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贵州甘薯地方种质资源ISSR遗传多样性分析
《种子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甘薯是贵州省重要的旱地作物之一,长期栽培形成了丰富的甘薯种质资源。本研究对收集到的45份贵州甘薯地方品种资源进行ISSR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45份贵州甘薯地方种质资源的变异系数在0.07~0.81之间,平均为0.4,表明45份贵州甘薯地方种质资源的亲缘关系较近,思南黄皮桔红心和石阡紫皮黄心的最大,为0.81,瓮安白皮白心和铜仁黄皮桔红心的最小,为0.07。通过ISSR分子标记明晰贵州甘薯地方品种间的亲缘关系,以期为贵州甘薯杂交育种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紫茎泽兰水浸液对威宁球茎草芦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种子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研究紫茎泽兰对优良牧草威宁球茎草芦的化感作用,以期为威宁球茎草芦替代控制紫茎泽兰利用提供科学依据,试验用不同浓度的紫茎泽兰肉质根和根状茎的浸提液、粉碎液及紫茎泽兰根际土壤水浸液处理威宁球茎草芦种子,研究粉碎液及水浸提液对威宁球茎草芦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浓度紫茎泽兰肉质根和根状茎及根际土壤水浸液对威宁球茎草芦种子的萌发及幼苗生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高浓度紫茎泽兰水浸液及所浓度粉碎液对威宁球茎草芦种子的萌发及幼苗生长则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紫茎泽兰根际土壤水浸液对威宁球茎草芦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影响不大,表明威宁球茎草芦可作为紫茎泽兰替代种植的优良牧草品种推广种植。


湖北海棠5A基因进化与表达分析
《西北植物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水杨酸(SA)诱导的湖北海棠双链cDNA为模板,克隆湖北海棠5A基因并对其序列进行比对分析,用邻位法构建进化树;以根、茎、叶等器官的单链cDNA为模板、以半定量及NCBI数据库相关EST分析研究其5A基因的表达特性,以探讨湖北海棠真核生物蛋白翻译起始因子5A基因序列、表达及进化的相关信息。结果表明:(1)湖北海棠5A基因编码框长度为477个核苷酸,编码159个氨基酸,其序列与部分已报道的双子叶植物一致性达91%,与单子叶植物、细菌、古细菌、藻类一致性分别为96%、55%、70%、63%。(2)蛋白的三级结构显示湖北海棠5A蛋白与拟南芥5A蛋白也十分相似;基因进化分析显示湖北海棠5A基因沿着细菌、古细菌、藻类的进化路径,最后与月季聚在同一分枝中。(3)基因表达分析表明,湖北海棠5A基因不仅在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器官中表达,而且在不同的发育时期和各种胁迫条件下表达,具有组成性表达的特点。
种植模式和施氮水平对威芋3号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西南农业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间作条件下威芋3号的氮肥营养效应,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薯玉传统间作模式、威芋3号与芸豆新间作模式(薯豆间作)下氮素水平对威芋3号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薯豆间作显著提高威芋3号产量,比单作和薯玉间作分别增产18.9%和7.8%,并显著提高薯块粗蛋白含量,但使淀粉含量降低。在3种施氮水平中(N0,N12.8,N16),薯块粗蛋白含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提高。氮素水平与间作模式对威芋3号产量、粗蛋白、还原糖和Vc含量均有显著的交互效应。


黔蔗自育及引进品种的遗传基础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 2011 CSCD
摘要:分析了黔蔗系列品种的细胞质源、基础种质和亲缘系数。结果表明:黔蔗系列品种的细胞质源主要是路打士、春尼、班扎马新黑潭和中国种(不祥);遗传组成源主要由甘蔗属的11个热带种、2个印度种、2个割手密种和2个中国种共17个原种构成;亲缘关系中,与热带种的亲缘系数为51.65%~68.75%,与割手密的亲缘系数为9.375%~20.31%。在今后的甘蔗育种工作中,应注意扩展细胞质源,增加遗传组成源,注意父母双亲遗传组成源的互补性,引入野生或近缘种质,并注意遗传基础中野生种与热带种血缘的合理比例。


黄山与11个代表性山区的藓类植物区系统计分析
《广西植物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黄山与其它11个山区藓类植物区系进行了统计分析比较。从12个山区藓类植物共有属的分析结果来看,黄山是一些典型具有热带性质的属分布北界,同时又是一些典型温带属的分布南界,显示了黄山是热带亚热带向温带、寒温带过渡的典型区域。从极点排序的二维图形分析结果看,黄山与江西的马头山,广西的九万山,浙江的金华山、西天目山关系更为密切;而与湖北的神农架,山东的沂山,河南的云台山关系都比较疏远,反映了黄山的藓类植物具有热带亚热带倾向,支持了吴鹏程等对中国苔藓植物的地理分区的划分,黄山属于华东区,且处于华东区与岭南区的交错地带。


玉米Tuxpeno种质与我国骨干系间杂种优势的关系
《西南农业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讨合理利用Tuxpeno种质拓宽我国玉米种质遗传基础的途径,对5个Tuxpeno种质改良系与我国5个骨干玉米自交系进行NCⅡ遗传设计,分析25个组合F1组合之间的杂种优势关系。结果表明:①各杂交组合11个农艺性状中,除岀籽率外,其他性状组合间和配合力间均达到极显著水平,说明Tuxpeno种质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各性状受基因加性效应的影响为主;②5个Tuxpeno种质改良系性状中,大19和81565穗部性状的GCA表现优良,同时存在较大产量利用潜力。在25个组合中,有3个组合产量的对照优势为正值。各性状的遗传参数估计表明:加性方差所占基因型方差的比例大小顺序为抽丝散粉期>穗行数>穗粗>秃尖长>穗长>株高>穗位高>百粒重>小区产量。各个性状的加性方差均大于显性方差。研究结果为有效利用Tuxpeno种质提供了重要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