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吉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10346条记录
有害气体对畜禽健康的影响及防控措施研究进展

黑龙江畜牧兽医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近年来随着畜牧业的快速发展,畜禽产生的有害气体对动物的健康和生产性能及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文章总结了畜舍主要有害气体氨气(NH3)、硫化氢(H2S)、甲烷(CH4)的性质、来源以及防控措施的研究进展,为我国养殖业科学健康的发展及畜舍环境控制提供参考。

关键词: 畜禽舍 有害气体 健康 危害 防控措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植物乳杆菌Sc52对脂多糖诱导小鼠肠道屏障损伤的保护作用

食品科学 2018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Sc52对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小鼠肠道屏障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选取6周龄雄性ICR小鼠,随机分为3组,实验组每天灌胃植物乳杆菌Sc52(1010 CFU/d),空白组与模型组灌胃等量生理盐水,连续两周后,除空白组外,一次性腹腔注射LPS(15 mg/kg)建立小鼠肠屏障损伤模型。检测小鼠血清中炎症因子及与肠道通透性相关指标水平,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回肠组织病理学变化,气相色谱法测定小鼠肠道短链脂肪酸水平,平板计数法分析小鼠粪便中主要菌群数量,蛋白质印记法分析小鼠回肠上皮细胞间紧密连接蛋白表达水平。结果:预先灌胃植物乳杆菌Sc52能够降低小鼠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2、一氧化氮等炎症相关因子水平。植物乳杆菌Sc52通过调节D-乳酸和二胺氧化酶的水平,改善肠道通透性。灌胃植物乳杆菌Sc52能够提高小鼠肠道中乙酸和丁酸含量,能够增加小鼠肠道中乳杆菌、双歧杆菌等有益微生物的数量,抑制有害微生物的生长;显著上调回肠组织中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和Claudin-1的表达。结论:植物乳杆菌Sc52对小鼠肠道屏障功能具有保护作用。

关键词: 益生菌 植物乳杆菌 肠道屏障 通透性 炎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耕作方式对农田土壤水分变化特征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水土保持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探讨耕作方式对土壤含水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对于高效利用自然降水,提高自然降水利用效率,增加作物产量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因此,采用铝盒称重法测定不同年份、季节、土壤剖面及冻融前后土壤含水量,研究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含水量及作物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特定时期内土壤含水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特别是土层40cm以下尤为明显,而且随季节呈波动性变化且受降雨影响较大;季节冻融作用明显降低土壤含水量,但深松较其他处理土壤含水量增幅为0.93%~2.23%;土壤贮水量随季节呈先增后降的趋势变化,且生育前期明显高于生育后期;不同耕作方式对田间耗水量和耗水系数无显著影响,但深松耕作显著提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并且水分利用效率与产量的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r=0.76**)。综合分析认为,保护性耕作结合深松是有效改善耕层结构,增加土壤含水量,提高自然降水利用效率的有效耕作方法。因此,该研究可为东北雨养农业区留茬深松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耕作方式 土壤含水量 水分利用效率 留茬深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寒香’梨在辽北地区引种试栽表现

北方果树 2018

摘要:秋子梨(Pyrusussuriensis Maxim.)是梨属植物中最抗寒的种类,果实酸甜适口,风味浓郁,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但受传统栽培理念及栽培措施影响,建园质量普遍不高,一定程度制约了梨产业快速发展~[1]。沈阳地区属于北温带大陆性半湿润气候。春季短,降水少,回暖快;夏季高温多雨,空气湿润;秋季天高气爽;冬季长达6个月,寒冷干燥。年日照2 517 h,全年无霜期150 d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抗病转基因大豆事件B4J8049外源T-DNA整合位点分析及特异性检测

东北农业科学 2018

摘要:大豆疫霉根腐病是由卵菌纲病原菌—疫霉菌(Phytophthora sojae)引起的大豆毁灭性病害之一。本研究前期利用农杆菌介导转化技术,将广谱抗病基因hrpZm导入栽培大豆Williams 82,获得高抗疫霉根腐病转基因大豆新品系B4J8049,并已进入环境释放试验阶段。为进一步推进该转化事件的生物安全评价及应用,本研究采用热不对称交错PCR(thermal asymmetric interlaced PCR,TAIL-PCR)方法分析外源T-DNA整合位点右边界序列,并依据其序列特征,建立该转化事件特异性检测方法。Southern杂交检测结果表明,转基因大豆事件B4J8049外源T-DNA插入拷贝数为1个。根据外源T-DNA插入片段序列设计3条嵌套特异性检测引物,与简并引物组合进行TAIL-PCR扩增反应,获得外源TDNA插入位点右边界序列。BLAST分析(https://soybase.org/)表明,外源T-DNA片段以单拷贝形式反向插入的方式整合到大豆基因组中第8号染色体的187 824位点。在此基础上,依据插入位点右边界序列设计检测引物,建立转基因大豆事件B4J8049特异性检测方法。本研究为该抗病转基因事件B4J8049及其衍生产品特异性检测提供依据。

关键词: hrpZm 转基因大豆 整合位点 侧翼序列 事件特异性检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桦甸市大豆常见病害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

现代农业科技 2018

摘要:桦甸市大豆常见病害有灰斑病、紫斑病、霜霉病、根腐病、菌核病、孢囊线虫病6种,这些病害的发生和危害严重影响了大豆的产量和品质。为了保证大豆的产量和品质,介绍了上述6种病害的发生规律,并从农业防治、化学防治2个方面总结其防治技术,以供种植户参考。

关键词: 大豆 常见病害 发生规律 防治技术 吉林桦甸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事业单位权责发生制的应用

安徽农业科学 2018

摘要:2014年12月国务院批转财政部《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改革方案》(国发[2014]63号),其目的是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解决预算会计制度体系下存在的主要问题。介绍了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方法和新会计制度的创新与变化,并阐述了新制度下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 权责发生制 会计制度 改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九种药剂对水稻纹枯病的田间防治效果评价

南方农业 2018

摘要:为了有效控制水稻纹枯病的发生,选择市面上常用的9种药剂进行田间防治效果试验,通过叶面喷雾处理,定期调查纹枯病发病情况。结果表明,9种药剂中,40%丁香·戊唑醇悬浮剂、5%己唑醇悬浮剂、20%井冈·蜡芽菌可湿性粉剂、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及300 g·L-1苯甲·丙环唑乳油这5种药剂对防治水稻纹枯病有较高的防治效果,防效均在70%以上,最高防效达85%以上。

关键词: 药剂 水稻 纹枯病 防治效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新疆地区亚洲玉米螟中Wolbachia共生菌的检测和鉴定

昆虫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究我国新疆地区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种群中Wolbachia共生菌的感染情况,明确Wolbachia的感染类型及分布模式。【方法】对采集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15个亚洲玉米螟地理种群进行了Wolbachia感染率检测,并分别对感染个体中的wsp,ftsZ,gatB,coxA,hcpA和fbpA6个基因片段进行亚克隆和测序。分别利用wsp序列和多位点序列分型系统(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MLST)对Wolbachia感染类群进行系统发育分析及分型分析。【结果】在15个供试亚洲玉米螟种群中,Wolbachia感染率为0~40.0%(5个种群中未检测到感染个体),平均感染率为11.1%。发现共感染了两种Wolbachia株系,分别命名为wOfur1和wOfur2,其中wOfur1属于A大组,wOfur2属于B大组,分别对应MLST序列型为ST352和ST37。在感染种群中,昌吉(CJ)、阜康(FK)、玛纳斯(MNS)和奇台(QT)4个种群感染了wOfur1和wOfur2两种株系,而在其余6个种群即和田(HT)、库尔勒(KEL)、莎车(SC)、疏勒(SL)、乌鲁木齐(UM)和新和(XH)中仅发现感染了wOfur2株系,并在MNS种群中发现了超感染现象,wOfur1和wOfur2两株系的平均感染率分别为1.2%和10.3%。基于wsp序列及MLST等位基因谱系统发育分析表明wOfur2株系与其他昆虫宿主中具有杀雄和诱导胞质不亲和作用的Wolbachia株系具有很近的亲缘关系。【结论】我国新疆地区亚洲玉米螟所感染的Wolbachia两种株系wOfur1和wOfur2在亚洲玉米螟不同种群中的感染率和分布范围具有明显差异,wOfur2株系的感染率高于wOfur1株系,且wOfur2株系在亚洲玉米螟种群中分布更广。

关键词: 亚洲玉米螟 地理种群 Wolbachia 感染率 系统发育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梨亲本选择与选配对杂种后代抗病性的影响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8

摘要:为促进梨高抗逆性品种选育,采用田间发病调查法,对20个组合,五年生1 865株杂种苗黑星病、褐斑病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大多数组合杂种后代抗黑星病、褐斑病能力较强。以寒红梨为母本组合后代群体,抗黑星病和褐斑病能力差异较大,其中红香酥×寒红梨(♂×♀)组合中黑星病发病率最高,为20.3%,褐斑病发病率也较高,为26.3%;以寒香梨为母本的5个组合褐斑病均有发生,发病株率偏高,褐斑病遗传能力强于其它品种。

关键词: 抗病性 遗传能力 杂种后代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