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1-MCP对火龙果采后贮藏品质的影响
《广东农业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火龙果为材料,研究了1-MCP对火龙果采后贮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当1-MCP浓度为1.0μL/L时最有利于延长火龙果的贮藏期,能有效保持火龙果常温贮藏期间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果皮厚度、减缓果实失重率和鳞片含水量下降、减缓火龙果果肉及果皮干物质的降解、抑制细胞膜相对透性的升高,具有较明显的保鲜效果。


花溪灰萝卜品种比较试验
《种子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05~2008年,以4个灰萝卜品种为试材,在贵州省草业研究所试验基地开展了品种比较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重复4次,对各品种的物候期、植株性状、营养成份、鲜草产量、种子产量和抗性等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花溪灰萝卜综合性状优良,鲜草产量高达7 348.3 kg/667 m2,种子产量184kg/667 m2,2月底3月初转入生殖生长阶段,花溪灰萝卜抽苔、开花、结实最早,5月初种子成熟,全生育期最短,常年生育期250 d左右。


菌根真菌与鹅毛玉凤花种子共生萌发研究
《种子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决鹅毛玉凤花种子萌发问题,采用鹅毛玉凤花根分离到的真菌与鹅毛玉凤花种子共生,观察菌根真菌对鹅毛玉凤花种子萌发的影响,比较供试的21株菌株,其中HQ 36、HQ15、HQ 99三个菌株的作用效果较好。


贵州香猪内源钙磷代谢及7~25kg生长阶段的钙磷沉积规律与需要量研究
《动物营养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贵州香猪维持和生长的钙、磷需要量,选择3.5~4.0月龄,遗传来源相似,体重(11.06±2.61)kg的贵州从江香猪和剑白香猪去势公猪各6头,采用无钙无磷纯合饲粮法进行代谢试验,测定贵州香猪内源钙与内源磷的代谢规律。并选择60~75日龄贵州从江香猪34头,采用扣除蛋白质等消化能(DEpf)饲粮设计和比较屠宰试验,测定贵州香猪生长的钙、磷沉积规律。结果表明:1)贵州香猪内源钙、磷排泄量分别为47.2和20.8 mg/kg BW;2)无脂增重的钙、磷沉积量在7~16 kg体重段分别为10.86和4.50 g/kg,在16~25 kg体重段分别为8.02和4.75 g/kg。由结果可得出,贵州香猪维持的净钙、净磷需要量分别为47.2和20.8 mg/kg BW,生长的净钙需要量为(10.03-0.184 BW)g/kg BW、净磷需要量约为3.46 g/kg BW,常规混合饲粮钙和有效磷的真消化率可按60%和67%估计。


土地利用对石漠化地区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分布及保护的影响
《生态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贵州省关岭县石漠化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有机碳分布以及大团聚体有机碳矿化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大团聚体对有机碳的保护作用,以期为选择合理的石漠化治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选取了当地主要的4种土地利用方式,分别为水田(水旱轮作)、旱地、花椒林和火龙果林;其中花椒林和火龙果林位于石漠化治理区内。采用湿筛法分离出各级土壤团聚体并结合室内恒温培养法测定原状和破碎大团聚体中有机碳的矿化动态变化,其中大团聚体保护性碳含量为破碎与原状大团聚体有机碳在42 d内累积矿化量的差值。结果表明: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具有显著影响。水田土壤团聚体稳定性要明显优于旱地、花椒林和火龙果林,且后3种土地利用方式间也存在显著差异。土壤有机碳也受到土地利用方式的影响,水田和旱地土壤有机碳含量要明显高于火龙果林和花椒林。各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在土地利用方式间具有较大差异,2-5 mm、0.25-2 mm和<0.25 mm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按水田、火龙果林、旱地和花椒林依次下降,5-8 mm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则以花椒林最高,其次是水田和火龙果林,旱地最低。但是就各粒径团聚体的有机碳库而言,<0.25 mm团聚体是土壤有机碳的主要载体。花椒林、旱地、火龙果和水田的大团聚体保护性碳含量分别为83.37、78.86、73.81、61.04 mg/kg,其差异表明花椒林土壤大团聚体对有机碳的保护作用最强,其次是旱地和火龙果林,水田最弱。因此,在该地区种植花椒林和火龙果林可以改善其土壤质量,其可能机理是通过增加土壤中大团聚体含量,同时增强大团聚体对有机碳的保护作用。
关键词: 大团聚体保护性碳 土地利用方式 团聚体稳定性 有机碳


几种热带豆科饲用灌木在贵州南部地区的生态适应性研究
《热带作物学报 》 2011 CSCD
摘要:引进7个豆科饲用灌木在贵州南部地区进行生态适应性研究,结果表明:在贵州南部地区能正常开花结实的有多花木蓝、羽叶决明、木豆、猪屎豆和云南羊蹄甲等5个品种;抗旱、耐瘠薄、鲜干草产量、种子产量较高的品种为多花木蓝(年均鲜干产量为54.24 t/hm2和16.49 t/hm2,种子产量为2 430.04 kg/hm2)、羽叶决明(年均鲜干产量为31.54 t/hm2和6.47 t/hm2,种子产量为1 727.53 kg/hm2)、木豆(年均鲜干产量为15.44 t/hm2和4.90 t/hm2,种子产量为2 345.89 kg/hm2),其粗蛋白质含量为16.77%~26.07%,是贵州南部地区值得推广利用的优良豆科饲用灌木。


贵州湄潭茶区茶叶机械采摘的技术应用
《西南农业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进一步推广茶叶机械化采摘,提高茶叶采摘质量,对贵州湄潭永兴茶场和东南茶场进行机械采摘技术应用研究,结果表明,大宗茶生产过程中,不同采摘方式以双人采茶机采摘效果最佳,手采质量最差;永兴茶区大宗茶采摘时期掌握偏迟,采下原料较大,难以生产出品质较高的产品;东南茶场夏秋茶生产的采摘间隔期为15~18 d,不同时间气候条件差异大,尤其是日照时数、湿度、降雨量、蒸发量等气象要素的变化使相同间隔期内采下的芽叶质量相差甚大,确定采摘适期应考虑这几个气象要素的变化;茶园营养水平对原料质量影响大,适当提高目前湄潭茶区施肥量,改进施肥方法,对获优质机采原料有好的保证。


内蒙古野生华北驼绒藜种群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研究
《草业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内蒙古6个群落野生华北驼绒藜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变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内蒙古不同种群野生华北驼绒藜种水平遗传多样性较高,多态位点百分率(PPB)达到98.05%,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和Shannon多样性指数(I)分别为0.298 4和0.455 7;依据PPB、h和I估计的各种群内平均遗传多样性的变化趋势一致,依次为PA>PB>PD>PC>PE>PF。华北驼绒藜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种群内。种群间的基因流(Nm)为4.333 2,大于1。根据聚类分析,大致可以将6个群落华北驼绒藜种群分为荒漠化草原种群和典型草原种群。生境片断化目前尚不足以导致华北驼绒藜特定基因丢失,发生遗传漂变的可能性很小。
关键词: 华北驼绒藜 野生种群 遗传多样性 遗传分化 ISSR


利用AFLP标记技术评价甘蓝型油菜的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英文)
《西南农业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AFLP分子标记技术分析了25份甘蓝型油菜品种的遗传多样性。9对AFLP引物扩增出193条带,其中,73条呈多态性,多态性比率为38%。每对引物检测出的平均等位基因数为3.56,有效等位基因数为1.41。基因多样性、香农指数和遗传差异分别为0.25、0.62和0.39。在遗传相似系数0.66处,所有的甘蓝型油菜可分为3个类群,遗传相似系数表明,橄榄型油菜表现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UPGMA聚类分析表明,品种间的亲缘关系与种质性状或来源关系不明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