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18921条记录
多波束宽带探鱼仪发射波束形成的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实现

渔业现代化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多波束宽带探鱼仪是一种利用相控阵技术进行远距离、高分辨率海洋生物探测的声学装备.依据全方位多波束宽带探鱼仪在海洋拖网和围网捕捞中的实际需求,通过时延加权在一定的扇区内形成多个发射波束,设计了包含发射控制模块、直接数字频率合成(DDS)宽带波形生成模块、时延波束形成模块和delta-sigma调制模块的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数字发射系统,以达到集中发射能量实现更深更远距离的鱼群探测的目的.综合现有测试条件,通过实验室水池测试了水平相邻4通道发射机的波束指向性,并使用Matlab软件系统进行波束指向性仿真和调制信号性能分析.仿真及试验结果显示:本研究设计的数字发射系统性能良好,可完成阵子正前方30°内波束形成且实测信号强度与仿真误差小于1%.

关键词: 探鱼仪 助渔仪器 多波束 波束形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一种高浓度绿藻的培养方法

科学养鱼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绿藻门的栅藻属浮游植物可作为轮虫、枝角类等浮游动物的食物,而轮虫、枝角类等浮游动物又是鱼虾幼体优质的生物饵料,对水产养殖业的苗种培育起重要作用,因此绿藻门栅藻属浮游植物的高密度培养可为浮游动物提供高质量的食物。同时,绿藻门栅藻属浮游植物也被用于处理生活污水或养殖尾水,可进行养殖水调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肥满度-最大养殖收益的底播养殖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养殖容量评估及养殖区区划

海洋与湖沼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养殖容量评估是合理规划养殖区的基础.基于虾夷扇贝养殖生态系统模型,模拟了 2006年12月至2017年11月不同放苗密度下底播养殖虾夷扇贝的生长情况.在考虑肥满度对虾夷扇贝养殖收益的影响下,计算最大养殖收益及其对应的最适放苗密度和养殖容量,并通过最大养殖收益及其年际差异的聚类分析结果进行养殖区区划.结果表明:考虑扇贝肥满度的养殖收益能很好的抵消扇贝品质对养殖收益的影响;底播养殖虾夷扇贝的养殖容量和最适放苗密度有明显的时空差异,獐子岛和小长山岛之间并向长海海域东北部延伸的条带海域是高收益区;中收益区在高收益区南北两侧;低收益区位于研究区西北部和南中收益区南部;研究区南部由于饵料匮乏导致扇贝生长缓慢,为不适宜养殖区.开阔海域养殖容量也是有限的,片面增加放苗密度并不能达到增产增收的效果.研究结果可为合理规划和管理养殖区提供参考.

关键词: 底播养殖 虾夷扇贝 养殖生态系统模型 养殖容量 养殖分区 长海海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线粒体COI和12S rDNA基因构建珠江河口鱼类DNA宏条形码数据库

南方水产科学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建立珠江河口鱼类本底DNA条形码数据库,为珠江河口鱼类种类识别和多样性研究提供信息化基础,于2020—2021年在珠江河口采集鱼类样本251尾,测定了6目10科41属99种鱼类的219条线粒体COI基因5’端的652 bp序列和247条线粒体12S rDNA基因5’端的163~185 bp序列。同时,从GenBank数据库下载珠江河口鱼类COI序列165条和12S rDNA序列128条,共获得172种鱼类的384条COI序列与375条12S rDNA序列,初步构建了珠江河口鱼类条形码数据库。研究发现:COI序列种内平均遗传距离为0.20%,种间平均遗传距离为25.54%;12S rDNA序列种内平均遗传距离为0.12%,种间平均遗传距离为34.39%。基于COI基因的DNA条形码可形成明显的条形码间隙;而基于12S rDNA基因的DNA条形码不能形成明显的条形码间隙,11个物种(占总种类的6.4%)存在区分困难的情况。珠江河口鱼类DNA条形码数据库的建立,有利于推进该河口鱼类生态系统的环境DNA分析,并为珠江河口鱼类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种群动态监测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

关键词: 鱼类 COI基因 12S rDNA基因 DNA条形码数据库 珠江河口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简单回归尺度转换实现半滑舌鳎性逆转基因的高效定位

中国水产科学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间断性状全基因组关联分析中,当基因组数据存在复杂群体分层时,广义线性模型需要同时考虑上百个协变量,其求解速度会大大下降而且还会产生异常解。本研究目的是把简单回归结果中显著位点的效应值和遗传力的尺度转化为可解释的广义线性回归结果。首先对亲缘关系矩阵进行谱分解,特征向量作为主成分(PC),矫正间断性状中的群体分层;再求解每一个主成分的回归系数,并将众多协变量与其各自的回归系数相乘,得到的乘积合并为一个新的协变量;然后将它作为简单回归的协变量,逐个对标记进行关联检验;最后对筛选获得的候选数量性状核苷酸(QTN)进行广义线性模型回归分析,将效应和方差转化为广义线性回归模型尺度。采用本研究提出的方法与直接考虑主成分的广义线性回归模型,分别对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的性逆转性状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结果表明,本研究方法的QTN检测效率更高,共检测出6个QTN,其中5个QTN位于Z染色体上,1个QTN位于W染色体上,并且在基因组控制方面,本研究方法的基因组控制值与直接考虑PC的广义线性回归模型的基因组控制值相同,均为1.01,处于较优水平。结论认为,基于主成分分析的简单回归尺度转换方法能够在保证准确率的情况下提升QTN的检测效率,实现间断性状快速稳健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同时检测出的QTN能为半滑舌鳎性逆转性状的研究提供理论指导。

关键词: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半滑舌鳎 性逆转 主成分 尺度转换 简单回归模型 广义线性回归模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AQUATOX模型的集装箱养殖尾水净化塘生态系统模拟及调控预测

环境工程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解决传统养殖中养殖尾水的环境污染问题,促进池塘养殖可持续发展,基于新建的集装箱式循环水养殖系统,构建了三级养殖尾水净化塘水生态系统模型,对池塘水质、浮游植物及水生动物生物量以及池塘生态系统的演变进行了为期6个月的模拟预测,并设置添加沉水植物和添加低密度滤食性鱼类2种情景模拟.结果表明:水质模拟值的变化趋势与实测值基本一致,模拟值与实测值的平均相对误差为4.98%~23.37%;模拟预测的设定条件下和模拟时段中,池塘生态系统的结构趋于稳定,形成以绿藻为主的藻类群落、以摇蚊和桡足类为主的水生动物群落;在尾水净化塘中,添加沉水植物对氮磷去除效果不明显,但对增加水体中溶解氧质量浓度作用明显,3个池塘溶解氧变化率最大值分别为23.11%、45.39%和77.90%;添加低密度滤食性鱼类有助于浮游植物的生长,3个池塘硅藻生物量的最大增幅为89.80%、47.22%和22.06%,绿藻生物量的最大增幅为76.95%、54.05%和23.29%,蓝藻生物量的最大增幅为45.99%、33.37%和20.30%.综上所述,基于AQUATOX构建串联的尾水净化塘水生态系统模型并模拟培植沉水植物和添加低密度滤食性鱼类的生物处理方法,不仅能够为管理者调整喂养结构提供借鉴与帮助,也可用于调控水生态系统组分,有利于水生态系统功能的恢复和平衡.本研究结果可为管理集装箱式循环水养殖模式的喂养结构、构建尾水净化塘生态系统、改进其他利用生物处理技术处理养殖尾水的养殖模式提供参考.

关键词: AQUATOX模型 水产养殖 尾水处理 生物处理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胶州湾菲律宾蛤仔生态容量评估及其碳汇功能

渔业科学进展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胶州湾是我国重要的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养殖基地,为探究湾内菲律宾蛤仔的生态容量及其碳汇功能,本研究采用Ecopath模型法评估了胶州湾菲律宾蛤仔的生态容量,并利用Ecosim模块动态分析了菲律宾蛤仔生物量扩大对胶州湾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特征的潜在影响,同时估算了胶州湾菲律宾蛤仔个体及种群水平的碳收支情况.结果显示,胶州湾菲律宾蛤仔的生态容量为239.9 t/km2,虽然整体水平尚未达到生态容量,但局部养殖区域已远超出了菲律宾蛤仔的生态容量;当胶州湾菲律宾蛤仔生物量从当前增加至生态容量时,生态系统总流量、容量、优势度和循环指数分别提高了 16.0%、3.9%、47.1%和103.0%,而熵值降低了 10.4%,表明此时生态系统具有更高的成熟度与稳定性,但菲律宾蛤仔生物量扩大至生态容量10倍时会对生态系统产生不利影响甚至崩溃;菲律宾蛤仔个体在1个养殖周期内约摄取3 310.1 mg C,其中约46.2%的碳沉降至海底,约13.2%的碳通过收获移出,如按菲律宾蛤仔生物量达到生态容量时计算,胶州湾每年将有1.5万t碳以生物沉积形式沉降至海底,有0.6万t碳以收获形式移出.研究结果为指导菲律宾蛤仔增养殖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阐明菲律宾蛤仔的碳汇功能提供了理论依据与数据支撑.

关键词: 菲律宾蛤仔 Ecopath模型 生态容量 碳收支 胶州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响应面法优化海鲈鱼小片的品质改良工艺技术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海鲈鱼因切小片后,存在不耐煮、容易散开、完整性差等品质问题而严重制约系列产品的开发,本研究通过单因素研究TG酶、明胶、蛋清粉及浸渍时间对鱼小片的品质影响,并通过Box-Behnken响应面优化复合品质改良剂配方和工艺,开发一种适合海鲈鱼小片的品质改良工艺技术。结果表明:TG酶、明胶和蛋清粉均能提高海鲈鱼小片的耐煮性和完整性,最佳工艺:TG酶添加量3.90%、明胶添加量2.40%、蛋清粉添加量6.00%,浸渍温度为0~4℃,浸渍时间为5.50 h,处理后的海鲈鱼小片耐煮性好、完整度高、色泽洁白、弹性适中、香气浓郁,微观结构观察表明其能使鱼小片组织结构更加紧密。该研究解决了海鲈鱼切小片加工的“瓶颈”问题,为用海鲈鱼生产火锅类、简易社区菜肴等系列产品提供技术支撑。

关键词: 海鲈鱼小片 耐煮性 完整性 品质改良剂 工艺优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条鰤幼鱼胃排空特征、消化酶活性及摄食调控基因表达

水产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阐明黄条鰤幼鱼摄食消化特性,构建最佳胃排空数学模型,确立最适摄食投喂间隔,实验检测了黄条鰤幼鱼[(63.96±5.63)g]胃排空过程中内容物质量、肝脏和肠道中消化酶活性变化,分析了垂体中摄食调控相关基因的表达,比较了线性模型、平方根模型、立方模型3种数学模型对胃排空曲线的拟合程度.结果显示,黄条鰤在摄食后瞬时胃内容物湿重呈阶段性降低,18 h后降为0,属于直线下降型胃排空类型.胃排空过程中,肝脏淀粉酶、脂肪酶和糜蛋白酶活性呈先上升后下降、随后又上升接着下降的"M"型变化趋势,淀粉酶活性在摄食后0~6 h显著上升,脂肪酶和糜蛋白酶活性在0~9 h显著上升.三种酶活性在9~12 h均呈显著下降趋势,在15~18 h显著上升,且在18 h活性达到最高;肠道中的淀粉酶在0~6 h显著上升,随后下降,9~12 h呈上升趋势,12 h活性达到最高,随后逐渐下降,其脂肪酶和糜蛋白酶活性则是在摄食后0~12 h显著上升,12 h活性达到最高,随后逐渐下降.神经肽Y(npy)和食欲素(ore)mRNA表达水平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npy在摄食后12~15 h内表达水平显著上升,ore在9~15 h内表达水平显著上升,npy、ore二者mRNA表达水平均在摄食后15 h达到最高,随后显著下降.胃内容物残余百分比与胃排空时间、npy mRNA的表达呈显著负相关,npy mRNA的表达水平与胃排空时间呈显著正相关.研究结果将有助于明确黄条鰤最佳摄食间隔,为工厂化养殖模式下黄条鰤投喂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黄条鰤 摄食调控基因 消化酶 胃排空 数学模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3种养殖(鰤)鱼消化相关酶活性的比较分析

渔业科学进展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深入了解(鰤)鱼的消化生理特性,测定并比较分析了 3种(鰤)鱼[高体(鰤)(Seriola dumerili)、黄条(鰤)(Seriola lalandi)、五条(鰤)(Seriola quinqueradiata)]的消化系统(胃、幽门盲囊、前肠、中肠、后肠和肝脏)中5种消化相关酶(胰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碱性磷酸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与组织分布特点.结果显示,3种(蛳)鱼中5种消化相关酶主要分布在幽门盲囊、肝脏和肠道中.3种(鰤)鱼胃组织中胃蛋白酶活性无差异.幽门盲囊中胰蛋白酶活性:黄条(鰤)>高体(鰤)>五条(鰤)(p<0.05),高体(鰤)肝脏组织中胰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2种(鰤)鱼(P<0.05);胃、中肠、后肠组织中a-淀粉酶活性:五条(鰤)>黄条(鰤)>高体(鰤)(P<0.05),幽门盲囊、前肠组织中a-淀粉酶活性:黄条(鰤)>五条(鰤)>高体(鰤)(P<0.05);胃、幽门盲囊组织中脂肪酶活性:黄条(鰤)>五条(鰤)>高体(鰤)(P<0.05),前肠、后肠、肝脏中脂肪酶活性:五条(鰤)>黄条(鰤)>高体(鰤)(P<0.05);3种(鰤)鱼的酸、碱性磷酸酶活性组织分布趋势基本一致,其中,黄条(鰤)幽门盲囊组织中酸、碱性磷酸酶活性最高(P<0.05).研究表明,3种(鰤)鱼消化相关酶活性的组织分布特点基本一致,幽门盲囊是5种酶作用的主要靶器官,除胰蛋白酶外,高体(鰤)其他4种酶活性均显著低于其他2种(鰤)鱼,黄条(鰤)幽门盲囊和肠道的5种酶活性显著偏高.结果可为揭示(鰤)属鱼类的消化生理特性、研制适宜(鰤)属鱼类消化特点和种特异性生长的高效专用配合饲料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高体(鰤) 黄条(鰤) 五条(鰤) 消化酶活力 分布特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