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紫红笛鲷Cyp1a基因克隆、表达及其对一溴联苯醚和十溴联苯醚胁迫的响应
《南方水产科学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细胞色素P450酶(Cytochrome P450,CYPs)由P450基因编码,其中Cyp1a基因参与不同类型外源物质的生物转化和代谢.克隆了紫红笛鲷(Lutjanus argentimaculatus)Cyp1a基因,对其组织表达模式进行分析,探讨了不同质量浓度(10、50和250 μg·L-1)一溴联苯醚(4-bromodiphenyl ether,BDE-3)和十溴联苯醚(decabromodiphenyl ether,BDE-209)胁迫对紫红笛鲷肝脏Cyp1a表达及7-乙氧基香豆素-O-脱乙基酶(7-ethoxyresorufin O-deethylase,EROD)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紫红笛鲷Cyp1a cDNA全长2 540 bp,开放阅读框长1 566 bp,编码521个氨基酸.同源分析结果表明紫红笛鲷CYP1A与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CYP1A蛋白相似性最高(92.69%),进化树分析与白梭吻鲈(Sander lucioperca)聚为一支,进化地位最近.Cyp1a基因在紫红笛鲷肝脏表达量最高,其次是脑和鳃,肌肉最低.10 μg·L-1 BDE-3和BDE-209未对Cyp1a基因表达和EROD活性产生影响,而50和250μg·L-1 BDE-3胁迫7~15 d则对两者产生显著抑制,且呈现剂量效应.与BDE-3相反,50和250 μg·L-1 BDE-209处理组Cyp1a基因表达和EROD活性显著增加,且Cyp1a基因表达与EROD活性呈显著正相关.高浓度BDE-3和BDE-209可对紫红笛鲷肝脏Cyp1a基因的表达产生影响,但两者的影响模式不同.
关键词: 细胞色素P450 紫红笛鲷 一溴联苯醚 十溴联苯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池塘循环流水养殖模式集污系统效能分析
《水产科技情报 》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为研究池塘循环流水养殖模式集污系统的效能,以草鱼为养殖对象开展试验,分析比较了沉淀池、养殖池上游及水源等处的总氮(TN)、总磷(TP)、悬浮物(SS)、高锰酸盐指数(CODMn)、氨氮(NH4+-N)、亚硝酸盐氮(NO2--N)、硝酸盐氮(NO3--N)、溶解氧(DO)和酸碱度(pH)等水质指标.结果显示:集污系统可通过吸取和沉淀将鱼类排泄物分离出池塘,养殖水体中TN和TP的去除率分别为5.69%和63.42%.沉淀池的TP、SS、CODMn含量高于养殖池上游的,最高时分别高出221.85%、241.67%、102.18%.养殖池上游的TN、NH4+-N含量与沉淀池没有明显差异,但NO2--N和NO3--N含量频繁高于沉淀池.水源、养殖池上游、沉淀池水体中的SS、pH、CODMn、TP、TN、NO3--N有显著差异(P<0.05),DO、NH4+-N和NO2--N无显著差异(P>0.05).水源的SS、CODMn、TN、TP显著低于养殖池上游的(P<0.05),二者的pH和NO3--N无显著性差异(P>0.05).水源SS、CODMn、TN、TP极显著低于沉淀池,而NO3--N极显著高于沉淀池(P<0.01).沉淀池的SS显著高于养殖池上游,pH和NO3--N则显著低于养殖池上游(P<0.05).沉淀池DO均值最低,为(5.16±3.44)mg/L,但与其他两处样本无显著性差异(P>0.05),NO3--N则极显著低于其他两处(P<0.01).总体而言,集污系统在污染物降解和水质调控方面能发挥较有效的作用,但基于水质净化体量较大的现实,今后研究的重点应是进一步提高系统对CODMn、NH4+-N、TP的降解效率.
关键词: 池塘循环流水养殖模式 集污系统 氮磷去除 水质调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常用渔药及水体pH对生物质炭填料系统硝化作用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水产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生物质炭膜架作为一种新型填料,具有较高的单位比表面积,利于硝化微生物群落的附着,污水净化能力较强,在未来人工湿地的应用中具有广阔前景.水产养殖过程中的环境变化和渔药的使用,是否会妨碍人工湿地中填料作用的充分发挥尚未明确.为研究外界因素对生物质炭膜架除污能力的影响,实验设置了不同pH(E1:6.5、E2:7.5和E3:8.5)和常用渔药(F1:氟苯尼考,6 mg/L;F2:土霉素,20 mg/L)处理组,研究生物质炭填料系统降氨氮效率及其附着生物膜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结果显示:①实验组与对照组中,硝化螺旋菌门相对丰度均为最高.②E1、E2、E3组降氨氮速率分别为0.247、0.249、0.305 mg/(L·h),均低于对照组(pH=8.2)[0.323 mg/(L·h)];低pH条件下硝化螺旋菌的相对含量略有降低,而脱硫杆菌相对含量无显著差异.③F1、F2组降氨氮速率一致,均为0.172 mg/(L·h),低于对照组[0.323 mg/(L·h)];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硝化螺旋菌与脱硫杆菌相对含量无显著变化,推测氟苯尼考和土霉素抑制了菌的活性,致使氨氮降解速率下降.研究表明,弱碱性水体有助于提高生物质炭填料净化水质的能力,而氟苯尼考或土霉素的使用会影响生物膜上脱氮微生物的群落丰度和活力,并抑制降氨氮能力.因此,使用抗生素类渔药治疗时,应配合其他水质调节措施来控制养殖水体的氨氮含量,保证养殖对象安全,最大化发挥生物质填料的养殖尾水净化效果.
关键词: 生物质炭填料 pH值 渔药 微生物群落结构 人工湿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植物蛋白饲料中添加蛋白酶对克氏原螯虾生长、免疫力及消化力的影响
《水产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低鱼粉高植物蛋白饲料中蛋白酶的适宜添加范围,在克氏原螯虾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0.1、0.2、0.4、0.8、1.6 g/kg蛋白酶,制作成6组饲料.选择初始体质量为(8.18±0.11)g的克氏原螯虾,随机分为6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5尾虾,在室内养殖桶中饲养8周.结果显示,随饲料蛋白酶添加量的增加:①各组间存活率、肝体比、腹部含肉率均无显著差异;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先升高后降低,且在蛋白酶添加量为0.2 g/kg时达到最大值.当蛋白酶添加量为0.4 g/kg时饲料系数最低;蛋白质效率和蛋白质沉积率分别在添加量为0.4和0.2 g/kg时达到最高值.经折线回归分析,增重率、饲料系数、蛋白质效率分别在蛋白酶添加量为0.16、0.24、0.23 g/kg时有最佳值.②腹部肌肉和全虾粗蛋白质含量先升高后降低最终趋于平稳,均在0.2 g/kg组有最大值.③肠道及肝胰腺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活性均先增加后缓慢降低,均在0.2 g/kg组出现最大值,且显著高于对照组.④血清总蛋白含量在0.4 g/kg组出现最大值;谷草转氨酶及谷丙转氨酶活性先降低后增加,均在0.4 g/kg时出现最小值;碱性磷酸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则先增加后降低,分别在0.2和0.4 g/kg时达到最大值;当蛋白酶添加量为0.2 g/kg时,丙二醛含量有最小值.⑤肝胰腺碱性磷酸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先增加后降低,当蛋白酶添加量为0.2 g/kg时有最大值,且显著高于对照组.研究表明,本实验条件下克氏原螯虾饲料蛋白酶添加量为0.16~0.40 g/kg时,可提高其对植物蛋白的利用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海洋沉积物早期成岩作用研究进展
《沉积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洋沉积物的早期成岩作用是其沉积和埋藏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生物、物理和化学变化,其驱动力为有机质的降解,根据反应自由能大小,参与反应的氧化剂顺序为:O_2>NO_3~->Mn~(4+)>Fe~(3+)>SO_4(2-)。随着埋深增加,形成一系列氧化—还原化学带,并推动着海底沉积物中部分自生矿物的生成及C、N、S、Fe、Mn等元素的地球化学循环和同位素分馏。一系列有机质降解反应会改变原生沉积物中保存的地球化学信息,对古环境和古气候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在早期成岩作用过程中,有机质降解产生的碳酸根离子和钙离子、亚铁离子结合会形成方解石、文石、菱铁矿等碳酸盐矿物。硫酸盐还原产生的还原态硫最终与亚铁离子形成黄铁矿。此外,目前常用于氧化还原环境重建的代用指标有:1)Fe组分;2)C_(org)/P比值;3)氧化还原敏感微量元素;4)Mo、U同位素。围绕海洋沉积物早期成岩作用中的矿物和元素地球化学行为,评述了早期成岩作用过程中有机质降解反应机制,探讨了反应进程中发生的元素地球化学循环和同位素分馏,以及相伴生的碳酸盐矿物和黄铁矿等自生矿物的形成机理。最后,总结了现有研究的不足,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海洋沉积 早期成岩 有机质降解 自生矿物 同位素分馏 氧化还原重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通量测序揭示高、低温季节下长牡蛎菌群变化
《食品研究与开发 》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为解析高、低温季节对养殖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微生物群落组成,及微生物群落变化对长牡蛎品质和食品安全的潜在影响,利用16s扩增子高通量测序技术,对高温季节和低温季节采集自青岛鳌山湾的长牡蛎软体组织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行分析.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高温季节长牡蛎样本软体组织中的细菌群落主要由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40.35%)、厚壁菌门(Firmicutes,19.87%)、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12.23%)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10.39%)组成;在属水平上优势菌为双歧杆菌属(Bifidobacterium,5.11%)、栖水菌属(Enhydrobacter,5.03%)、内源性单胞菌属(Endozoicomonias,4.81%)和甲基杆菌属(Methylobacterium,3.04%).低温季节长牡蛎样本软体组织中细菌群落发生变化,放线菌门占比大幅降低至4.14%,蓝细菌门(Cyanobacteria,9.05%)占比由2.61%上升至9.05%;在属水平上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21.13%)、蓝细菌(Cyanobacteria,7.70%)和支原体属(Mycoplasma,5.08%)占比上升,成为优势菌,而双歧杆菌属(0.58%)、栖水菌属(0.05%)占比大幅降低;弧菌属(Vibrio)在外套膜组织中占比最高,整体占比由高温季节的1.25%降低至0.10%,与传统培养结果一致.从高温季节到低温季节,长牡蛎样品中微生物群落丰富度略有增加,而多样性有所下降.该研究可为评估不同季节长牡蛎品质与安全的影响提供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宏条形码技术的南海亮眶灯鱼食性初步分析
《南方水产科学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食性研究是鱼类生物学和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是进行渔业资源开发和管理的基础。以南海亮眶灯鱼(Diaphus splendidus)为研究对象,提取其胃含物DNA,选用线粒体基因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I (Mitochondrial cytochrome oxidase subunit I, COI)作为分子标记进行扩增,通过高通量测序鉴定其食物组成。结果显示,亮眶灯鱼胃含物中共鉴定出饵料生物34种,隶属于5门7纲11目18科29属。亮眶灯鱼食物组成包括介形类、桡足类、端足类、鱼类、水母类、磷虾类、翼足类和多毛类。其中介形类、桡足类和端足类是其食物组成中的优势类群,这些优势类群与形态学鉴定方法的结果基本一致,此外还检测出形态学方法未鉴定到的水母这一食物类群。研究表明宏条形码技术适用于南海亮眶灯鱼的食性分析,且比基于形态学的食性分析具有更高的鉴别潜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外来水生生物风险筛选工具评估外来观赏鱼在中国的入侵风险:以甲鲶科鱼类为例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观赏鱼贸易是引进外来鱼类的主要途径,但由于缺乏风险评估和管理,给水生生态系统带来了潜在的威胁.该研究以外来甲鲶科鱼类为研究对象,通过市场调查结合文献资料,摸清该科鱼类引种状况,利用外来水生生物风险筛选工具,分析当前和气候变化情景下31种外来甲鲶科鱼类在中国南北生态区的入侵风险.结果表明:常见甲鲶科鱼类共有103种,其中14种鱼类的原产地气候与我国气候相似.共有16种外来甲鲶科鱼类在南北生态区具有相同的入侵风险,其中5种为高风险(包括下口鲶属1种、翼甲鲶属4种),9种为中风险,2种为低风险.气候变化情景下,南部和北部生态区分别有11和5种鱼类由低风险转为中风险.在当前气候条件和气候变化情景下,分别有6和11种外来鱼类在北部生态区为低风险,在南部生态区为中风险.说明外来甲鲶科观赏鱼在中国南方和北方地区都存在一定的入侵风险,尤其需要注意在气候变化情景下,外来鱼类的入侵风险将增高.研究结果可为外来观赏物种入侵风险进行早期预警,为制定管理策略提供参考.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外来水产养殖,还是外来观赏鱼品种,在采取管理措施之前仍需要用严谨的实验数据来进一步确认其风险.
关键词: 生物入侵 外来鱼类 风险评估 气候变化 观赏鱼贸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卵黄抗体对凡纳滨对虾生长、免疫及抗VpAHPND感染的影响
《水产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特异性卵黄抗体抗致急性肝胰腺坏死病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 associated with acute hepatopancreatic necrosis disease, VpAHPND)感染的效果及其机制,防控对虾急性肝胰腺坏死病,本实验以添加不同剂量VpAHPND卵黄抗体制剂(0、0.2%和0.5%)的饲料投喂凡纳滨对虾幼虾,测定对虾的生长率和存活率、对虾肝胰腺免疫酶活性和免疫基因相对表达水平,通过浸浴感染实验测定免疫对虾抗VpAHPND感染的能力。生长实验结果显示,免疫28 d后,免疫组与未添加卵黄抗体制剂的对照组对虾在平均生长速率、特定生长速率和存活率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免疫功能结果显示,免疫14 d后,与对照组相比,0.2%免疫组对虾肝胰腺的酚氧化酶(P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溶菌酶(LZM)活性显著升高,抗菌肽(Crustin)基因的相对表达水平也显著升高,而β-1,3-葡聚糖结合蛋白—脂蛋白(β-GBP-HDL)基因的相对表达水平则显著降低。浸浴感染实验结果显示,0.2%免疫组对虾的存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0.2%VpAHPND卵黄抗体制剂对凡纳滨对虾的相对免疫保护率为63.77%。研究表明,口服卵黄抗体不会对凡纳滨对虾的生长和存活产生不良影响,0.2%的VpAHPND卵黄抗体制剂通过提升凡纳滨对虾的PO、SOD、LZM活性和抗菌肽基因的表达水平,增强凡纳滨对虾的免疫功能,从而提高对虾抗VpAHPND感染的能力,具有很强的应用潜力。本研究为使用特异性卵黄抗体防控AHPND提供了依据,也为其作用机制研究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 卵黄抗体 生长性能 急性肝胰腺坏死病 免疫应答 基因表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