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基于“3414”模型研究宁夏盐池县玉米氮磷钾施肥效应
《水土保持研究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08年在盐池县具有代表性的土壤类型上进行了玉米"3414"试验,结果表明:地力贡献率为54.84%,说明土壤属于中等肥力。N、P、K对玉米产量影响大小顺序为N>P>K,增产效果居首位的为氮肥,施用纯N 240 kg/hm2的增产效应达到2 751.45 kg/hm2;P肥的增产幅度次之,施用纯P 120 kg/hm2的增产效应达到1 023.45 kg/hm;施用纯K 75kg/hm2的增产效应为236.7 kg/hm2。在不同肥料的交互作用中,N×P的交互作用对产量影响最大,N×P>N×K>P×K。施氮(N)量为360 kg/hm2,施磷量(P)为107.81 kg/hm2,施钾量(K)为4.30 kg/hm2时,玉米产量最高为7 652.23 kg/hm2。玉米产量与N、P、K肥料效应回归模型为三元二次多项式回归模型,经显著性检验达到极显著水平,可以为玉米生产施肥提供借鉴。


宁夏中部风沙区草场表层土壤储水分布特征研究
《黑龙江畜牧兽医 》 2011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从涵养水分角度验证牧草引种适应性效果,试验采用实时定位、动态监测方法对宁夏中部风沙区天然草场、美国优质牧草引种试验区0~40 cm层次土壤储水量分布特征进行对比探讨。结果表明:宁夏中部风沙区天然草场土壤水分与大气降水关系密切,土壤储水量以5—7月份为显著失墒期,8—9月份为明显增墒期,10—11月份为缓慢退墒期,11月份—翌年4月份为保墒期。美国优质牧草引种改良区年内及翌年土壤储水量均低于未改良区,而引种3年的牧草地土壤储水量显著高于未改良区,说明宁夏中部风沙区优质牧草需要持续一定年限的引种示范,才能使外引种真正演变为本地适应性优良的土生种,年限至少在3年以上。
关键词: 风沙区 土壤储水量 分布特征 美国优质牧草 适应性


宁夏水稻选育品种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分析
《西北植物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择31份宁夏近年来育成或审定的水稻品种(系),利用分布于12条染色体的36对SSR引物进行遗传多样性和遗传距离分析.共检测到159个等位基因,品种间不同位点等位基因数目不等,平均4.4个.Nei基因多样性指数变幅为0.031 7~0.844 4,平均为0.508 8.按育成或审定年份,把31份水稻分为3组,SSR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年份的增加,等位基因数和遗传多样性指数均有增大趋势,且3群体间等位基因数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0.006 3).UPGMA聚类分析表明,参试水稻品种在遗传相似系数为0.50水平上聚为5类,其中第Ⅰ、Ⅱ、Ⅳ类均为1个品种(系),绝大多数品种被聚为第Ⅲ、Ⅴ两类.第Ⅲ类包括7个品种,21份品种(系)被归为第Ⅴ类,占参试材料数的67.7%,大多数宁夏自育的品种(系)被聚为此类.与宁夏水稻选育品种系谱比较,SSR标记真实地反映了宁夏水稻的亲缘关系.虽然近年来宁夏水稻的遗传多样性有增加的趋势,但遗传基础狭窄,其绝大多数品种的相似系数在0.5以上,最高达0.94.在今后的新品种选育中除了考虑亲本的亲缘关系外,应继续加大力度引进和创新亲本材料,拓宽宁夏水稻的遗传基础.


毛乌素沙地南缘不同耕作措施土壤酶和微生物区系的特征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取了典型的干旱半干旱农牧交错带农田作为研究对象,在连续6年的长期定位试验基础上探究了不同耕作措施下土壤酶和土壤微生物区系的特征,用逐步回归法建立了土壤养分与土壤酶和土壤微生物的最优回归模型。结果表明:(1)0~20 cm土层中,过氧化氢酶在免耕措施下活性最高;磷酸酶活性秸秆覆盖和免耕措施显著高于翻耕和覆膜措施;脲酶活性秸秆覆盖措施最低;蔗糖酶活性秸秆覆盖措施显著高于其它措施。在20~40 cm土层中,免耕措施下磷酸酶、脲酶和蔗糖酶的活性较高。(2)剖面上过氧化氢酶活性随土层深度增加在秸秆覆盖措施下呈现逐渐递减,在免耕措施下呈现先增大后减弱的趋势,40 cm以下土层翻耕措施过氧化氢酶活性较0~40 cm有所增大;磷酸酶、脲酶、蔗糖酶活性随土层深度增加减弱,免耕和秸秆覆盖措施下酶活性分层明显。(3)0~20 cm土层微生物数量变化最大,20~40 cm土层变化较小。在微生物数量差异大的0~20 cm土层,秸秆覆盖和免耕措施下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显著高于翻耕和覆膜措施下的菌数。(4)剖面上微生物数量总体上随着土层加深数量减少,其中秸秆覆盖和免耕措施下层次间微生物的数量差异明显。


基于SSR分子标记的宁粳28籼粳成分分析
《安徽农业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为杂交水稻育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水稻品种宁粳28为试验材料,选取分布于水稻12个连锁群上的136对SSR引物,以2个测序品种日本晴和9311分别为典型粳稻与籼稻标准,利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分析3个品种在DNA水平上的多态性差异,研究宁粳28粳稻与籼稻成分在染色体上的分布。[结果]宁粳28叶片DNA的PCR扩增产物经5%琼脂糖凝胶电泳后,16个标记位点为偏籼稻带型(大多数位点分布于3、5、8号染色体上),4个标记位点无多态性,8个标记位点为籼粳中间型,其余107个标记位点为偏粳稻带型。[结论]宁粳28为典型的粳稻,其籼稻成分只占被抽查位点的9.56%。


红枣贮藏期果面微生物多样性
《生态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2种成熟度不同的红枣(Zizyphus jujuba Mill.)为试验材料在入库前采用保鲜剂处理,未采用保鲜剂处理的红枣为试验对照,研究红枣不同贮藏时期果面微生物多样性。结果表明:红枣贮藏期果面微生物种群中,细菌是优势类群,占微生物总数80%以上,真菌较少;采摘期红枣果面上就携带微生物,真菌优势菌株属于链格孢(Alternaria),其次为镰刀菌(Fusarium)和木霉(Trichoderma),贮藏期优势菌株属于链格孢(Alternaria)、青霉(Penicillium)、木霉(Trichoderma)和镰刀菌(Fusarium),曲霉(Aspergillus)、毛霉(Mucor)和根霉(Rhizopus)次之。红枣贮藏期果面微生物种群动态失衡是导致贮藏病害发生的主要原因,成熟度较高的红枣果面微生物总数、真菌和细菌的数量明显高于成熟度较低的红枣,使用保鲜剂后有效地降低了红枣贮藏期果面微生物的多样性,贮藏时间越长红枣果面微生物的多样性越明显。


盐碱地土壤微生物生态特征研究进展
《安徽农业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摘要:综述了盐碱地土壤微生物研究进展,主要包括盐碱地土壤微生物数量、土壤酶活性及其分布,盐胁迫和植被对土壤微生物、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盐碱地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及土壤微生物生物量,讨论了耐盐碱土壤微生物的分离及其资源利用,并对今后盐碱地微生物的深入研究进行了展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