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甘肃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8423条记录
施肥和地膜覆盖对黄土高原旱地冬小麦籽粒品质和产量的影响

草业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黄土高原旱作农业区,地膜覆盖的广泛应用有效地解决了水分不足对冬小麦生产的制约,并使单位面积产量大幅度提高。如何调优品质已经成为该区域冬小麦生产中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本研究以不施任何肥料(T_0)为对照,选择常规化肥(T_1)、等量化肥+地膜覆盖(T_2)、等量化肥+有机肥(T_3)、高量化肥+地膜覆盖(T_4)、高量化肥+有机肥(T_5)5种不同的施肥(有机+无机)和覆盖模式,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不同"施肥+地膜覆盖"模式对旱地冬小麦籽粒加工品质、产量及其构成要素的影响,并分析产量与品质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施肥+地膜覆盖"组合显著影响小麦籽粒的加工品质和产量。比较对照T_0,不同"施肥+地膜覆盖"模式(T_1~T_5)显著提高籽粒产量(GY)、蛋白质(PC)、湿面筋含量(WA)和沉降值(SDS),增加面团吸水率(WG)、延伸性(EX)和淀粉糊化粘度,相反降低了面团稳定时间(ST)和拉伸阻力(RE)。两年平均产量依次为T_3>T_5>T_4>T_2>T_1>T_0,T_1、T_2、T_3、T_4、T_5比T_0分别增加85.60%、90.99%、118.32%、102.30%和106.65%。增施有机肥(T_3、T_5)对籽粒产量和加工品质的改善优于地膜覆盖(T_2、T_4)。籽粒产量的提高是叶面积(LA)、千粒重(TGW)、穗长(SL)、穗粒数(SGN)协同增加的结果,加工品质的改变部分归因于蛋白质含量的变化。生育期降水量和分布影响谷物产量和品质。本研究结果证实,等量化肥+有机肥(T_3)不仅能达到地膜覆盖的增产效果,而且有利于小麦加工品质的改善,在降水量500 mm左右的黄土高原半干旱雨养农业区是更加持续、稳产、优质的冬小麦栽培模式。

关键词: 冬小麦 施肥 覆盖 产量 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微生物发酵的废弃菜叶无害化处理及腐熟安全性评价

水土保持通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讨添加微生物菌剂的废弃菜叶无害化处理及腐熟安全性,解决发酵过程中污染环境、提高发酵堆体孔隙度、通气量、温度上升慢等问题.[方法]以废弃菜叶为原料,以玉米秸秆、牛粪等为辅料,采用调控发酵原料的碳氮比、微生物菌剂种类、发酵堆体的水分及温度等方法.[结果]优化了废弃菜叶微生物发酵原料的最佳配比:废弃菜叶、玉米秸秆、牛粪、发酵菌剂的重量比100∶4∶2∶0.25;建立了一套废弃菜叶微生物发酵腐熟度指标评价体系,即发酵堆体温度≥50℃,持续3~5 d, pH值小于等于8.0,电导率小于等于2.0 mS/cm,E4/E6比小于等于2.5,C/N比小于20,发芽指数GI大于80;发酵产物的全氮、有机质、碱解氮、速效钾等养分及安全限量指标均符合行业标准.[结论]废弃菜叶微生物发酵终产物的pH值、电导率、E4/E6值、C/N值、GI等理化指标和生物指标均符合腐熟度指标,并达到蔬菜栽培基质的肥力及安全限量指标要求.

关键词: 废弃菜叶 微生物发酵 原料配比 发酵条件调控 腐熟度评价指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干旱复水对春玉米幼苗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及其根源ABA调控效应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明根源ABA对春玉米干旱后复水补偿生长的调控效应,采用盆栽试验以春玉米酒单2号为材料,设CK(正常供水,保持最大持水量的75%~80%)、MS(中度干旱,保持最大持水量的50%~55%)、SS(重度干旱,保持最大持水量的35%~40%)、MS-CK(中度干旱再复水)、SS-CK(重度干旱再复水)等5个处理,研究苗期干旱及复水条件下春玉米生物量积累、光合特性、抗氧化酶活性、根源ABA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重度干旱胁迫具有较高的根源ABA含量,诱导叶片抗氧化酶SOD、POD、CAT活性显著提高,增幅分别为85.48%、72.67%、22.58%,并导致其叶片气孔导度(Gs)和光合速率(Pn)降低51.56%、12.16%,同时最大电子传递速率(Jmax)、最大羧化速率(VCmax)、磷酸丙糖利用率(TPU)及Ru BP羧化酶的羧化效率(CE)降低,使其单株生物量较正常供水降低46.56%;复水后,较高的根源ABA含量影响其细胞膜修复和光合功能恢复的速度,使单株生物量较未复水重度干旱胁迫增加90.36%,较正常供水增加1.73%,表现出补偿效应。中度干旱胁迫具有相对较低的根源ABA含量,诱导叶片抗氧化酶SOD、POD、CAT活性提高幅度较小,增幅分别为64.72%、41.72%、11.62%,并使Gs和Pn分别降低15.01%和6.42%,同时Jmax、VCmax、TPU及CE稍有降低,其单株生物量较正常供水仅降低13.64%;复水后,相对较低的根源ABA含量最终使单株生物量较未复水的中度干旱胁迫增加30.71%,较正常供水增加12.88%,表现出超补偿效应。综上,干旱胁迫产生的根源ABA主要对旱后复水春玉米光能吸收、光合碳同化及抗氧化保护功能起积极调节作用。

关键词: 春玉米 干旱 复水 根源ABA 生长 光合特性 生理特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日粮中添加牛至精油对牛肉脂肪酸以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中国饲料 2019 北大核心

摘要:为研究日粮中添加牛至精油对牛肉脂肪酸以及血液生化指标含量的影响,试验选择10头体重相近、健康的荷斯坦奶公牛,随机平均分成试验组(每头添加牛至精油28 g/d)和对照组(未添加牛至精油),每组5头,相同环境下饲喂8个月后屠宰.结果显示:添加牛至精油组血液中总蛋白、白蛋白显著升高(P <0.05);甘油三酯显著降低(P <0.05);对半腱肌饱和脂肪酸(SFA)和不饱和脂肪酸(UFA)均无显著影响(P> 0.05),但使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含量显著升高(P <0.05),P/S值增大(P <0.05),显著提高了油酸以及亚油酸含量.因此日粮中添加牛至精油可有效改善牛肉脂肪酸组成含量和血液生化指标.

关键词: 牛至精油 添加剂 脂肪酸 血液生化指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8个地方野生亚麻资源发掘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不同地区野生亚麻的遗传多样性,采集了8个地方野生亚麻种子.在原生地调查了5个地方野生亚麻的形态性状,分析了8个地方野生亚麻的籽实品质性状,采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对8份野生亚麻资源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野生亚麻株高17.00~64.75 cm,种子痩秕,千粒重0.96~2.29 g,主茎分枝数2.6~7.0个,蒴果数7.67~49.86个,含油率25.87%~38.12%,木酚素含量11.56~22.75 mg/g,亚麻酸含量33.56%~70.6%,油酸含量21.3%~35.42%.利用SSR标记对野生亚麻进行聚类分析表明,内蒙红花和其他材料亲缘关系最远,六盘山野生亚麻和内蒙蓝花亲缘关系最近,这2个材料与天祝、静宁和会宁野生亚麻亲缘关系比较近,定西野生亚麻和兰州野生亚麻亲缘关系也比较近.这些研究结果为野生亚麻种质资源的研究、保护和利用提供依据.

关键词: 野生亚麻 形态性状 品质性状 遗传多样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肃马铃薯栽培现状浅议

农业科技通讯 2019

摘要:对甘肃不同生态区马铃薯品种布局、栽培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浅析,探讨了栽培重点工作与改进措施,提出了不同种植区域的栽培要点,以期与同仁商榷。

关键词: 马铃薯 品种布局 栽培要点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复合稻草墙体对组装式温室保温性能的影响

农业工程技术 2019

摘要:为了研究组装式日光温室墙体材料对温室环境的影响,选取了3种不同稻草墙体组合的组装式日光温室进行试验,以普通土墙日光温室为对照,结果表明:1月份复合稻草墙组装日光温室最低温度较土墙对照温室低2.88~6.31℃,组装温室之间最低温度相差3.43℃,组装温室由于墙体蓄热能力差,表现出升温快、降温也快的特点;晚间复合稻草墙日光温室墙体温度向外逐层降低,均表现为向外持续放热;复合稻草墙温室在墙体厚度基本相同的情况下,墙体热稳定性越好,温室的保温性能越好;在组装温室的设计建造时,应合理进行墙体材料的搭配组合,才能起到良好的保温蓄热效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起垄覆盖方式对旱地马铃薯主要性状的影响

甘肃农业科技 2019

摘要:研究了不同起垄覆盖方式对陇薯7号、冀张薯8号、庄薯3号生育期、主要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黑膜覆盖垄上覆土方式下,庄薯3号、冀张薯8号、陇薯7号折合产量分别为32 840、46 490、41 050 kg/hm2,较对照露地栽培增产显著,增产率分别达到31.85%、35.25%、18.90%。综合考虑认为,陇薯7号、冀张薯8号综合农艺性状、产量表现较优,适宜在庆阳市种植,北部县区推荐选用黑膜覆盖垄上覆土方式,南部县区推荐选用玉米秸秆带状覆盖方式。

关键词: 马铃薯 旱地 起垄覆盖方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门户网站管理及安全防护

甘肃农业科技 2019

摘要:简述了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内部门户网站安全保护管理机制、主要安全防护措施及远程渗透安全测试、具体安全防护措施等问题。

关键词: 网络安全 远程渗透 安全测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降雨和风干对玉米秸秆青贮品质的影响

中国草地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取蜡熟期去穂玉米秸秆粉碎后分为模拟降雨组(通过人工喷水模拟降雨,每2h喷洒一次,每次喷水2l/t,一天3次)、风干组(自然风干6h)、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研究降雨和风干对玉米秸秆青贮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3组干物质(DM)、粗蛋白质(CP)含量均呈下降趋势.青贮50d时,对照组DM显著高于模拟降雨组但低于风干组(P<0.05),干物质损失率均显著低于两试验组(P<0.05),CP含量显著高于模拟降雨组和风干组(P<0.05);模拟降雨组可溶性碳水化合物(WSC)含量在青贮过程中始终处于最低水平,青贮50d时,WSC仅为4.87%,显著低于风干组和对照组(P<0.05);3组的pH值均在青贮前5d显著降低(P<0.05),对照组在青贮10d后pH值降低到4.0以下且检测不到霉菌,风干组在青贮20d时检测不到霉菌;青贮50d时,对照组乙酸、乳酸和乳酸菌含量均显著高于两试验组(P<0.05),NDF含量、NH 3-N含量、pH值和酵母菌显著低于两试验组(P<0.05),此时模拟降雨组检测到霉菌,其他两组均未检测到霉菌.因此,青贮时应避免雨淋和风干,蜡熟期去穂玉米青贮时水分为75%较为适宜.

关键词: 模拟降雨 风干 玉米青贮 干物质损失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