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30504条记录
亚种间重穗型杂交稻光合产物的运转特性及其生理机制

中国农业科学 200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14 C、3 2 P同位素示踪技术 ,研究了籼粳亚种间重穗型杂交稻Ⅱ优 16 2、两优培九的光合产物运转特性及其生理机制。结果表明 ,两组合在籽粒形成期的各个阶段 ,其14 C 光合产物的单株生产总量明显高于汕优 6 3,但光合产物运输至穗中的速度皆不如汕优 6 3快 ,最终分配至穗中的比率也比汕优 6 3低 ,且14 C 光合产物在这两个组合的茎鞘中有明显的积累和滞留现象发生。随稻穗发育进程 ,供试亚种间重穗型杂交稻叶片蔗糖磷酸合成酶活性和根系活力由齐穗期、乳熟期、蜡熟期逐步大幅度下降 ,这种蔗糖磷酸合成酶活性和根系活力下降的特性与光合产物运转分配效率较差有一定的内在联系。

关键词: 亚种间重穗型杂交稻 光合产物运转分配 蔗糖磷酸合成酶 根系活力 同位素示踪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3个小麦重组自交系群体抗赤霉病QTLs的SSR分析

中国农业科学 200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3个重组自交系群体(RILs)苏麦3号/Alondra F_7、望水白/Alondra F_8、894037/Alondra F_8进行SSR分析,用单个标记方差及回归分析方法,结合接种鉴定资料,寻找与抗赤霉病性有关的的SSR分子标记。结果显示,在这3个抗病亲本的3B染色体上都存在一个主效抗赤霉病QTL,分别能解释2.6%~6.7%(苏麦3号)、47.4%(894037)、8.9%~27.0%(望水白)的抗性表型变异。在其它一些染色体上也发现一些微效QTLs,如2D、4B、4D、7A、6B染色体上,其中存在于4B染色体上的一个QTL来源于感病品种Alondra。在望水白/Alondra F_8群体中检测到了1个存在于2D染色体的抗赤霉病QTL,来源于抗病品种望水白,而在894037/Alondra F_8群体上检测到的1个存在于2D染色体的抗赤霉病QTL,则来源于感病品种Alondra,对其真实性将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 小麦 赤霉病抗性;重组自交系群体;SSR标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蓝新品种苏甘8号

上海蔬菜 2003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花粉管介导的转bar基因水稻植株的获得及其遗传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03 CSCD

摘要:采用花粉管通道法将bar基因导入籼稻品系E32 ,得到对除草剂Basta具有抗性的转基因水稻。遗传分析表明外源bar基因在受体植株后代中呈单基因显性遗传 ,在世代间可以稳定遗传。目前已分离出抗性稳定的株系。

关键词: 水稻 花粉管通道法 bar基因 转基因植株 遗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稻曲病菌的形态学观察研究

植物病理学报 200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光学和电子显微镜对稻曲病菌的有性子座和不同来源的繁殖体进行了形态学观察。子囊壳单层环状埋生于子座外层,顶端突出子座表面而形成许多乳突结构。子囊发育成熟后,子囊壳壁的顶端可自行消解,露出里面的子囊。子囊孢子无色单胞,线状。厚垣孢子圆形或稍椭圆,黄褐色至黑褐色,胞壁厚密,外表有许多疣状突起。子囊孢子和厚垣孢子萌发都产生次生分生孢子。这些次生分生孢子与液体培养获得的分生孢子在大小和形态特征上是一样的,它们都是薄壁分生孢子。薄壁分生孢子卵圆形或长圆形,大小为2.6~8μm×2~5μm,无色透明,外表光滑。薄壁分生孢子萌发直接形成新一代薄壁分生孢子,此繁殖过程可不断重复进行。

关键词: 稻曲病菌 厚垣孢子 子囊孢子 分生孢子 子座 形态特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孔雀新城疫和巴氏杆菌病混合感染的诊断

中国家禽 2003 北大核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蔬菜品种成熟期市场衰退原因及对策

长江蔬菜 2003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秸秆碳的田间原位分解和微生物量碳的周转特征

土壤学报 200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应用14 C示踪技术研究了杂交狼尾草秸秆在稻麦轮作田中为期 1年的原位分解。结果表明 :秸秆用量对其分解率影响甚微 ,1年后秸秆C分解了 72 %左右 ,分解速率常数为 2 7× 1 0 - 3d- 1,但秸秆用量的多少与土壤原有碳的分解和土壤有机碳平衡密切相关。黄棕壤原有C年分解率为 5 4 5 %~ 6 0 7% ,分解速率常数在 1 0 4× 1 0 - 4~ 1 1 8× 1 0 - 4d- 1之间。随秸秆用量增加 ,黄棕壤原有C分解率和分解量均增加 ,土壤有机碳的亏缺减少。微生物量14 C占加入秸秆14 C的 3 79%~ 1 0 63% ,占土壤残留14 C的 1 2 2 7%~1 7 4 3% ,其大小变化及减少程度均较微生物量12 C显著。微生物量12 C约为微生物量14 C的 0 74~ 3 85倍 ,说明大多数情况下 ,土壤原有C仍是土壤微生物活动所需能量和养分的主要来源。微生物量14 C的周转率在 1 1 0~ 1 1 8a- 1之间 ,微生物量12 C的周转率在 0 97~ 1 0 6a- 1之间。增加秸秆用量可加快土壤微生物量C的周转速度 ,反过来微生物量C周转速度的加快又加速了秸秆C和土壤原有C的分解。土壤原有C和秸秆C的分解进程与微生物量12 C和微生物量14 C的动态变化趋势一致 ,说明有机碳分解的快慢是土壤微生物活动强弱的外在表现。

关键词: 秸秆14C 原位分解 微生物量14C 周转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薯近缘野生种资源的杂交亲和性评价及利用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03

摘要:甘薯近缘野生种与甘薯栽培品种的杂交结实率研究表明 ,甘薯栽培品种与不同倍性I .trifida的平均杂交结实率为 9.33% ,其中与六倍体I.trifida杂交结实率最高 ,与二倍体I.trifida杂交结实率最低 ;与四倍体I .littoralis杂交的平均结实率为 4 .2 2 % ;与I .leucantha杂交的平均结实率为 0 .75 %。甘薯与近缘野生种杂交 ,其后代的结薯性出现广泛的分离 ,甘薯与六倍体I.trifida的杂交后代结薯率高于与其它低倍体的野生种。在甘薯栽培品种与近缘野生种的杂交后代中选出了一些优良的杂种后代。利用六倍体I.trifida与甘薯栽培品种杂交和回交 ,从其后代中选育出了苏渝 30 3和渝苏 2 97等甘薯品种。

关键词: 甘薯 近缘野生种 种间杂交 育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草莓种质资源常低温保存试验

中国南方果树 2003 北大核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