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半湿润区斑地锦入侵后马铃薯的光合响应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试验以无斑地锦入侵条件为对照,研究半湿润区斑地锦入侵对马铃薯叶片光合色素含量、PSⅡ荧光特性和吸收光能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斑地锦入侵后,马铃薯叶片5-氨基乙酰丙酸、叶绿素a、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PSⅡ原初光能转化效率Fv/Fm、PSⅡ有效光化学量子产率Fv’/Fm’、光化学量子效率ΦPSⅡ、表观光合电子传递速率ETR、光化学荧光猝灭qP和光化学反应百分率Pc在各生育期都有不同程度降低,非光化学荧光猝灭NPQ和天然热耗散百分率Hd升高,非光化学耗散百分率Ex变化不大;斑地锦胁迫对马铃薯叶片叶绿素特性、PSⅡ叶绿素荧光活动和吸收光能分配的影响与马铃薯生育期有关,随生育期推后,影响加大,斑地锦胁迫并没有破坏PSⅡ荧光随生育期的变化规律。


不同抗条锈类型冬小麦成株期病情响应及产量分析
《麦类作物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不同抗条锈性类型品种的反应特征,以利于抗条锈种质资源的选择和抗锈育种选育,在大田成株期、条锈病压力相同的条件下,对分属不同抗性类型的五个冬小麦品种的条锈病感染响应动态和产量损失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高感快锈类型(HX型)、高感中度快锈兼具高温抗性类型(L1型)、高感中度慢锈兼具高温抗性类型(L10型)、慢锈类型(LB型)、慢锈兼具高温抗性类型(NS型)的普遍率、严重度、病情指数呈现规律性变化,随生育进程的推进,五个类型小麦在不同生育阶段表现出明显的个性特征。慢锈类型品种潜育期最长,特别是与高温抗性结合的品种,对锈菌的生长发育具有更强的抑制作用,可有效控制病情发展和发生;HX型品种潜育期最短,其他类型居于二者之间。LB和NS型品种不会出现免疫现象,反应型一般为0;~2型。高感类型千粒重和产量损失较大。


黄土丘陵半干旱区小流域治理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以高泉流域为例
《中国水土保持 》 2011 北大核心
摘要:对高泉流域不同治理阶段存在的问题及其治理目标和取得的成效进行了简要总结,并据此认为:黄土高原半干旱丘陵沟壑区的小流域治理,经生态建设、农业建设和经济建设3个阶段,可初步完成生态系统由恢复重建到巩固稳定再到可持续发展的历程;今后应重视政策的长期性、人口素质的提高、高新技术的应用和科技成果的转化。


紫叶矮樱不同基质育苗比较试验
《北方园艺 》 2011 北大核心
摘要:以炉渣、锯末、菇渣废料、鸡粪、羊粪、田园土分别按照不同体积比配制9种供试基质,对紫叶矮樱进行处理,研究不同基质养分对紫叶矮樱苗木株高及成品苗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G6基质(田园土∶炉渣∶菇渣废料∶鸡粪=6∶3∶0.5∶0.5)为最佳栽培基质。


长期施肥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和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
《土壤通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长期定位试验为研究对象,分析了长期施肥对土壤不同层次活性碳的影响,并计算了各处理的碳库指数和碳库管理指数。结果表明,土壤活性碳均随土层的增加而减少0,~7.5 cm土层的活性有机碳平均比7.5~15 cm、15~30 cm、30~50 cm高出6.6%、23.4%、57.1%。施肥均可以提高土壤活性有机碳和碳库指数。单施有机肥培肥土壤和有机肥、化肥的配合施肥对提高土壤中活性有机碳的作用较单纯施用化肥更为显著。施肥除了绿+N、秸+N、农+绿+N处理的碳库管理指数降低外,其它各处理的碳库管理指数均有所增加。农业生产中必须重视有机肥的合理施用,使土壤碳库处于良性状态,最终才有可能维持土壤的可持续性利用。


大果宝对“世纪无核”葡萄果实生长发育的影响
《北方园艺 》 2011 北大核心
摘要:以"世纪无核"葡萄为试材,研究不同浓度大果宝对果实生长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7月5~20日是"世纪无核"葡萄果实迅速膨大期,花后10~15d,用大果宝每包兑水7.5L+海藻素浸果的使用效果最佳,表现为单穗重最重,硬度最大,主穗梗最粗,果粒大小适中,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无明显下降。


西北半干旱区大豆不同间作模式效益分析
《大豆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马铃薯‖大豆、玉米‖大豆以及单作条件下马铃薯、玉米、大豆的主要农艺性状和效益。结果表明:间作模式对马铃薯和玉米主要农艺性状影响不明显,大豆有效分枝数较单作分别降低了68.3%和32.1%;2种间作模式的土地当量比均大于1(LER=1.56和1.30),间作优势明显;间作模式下公顷纯收益较大豆单作分别增加了13 139.55元和10 282.56元,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P<0.01)。综合考虑投入与产出,马铃薯‖大豆间作效益最高,与3种作物单作纯收益差异极显著,值得推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