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小麦抗麦红吸浆虫品种遗传多样性的表型和SSR标记分析
《麦类作物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更深入地揭示小麦抗麦红吸浆虫品种(系)的遗传多样性,从而为进一步选育抗虫品种提供依据,在对田间虫圃1 562份小麦品种(系)损失率鉴定的基础上,取47份年度间鉴定抗性结果较为一致的材料,利用表型和SSR标记,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这些抗麦红吸浆虫品种农艺性状表现出较大的差异,表型聚类在遗传距离为0.68处将供试材料分为6个类群。19对SSR标记在47份不同抗性品种中检测到104个等位基因,能够将所有品种区分开来,每对引物可以检测到3~8个等位基因,平均5.47个。47个小麦品种间遗传距离为0.40~0.95,平均为0.71。SSR标记聚类分析在遗传距离为0.74处将供试材料分为6大类群。Mental测验结果表明,表型同基因型距离矩阵间存在显著正相关(r=0.76,P<0.05)。抗虫品种晋麦65号单独聚为一类,同其余品种具有较远的亲缘关系,可作为新的抗源用于抗虫育种,并在吸浆虫发生地块推广种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旱地小麦品种水分利用效率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目前山西省12个旱地小麦主推品种和新育成品种为材料,在晋南旱地麦区进行大田试验,分析了在旱作栽培条件下,不同品种冬小麦品种籽粒产量、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差异。试验表明,不同冬小麦品种之间产量、WUE和降雨生产力存在明显遗传差异,根据试验材料的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可分为3种类型:即高产高效型,产量在2900kg/hm2以上,水分利用效率较高,平均为16.89kg/(hm2·mm);中产中效型,产量在2700~2900kg/hm2之间,水分利用效率平均为16.08kg/(hm2·mm);低产低效型,产量在2700kg/hm2以下,水分利用效率较低,平均为15.62kg/(hm2·mm)。参试品种间耗水系数和降雨生产力间有明显的差异,耗水系数极差达132.11,降雨生产力极差达2.81kg/(hm2·mm)。说明通过将抗旱、高水分利用效率和高产基因进行聚合杂交,可以实现抗旱高水分利用效率和高产性状统一于一体,培育出抗旱高水分利用效率和高产的小麦品种。高产高效品种可作为旱地小麦生产上的主推广品种加以应用,中产中效品种可作为搭配品种进行推广应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盐胁迫对碱地风毛菊苗期氮代谢指标的影响
《中国草地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碱地风毛菊(Saussurea runcinata)苗期分别以NaCl和Na2SO4进行胁迫,浓度为0(CK)、60mmol/L、120mmol/L、180mmol/L、240mmol/L、300mmol/L、360mmol/L,通过对其氮代谢关键指标的研究,探讨盐胁迫对碱地风毛菊苗期氮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盐胁迫下,碱地风毛菊中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增加,叶片中硝态氮含量和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下降,根系中硝态氮含量和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升高;NaCl胁迫下硝酸还原酶活性下降,Na2SO4胁迫下硝酸还原酶活性出现轻微升高的现象。
关键词: 碱地风毛菊 可溶性蛋白质 硝酸还原酶 硝态氮 谷氨酰胺合成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抗裂果枣新品种‘金谷大枣’
《园艺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金谷大枣’是从山西省枣主产区优良种质资源中选育出的丰产、大果形、优质、抗病、抗裂果、干鲜兼用的新品种。果实大,长圆柱形,略扁,单果质量24.1 g,大小整齐。果面较平滑,果皮较薄,深红色,果肉肉质较致密。鲜枣总糖含量29.68%,酸0.64%,维生素C 2 918.8 mg.kg-1。制干率54.6%。干枣含总糖65.11%,酸1.21%。在山西太谷,9月下旬完全成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施氮量及施氮方式对‘临草2号’干物质积累及鲜干草产量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大田条件下施氮量和施氮方式对‘临草2号’干物质积累及鲜干草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使‘临草2号’干物质积累量和鲜干草产量明显增加,且随施氮量增加干物质积累量和鲜干草产量呈增加趋势,施氮量在300kg/hm2时,鲜干草产量最高,氮肥利用效率最高,再增施氮肥干物质积累量和鲜干草产量变化不明显;施氮量相同时,氮肥采用70%基施+30%追施比一次基施更有利于‘临草2号’干物质积累,提高鲜干草产量。因此,在施纯氮300kg/hm2基础上,氮肥采取70%基施+30%追施,可实现‘临草2号’高产高效栽培。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菌剂与肥料配施对矿区复垦土壤白三叶草生长的影响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矿区复垦土壤菌剂与肥料的不同配施对白三叶草(Trifolium repens Linn)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双接种VA菌根真菌(Glomus mossea)和根瘤菌(Rhizobium)能显著提高白三叶草根瘤数、根瘤鲜重和固氮酶活性,根瘤数在有机肥双接种与无机肥双接种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而根瘤鲜重和固氮酶活性差异显著;肥料与各菌剂组合处理中,有机肥双接种处理的白三叶草分枝数、干物质重最大;在白三叶草生长40 d和150 d时,双接种处理的叶片数均为各处理中最大值;接种VA菌根真菌、根瘤菌和双接种均可增加白三叶草根系的菌根侵染率和土壤孢子数,总体表现为双接种处理>接种VA菌根真菌>接种根瘤菌,有机肥相应处理>无机肥相应处理>对照;肥料与菌剂的配合施用可有效提高植物对土壤氮、磷、钾养分的吸收。在矿区复垦土壤上有机肥与VA菌根真菌和根瘤菌菌剂配施能显著促进白三叶草的生长,是提高矿区复垦土壤植被恢复中比较适宜的组合方式。
关键词: 矿区复垦土壤 有机肥 无机肥 微生物菌剂 白三叶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