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东营凹陷营11北地区沙三中亚段重力流触发机制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21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东营凹陷营11北地区沙三中亚段重力流沉积砂体为研究对象,通过岩心、测井、录井、地震及地化分析资料,对研究区滑动、滑塌、砂质碎屑流和浊流4种沉积类型重力流的触发机制和沉积演化特征进行研究,建立2种地震岩序列,阐明震级与软沉积物变形构造的类型及垂向序列之间的对应关系。结果表明:构造运动为研究区重力流砂体主要的触发机制,沙三中亚段3砂组沉积时期构造运动最为强烈;沙三中亚段的6砂组至4砂组沉积时期,水体较深,湖平面缓慢下降,研究区整体上发育较深水的重力流沉积;3砂组沉积时期,构造抬升,湖平面下降剧烈;3砂组至1砂组沉积时期,研究区东部发育滨浅湖三角洲砂体,中部和西部发育重力流沉积;3砂组沉积时期为湖平面下降最剧烈的时期,这一结论与研究不同构造强度下地震岩中软沉积物变形构造所得出的结论相契合。
关键词: 重力流 触发机制 地震岩 沉积演化 沙三中亚段 东营凹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星载海洋激光雷达叶绿素剖面探测能力估算
《红外与激光工程 》 2021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评估和分析星载海洋激光雷达探测全球海洋光学参数的性能,依据激光雷达方程和蒙特卡罗模型结果模拟计算激光传输信号,开发了星载海洋激光雷达仿真模拟系统。仿真模拟系统由正向模拟、数据反演与误差分析三部分组成,能够模拟激光发射、传输和探测的全过程。根据给定的激光雷达参数,模拟了443 nm、486.1 nm和532 nm波长在地中海、印度洋、南大洋与太平洋四个典型海区的探测信号。研究结果表明,443 nm和486 nm波长的探测深度在各个海区均比较接近,并且均比532 nm更深。在给定的激光雷达参数情况下,486.1 nm波长在太平洋和南大洋的探测深度分别为120 m和70 m,在地中海和印度洋的探测深度均为约100 m。叶绿素a浓度在以上海区的探测深度分别约为80 m、50 m和70 m。
关键词: 星载海洋激光雷达 仿真模拟系统 叶绿素a 探测深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晚中生代沂沭断裂带左旋韧性剪切与岩浆迁移规律
《现代地质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沂沭断裂带内部的岩浆侵入与断裂活动关系密切,开展沂沭断裂带内部岩浆年代学研究,对于沂沭断裂带构造背景研究具有积极的参考意义。选取沂沭断裂带内部的莒县浮来山正长岩体、边部的莒南官坊石英正长岩体及侵入该岩体的闪长玢岩脉,开展岩石学及年代学研究。首次发现晚中生代沂沭断裂带左旋韧性剪切,获得浮来山岩体的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125.1±1.7) Ma,官坊岩体年龄为(125.6±2.0) Ma,发生韧性变形的闪长玢岩脉年龄为(122.8±2.1) Ma。获得的125 Ma岩浆活动年龄与沂沭断裂带东侧的五莲变质核杂岩快速剥露(122~128 Ma)、诸城断陷盆地快速沉降的时间相吻合,该时期沂沭断裂带处于岩石圈减薄与破坏强烈的时期;闪长玢岩脉的122.8 Ma结晶年龄,与五莲变质核杂岩后构造岩体(石场、坊子岩体等)结晶年龄一致,该时期沂沭断裂带处于弱伸展状态,同时也说明胶东半岛岩石圈减薄具有时间上的一致性。晚中生代时期,沂沭断裂带两侧岩浆活动具有逆时针迁移的规律,这一规律可能与伊佐奈岐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的方向、角度、速度的变换有关。
关键词: 沂沭断裂带 浮来山岩体 官坊岩体 晚中生代 U-Pb定年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合物生成导致沉积物孔隙结构和渗透率变化的低场核磁共振观测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含水合物储层的宏观物性表现是由储层沉积物的微观孔隙特征所控制的。理解沉积物在水合物生成过程中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变化对于其物性特征的预测和分析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低场核磁共振(LFNMR)技术监测了不同砂样中氙气水合物的生成过程,利用横向弛豫时间(T2)谱对生成过程中的微观孔隙结构及水相渗透率演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水合物优先生成于沉积物较大孔隙中,在半径较小的孔隙中水合物很难生成;生成前期水合物的生长速率较快,后期逐渐减缓;水合物的生成导致沉积物孔隙尺寸和分布的变化,表现为随着水合物的生成,沉积物水相孔隙空间的最大孔隙半径和平均孔隙半径逐渐减小,孔隙空间的分形系数逐渐增大;沉积物水相渗透率随水合物生成过程中水合物饱和度的增加,先迅速减小后缓慢减小;具有不同孔隙结构特征的样品水相渗透率变化规律存在差异;相较于SDR模型和Kozeny-Carman模型,分形方法能够更好地体现孔隙结构变化对渗透率的影响。
关键词: 水合物 低场核磁共振 生成过程 孔隙结构 渗透率 物性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测定水产品中镇静剂及其代谢物残留
《分析化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建立了液相色谱-串联三重四极杆质谱(HPLC-MS/MS)法测定水产品中镇静剂及其代谢物共12种化合物残留量的方法.样品加入地西泮-d5、安眠酮-d7、氯丙嗪-d6内标,加入200μL 1 mol/L NaOH溶液后,采用乙酸乙酯进行提取,氮吹浓缩,用80%乙腈溶解,PSA和C18分散固相萃取材料进行净化,内标法进行定量分析.以2 mmol/L乙酸铵-0.1%甲酸和甲醇为流动相,以Capcell PAK C18 MGⅡ色谱柱(100 mm×2.0 mm,5μm)进行分离,在质谱多反应监测模式(MRM)下测定.本方法在0.5~20μg/kg范围内线性相关系数(R2)均大于0.999,方法检出限为0.5μg/kg,定量限为1.0μg/kg,在14种水产品中添加水平为1、5和10μg/kg时的回收率在80.6% ~119.4%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在0.05% ~14.5%之间.对2020年8月份采自上海的167个鱼、虾、蟹、贝等实际样品筛查发现,4.79%的水产品中检出地西泮,含量范围介于检出限与定量限之间.本方法简单快捷、准确度高、灵敏度高,适用于不同种类水产品中镇静剂类药物的检测.
关键词: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镇静剂 水产品 地西泮 氯丙嗪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靓巴非蛤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影响
《水产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9年10月,在北部湾采集339枚野生靓巴非蛤,测定其壳长、壳高、壳宽、前缘长、后缘长和体质量,采用相关性分析、多元逐步回归和通径分析探究其表型性状对体质量生长线数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该取样群体靓巴非蛤生长线数为36.4±3.2;靓巴非蛤体质量变异系数最大,具有最大选育潜力,且形态性状与体质量均呈极显著相关(P<0.01),其中壳高与体质量的相关系数最高为0.949,后缘长与体质量的相关系数最低为0.759;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对靓巴非蛤体质量有影响的主要形态性状有壳长、壳高和壳宽,建立了靓巴非蛤壳长、壳高、壳宽对其体质量的回归方程(r2=0.965)。通径分析结果显示,对靓巴非蛤体质量影响最大的形态性状为壳宽,其次是壳高和壳长。试验结果表明,靓巴非蛤以体质量为选育目标进行良种选育时应主要选择壳宽,同时加强对壳高的协同选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亲水作用液相色谱脱除人参提取物中农药残留
《色谱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亲水作用液相色谱法(HILIC)是一种用于改善强极性物质的保留和分离选择性的方法,广泛应用于药物分析、代谢组学、蛋白质组学等领域.该文利用农药分子与皂苷成分在HILIC上的保留行为差异,开发了一种农药残留脱除方法.以市售高纯人参提取物为例,该文评价了农药分子和人参皂苷在亲水色谱柱上的保留行为,并考察了上样量、淋洗体积、上样体积等因素对农残脱除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证明:7种人参皂苷由于糖链上的羟基与亲水色谱固定相上的羧基形成氢键作用而具有较强保留,而农药分子由于亲水性较差且相对分子质量较小,保留很弱,从而一步实现了7种人参皂苷的富集与14种农残的脱除.在优化所得的最佳脱除工艺条件下,最终制备得到的人参总皂苷样品中,总皂苷的含量由59.87%提高到69.61%;总皂苷的回收率为94.4%;通过气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GC-MS/MS)对样品中的农残进行定量检测,发现原人参提取物中14种农残均得到了有效脱除,其中5种含量降至0.05 mg/kg以下,9种完全脱除.本研究是亲水色谱在中药提取物中农残脱除领域的应用,为天然产物的精制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手段,该技术对人参提取物中的农残脱除率高、人参总皂苷回收率高且安全、高效、无污染,为高品质人参提取物的研制提供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 亲水作用液相色谱 人参皂苷 农药残留 人参提取物 脱除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贮藏条件下南美白对虾中生物胺的变化
《食品与发酵工业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超声辅助固相分散萃取结合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在常温(25℃)和冷藏(4℃)条件下南美白对虾中生物胺的变化,并分析生物胺与pH、总挥发性盐基氮(total volatile basic nitrogen,TVB-N)、硫代巴比妥酸(thiobarbituric acid,TBA)值和菌落总数(total viable counts,TVC)变化的相关性,旨在为对贮藏过程中南美白对虾中生物胺的监测和控制提供依据。结果表明,腐胺、尸胺和酪胺变化最显著,在25℃贮藏条件下腐胺、尸胺和酪胺贮藏72 h的最终含量分别达到88.41、73.31和42.42 mg/kg,在4℃下腐胺、尸胺和酪胺贮藏12 d的最终含量分别达到15.68、17.10和7.23 mg/kg。在常温贮藏(25℃)和冷藏(4℃)条件下这3种生物胺含量均与pH值、TVB-N值、TBA值和菌落总数呈高度相关,可将其作为南美白对虾的特征生物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海外海鸢乌贼渔场范围与海洋环境的关系
《海洋学报(中文版) 》 2021 CSCD
摘要:为研究南海外海鸢乌贼渔场范围与海洋环境因子之间的联系,本文根据2013-201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灯光罩网渔船在南海外海的鸢乌贼生产数据和海洋环境遥感数据,对鸢乌贼渔场范围的时空分布与海表面温度(SST)、海表面高度(SSH)和海表面叶绿素a(Chl a)浓度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5°~20°N,108°~118°E海域内,SST、SSH、Chl a浓度3个环境因子对鸢乌贼渔场范围的时空分布影响较大.其适宜的SST、SSH、Chl a浓度分别为:25~31℃、46~80 cm、0.05~0.27 mg/m3,其渔场重心由南向北转移.此外,通过对2013-2018年1-12月的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与海洋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K-S检验,结果显示CPUE和海洋环境因子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即SST、SSH、Chl a浓度3个环境指标可以有效地表征鸢乌贼资源密度和中心渔场分布状况.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