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绿鳍马面鲀工厂化早繁苗种培育关键技术
《水产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绿鳍马面鲀是近年兴起的极具开发潜力的优良养殖鱼种.2018年秋季—2019年春季,利用采捕的220尾绿鳍马面鲀野生亲鱼进行工厂化早繁育苗试验,研究包括亲鱼驯化与促熟、采卵、受精卵孵化与苗种培育等各环节的苗种繁育技术.试验结果表明,亲鱼2019年3月底开始产卵,4月中旬—5月中旬达产卵高峰期(水温19.5~22.0℃),较自然海区提前约2个月.受精卵在水温(22.5±1.5)℃下经46~48 h后,即可脱膜孵化,获得初孵仔鱼约332万尾,平均孵化率为(71.0±6.7)%.利用37口6.0 m×5.0 m×1.0 m水泥池经60 d育苗生产,共培育获得绿鳍马面鲀苗种41.7万尾,育苗总成活率达12.6%.其中全长2~3 cm苗种13.7万尾,3~5 cm苗种20.0万尾,5~8 cm苗种8.0万尾.试验期间笔者还研究了绿鳍马面鲀的胚胎发育,仔、稚、幼鱼的生长发育、摄食与生活习性等生物学特性变化,提出了早期发育中的4个"临界期",并探讨了苗种繁育的关键技术.
关键词: 绿鳍马面鲀;苗种繁育;关键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DNA条形码的南海美济礁潟湖鱼卵种类鉴定与组成初探
《南方水产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珊瑚礁是海洋鱼类的重要栖息地,具有产卵、育幼等重要的生态功能。该研究采用线粒体DNA的COI(Cytochrome c oxidase subunit I)片段作为分子标记,鉴定了南海美济礁潟湖鱼卵,并分析了春、秋季的种类组成和季节变化特征。结果显示,美济礁鱼卵种类为37种,隶属于3目23科31属,其中33种鉴定到种,4种鉴定到属,主要为鲈形目(种类占比91.89%,数量占比97.31%)。美济礁鱼卵生态类型主要为礁栖类群(占比72.97%)。春季鱼卵密度为0.95粒·m–3,秋季为0.54粒·m–3。优势度大于0.001的优势鱼卵种类,春季为黑带鳞鳍梅鲷(Pterocaesio tile)、犬牙锥齿鲷(Pentapodus caninus)、黑斑绯鲤(Upeneus tragula)和青星九棘鲈(Cephalopholis miniata) 4种;秋季为黄鳍金枪鱼(Thunnus albacares)和条纹眶棘鲈(Scolopsis taenioptera) 2种。美济礁春秋季的鱼卵物种更替率高达94.59%。春、秋两季的平均分类差异指数为53.63、50.77,分类差异变异指数为111.45、31.03。结果表明,美济礁是多种珊瑚礁栖鱼类的产卵场,同时也是多种深海鱼类和大洋性洄游鱼类(如黄鳍金枪鱼)的产卵场;鱼卵群落结构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证明了珊瑚礁鱼类对特定生境的高度利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