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贵州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4300条记录
贵州野生与栽培小花吴茱萸的质量对比研究

江苏农业科学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重量法对贵州野生与栽培小花吴茱萸中有效成分吴茱萸碱与吴茱萸次碱的含量、药材浸膏量、水分、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作对比测定研究,为黔产吴茱萸的质量评价及GAP标准化种植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贵州野生与栽培小花吴茱萸的内在质量无明显差异,而且均达到了《中国药典》中吴茱萸药材规定的标准。栽培小花吴茱萸可作为商品来源替代野生小花吴茱萸。

关键词: 小花吴茱萸 野生 栽培 吴茱萸碱 吴茱萸次碱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山藓类植物区系

武汉植物学研究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黄山进行了多次实地调查、考察和标本采集,经分类鉴定,收集整理有关黄山藓类的研究资料,目前黄山藓类植物有46科、135属、401种(包括7亚种和22变种),与20世纪50年代陈邦杰等以及后来对黄山的调查研究结果相比,藓类植物增加了4科、28属、184种;科内种数(≥15种)优势科有10个,属内种数(≥6种)的优势属有18个。黄山藓类植物地理成分类型复杂,东亚成分(包括中国特有)占37.82%,温带成分占35.13%,热带、亚热带成分占26.75%,表现出明显的由亚热带向温带过渡的特性。

关键词: 黄山 藓类植物 植物区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贵州省东部杂交玉米区试分析与评价

种子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2006~2009年贵州省东部组杂交玉米区域试验44个组合的数据进行产量分析。结果表明,4年间贵州省东部杂交玉米育种处于徘徊阶段,平均产量在600 kg/667 m2左右,没有突破性进展。对影响该组品种的产量因子进行相关和主成分分析后认为,以增加单穗粒重和穗行数(兼顾穗长)为核心增加单株产量,是贵州东部玉米高产育种的主要方向。保持一定的植株高度,控制适宜的生育期,有利于玉米的高产、稳产。

关键词: 贵州东部 杂交玉米 相关分析 主成分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贵州部分辣椒品种对疫病的抗性鉴定

贵州农业科学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灌根法对34个辣椒区试品种进行了疫病苗期人工接种鉴定。结果表明:34个辣椒平中,高抗1个,抗性品种11个,中抗品种15个,感病品种7个,分别占鉴定总数的2.94%、32.35%、44.12%和20.59%。黄平线椒、贵椒1号、绥阳小米辣、贵椒3号、独山皱椒3号、H29、1001、137、87-2-3、党武辣椒、绥阳锥椒2号、独山线椒等辣椒品种对辣椒疫病有较好的抗病性。

关键词: 疫病 辣椒 抗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油研599特征特性及配套高产保优栽培技术

作物杂志 2010 北大核心 CSCD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野生马蹄金种质资源的RAPD鉴别

草业科学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从100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多态性强、重复性好且稳定性高的引物22个,对西南区16份抗性较强、坪用价值较高的马蹄金Dichondra repens材料进行扩增,共扩增出269条带,其中多态性带246条,多态性比率为91.45%,表明野生马蹄金植物种间有丰富的遗传多态性。采用UPGMA法聚类分析,在遗传距离0.73处把马蹄金材料分为4类,部分地理上相近的马蹄金种质资源被聚在了不同的大类中,分类结果能将优异马蹄金材料区分开来,与景观价值评定较吻合。

关键词: 野生马蹄金 种质资源 遗传关系 RAPD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双低杂交油菜油研1220特征特性及高产制种栽培技术

作物杂志 2010 北大核心 CSCD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3414”田间试验的水稻施肥模型的研究——以重庆市合川区为例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合川区"3414"田间试验为依据,进行数据的收集与整理,通过回归分析建立水稻产量与氮、磷、钾施肥量的三元二次施肥模型.对三元二次肥料效应函数进行降维处理,分别分析了氮肥、磷肥、钾肥与水稻产量的单因素效应和交互效应.并且通过对该试验区水稻施肥模型的研究,获得了水稻氮、磷、钾的最佳施肥量及三者的配比组合情况,实现各种养分平衡供应,满足作物的需要;达到提高肥料利用率和减少用量,提高作物产量的目的.

关键词: 水稻 施肥模型 肥料效应函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杂交油菜新品种天油97的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

作物杂志 2010 北大核心 CSCD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牧草新品种黔草4号鸭茅的选育

草业科学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鸭茅(Dactylis glomerata)是贵州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中的重要草种之一,需要量较大,因此选育优质高产鸭茅新品种是贵州鸭茅育种的重要目标。"黔草4号鸭茅"是贵州省草业研究所以地方草种"纳雍鸭茅"为亲本,采用"一次混合选择法"选育而成的牧草新品种,2009年经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为牧草系选品种,编号为"黔审草2009001号"。该品种在2006-2008年贵州省鸭茅品种(系)区域试验中,平均鲜草产量位列参试品种(系)之首,达63 091.5 kg/hm2,分别比对照原始群体(51 040.51 kg/hm2)和宝兴鸭茅(54 695.67 kg/hm2)增产23.6%和15.35%,达极显著水平(P<0.01);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明显高于对照,分别为15.78%和5.83%;生长较快,平均生长速度为2.77 cm/d,明显快于对照原始群体(1.91cm/d)和宝兴鸭茅(2.34 cm/d)。概述了"黔草4号鸭茅"的育种目标、选育过程、产量表现、特征特性、栽培技术要点及适宜种植区域,为该品种的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关键词: 黔草4号鸭茅 选育 生长表现 产量 栽培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