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转基因玉米Bt蛋白降解规律及其与土壤动物互作研究
《玉米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转Cry11Ac基因玉米及其非转基因对照为试验材料,利用大、中、小不同孔径的凋落物分解袋,研究黑土区转基因玉米外源基因表达Bt蛋白的降解规律及其与土壤动物的互作关系。结果表明,第二年春天大孔径凋落物分解袋内转基因玉米残体Bt蛋白含量为初始含量的25.98%,至8月份Bt蛋白只剩下初始含量的0.35%。分解袋孔径对转基因玉米及其对照玉米凋落物分解率和Bt蛋白降解率均有显著影响,表现为大孔径>中孔径>小孔径,说明大型和中型土壤动物都可以促进凋落物分解和Bt蛋白的降解。与对照玉米相比,转基因玉米凋落物分解率和凋落物内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参数都没有显著差异(P>0.05,t-test),说明导入Bt基因对玉米残体分解速率和土壤动物均无显著影响。


19%溴氰虫酰胺悬浮剂防治水稻潜叶蝇的药效评价
《东北农业科学 》 2018
摘要:19%溴氰虫酰胺悬浮剂防治水稻潜叶蝇田间试验表明,在水稻田插秧前2 d时,利用6000~7800 g/hm~2兑水对秧苗进行喷淋,对水稻潜叶蝇的防效达75%以上,持效期可达20 d以上。不同施药剂量试验结果表明,在6 000 g/hm~2和7 800 g/hm~2的剂量与对照药剂25%噻虫嗪悬浮剂处理间的防治效果差异不显著(P<0.05),对水稻潜叶蝇均具有较好的防效。该药用于水稻潜叶蝇防治时,具有施用简便、持效期长、成本低、对环境影响小等优点。


有机物料腐熟剂在东北农作物秸秆还田上的应用
《东北农业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有机物料腐熟剂是根据植物微生态原理,选用能够快速腐解秸秆的有益芽胞杆菌、木霉菌和酵母菌等,采用现代微生物发酵工程技术加工制备而成的。将有机物料腐熟剂用于玉米秸秆还田,土壤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提高19.28%、5.95%、7.35%和1.77%;玉米产量增加7.72%,籽粒粗蛋白、粗淀粉和粗脂肪等分别提高9.21%、1.12%和3.73%。将有机物料腐熟剂用于水稻秸秆还田,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提高3.45%、5.47%、7.28%和13.94%;种植水稻产量增加20.15%。综上,有机物料腐熟剂能够显著提高东北地区玉米和水稻秸秆还田技术效果。


吉林省22份主推玉米品种区域试验评价
《作物杂志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采用线性模型+稳定性参数的分析方法,对2015-2017年吉林扶余、榆树、公主岭3个试验点的22个主推玉米品种进行区域试验统计。研究表明:除地点间和地点×品种效应未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其他变异来源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3年3个地点品种平均产量变幅为8 673.9~10 324.6kg/hm~2,品种间子粒平均含水量变幅为19.3%~26.6%。3个地点平均产量由高到低依次为公主岭、榆树、扶余。3个地点平均产量由高到低依次为2017、2016、2015年。地点×品种互作效应由高到低依次为榆树、公主岭、扶余,即某品种在特定地点具有特殊的适应性。对3年3个地点22个品种的丰产性、稳定性参数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恒育218、吉单50、吉第816、优迪919、迪卡159、禾育89、金园15、农华101和先玉335的表现较优。结合产量-含水量关联分析评定,品种吉第816、先玉335、迪卡159、金园15、天农9和优迪919较优。


面包改良剂对马铃薯面包质构特性的影响
《食品工业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为改善马铃薯面包的品质,在混合粉中添加面包改良剂,以质构特性(硬度、弹性、胶着度、咀嚼度)、比容为评价指标。研究面包改良剂谷朊粉、马铃薯淀粉、硬脂酰乳酸钠、乳清蛋白添加量对马铃薯面包品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谷朊粉添加量10%、马铃薯淀粉添加量3%、硬脂酰乳酸钠添加量0.2%、乳清蛋白添加量3%的条件下制备的马铃薯面包品质优于未经优化的对照组,其中比容值是对照组的1.52倍,硬度值、胶着度值、咀嚼度值显著降低、弹性值升高。研究结果为马铃薯主食化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鸡场沼液对农作物病原真菌的抑制作用
《江苏农业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鸡场沼液对新月弯孢霉菌、立枯丝核菌、灰葡萄孢菌、链格孢菌和茄链格孢菌等5种农作物病原真菌的抑制作用。采用菌丝生长法对沼液应用不同方法处理后进行了抑菌活性测定。新鲜鸡场沼液对5种病原真菌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沼液原液、沼液灭菌和无菌滤液3种处理的沼液对植物病原菌菌丝生长均具有一定的影响,抑菌效果依次为沼液原液>沼液灭菌>无菌膜滤液。随着贮存时间的增加,沼液原液对灰葡萄孢菌的抑制效果减弱,对茄链格孢菌的抑制先下降后升高,对链格孢菌的抑制效果增高;无菌膜滤液对立枯丝核菌和灰葡萄孢菌的抑制作用增强,对链格孢菌的抑制作用先升高后下降;沼液灭菌对灰葡萄孢和茄链格孢菌的抑制作用减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