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生菜新品种“吉生菜1号”的选育
《北方园艺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吉生菜1号"属叶用生菜,茎直立,叶散生,色泽美观,观赏性极强。平均株高33cm,开展度45.5cm×42.7cm,叶片紫色,叶不分裂,长倒卵形,平均基生叶长25.2cm,叶宽13.7cm,顶端圆形,基部无柄,边缘波状,叶背面主茎上有毛刺,叶面微皱,营养丰富。


应用等离子体种子处理技术的注意事项
《现代农业科技 》 2018
摘要:为了使农业生产实现稳产高产和增收的目的,应用等离子体种子处理技术,必须注意精准掌握种子处理次数、电流强度和处理时期,精细掌握对处理种子的要求,并精确掌握等离子体种子处理的操作技术。


吉林省肉牛养殖户农牧结合行为选择及影响因素研究
《黑龙江畜牧兽医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吉林省肉牛养殖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环境污染问题,农业面源污染已经成为困扰着吉林省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实施农牧结合生产模式是保障畜牧业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但农牧户是否愿意选择农牧结合生产模式还有待研究。笔者运用Logistic模型,通过对吉林省344户肉牛养殖户的调研数据分析,得出影响其选择农牧结合生产模式的因素有决策者年龄、决策者对该模式的了解程度、政府的宣传、补贴及惩罚行为,基于此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启示。


红曲霉合生元对松辽黑猪血清指标及背最长肌中MSTN、MyoD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影响
《延边大学农学学报 》 2018
摘要:该试验旨在研究不同水平红曲霉合生元对松辽黑猪血清蛋白、血清转氨酶、血脂指标及背最长肌中MSTN、MyoD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的影响。选60头初始体重为(70.00±2.16)kg的松辽黑猪,随机分为3组,每组5个重复,每重复4头(公母各半)。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A组饲喂添加0.5%红曲酶合生元的基础饲粮,试验B组饲喂添加1.0%红曲酶合生元的基础饲粮,预饲期7d,试验期60d。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A组与B组的血清TP、GLO水平显著升高(P<0.05),血清GPT水平显著下降(P<0.05);以上指标A组与B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B组血清TG水平比对照组和A组均显著下降(P<0.05)。A组和B组血清TC水平均比对照组极显著下降(P<0.01),且B组比A组显著下降(P<0.05)。2)与对照组相比,A组和B组MSTN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均显著下降(P<0.05),MyoD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均显著升高(P<0.05),ADG与LP也均显著升高(P<0.05);以上指标,A组与B组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表明:育肥期松辽黑猪饲粮中添加红曲酶合生元可以促进机体蛋白代谢,降低血清胆固醇,改善肝脏功能;显著降低背最长肌中MSTN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提高背最长肌中MyoD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具有提高育肥猪瘦肉率的效果。建议添加量为0.5%。
关键词: 红曲酶合生元 松辽黑猪 血清指标 MSTN MyoD


不同小粒大豆品种幼苗期对耐涝性的生理响应及抗性鉴定
《延边大学农学学报 》 2018
摘要:为筛选耐涝性强的大豆优良种质,对不同来源的44个小粒大豆品种,以相对死苗率为鉴定指标,在幼苗期进行耐涝性盆栽鉴定试验,并研究淹水胁迫下大豆叶片的叶绿素含量、电解质渗出率、光合速率等生理指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这44种不同大豆品种的耐涝性差异很大。大豆幼苗淹水处理后,叶绿素含量降低,耐涝性强的品种降低幅度小;电解质渗出率升高,耐涝性强的品种升高幅度小;光合速率下降,耐涝性强的品种下降幅度小。通过聚类分析法,将其划分为耐涝、不耐涝2大类群和耐涝、中度耐涝、中度不耐涝、不耐涝4个亚类群。最终综合相对死亡率和聚类分析结果,筛选出吉育108、敦化东农690等2个高度耐涝材料和东农50、吉育106、吉大豆9号、吉育113、东农690、吉育111、吉科豆10、绥小粒1号、吉育104、吉育115、吉育110等11个较耐涝材料。


吉林民猪保种选育及种质特性利用研究
《中国科技成果 》 2018
摘要:在东北民猪分布的主要市县进行了民猪资源的调查和品种的收集,把现有的民猪进行登记,把达到品种特点的优良个体引入核心群.对原有的民猪种群进行扩群繁殖,建成适度规模的生产种群.并同步开展选种和性能测定工作,在保证民猪肉质特色不改变的前提下,其繁殖力和肥育性能再提高,充分利用东北民猪种质特性,通过杂交利用培育新的猪品系,并利用民猪规范化饲养技术,实施饲喂全过程的无抗饲料,生产特色品牌猪肉产品.目前以吉林省农业科学院种猪场为核心猪场,初步形成了吉林本地民猪的纯种繁育基地.


大豆新品种“吉农46”选育报告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大豆新品种"吉农46"是吉林农业大学2002年以"吉农15"为母本、"九农22"为父本,经品种间有性杂交,采用系谱法多年系统选育而成。2013—2014年参加吉林省中晚熟组大豆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产量2 870.4 kg/hm~2,比对照"吉育72"平均增产4.3%。2015年参加吉林省大豆品种生产试验,平均产量3 287.4 kg/hm~2,比对照"吉育72"增产11.0%。子粒粗蛋白质含量37.33%,粗脂肪含量21.20%。该品种于2016年1月通过吉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其突出特点是高产、抗病性强,适应性广,适于吉林省的四平、长春、吉林、通化、辽源、松原等中晚熟区种植。

