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贵州省农业科学院新时期科研工作的回顾与展望:在新时期科研工作总结暨先进单位个人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贵州农业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09年12月30日贵州省农业科学院"新时期科研工作总结暨先进单位个人表彰大会"在院学术交流中心隆重召开。会上,院领导向2009年获得贵州省科技成果奖和2000年以来在各方面为贵州省农业科学院科研发展做出贡献的同志,以及科研和人才培养先进单位进行了表彰。贵州省农业科学院院长刘作易在会上作了"贵州省农业科学院新时期科研工作的回顾与展望"的讲话,对2000年以来贵州省农业科学院科研工作进行了回顾与总结,肯定近几年来各项工作取得的成绩,同时找出差距,提出了今后科研工作的设想及建议。为此,本刊对讲话作全文发表。


辣椒茶黄螨光谱识别的初步研究
《贵州农业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对辣椒茶黄螨高光谱监测提供参考,对辣椒健康植株及受茶黄螨危害的植株进行了单叶光谱测量,并对光谱进行微分分析。结果表明:叶片光谱反射率随虫害程度的加重,在可见光波段呈现上升趋势,但上升幅度较小;不同虫害程度下的红边区域光谱反射率基本相同;近红外波段的叶片光谱反射率随虫害程度的加重而呈下降趋势。经光谱微分分析,随着茶黄螨危害程度的加重,"单峰"位置逐渐降低,红边位置发生"蓝移",表现出辣椒茶黄螨危害的特有特征。


安徽藓类植物调查研究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对安徽省苔藓植物广泛调查采集和标本鉴定的基础上,整理出安徽藓类植物调查名录。并报道安徽省藓类植物地理分布新纪录种6个,分别是气藓(Aerobryum speciosum),丝带藓(Floribundaria floribunda),四川丝带藓(Floribundaria setschwanica),全缘叉羽藓(Leptopterigynandrum subintegrum),小蒴小绢藓(Rozea chrysea),角状刺枝藓(Wijkia hornschuchii)。


贵州农业生产的“3R”循环经济模式研究
《贵州农业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简要阐述"3R"原理的基础上,根据贵州农业生产特点,总结了贵州主要粮食、经济作物及生态畜牧与水产养殖业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为促进贵州省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借鉴。


牛源乙肝病毒套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其S靶基因同源性分析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建立牛源乙肝病毒(HBV)套式PCR检测方法,本研究根据GenBank中人HBVS基因,设计2对引物,通过对PCR反应条件进行优化,建立检测牛源HBV的套式PCR检测方法,并进行S基因片段序列同源性和系统发育进化树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第1次PCR扩增的敏感性是1.00pg,第2次PCR敏感性是0.32fg,扩增产物分别为509bp、240bp,而牛病毒性腹泻病毒、丝状支原体丝状亚种SC型、牛结核分枝杆菌的扩增结果均为阴性。牛源HBVS基因片段序列与GenBank中人HBVS基因进行比对,核苷酸同源性98.8%~99.4%,氨基酸序列同源性97.1%~98.3%。研究表明建立的牛源HBV套式PCR具有很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可用于牛源HBV的检测,并对进一步研究牛源HBV与人HBV之间的关系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牛源HBV 人HBVS基因 同源性分析 套式PCR


棕榈科观赏植物在贵州的抗寒性及适应性
《贵州农业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15个引进棕榈科观赏植物进行了不同低温处理,并结合越冬调查,分析了不同品种在贵州的抗寒性和适宜种植区域;针对种植成活率不到10%的假槟榔(A.alexandrae)进行了大树移植试验。结果表明:大部分棕榈科观赏植物能耐-2℃的低温,以-6℃相对电导率为标准,棕榈科植物的抗寒性从强到弱(相对电导率从低到高)的排序为:矮棕竹>加拿利海枣>金山棕>华盛顿棕榈>蒲葵>银海枣>棕竹>假槟榔>董棕>针葵>夏威夷椰子>国王椰子>鱼尾葵>富贵椰子>散尾葵;抗寒性强(能抵御-4℃左右的低温)的品种有蒲葵、华盛顿棕榈、金山棕、加拿利海枣和矮棕竹;适应性以加拿利海枣最好,种植成活率最高,生长快。


种植密度对黔黄油21号产量及品质性状的影响
《贵州农业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索优质杂交油菜黔黄油21号在不同种植密度下的产量及主要品质性状的表现,分别在贵州遵义产区稻田免耕移栽条件下进行了黔黄油21号不同种植密度的大区对比和单因子随机区组试验。结果表明:黔黄油21号含油量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芥酸、硫甙、蛋白质等品质性状呈现无规律的变化趋势,均符合国家优质油菜标准。黔黄油21号移栽密度在6 000~8 000株/667m2范围内,可获得200 kg/667m2以上的产量水平,综合性状良好,有效分枝数及有效角果数较多;最佳种植密度为6 000株/667m2,在该密度下可获得202.35 kg/667m2的高产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