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茄子黄萎病抗性的杂种优势及遗传
《华北农学报 》 200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取 6份对黄萎病具有抗感差异的茄子材料 ,利用半双列杂交第 2种设计方法配制组合 ,调查人工灌根后的抗病指数。结果表明 :茄子对黄萎病的抗性存在一定的杂种优势 ,F1与双亲均值有很强的相关性 ;抗性遗传不符合“加性—显性”模型 ,且至少受 2对显性基因组控制


天津市土壤硫素状况的系统诊断研究
《华北农学报 》 200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土壤养分状况系统研究法 ,通过室内分析、吸附实验、温室盆栽和田间试验对天津市农田土壤的硫素状况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 ,76 %的土样有效硫含量超过临界值 ,缺硫和潜在缺硫土壤占 2 4 % ;不同土壤对硫的吸附差异较大 ,应针对不同吸附特性推荐施肥 ;温室盆栽和田间小区试验结果证实 ,土壤缺硫在部分区县是造成农作物减产的重要因素 ,硫肥投入已成为这些地区增产的必要措施之一


辣椒单倍体与双单倍体植株叶片光合作用研究
《华北农学报 》 200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辣椒单倍体和双单倍体植株的光合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在不同光照条件下 ,单倍体植株净光合速率均明显比双单倍体低。在弱光照下 ,气孔的限制作用是单倍体植株净光合速率较低的主要原因 ;而在正常光照下 ,非气孔限制因素是净光合速率降低的主要原因。单倍体植株在强光下受到明显的光抑制 ,单倍体植株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表观量子效率均较低 ,在正常光照条件下羧化效率较低 ;光补偿点和细胞间隙CO2 补偿点较高等均是单倍体植株的重要特征


转无毒基因马铃薯抗晚疫病的研究 (英文)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 200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晚疫病菌 (Phytophthorainfestans)引起的马铃薯晚疫病是危害全球马铃薯生产的严重病害。通过基因工程方法把外源基因导入植物体内以增强抗病性被证明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应用植物基因工程技术将具有能激活植物自身防御系统的无毒基因与适合于植物背景、非专一性的病原物诱导启动子组合成嵌合基因构建到植物表达载体中。通过农杆菌或基因枪的介导转化植物 ,可筛选出高效广谱的抗真菌和细菌病害的转基因植株。本研究从病原细菌PseudomonassyringaePV .tomato中获得的无毒基因avrD (0·93kb)和从病原真菌Phytophthoraparasitica中获得的无毒基因Elicitin(0 2 94kb)分别与非专一性病原物诱导启动子Pill和BG组成含 2个嵌合基因 (Pill -avrD ,BG -Elicitin)的植物表达载体pYH144和pYHEt。通过农杆菌LBA4 4 0 4介导转化马铃薯 ,其中用pYH144载体转化 2个品种 (克新 1号 ,2号 ) ,用pYHEt载体转化 3个品种 (Desiree ,克新 2号 ,4号 ) ,通过组织培养分别获得潮霉素 (HygromycinB)标记的转基因马铃薯试管苗。将转基因试管苗扩繁 ,应用马铃薯脱毒微型种薯生产技术获得转无毒基因微型薯 ,在温室 (15~ 2 5℃和湿度高 )条件下 ,观察转无毒基因马铃薯植株中对晚疫病菌自然感染的抗性。 1998年和 1999年 (每年的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