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热带中西太平洋海域黄鳍金枪鱼的摄食生物学特性
《南方水产科学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延绳钓作业方式,于2018年5月—2019年2月对热带中西太平洋海域(163°14'E—173°35'E,2°03'S—11°17'S)的黄鳍金枪鱼(Thunnus albacares)进行了取样.对取样的919尾黄鳍金枪鱼叉长进行了组成和性比分析,对其中的551尾进行了摄食生物学研究,并使用方差分析(ANOVA)和广义线性混合模型(GLMM)分析了个体叉长、渔获水深、月相等因素对摄食的影响.结果表明:1)样本叉长范围介于87~163 cm,雌雄性比为1:1.32;2)空胃率占33.76%,在胃含物中,沙丁鱼属、鱿鱼和杂鱼出现频率较高,依次为52.60%、35.34%和33.70%;3)方差分析表明,叉长和月相对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H')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具有显著影响,而月份及水深对H'和J'的影响不显著;4)取样个体的摄食等级以0—2级为主,空胃率随着叉长的增加而增大,高摄食强度(2—4级)占比随水深的增加而增大;5)广义线性混合模型(GLMM)拟合结果显示,生物因素(叉长和性别)、时空因素(月相的余弦和水深)对黄鳍金枪鱼的摄食强度均有显著影响.
关键词: 黄鳍金枪鱼;摄食强度;生态位宽度;月相;水深;热带中西太平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池塘养殖牙鲆肠道和环境菌群结构对益生菌制剂的响应
《渔业科学进展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益生菌制剂对池塘养殖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肠道及环境菌群结构的调控效果,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手段构建牙鲆肠道、养殖水体、饵料和池塘底泥的16S r DNA基因测序文库,分析不同样品中菌群组成和多样性在益生菌制剂调控过程中的变化趋势。结果显示,添加益生菌制剂后,池塘底泥和牙鲆肠道的菌群多样性升高,且池塘底泥的菌群多样性依然最高;而养殖水体的菌群多样性明显下降,并低于牙鲆肠道的。牙鲆肠道中的肠杆菌属(Enterobacter)、芽孢杆菌属(Bacillus)相对丰度呈上升趋势,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发光杆菌属(Photobacterium)相对丰度先上升后下降;池塘养殖水体中NS3a_marine_group代表的菌属相对丰度先下降后上升;底泥中芽孢杆菌属相对丰度变化最为明显,由最初的3.78%增加到33.64%。养殖牙鲆肠道、养殖水体和底泥中的弧菌属(Vibrio)相对丰度在益生菌制剂添加后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而在水产养殖中,不动杆菌属和弧菌属中的部分菌株通常被认为是重要病原菌。说明益生菌制剂的添加能在一定程度上优化鱼体肠道和环境(养殖水体和池塘底泥)的菌群结构。相似性分析发现,在饵料不变的条件下,牙鲆肠道菌群结构与底泥的更相近;且益生菌产品对池塘底泥和牙鲆肠道菌群的影响较为明显。本研究结果可为池塘养殖过程中微生态制剂筛选和使用提供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当代海洋捕捞的发展现状和展望
《中国水产科学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海洋捕捞事关国际粮食安全和海洋生态系统健康.得益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当代海洋捕捞发展迅速,但依然面临着渔业资源衰退、海洋底栖环境破坏、兼捕与抛弃、废弃渔具引起的幽灵捕捞和塑料污染、气候变化、区域发展不平横等系列问题.本文综述了国内外为缓解上述问题在海洋捕捞管理、技术创新、最佳实践探索等方面的工作进展,并提出了如下发展建议:(1)应进一步加强生态友好型渔具渔法、高效节能技术、废弃渔具回收利用技术、生物可降解材料等方面的基础和应用研究;(2)开展减少兼捕、降低底拖网对底栖环境的影响、海洋捕捞高效节能、减少废弃渔具流向海洋等方面最佳实践的探索;(3)加强激励机制的研究和应用,加强对废弃渔具回收产业的政策扶持,完善海洋捕捞管理体系和废弃渔具管理体系建设,增强治理能力;(4)加强国家或地区间渔业合作,分享管理知识,促进区域间平衡发展.(5)加强气候变化应对策略的探索研究.立足长远、多措并举,促进海洋捕捞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海洋捕捞 可持续发展 渔业管理体系 生态友好型 废弃渔具 气候变化 最佳实践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灭多威对斑马鱼胚胎抗氧化防御系统的影响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灭多威对斑马鱼胚胎抗氧化防御系统的影响及氧化损伤效应,将受精后6h内的斑马鱼胚胎暴露在浓度为0、2、20、200μg·L-1的灭多威溶液中,分别在24、48、72、96 h时测定斑马鱼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还原酶(GR)、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氧化型谷胱甘肽(GSSG)的活性及丙二醛(MDA)的含量.暴露于灭多威后,SOD活性呈现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的趋势,各浓度处理组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CAT活性表现为先被诱导后抑制减弱的效应,其中20、200μg·L-1处理组CAT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GR、GSH、GSSG活性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与对照组相比,各浓度处理组斑马鱼胚胎体内MDA含量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少再增加的趋势.灭多威对斑马鱼胚胎具氧化应激效应,造成鱼体内抗氧化防御因子活性水平及MDA含量发生改变,干扰抗氧化防御系统正常工作,具有氧化损伤效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哈尔滨郊区池塘养殖鱼类六六六和滴滴涕残留特征及食用健康风险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 明确哈尔滨郊区池塘养殖鱼类六六六(hexachlorocyclohexane,HCHs)和滴滴涕(dichlorodiphenyltrichloroethane,DDTs)的残留水平及食用安全性.方法 以4种养殖鱼类(鲤、鲢、鲶和草鱼)为研究对象,采用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gas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GC-MS/MS)分析了49份鱼类样品的背肌、腹肌、肝脏、皮和鳃中HCHs和DDTs的残留水平,并对其可食部分进行致癌与非致癌风险评价.结果 HCHs和DDTs在鱼体各组织中残留量分别为0.250~12.881μg/kg和0.012~1.439μg/kg,均低于GB 2763—202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中规定的限量标准(DDTs≤500μg/kg和HCHs≤100μg/kg).在背肌、腹肌和皮中,HCHs和DDTs残留量最高的均是鲶,鲢最低,而且腹肌残留水平高于背肌,HCHs的残留量大于DDTs.鱼体中残留的HCHs异构体组成以γ-六六六为主,贡献率在80.24%~95.82%,其次是α-六六六.食用该养殖鱼类导致的HCHs和DDTs每日摄入量分别为3.433~10.751 ng/(kg·d)和0.213~1.420 ng/(kg·d),均低于参考剂量(reference dose,RfD);致癌风险指数(carcinogenic risk index,CRI)在10?7~10?5之间,存在一定的潜在致癌风险;非致癌风险指数(non-carcinogenic hazard index,HI)均小于1,在可接受水平.结论 尽管HCHs和DDTs已被禁用多年,仍可在养殖鱼类体内检测到,但其残留水平低于国家限量标准,对人群无明显的食用健康风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绿鳍马面鲀幼鱼游泳运动及能量代谢的初步研究
《渔业现代化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鱼类的游泳运动对于指导实际生产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试验通过自制游泳装置来研究在不同体质量(10、15、20和25 g)和不同温度(12、16、20、24和28℃)下幼鱼的游泳能力及行为,并探讨在0.12、0.24、0.36和0.48 m/s流速下的幼鱼随时长的代谢情况。结果显示:4个规格幼鱼的临界游泳速度(UC)分别为0.42±0.03、0.47±0.01、0.53±0.03和0.62±0.01m/s,爆发游泳速度(UB)分别为0.53±0.06、0.56±0.02、0.60±0.02和0.72±0.01 m/s。幼鱼UC和UB随体质量增加游泳能力显著提高。5个温度组下25 g幼鱼的UC和UB随温度的升高呈上升后下降趋势,24℃时UC和UB达到最大值且与其他组差异显著(P<0.05)。随着流速的增加尾鳍、背鳍和臀鳍的摆动频率不断加快,摆尾频率的4个流速组之间差异显著(P<0.05),背鳍和臀鳍的摆动频率高于尾鳍,0.24~0.48 m/s组的背鳍和臀鳍相邻之间差异不显著。有流速的趋流率明显高于静水组,各流速组无显著差别。幼鱼长时间处于0.36 m/s和0.48 m/s流速下时,会加剧体内糖原和血糖的消耗并出现无氧代谢过程。研究表明绿鳍马面鲀幼鱼具有较强的游泳能力,养殖中要控制瞬间水流不要超过其UB也不能长期处于其UC,从代谢方面来看乳酸的积累会对鱼体内造成伤害,因此在养殖过程幼鱼不宜长期处于高于0.36 m/s的流速环境中,当然要参考水温和鱼规格来对水流速进行调整。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有效微生物菌群(EM)对蟹鲈混养模式下养殖水体菌群结构的影响
《水产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定期添加有效微生物菌群(EM)对蟹鲈混养养殖水质和菌群结构的影响,实验对混养水体进行了Ⅰ期(4月10号)、Ⅱ期(4月20号)、Ⅲ期(4月30号)和Ⅳ期(5月10号)的监测,并通过水质理化指标、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每个时期的水质和菌群结构。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实验期间水体主要优势菌门为变形菌门、放线菌门、厚壁菌门、蓝细菌门,其中对照组蓝细菌门的相对丰度在Ⅲ、Ⅳ期显著高于实验组;实验组Ⅰ期最优势菌属为Limnohabitans (20.34%),其余时期皆为微小杆菌属(56.33%、38.11%、17.88%);对照组Ⅰ期最优势菌属为红育菌属(10.37%),Ⅱ期为微小杆菌属(47.67%),Ⅲ期和Ⅳ期皆为分枝杆菌属,分别为36.01%和42.27%;Sobs和PD指数显示,实验样品在Ⅰ期、Ⅱ期差异不显著,但在Ⅲ期和Ⅳ期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相比于对照组,添加EM的实验组在整个监测期总氮(TN)显著降低,氨氮(NH_4~+-N)在Ⅰ期差异不显著,在Ⅱ期、Ⅲ期和Ⅳ期显著降低。关联分析显示,总氮是对菌群群落影响程度最大的环境因子,其中添加EM实验组的优势菌属微小杆菌属与总磷(TP)呈正相关,与TN、NH_4~+-N、硝酸盐氮(NO_3~--N)、亚硝酸盐氮(NO_2~--N)呈负相关。本研究表明,蟹鲈混养模式下定期添加EM可以改善养殖水体水质,有效抑制蓝细菌,且显著优化菌群结构,具有显著的水体原位修复功能,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为形成典型池塘混养模式的水质原位生态调控技术奠定基础,促进我国水产养殖业的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碱胁迫下"鲟龙1号"(Huso dauricus♀ *Acipenser schrenckii♂)鳃组织结构变化及转录表达特征
《淡水渔业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碱胁迫下杂交鲟"鲟龙1号"(Huso dauricus♀×Acipenser schrenckii♂)的响应机制,本研究设置了淡水组(3.13~3.20 mmol/L)与胁迫组(14.4~16.67 mmol/L),采集鳃进行了组织病理分析,并利用转录组测序技术,进一步分析转录组表达特征.结果显示:高碱胁迫下"鲟龙1号"鳃组织出现明显损伤,鳃小片末端发生肿胀、卷曲和融合,鳃上细胞出现增生和膨大.转录组测序共获得80422条Unigene,富集到GO数据库的差异表达基因为371个,其中87个基因表达上调,284个基因表达下调,富集到KEGG的代谢通路主要为矿物吸收、近曲小管碳酸氢盐重吸收和胃酸分泌等通路,其中近曲小管碳酸氢盐重吸收为主效应途径,该途径的Nhe3、Atp1a、Atp1b和Gdha基因显著表达下调.综上所述,碱度为14.4~16.67 mmol/L的条件下,"鲟龙1号"幼鱼已发生鳃组织损伤,且矿物质重吸收、钾/钠离子转运与排氨等功能受到影响.
关键词: 碱胁迫 鲟龙1号(Huso dauricus♀×Acipenser schrenckii♂) 鳃 组织病理 转录组特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恩诺沙星与氟苯尼考对中华鳖组织损伤的联合毒性探究
《科学养鱼 》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由于环境中多种抗生素低剂量、长时间混合暴露的特点,单一抗生素的生物学效应研究显然不能满足对抗生素生态毒理效应的正确全面评估,因此对抗生素进行联合毒性研究势在必行。目前,关于恩诺沙星和氟苯尼考对甲壳类动物、海洋细菌、轮虫、海洋硅藻和鱼类的毒性,恩诺沙星与磺胺二甲嘧啶的联合毒性已有报道,但关于恩诺沙星和氟苯尼考的联合毒性,及对两栖动物(中华鳖)联合暴露造成的毒性研究较少。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miR-139555及其靶基因PtNBC在三疣梭子蟹适应盐度胁迫中的表达调控
《水生生物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miR-139555及其潜在靶基因PtNBC(碳酸氢钠协同转运基因)在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适应盐度胁迫中的表达调控分析,利用RACE技术克隆了PtNBC基因,该基因全长5308 bp,开放阅读框(ORF)3570 bp,共编码1189个氨基酸.利用RT-PCR技术分析miR-139555和PtNBC基因在三疣梭子蟹不同组织及低盐胁迫(11)下的表达规律.组织表达分布结果显示,miR-139555和PtNBC基因均在三疣梭子蟹鳃组织中表达量最高,与其他组织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体外双荧光素酶实验表明,miR-139555能够显著抑制PtNBC基因的表达(P<0.001).低盐胁迫显著影响了miR-139555和PtNBC基因的表达,且两者间的表达趋势呈现明显的负相关.在低盐胁迫后,miR-139555整体呈现上调表达的趋势且在48h达到最大值,为对照组的4.9倍(P<0.05),而PtNBC基因呈现显著下调表达的趋势且各时间点表达量均低于对照组,在12h表达量最低,为对照组的0.06倍(P<0.05).研究结果证明了PtNBC基因是miR-139555的靶基因,miR-139555可能通过调控鳃上皮细胞PtNBC基因的表达发挥重要的渗透压调节功能.
关键词: 低盐胁迫;碳酸氢钠协同转运;miRNA;三疣梭子蟹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